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围神经损伤后免疫系统变化的动物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周围神经损伤后免疫系统的变化。方法:用MTT法检测了坐骨神经损伤1,2,5,7和14d的大鼠脾细胞NK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并用PEG沉淀法检测了大鼠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含量。结果:坐骨神经损伤后7和14d大鼠脾细胞的自发转化率较对照组(同样手术应激但无坐骨神经损伤)略有增高;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含量术后7d明显增高,14d时增加明显;而NK活性则无明显变化,后期变化如何尚待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脾内直接注射携带 IL- 2和 (或 ) IL- 1 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株对血 IL- 2和 IL- 1 2以及 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携带 h IL- 2和 (或 ) m IL- 1 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肝癌细胞 CBRH3注入大鼠腹腔 ,形成肿瘤 ,断颈处死 ,剖腹取出肿瘤组织 ,剪碎后接种于 5 0只 Wistar大鼠肝脏一叶 ,制备肝癌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空载体对照组、IL- 1 2基因治疗组、IL- 2基因治疗组及 IL- 2 / IL- 1 2联合基因治疗组 ,每组 1 0只。含 IL- 2和 (或 ) IL- 1 2基因的包装细胞于肝癌接种后 1、3、5、7d进行脾内注射转染脾细胞。 EL ISA法检测大鼠血 IL- 2和 IL- 1 2浓度 ,放射性活度测定法检测 NK细胞活性 ,并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IL基因治疗后 3d,IL - 2 / IL - 1 2联合基因组血清 h IL - 2与单基因治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病理示治疗后肝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增多。 IL治疗组 NK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0 .0 1 )。治疗后 3d血清 IL达高峰 ,以后逐步下降。 IL - 2 / IL - 1 2联合基因组较 IL单基因组增高 (P<0 .0 5 )。 结论 :脾内直接注射携带 IL -2和 (或 ) IL - 1 2基因的逆转录包装细胞株可明显增强 NK细胞活性 ,IL联合基因治疗优于 IL单基因  相似文献   

3.
坐骨神经火器伤后神经元凋亡与脂质过氧化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火器性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凋亡与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火器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损伤后脊髓细胞凋亡,通过丙二醛(MDA)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脊髓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结果 伤后1、3d、1、2周的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4%、2.7%、7.8%、4.4%;火器性神经损伤后1d SOD即有明显增高,至2周左右达最高峰。MDA则在伤后2周内呈持续性增高的趋势。结论 火器性坐骨神经伤后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是神经元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的免疫学指标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并检测其免疫功能指标。方法:腹腔注射CVB3建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用MTT比色法检测NK、TNF、IFN的活性;进行小鼠心肌组织病毒分离、病理检查,检测小鼠体重、心脏及脾脏重量变化。结果:CVB3感染鼠的体重及心脏、脾脏的重量均明显减轻;血清中TNF活性及脾细胞诱生TNF量显著增高;脾脏NK活性增高,但脾细胞诱生IL-2量降低;IFN无明显变化。结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的NK活性、细胞因子等指标均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大鼠建立温热灌注模型,研究了(42±1)℃、1h温热生理盐水腹腔持续灌注对外周血NK细胞活性和腹腔内器官的影响。结果发现温热灌注后外周血NK细胞活性短暂上升,2周时恢复正常。术后2周内可见脾小体普遍增大,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宽。腹腔内无明显粘连。肝、肾无肉眼可见病变。术后1d时血浆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2周内恢复。白蛋白术后下降较快。术后1d时镜下见肝浅层细胞胞浆疏松化,5d时正常。2(2/10)例术后1d时肠粘膜糜烂,2周可恢复。结果表明(42±1)℃、1h腹腔温热灌注可增强大鼠NK细胞杀伤活性,对术后早期抗肿瘤免疫可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对大鼠腹内器官损伤作用轻微。易受热损伤的器官为肠粘膜及肝脏。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大鼠模型 ,探讨模型鼠的自然杀伤细胞 (NK)活性及数目的变化 ,及这一变化能否通过输注方式传给正常大鼠。方法 将雌鼠子宫移植于肠系膜制成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 ,4周后切除模型鼠脾脏和剩余子宫。将去除单核细胞后的脾细胞悬液通过尾静脉注入正常鼠 ,4d后测定其NK细胞活性 ,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中的免疫细胞。共分 4组 :未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 (A组 ) ,脾细胞注射对照组 (B组 ) ,异位症模型组(C组 ) ,接受脾细胞注射组 (D组 )。结果 与A组相比 ,C组脾NK细胞活性降至 42 %,而D组降至 3 9%(P <0 0 0 1)。免疫组化方面 ,C组和D组NK细胞数与A组相比分别下降至 62 %和 5 5 %(P <0 0 0 1)。结论 内异症模型鼠脾脏NK细胞活性下降 ,内膜中NK细胞数减少。通过细胞输注可导致正常鼠发生同样变化  相似文献   

7.
