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11例广州地区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中老年妇女全身及腰椎骨密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其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方法]统计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就医的511例中老年妇女各年龄组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分析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体质量和身高的比值)以及绝经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全身骨密度、腰椎正位和腰椎侧位的骨密度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0.01),而与身高和体质量呈正相关(P<0.01和P<0.05),与体质量指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骨密度在35-39岁达到峰值[(1.09±0.07)g/cm2],4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55岁以后骨质疏松检出率大幅增多,70岁以后全身骨密度测定的骨质疏松检出率超过70%;50岁以前,绝经后期的全身骨密度、正腰骨密度和侧腰骨密度均比围绝经期低(P<0.05或P<0.01),50岁开始,虽然围绝经期的全身骨密度和正腰骨密度已降低到接近绝经后期水平(P>0.05),但侧腰骨密度仍然高于绝经后期(P<0.01);而总体围绝经期的骨密度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身材矮小和低体质量是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绝经后妇女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绝经后就要开始防范,以减少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腰椎侧位骨密度检测是早期诊断Ⅰ型骨质疏松症的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黑龙江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分布情况与骨质疏松症(OP)发生率,为本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预防与临床诊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低剂量胸部CT与QCT椎体骨密度测量一站式扫描,对2352例20~89岁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值测定,比较骨密度值变化,并将其与年龄、身高、体重、BMI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依照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年龄标准化,计算50岁以上男女OP发生率。结果 黑龙江地区腰椎骨密度值相关性分析结果为年龄(r=-0.697,P=0.000),身高(r=0.161,P=0.000),体重(r=0.028,P=0.178),BMI(r=-0.076,P=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为多元r=0.681,多元r2=0.463,仅年龄回归分析P=0.000。骨密度值峰值男性为175.14±30.04mg/cm3,女性为184.42±24.80mg/cm3。年龄标准化5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发生率男性为11.57%,女性为20.09%。结论 黑龙江地区腰椎骨密度值与年龄显著相关。女性40岁后骨密度值降低趋势显著;男性骨密度值虽下降趋势平稳,但男性50岁以上OP发生率较高。加强黑龙江地区人群对骨骼防护的认识,建立OP早干预、早发现、早诊断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晶  张莹  闫石  付丽敏  贾晓凤 《西部医学》2009,21(4):647-648
目的调查河北省承德地区健康中老年妇女腰椎骨密度(BMD)的年龄变化规律及各年龄段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年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美国GELUNAR公司的enCORE2007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561名健康中老年妇女进行腰椎骨密度测量。结果河北省承德地区中老年妇女腰椎骨密度值从40-44岁组的1.178g/cm。下降到75岁以上组的0.795g/cm^2。40岁以上开始出现骨量减少,50岁以上开始出现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从50-75岁平均约为10.27%。结论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骨密度检测可早期诊断无症状的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与身高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绝经前后妇女的身高缩短值和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记录 191例绝经前后妇女的身高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 (DEXA)检测腰椎和髋关节的骨密度。结果 绝经后妇女身高缩短值越多其骨密度值越低 ,身高每缩短 2cm ,腰椎的骨密度大约降低 0 .0 2 5 5 g/cm2 ,而髋关节的骨密度大约降低 0 .0 2 92 g/cm2 ,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的身高缩短值比没有患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的身高缩短值要高 ,二者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结论 通过了解绝经后妇女身高缩短值的多少能够大概估计其骨密度的多少  相似文献   

5.
年龄、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对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年龄、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对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统计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就医的277例中老年妇女各年龄组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的发病情况,分析年龄、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中老年妇女的腰椎正位、腰椎侧位、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与身高及体质量呈正相关(P<0.01或P<0.05),而与体质量指数无相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随年龄升高逐渐增加。相对于低体质量组妇女(体质量指数<19),超体质量组(体质量指数>25)的腰椎、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龄、低身高及低体质量是影响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重要因素,是中老年妇女患骨质疏松的易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相关因素及骨质疏松检出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老年妇女腰椎和髋部骨矿物质密度(BMD)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测量部位的骨质疏松症(OP)检出率,为本市诊断和预防OP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密度测定室检测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297例中老年妇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测定仪(DEXA)检测腰椎(L2-L4)、股骨颈、Ward’s三角以及大转子的BMD,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部位BMD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尤以Ward’s三角下降最为明显。低体重指数组与超体重指数组比较,髋部各部位BM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L2-L4)BMD与身高、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髋部各部位BMD值均与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1)。腰椎为中老年妇女OP检出率最高部位,其次为Ward’s三角。结论各部位骨密度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髋部BMD与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腰椎和Ward’s三角可能为诊断OP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骨密度测量部位对女性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影响。方法 记录291例妇女的年龄、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HologicQDR-2000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全身、腰椎正侧位、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统计各年龄组骨丢失率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结果 各部位的骨密度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各年龄组女性骨丢失量最大的部位是Ward’s三角。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最高的部位50~59岁组是腰椎侧位,大于60岁各组是Ward’s三角。结论 随年龄的增长,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腰椎侧位和Ward’s三角分别是50~59岁和60岁以上妇女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性最高的部位。  相似文献   

8.
