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3(AQP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8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75例,脾虚证组13例,另选择健康的本校学生1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胃粘膜AQP3表达.结果:正常人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人、脾胃湿热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脾胃湿热证、脾虚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出现口渴少饮、大便溏而不爽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或P<0.01),出现口干口苦、恶心、纳呆、腹胀或痛的比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辨证为湿重于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结论:AQP3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AQP3在脾胃湿热证发生中起着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脾失健运,聚湿生热的现代生物学基础,补充脾主运化的研究内容。方法:纳入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例,脾虚证组及脾胃湿热证组各20例;健康受试者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3组进行胃镜检查,检测胃黏膜组织中AQP3、AQP4的表达,以及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结果: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胃黏膜炎症病理分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与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AQP3、AQP4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AQP4表达与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的腺苷酸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QP3、AQP4以及线粒体内腺苷酸的含量异常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形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胃泌素和生长抑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脾胃湿热组、脾气虚组及正常组胃窦粘膜G细胞数、D细胞数和G/D细胞比值的变化.结果:脾胃湿热组G细胞均高于脾气虚组(P<0.01);脾胃湿热组D细胞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1),G/D细胞比值脾胃湿热组高于其它两组.脾胃湿热组的HP感染率高于脾气虚组,脾气虚组患者年龄高于脾胃湿热组.结论:脾胃湿热组患者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由于HP介入导致G细胞增多,D细胞减少,G/D细胞比值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不同程度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3、4(AQP3、AQP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胃镜下取胃体上部黏膜,液氮罐保存,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黏膜AQP3、AQP4的基因表达。结果脾胃湿热中度组、重度组AQP3、AQP4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脾胃湿热轻度组(P〈0.05,P〈0.01);脾胃湿热重度组AQP3高于脾胃湿热中度组(P〈0.05)。结论脾胃湿热程度不同,胃黏膜AQP3、AQP4基因表达不同,脾胃湿热程度与胃黏膜AQP3、AQP4基因表达相关,它随着湿热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李合国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2054-2055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细胞凋亡、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证结合”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脾虚证与正常对照组,取胃窦粘膜组织,分别采用W-S染色与RUT检测HP、常规HE染色、TUNE法检细胞凋亡、SABC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 脾胃湿热证与脾虚证在显微镜下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强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它们之间亦有明显差异(P<0.05).凋亡细胞见于上皮细胞、壁细胞、主细胞;Bcl-2蛋白表达于壁细胞、主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浆中.脾虚证组、脾胃湿热证组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脾虚证组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脾胃湿热证组(P<0.05).Bcl-2蛋白表达在脾虚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强于正常组(P<0.05);脾虚证组Bcl-2蛋白表达低于脾胃湿热证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脾虚组HP阳性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的HP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脾胃气虚组(P<0.05).炎症程度与HP感染呈正相关(P<0.05).结论 细胞凋亡、Bcl-2可能是形成脾胃湿热证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胃排空功能。方法: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钡条法观察治疗前后的胃排空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餐后3小时的胃排空率低于正常人,但高于脾虚证患者。治疗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胃排空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正常人,有上腹饱胀、或便秘、恶心者的胃排空率明显低于无这些症状的患者,脾胃湿热证患者中HP阳性者与HP阴性者的胃排空率无差异。结论: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胃肠动力障碍,与某些典型症状有关,但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7.
证候研究是中医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之一。脾胃湿热证是脾胃实证中的一个常见证型,在消化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热休克蛋白70(HSP 70)是生物体在不良环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应激蛋白,它对于维持胃黏膜完整和减轻黏膜炎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HSP 70基因表达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中医证候形成的机制,对于脾胃实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灭幽汤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小鼠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水通道蛋白4(AQP4)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灭幽汤高、低剂量组(灭高组、灭低组)和胃三联组、模型组、对照组,采用复合因素建立BALB/c小鼠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给药14 d,灭高组、灭低组、胃三联组给药剂量分别为12.4、6.2 g/kg和0.279 8 mg/kg;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SP70、免疫组化法检测AQP4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HSP70、AQP4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灭高组、灭低组、胃三联组小鼠HSP70蛋白表达显著增加、AQP4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灭幽汤可能通过上调HSP70、下调AQP4蛋白表达而发挥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甘露消毒丹治疗CSG脾胃湿热证69例,观察临床症状和胃粘膜炎症改善的情况。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近期临床治愈42例,占60.9%;显效15例,占21.7%;有效4例,占5.8%;无效8例,占11.6%;总有效率88.4%。结论甘露消毒丹治疗CSG脾胃湿热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P)3、4基因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8例,属脾胃湿热证者53例(其中湿重于热19例,热重于湿14例,湿热并重20例),脾虚证者15例。脾胃湿热证患者予中药清热化湿方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黏膜AQP3、4的基因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患者AQP3基因表达的水平高于健康人组(10名)和脾虚证组,但3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QP4基因表达的水平则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和脾虚证组(P<0.05或P<0.01);脾虚证组与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脾胃湿热证各亚型之间比较呈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趋势;治疗后脾胃湿热证患者及湿重于热亚型AQP3、4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接近健康人组及脾虚证组水平。结论AQP3、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中药可能通过影响AQP3、4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被称为胃癌的癌前状态,病机虚实夹杂,病情错综复杂,病程缠绵难愈,甚至会发生癌变.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家之一,其代表作为《脾胃论》,开创了升阳泻火,甘温除热用药法度.文章依据《脾胃论》,在其理论基础上探讨慢性萎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温针灸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患者症状改善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分组,单号纳入对照组,双号纳入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命质量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 83%(61/63),明显高于对照组79. 37%(5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2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在治疗后明显下降,而各项生命质量评分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上述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改善预后,提高生命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灭幽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螺旋杆菌(HP)感染,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62.5%,并可清除HP,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气健脾和胃法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健脾和胃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胃镜及腺体萎缩、慢性炎性反应、肠腺上皮化生、非典型异形增生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 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2.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胃镜总有效率88%高于对照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腺体萎缩、慢性炎性反应、肠腺上皮化生、非典型异形增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益气健脾和胃法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胃腺体萎缩程度、有效控制炎性反应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思顺乡卫生院从2018年2月—2020年2月诊治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基础药物干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2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5.35%(41/43)显著高于对照组79.07%(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晨萍  李毅平  李勇 《河南中医》2016,(9):1513-1515
李毅平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有关,其病位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病机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李毅平老师将该病分为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等四型,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并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调畅情志、预防保健、注重调摄等。  相似文献   

17.
黄广文  张凤敏  黎丽和 《光明中医》2016,(13):1847-1848
目的探讨理气六君子汤在脾胃气虚型糜烂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脾胃气虚型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护胃、制酸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理气六君子汤治疗。治疗90天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胃镜下胃黏膜愈合情况并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黏膜糜烂愈合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半年内随访复发率为13.33%,对照组为2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结合理气六君子汤在治疗脾胃气虚型糜烂性胃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胃黏膜的愈合及减少复发率,在临床中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理脾和胃降逆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2例疗效。[方法]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采用理脾和胃降逆之中药,每日1剂。对照组(26例)用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吗丁啉10mg,每日3次,均连服8周。[结果]治疗组显效15例,好转12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7例,好转9例,无效10例。[结论]采用理脾和胃降逆法疗效明显,药性温和,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