李俊龙  阎家骏  陈炜 《浙江医学》2011,33(3):312-315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URS-PL)对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61例,ESWL组31例,URS-PL组30例.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术毕30min、术后1d以及术后4d抽取肘静脉血,分析比较其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T细胞亚群及其增殖活性、NK细胞含量以及杀伤活性.结果 URS-PL组患者术后1d CD3、CD4、CD4/CD8较之术前1d及ESWL组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术毕30min及术后1d NK细胞比例及杀伤活性较之术前1d及ESWL组明显下降(P<0.05或0.01),术毕30min及术后1、4d 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肿瘤红细胞花环率较之术前1d及ESWL组亦明显下降(P<0.05或0.01).结论 相对于URS-PL,ESWL对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抑制更细微.免疫因素对于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治疗选择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除草剂阿特拉津(ATR)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阐明ATR的免疫毒性。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ATR组(n=8),分别给予0、5、25和125 mg·kg-1ATR连续灌胃28 d。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和脾指数;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脾脏组织的病理形态表现;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测定各组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检测各组大鼠NK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脾细胞中CD3+和CD8+T细胞百分比,ELISA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ATR组大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和中剂量ATR组大鼠脾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ATR组大鼠脾指数降低(P<0.05)。HE染色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ATR组大鼠脾组织无明显变化;中剂量ATR组大鼠脾组织生发中心略减少,高剂量ATR组大鼠脾组织呈现明显退行性变,生发中心消失,白髓减少,红髓充血。NK细胞杀伤活性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ATR组大鼠NK细胞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与对照组比较,低和中剂量ATR组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ATR组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和中剂量ATR组大鼠脾细胞中CD3+和CD8+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ATR组大鼠脾细胞中CD3+、CD8+ T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细胞因子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和中剂量ATR组大鼠血清中IL-1和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ATR组大鼠血清中IL-1和IL-6水平升高(P<0.05)。结论:高剂量ATR可产生明显的免疫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9.
紫菜多糖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增强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紫菜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刺激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紫菜多糖及生理盐水向BALB/C小鼠腹腔连续注射7d后,通过ELISA技术及乳酸脱氢酶释放法分别检测小鼠的脾细胞分泌γ-干扰素(IFN-γ)水平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0.15g·kg-1紫菜多糖注射组小鼠的脾细胞分泌IFN-γ水平及NK细胞杀伤活性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结论:适宜浓度的紫菜多糖具有增强小鼠免疫功能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腹腔镜手术组40例,传统开腹组40例。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4天、术后第7天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法检测CD4+、CD8+及NK细胞的变化。结果传统开腹组与腹腔镜手术组CD4+、CD8+及NK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CD4+含量明显下降,4 d后均恢复到术前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CD8+无明显变化,术后4 d两组CD8+均下降,术后7 d开腹组明显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NK开腹组显高于腔镜组(P0.05),随后两组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比开腹手术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并评价小鼠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标准化动物模型。方法 将96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A组: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组(48只)、B组:股骨骨折组(48只)。A组通过止血钳钳夹致小鼠左侧坐骨神经损伤,于同侧进行股骨开放性骨折联合髓内钢针固定,建立了小鼠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模型;B组行左侧股骨开放性骨折联合髓内钢针固定,仅游离坐骨神经,不做钳夹处理。术后仔细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于术后第3、5、7、10、14、18天6个时间点,取A组(36只)与B组(36只)左侧坐骨神经,其中每个时间点每组6只,分别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来分析坐骨神经损伤修复过程。同时,于第7、14、21和28天4个时间点取小鼠左侧股骨,分别通过股骨X线、Micro-CT、组织学染色来分析并评估在周围神经损伤条件下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本实验建立的小鼠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于建模后第14天小鼠步态基本恢复正常;于第14天坐骨神经纤维结构连续性基本恢复;第7天骨折断端几乎不存在骨痂;至第14天出现少量软骨痂,主要为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构成;第21天软骨痂开始钙化,骨痂中存在部分肥大的软骨细胞;第28天骨折断端新生骨形成,含有大量肥大的软骨细胞、成骨细胞与骨细胞。结论 通过本研究方法建立的小鼠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愈合过程良好,并较单纯股骨骨折的愈合过程有所迟缓,可很大程度上模拟临床骨折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及愈合过程,为合并周围神经损伤的骨折愈合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和活化类型的变化规律。