绝经前健康妇女的身体组成成分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fat mass 和lean mass对绝经前健康妇女骨密度的影响程度。方法 在绝经前的健康妇女中,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近端和全身骨密度以及fat mass和lean mass,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臀比。结果 fat mass 是决定BMI的主要因素;BMI和lean mass与L2-4股骨近端和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P值均=0.00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只有lean mass才是决定L2-4(标准偏回归系数β=0.282,P=0.000)、股骨近端(β=0.336,P=0.000)和全身骨密度(β=0.361,P=0.000)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控制年龄因素的基础上控制fat mass后,BMI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提高,而控制lean mass 后,BMI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减弱,甚至消失。结论 lean mass是决定绝经前健康妇女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BMI)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随机选取278例围绝经期妇女,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身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将BMD测定结果与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B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78例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27.0%(75/278)。年龄〉50岁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年龄≤50岁者;体重≤60 kg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体重〉60 kg者;身高≤155 cm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身高〉155 cm者;BMI≤20 kg/m^2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BMI〉20 kg/m^2者;绝经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者,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降低主要发生于腰椎骨,年龄≥50岁、绝经、体重≤60 kg、身高≤155 cm、BMI≤20 kg/m^2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低骨量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血清降钙素及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的关系 ;方法 :测定 15 0例绝经后妇女的上述 3项指标 ,并以 42例中青年妇女作对照 ;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血清降钙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 =0 .413 ,P <0 .0 1) ,而与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r =-0 .5 12 ,P <0 .0 5 ) ,并且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和血清降钙素显著低于中青年妇女 (P <0 .0 5 ,P <0 .0 1) ,而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则显著高于中青年妇女 (P <0 .0 5 ) ;结论 :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和血清降钙素显著降低 ,而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易患骨质疏松症 ,应针对病因 ,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11.
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腰椎骨量的变化规律,找寻低骨量的危险因素。方法 记录209例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测量体重和身高,采用Hologic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腰椎正侧位的骨密度。结果 绝经后妇女年龄越大、绝经越早、绝经年限越长、体重指数越小,骨密度越低。结论 绝经和低体重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绝经后妇女尤其是早绝经和低体重的中老年妇女进行骨密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清瘦素水平和绝经后妇女骨密度 (BMD)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14 0名上海地区健康绝经后妇女的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值 (WHR)、体脂 (FM )、体脂百分比 (Fat% )、空腹瘦素以及腰椎(L2~ 4)和股骨颈 (FN)BMD。结果 由于血清瘦素呈非正态分析 ,故将其转换为自然对数 (Inleptin)。Inleptin与体重、BMI、WHR、Fat%和FM均呈显著正相关 (r =0 .2 6~ 0 .75 ,P值均 <0 .0 1)。L2~ 4、FNBMD与Fat%和Inleptin呈显著正相关 (r =0 .2 9~ 0 .34,P值均 <0 .0 1)。校正年龄、体重和Fat%影响后 ,Inleptin与L2~ 4BMD间仍存在正相关关系 (r =0 .2 0 ,P =0 .0 3) ,而Fat%与L2~ 4、FNBMD的正相关关系经校正年龄、体重后消失。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Inleptin和年龄是影响L2~ 4BMD的独立决定因素 (R2 =0 .174 ,P =0 .0 0 0 ) ,体重和年龄是影响FNBMD的独立决定因素 (R2 =0 .2 6 4 ,P =0 .0 0 0 )。结论 血清瘦素水平与绝经后妇女腰椎BMD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受年龄、体重和Fat%的影响 ,提示血清瘦素可能是绝经后妇女腰椎BMD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定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规律,确定正常腰椎BMD参考值?