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多年来内镜下硬化治疗一直作为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时选择的治疗方法,治疗安全有效,止血效果好。许多研究表明:硬化治疗对首次出血的止血率为90%~95%。对长期出血进行追踪观察得出的观点仍有分歧。  相似文献   

2.
心性猝死主要由于心律失常所致。在有关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昼夜间以及季节性的因素都特别关注。心性猝死的所有研究方向最终集中在防治心律失常上。目前理想的药物(除β-阻滞剂外)较少见,故置入除颤器和导管消融在心性猝死的预防中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研究结果虽然否定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肿瘤化疗药物缓释粒子内镜植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评价化疗缓释粒子肿瘤部位植入治疗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31例隆起型病变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在消化内镜直视下将5-FU、顺铂的缓释粒子植入到肿瘤间质。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2例,病情稳定6例,3例无缓解,平均有效率为70.9%。患者疼痛缓解率为70.9%,体重增加21例占67.7%。不良反应除因术中操作出血外仅有WBC轻度下降、轻度恶心、腹泻,无肝肾功能损害。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缓释粒子内镜植入突出了局部靶向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是综合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新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痛是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数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性息肉,而息肉的发现和切除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此,我们探讨不同年龄组的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和内镜特点以及内镜下治疗情况.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5 152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分析两组资料结直肠息肉的肠镜下特点和病理类型,以及内镜下息肉治疗情况.结果:老年组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和息肉癌变率(37.65%,11.18%)均高于中青年组(19.8%,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的息肉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30.53%,29.62%;29.78%,25.29%),均以腺瘤性息肉为多(61.19%,36.99%);而数目多、广基≥2 cm以及病理为绒毛状腺瘤的息肉,癌变率较高.除息肉癌变和巨大息肉外,两组资料中80%以上息肉予肠镜下治疗(80.8%,91.3%)全部顺利完成,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并处理息肉的有效手段,腺瘤性息肉的形态、大小、数目和病理以及患者的年龄与腺瘤性息肉的恶变有一定关系;结直肠息肉应尽可能内镜下治疗,并定期随访,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进展期胃癌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方法,首选外科手术,实施根治性切除。对高龄患者不愿或不宜做外科治疗者,或术后复发者,除可直接化学药物治疗外,尚可做内镜下姑息性治疗。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1.进展期胃癌的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方法。1965年日本原田一道报告了内镜下抗癌剂局部注射治疗胃癌。内镜直视下癌肿内注射抗癌药物,副作用小,可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肿瘤缩小,解除癌肿导致的梗阻,并且减少了化疗药物的剂量。 1.1适应证 (1)经病理学诊断为进展期胃癌,有手术禁忌症或不宜做手术治疗的病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食管癌高发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普查中发现的84例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行EMR治疗,并联合应用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2、6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2004~2008年间共有84例患者成功行EMR,治疗成功率为100%。并发症: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经内镜下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随访:84例中,5例早期食管癌,49例原位癌/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半年随访时对原切除部位行内镜下活检,病理诊断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中度不典型增生和19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均内镜下APC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透明帽法内镜下黏膜切除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是食管癌二级预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内镜普查研究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病情况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了解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病情况。制定更为有效的预防策略。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电子内镜直接碘染色检查法对高危人群共行3次内镜普查。结果:1)贲门癌的癌前病变即贲门腺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为0.62%-1.50%。2)早期贲门癌的检出率分别为0.44%,0.68%及0.64%。中晚期贲门癌检出率分别为0.22%,0.17%及0.21%。3)91.30%-95.00%贲门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贲门癌病变位于贲门时钟位(顺时针)10点位-2点位,大多数贲门癌前病变及早期贲门癌内镜下主要表现为贲门粘膜糜烂或浅溃疡。4)食管癌与贲门癌检出率之比为2.4-4.1:1。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应用内镜进行普查。除对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外。对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也有较高的检出率。因此在食管癌高发区也应重视贲门癌的防治及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方法。方法对228例大肠息肉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228例患者年龄19~82岁,中位年龄48.5岁,发生术中出血15例,迟发性出血1例,浆膜炎2例,予药物治疗后痊愈。发生癌变2例。结论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是防止其癌变的有效措施。其中,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最广为使用,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重复癌是指同一宿主在同一器官或成对器官、同一系统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器官同时或先后发生〉2个的原发恶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下咽和食管异时性重复癌,其中下咽癌发现于食管癌术后内镜复查阶段,临床分期处于T1N0M0。