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30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对照组为护士站在病人床旁听到“呼噜”或听到有咳嗽声来判断病人有痰时,先抽吸气管切开处痰液,再抽吸口鼻腔分泌物,且使用同一条吸痰管。观察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行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能有效地减少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排痰效果。  相似文献   

2.
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30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对照组为护士站在病人床旁听到"呼噜"或听到有咳嗽声来判断病人有痰时,先抽吸气管切开处痰液,再抽吸口鼻腔分泌物,且使用同一条吸痰管.观察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行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能有效地减少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排痰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吸痰程序的效果.方法 将4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患者吸痰方法为先湿化气道再经气管插管吸痰,对照组20例则先经气管插管吸痰再湿化气道.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感染率、黏膜损伤发生率、吸痰次数及吸痰后30 min氧饱和度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先湿化气道再吸痰效果优与先吸痰再湿化气道.  相似文献   

4.
气管内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效果比较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目的 比较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 实验组36例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对照组38例用开放式吸痰管吸痰,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时间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两种吸痰方法从肺部感染发生时间、感染率、痰阻、工作量四方面比较。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延迟(一周后),感染率降低,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痰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工作量实验组(平均16s/次)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28s/次)。结论 密闭式吸痰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能降低肺部感染,防止痰阻、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便捷吸痰器缓解一次性气管切开插管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5月有创机械通气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气管插管便捷吸痰器,对照组应用一次性气管切开插管。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处、口鼻处有无分泌物外溢;并对两组因呼吸窘迫所致氧饱和度下降、口鼻吸痰及套囊放气吸痰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气管切开处有分泌物者5例,口鼻处有分泌物者2例,经口鼻吸痰2例,经套囊放气吸痰3例,呼吸窘迫1例,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管插管便捷吸痰器有助于改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又可缓解患者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给患者带来的诸多不良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喉罩式医用雾化器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将静脉头皮针伸入气管切开处,并在气管套管外口放一块单层湿纱布,辅以气管内滴入湿化液,比较两组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湿化、痰痂形成、气管切开带管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气管切开术后采用喉罩式医用雾化器比气管切开处覆盖纱布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有效湿化气道,减少日吸痰次数,缩短气管切开患者带管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进的吸痰方法应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吸痰方法,即吸痰向气道内插吸痰管时关闭吸力,达到所需深度后打开吸力开始吸痰.实验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即吸痰时吸痰管带吸力进入气道,边转动吸痰管边吸引,达到所需深度后,再次边向外退边转动吸痰管吸引.结果 实验组在气管出血、肺部感染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吸痰能减轻对气道的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吕晓  刘蓉  孙群 《中国临床研究》2014,(8):1016-1017
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6月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或ARDS引起肺功能不全造成气管切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气管切开防护罩微量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套管外口敷料覆盖并间断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湿化(P均<0.05)。结论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中有良好的湿化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异物进入气道、减少肺部及气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直接拔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直接拔除气管套管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可行性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对 61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在条件适宜时直接拔除气管套管 ,与同等条件下先行堵管后再拔除气管套管的同类患者 61例进行比较。结果直接拔管观察组平均带气管套管天数为 (1 0 .36± 4 .43)天 (n =60 ) ;对照组为 (1 8.2 8± 5 .62 )天 (n =59)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 (31 .1 %)显著少于对照组 (57.4%) (P <0 .0 1 )。结论直接拔除气管套管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是可行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自控式气管内滴药泵在喉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采用持续自控式气管内滴药泵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注射器进行间歇湿化液滴入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第7天刺激性咳嗽发生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护士吸痰次数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刺激性咳嗽的次数、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护士吸痰的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持续自控式气管内滴药泵可以优化湿化效果,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呼吸机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可吸式气囊气管套管预防肺部感染效果。方法选择108例应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8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的低压气囊套管;实验组采用一次性可吸式气囊套管,均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两组分别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10天从气管套管内留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两组气管切开术后第10天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第10天总菌株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一次性可吸式气囊气管套管能有效降低应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文丘里装置与恒温加热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未使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观察组使用文丘里装置与恒温加热湿化法,对照组使用微量泵持续湿化法,两组湿化液均使用灭菌注射用水。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气道痰痂、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术后堵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气道痰痂、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丘里装置与恒温加热湿化法更适用于气管切开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是理想的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护理干预在经鼻或口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患者中的护理经验,探讨安全更好的护理方式。方法 135例气管插管患者分为A(50例)、B(45例)、C(40例)3组,A组经鼻气管插管,B组经口气管插管,C组行气管切开,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变化和护理效果。结果 3组患者血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护理效果较B、C组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气管插管安全、有效,护理效果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输液管持续湿化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输液管持续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实验组50例气管切开病人应用输液管持续湿化,对照组50例用气管内间断湿化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液管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加温湿化吸氧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1例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1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加温湿化吸氧法进行呼吸道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道湿化法进行呼吸道护理,对2组患者呼吸道湿化效果进行判定,并比较2组的痰液黏稠度、痰痂的形成、呼吸道刺激性症状、呼吸道黏膜出血,呼吸道阻力、肺部感染情况及平均ICU入住天数.结果 治疗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痰液黏稠度、痰痂的形成、呼吸道刺激性症状、呼吸道黏膜出血,呼吸道阻力、肺部感染及平均ICU入住天数等各项指标也优于对照组.结论 加温湿化吸氧法比常规呼吸道湿化法更适合于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护理.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采用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及气道黏膜损伤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新生儿采用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和气道黏膜损伤情况。方法将10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58例,采用常规负压吸痰;观察组50例,吸痰过程中结合应用解除负压等方法,观察两种吸痰方法效果及对气道黏膜损伤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吸痰方法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吸痰时结合应用解除负压的方法对黏膜损伤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拔出气管切开套管进程的影响及与常规治疗的差异性。方法:80例早期脑卒中后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通过对呼吸肌肌力评定、指脉氧饱和度、肺部感染率、留置气管切开套管时间、呼气量和吸气量等方面对比2组康复疗效。结果:观察组留置气管切开套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氧饱和度、最大吸气量及呼气量、呼吸肌肌力4级(包括4级)以上者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肺部感染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呼吸功能训练应用于早期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对拔出气管切开套管是积极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沐舒坦联合肺灌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纤维支气管镜下肺灌洗,观察组给予沐舒坦联合纤维支气管镜下肺灌洗。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术第1、3、5、7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和计数,以及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30 d内气管套管拔除例数。记录两组患者气管切开30 d后肺部感染例数、控制例数、控制天数和二次感染病例。结果两组气管切开7 d后的白细胞数和多形核细胞数较第1天均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分别从第5天和第3天白细胞数和多形核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为66.67%(30/45),控制率为86.67%(26/3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30 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气管套管拔除率分别为60.0%和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沐舒坦联合肺灌洗可以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并能更好地控制肺部感染,促进气管修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从防误吸、吸痰护理、气道湿化、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及时堵管与拔管、心理干预等方面实施系统化有效护理干预。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保证了呼吸道通畅,减少并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结论正确合理的护理干预是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预防肺部感染并获得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