方法: 应用CT扫描机,采用固体体模QCT 法对527 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测定,对受检者BMD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关性进行分析?男女各按10 岁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观察各组BMD平均值变化规律?结果: 腰椎BMD与年龄(r=-0.531,P < 0.01)?体重(r=-0.098,P < 0.05)?BMI(r=-0.142,P < 0.01)呈负相关;但回归分析表明只有年龄是BMD值的影响因素(r=-1.836,P < 0.001),而体重(P > 0.05)和BMI(P > 0.05)不是腰椎BMD的影响因素?男性腰椎BMD峰值出现在21~30岁年龄组,峰值为(186.50 ± 23.96)mg/cm3;女性腰椎BMD峰值出现在>30~40岁年龄组,峰值为(194.77 ± 31.77)mg/cm3?女性在40岁后腰椎骨质密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50岁以后,骨密度平均值小于男性?结论:腰椎BMD值与年龄密切相关;女性40岁后(绝经后)骨质流失明显增加,需要监测腰椎骨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同时也需要重视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月经的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等因素与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调查2 060名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的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测量其身高、体重、L1~L4和股骨近端的BMD.结果 调整年龄、身高、体重后,初潮年龄、绝经年限与L1~L4(r=-0.0717、-0.123)、股骨颈(r=-0.035、-0.127)、全髋(r=-0.054、-0.127)、大转子(r=-0.067、-0.090)的BMD呈负相关(P值分别<0.05、0.01),绝经年龄、行经时间与L1~L4(r=0.123、0.144)、股骨颈(r=0.126、0.129)、全髋(r=0.122、0.136)、大转子(r=0.089、0.112)的BMD呈正相关(P值分别<0.05、0.01).初潮年龄≤14岁、初潮年龄>14且<18岁、初潮年龄≥18岁组间L1~L4、股骨颈、大转子和全髋的BM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初潮年龄的增大各部位的BMD呈下降趋势;绝经年龄≥54岁组各部位的BMD显著高于绝经年龄>45且<54岁组(P值均<0.05),后组又显著高于绝经年龄≤45岁组(P值均<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体重及绝经年限分别可解释其变异的15.0%~28.3%及4.5%~24.6%,初潮年龄及行经时间对BMD变异的贡献较小,仅可分别解释腰椎及全髋BMD变异的0.4%及0.2%.结论 绝经后妇女月经初潮年龄越大、绝经年龄越早、绝经年限越长,BMD相对越低,体重和绝经年限对BMD变异的影响最大.本研究有助于建立筛选骨质疏松高危妇女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中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收集年龄为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常规腰椎体CT螺旋扫描及定量CT(QCT)骨密度检查,重组腰椎间盘矢状位及轴位图像,同时使用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腰椎体平均BMD值及平均T值。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48例,平均年龄48.6岁,平均SMD值为127.4,平均T值-1.18;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X2=34.72,r=0.28,P0.05)。腰椎体骨密度与发生退变腰椎间盘个数有相关性(X2=49.15,r=0.35,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体骨质疏松可以促进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血清中Bcl-2、Bak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入院治疗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85例绝经后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运用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收集每例患者4 m L外周血,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中Bcl-2、Bak蛋白表达。对不同组间各项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与非骨质疏松症组之间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进行比较,年龄、体重及体重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骨质疏松症组相比较,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年龄较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均较低。(2)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与非骨质疏松症组间Bcl-2、Bak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非骨质疏松症组相比,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中Bcl-2蛋白水平较低,Bak蛋白水平较高。(3)所有绝经后女性Bcl-2、Bak蛋白水平与L1~4平均骨密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Bcl-2与L1~4平均骨密度之间呈正相关,Bak与L1~4平均骨密度之间呈负相关。结论:(1)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相比,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Bcl-2蛋白水平较低,Bak蛋白水平较高。(2)血清Bcl-2蛋白水平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血清Bak蛋白水平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深圳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方法:采用4500W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深圳地区中老年妇女361名进行腰椎前后位、侧位和股骨近段骨密度测量。结果:随年龄的增加BMD逐渐下降,以绝经后变化明显,本组仅骨量减少发生率26%,骨质疏松症患病率32.4%,股骨Ward's三角区最早出现骨量减少,腰椎侧位测量骨量减少较腰椎正位敏感。结论:深圳地区中老年妇女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较高,妇女围绝经期是治疗骨质疏松症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呼伦贝尔市城区健康成年人骨质疏松现状,指导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 选择2014 -