已有学者建议可应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下咽癌,有望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因此,该重复癌病例提示内镜医生在常规胃镜检查时除仔细观察食管、胃以及十二指肠部位病变外,还应注意咽喉部特别是梨状隐窝等罕见部位的可疑早期癌变,并且可以应用新型内镜技术提高早期下咽癌的检出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最佳方法以减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息肉采用高频电圈套、热活检钳摘除、尼龙绳套扎或圈套联合尼龙绳套扎方法进行内镜下切除.结果 1057枚息肉中,783枚息肉使用热活检钳方法切除.236枚息肉使用圈套器切除,35枚息肉使用圈套联合尼龙绳套扎方法切除,3枚息肉单纯使用尼龙绳套扎方法切除.4例病人术后4-6天发生出血,均予内镜下止血成功,无一例穿孔.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息肉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可有效预防和降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硬化治疗在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食管、贲门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文献报道的26例和我院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食管、贲门癌的发生状况,发生部位及其与注射部位,注射药物种类、剂量关系,治疗结束至发现肿瘤的时间。结果:(1)肿瘤发生部位分散于食管中上1/3、中1/3、中下1/3、下1/3和贲门区与硬化治疗注射部位并非完全一致,(2)肿瘤发生与硬化剂种类无明确关系,常用的各种硬化剂均有食管或贲门癌的病例发现,(3)发生肿瘤的病例,除1例外硬化剂总用量均大于或等于30ml,(4)硬化治疗结束平均19.4个月(4~77个月)发现肿瘤。结论:硬化治疗在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食管、贲门癌的发生中起某种促进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硬化剂对局部粘膜的化学性致炎作用而达成的,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有必要进行定期内镜复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置入125I密封源腔内照射放疗治疗肝外胆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十二指肠镜下胆胰管逆行造影(ERCP)及置管胆汁内引流技术(EMBD)对13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确定胆管癌位置及浸润的范围,将装载放射性125I的施源器置入病灶靶区进行内照射放疗. 结果:13例患者1年生存率100%(11/11),2年生存率80%(4/5),中位生存期18个月,生存期最长31个月,除1例125I密封源置入内照射第16个月死于右肝叶脓肿伴右侧脓胸外,其余12例胆管癌患者均健在.未见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及胆管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EMBD引流2周后,总胆红素下降至9.0~36μmol/L.结论:内镜下125I密封源腔内照射治疗胆管癌创伤小,减黄效果确切,肿瘤病灶靶区高剂量照射,控制肿瘤发生、发展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肠梗阻是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4~9个月。影像学检查除腹部立卧位平片、CT扫描外,无肠道准备磁共振成像对于恶性肠梗阻检查简便、诊断准确。恶性肠梗阻的治疗包括手术、药物治疗、置入扩张式支架,以及经皮内镜下胃造口和鼻胃管引流等。本文就目前恶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何晓华  邢飞  孙健  韩新臣  陆敬华 《中国肿瘤》2004,13(10):674-675
[目的]探讨内镜下射频与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治疗大肠癌引起的肠道梗阻.[方法]随机选择23例大肠癌导致肠梗阻的病人,采用射频联合氩离子凝固术对肿瘤组织进行反复多次治疗.[结果]23例晚期大肠癌患者经射频与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治疗1~2次后,梗阻的肠道扩张,肠道梗阻症状解除,有效率为100%,治疗后无穿孔和明显出血.[结论]内镜下射频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晚期大肠癌癌性狭窄有效,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认为肝癌的内科治疗中最有效的是肝动脉栓塞法(简称TAE)与抗癌剂的综合治疗。作者对75例(男63例,女12例)肝癌进行了研究,除一例外,均合并肝硬化,故应先进行基础治疗.1.食道静脉曲张的处理,肝硬化者多合并食道静脉曲张,在进行TAE 后,因静脉曲张破裂,而致一例死亡.为此,对RC 征(廿)以上者,应先实行内窥镜下的硬化疗法.TAE 后,需加强对肝脏和食道静脉曲张的病情随访.  相似文献   

16.
陶亚利  阮荣蔚  王实 《中国肿瘤》2018,27(12):926-932
摘 要:恶性梗阻是进展期胃癌的常见并发症,因梗阻引起的恶心呕吐、进食困难常导致严重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使患者无法进一步耐受抗肿瘤治疗,甚至加速患者的死亡。对于此类患者,如何解除梗阻或建立合适的营养通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主要的内镜治疗手段有肠内营养管饲治疗(包括短期的内镜下鼻胃肠管置入和长期的经皮内镜胃或空肠造瘘术)和自膨式金属支架内镜置入治疗,金属支架是外科胃肠吻合术外解除恶性梗阻的首选治疗。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兼具创伤小和长期缓解症状的优点,但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需大样本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7.
大量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可表达β受体,而一些神经递质、药物和社会心理因素可能通过β受体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β受体激动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抑郁等社会心理因素可加强或削弱这种作用。这为表达β受体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置入^125Ⅰ密封源腔内照射放疗治疗肝外胆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十二指肠镜下胆胰管逆行造影(ERCP)及置管胆汁内引流技术(EMBD)对13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确定胆管癌位置及浸润的范围,将装载放射性^125I的施源器置入病灶靶区进行内照射放疗。结果:13例患者1年生存率100%(11/11),2年生存率80%(4/5),中位生存期18个月,生存期最长31个月,除1例125Ⅰ密封源置入内照射第16个月死于右肝叶脓肿伴右侧脓胸外,其余12例胆管癌患者均健在。未见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及胆管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EMBD引流2周后,总胆红素下降至9.0~36μmol/L。结论:内镜下^125Ⅰ密封源腔内照射治疗胆管癌创伤小,减黄效果确切,肿瘤病灶靶区高剂量照射,控制肿瘤发生、发展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内镜下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胃癌在早期阶段即被发现。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均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为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以及降低并发症,早期胃癌在内镜下治疗逐渐被广泛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EGC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5年总生存率可达90%;治疗效果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治疗成本低等特点。ESD有可能逐渐取代传统的外科手术,成为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就ESD在EGC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内镜治疗方法如组织切除或破坏、扩张、插管和止血,通常用于缓解晚期食管或胃癌的症状如吞咽困难或出血。良性肿瘤如带蒂息肉亦可通过内镜治愈。新的内镜治疗趋向于多种方法的联合,以破坏恶性肿瘤。内镜可用于晚期癌的姑息治疗和早期食管-胃局部肿瘤的切除或破坏。治疗方法 1.治疗的安全性多数内镜治疗是在电视监测下由胃肠医师协助进行。大部分操作是在镇静和麻醉状态下施行,应当观察患者的氧饱和度。内镜下Nd:YAG激光治疗设备既有视觉疲劳又有特殊过滤镜的干扰,而电子內镜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