02 ~ 2015 - 02 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进行体检的40 ~ 64 岁呼伦贝尔市城区居民3121 名,应用双能X 线骨密度
仪( DXA) ,测量腰椎正位L1 - 4 骨密度,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受试者生活习惯及其对骨质疏松症的认
知度。结果: ( 1) 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不同年龄组健康成年男性腰椎骨密度值差异无显著性( F = 35. 5,
P > 0. 05) ,LSD 检测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显示40 ~ 44 岁年龄组与60 ~ 64 岁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 P = 0. 078) ,与
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42,0. 031,0. 039) ; 不同年龄组健康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值差异有显著
( F = 5. 59,P < 0. 05) LSD 检测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显示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47,0. 04,0. 039,0. 026) 。( 2) 体检
人群男性腰椎BMD 峰值出现在55 ~ 59 岁年龄组; 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早于男性,腰椎在50 ~ 54 岁年龄段。骨
质疏松症与骨量减少患病率经标化后,健康成年男性各年龄组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患病率经χ2 检验无显著
性差异(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比较χ2 = 6. 458,P = 0. 167,骨量减少患病率比较χ2 = 1. 656,P = 0. 799) ; 健康成年女
性各年龄组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患病率经χ2 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比较χ2 = 62. 332,P <
0. 05,骨量减少患病率比较χ2 = 81. 079,P < 0. 05) ; 3121 例受试者中有吸烟饮酒、缺乏体力活动者的筛查率为
11. 84%和19. 45%。通过散点图计算分析,体重与骨质疏松的风险评估显示: 超重为骨质疏松中低风险因素。
: 呼伦贝尔市市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不同年龄组( 40 ~ 64 岁) 健康成年男性腰椎骨密度值检测、骨质
疏松症及骨量减少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不同年龄组( 40 ~ 64 岁) 健康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值检测、骨质疏松症
及骨量减少患病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超重为骨质疏松中低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骨代谢及其调控激素的改变。方法  2 0只大鼠分为 2组 ,一组以四氯化碳肌注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 ,另一组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 2组的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partameaminotransferase ,ALT)、总胆红素 (totalbilirubin ,TB)、白蛋白 /球蛋白 (albumin/ globeprdein ,A/G) ],股骨和腰椎骨密度 (BMD) ,骨代谢指标 [血清钙 ,2 5羟基维生素D3 ,甲状旁腺激素 (parathyroid ,PTH) ,尿吡啶酚 /肌酐 (pyridinoline/creatinine ,Pyd/Cr) ]。结果 肝硬化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股骨和腰椎骨密度显著下降 [(0 .1737± 0 .0 10 0vs 0 .192 0± 0 .0 104 )g/cm2 ,P <0 .0 1;(0 .175 9± 0 .0 0 75vs 0 .16 4 2± 0 .0 10 8)g/cm2 ,P <0 .0 1],血清 2 5 (OH)VitD3 显著下降 [(2 0 .1± 3.2 7vs 15 .6± 2 .4 7) μg/L ,P <0 .0 1],尿Pyd/Cr显著升高 [(4 .8± 0 .8vs 75 .8± 6 0 .7)nmol/mmolCr,P <0 .0 1],A/G显著下降 [(0 .98± 0 .1vs 0 .79± 0 .1) ,P <0 .0 1],而PTH水平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 ,血清A/G与股骨和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 (r =0 .70 2 ,P <0 .0 1;r =0 .6 5 9,P <0 .0 1) ;2 5 (OH)VitD3 与椎骨骨密度、股骨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 (r =0 .75 1,P <0 .0 1) ,(r =0 .75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老年妇女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不同测量部位对骨质疏松(OP)诊断的影响,并为防治OP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从2004年1月~2006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密度测定窒检测的就诊者中随机抽取297例中老年妇女,准确记录其年龄、身高、体重;采用法国DMS公司Challenger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检测腰椎(L2~4)、股骨颈、Ward’s三角以及大转子的BMD,然后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各部位的BMD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其中以Ward’s三角下降最为明显;腰椎(L2~4)和髋部各部位BMD均与身高、体重及体质指数(BMI)呈正相关;低BMI组(BMI%18)与超BMI组(BMI〉25)比较,髋部各部位的BM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检出率最高者为腰椎,其次为Ward’s三角。结论中老年妇女是OP的高危人群,女性在40岁之后应监测BMD的变化,中老年人群应普及预防知识,加强锻炼,增加户外活动,以减少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