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实验组(n=24)。实验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主干的方法构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测量大鼠疼痛行为学数据,于术后第1,7,14天取材,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大鼠腰段脊髓背角不同激活状态的小胶质细胞变化;通过qRT-PCR验证不同类型小胶质细胞相关标记物的变化趋势。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在术后14 d内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形态和数量无明显改变,小胶质细胞标记物也无明显变化。术后1 d,CCI大鼠小胶质细胞形态和数量无明显变化,但促炎型(M1型)标记物增加,提示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术后7 d和14 d,CCI大鼠小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标记物检测显示以M1型活化为主,抑炎型(M2型)小胶质细胞活化不明显。结论 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在坐骨神经损伤后早期即开始活化,活化持续到至少术后两周,在此期间均以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大鼠外周神经挤压神经再生模型和大鼠外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对比各模型神经恢复过程中机械痛觉超敏的变化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改变,探讨两种神经再生模型中神经再生与神经性疼痛的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均分成3组,A组为坐骨神经挤压模型组;B组为自体神经移植模型组;C组为假手术组。分别制成模型后,术后18d起检测机械刺激阈值及c-fos表达计数。结果A、B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A组各指标与B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模型再生神经生长进入去神经支配区域时,均出现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和疼痛相关行为,神经性疼痛的发生时间、强度以及恢复均有不同,并和神经再生情况相关,提示神经性疼痛是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4.
Lin HD  Wang H  Chen DS  Li JF  Gu YD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7):485-488
目的观察银杏酮酯(EGb50)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56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与实验组,后两组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并缝合。实验组给予EGb50 200mg·kg^-1·d^-1溶于1ml生理盐水中灌胃,损伤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ml灌胃,假手术组仅显露右侧坐骨神经,术后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1、3、7、14、21及28d取吻合口远端的神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损伤神经组织中iNOS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iNOS阳性染色吸光度均值(A)在术后3、7、14和21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3和7d,实验组坐骨神经中iNOSmR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杏酮酯可抑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中iNOS的表达,其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N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后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脊髓和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的表达.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1、3、5、7、14、21和28 d c-Met在脊髓和DRG内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5 d DRG c-Met表达开始增加,7~14 d达高峰,之后渐恢复正常;损伤后脊髓前角c-Met免疫阳性产物未见明显变化,但脊髓后角免疫阳性面积5 d表达开始增加,7~14 d达高峰,之后恢复正常.结论 c-Met可能参与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后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超微形态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jE常组和手术组。手术组结扎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fCCI)模型,存术后3、7、14d取与坐骨神经相应的腰4—6节段脊髓,透射电镜观察左侧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超微结构并摄片,光镜下苏术素伊红染色对大鼠腰4—6脊髓背角两侧感觉神经元计数。结果坐骨神经损伤后,光镜下损伤侧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数量较健侧昆著减少(P〈O.05),两周时细胞死亡率为23%;电镜下CCI7d和14d绀腰4~6节段脊髓左侧背角浅层神经元出现多种形态变化,以细胞凋亡为主?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腰4—6节段脊髓背角神经元tP,现丢失,超微形态上呈现多样性,以细胞凋亡为主。  相似文献   

17.
采用PAP免疫组化和AChE染色技术对25只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时期的近段和远段神经的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和再生情况作了观察。结果显示:(1)坐骨神经切断损伤后产生免疫反应阳性,近段神经以7d组染色最强,远段神经以14d组最强;(2)神经切断处和近切口处的远段神经AChE染色有逐渐增强趋势,单位面积阳性纤维数从7d后逐渐增加。根据结果,本文对GAP-43的表达规律和AChE染色的应用及其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银杏酮酯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78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损伤对照组与实验组,后两组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并缝合。实验组给予银杏酮酯每日200mg/kg溶于1mL生理盐水中灌胃,损伤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mL灌胃,正常组不做处理。分别于术后1、3、7、14、21及28d取吻合口远段的神经、相应节段的脊神经节及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的方法研究所取组织中NGF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坐骨神经、脊神经节及脊髓中NGF蛋白免疫阳性区域面积和平均灰度值在术后7、14、21和28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用银杏酮酯治疗,在早期可促使坐骨神经及相应节段脊神经节和脊髓组织中的NGF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9.
60m模拟空气反复潜水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60 m (700 kPa)模拟空气反复潜水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置动物加压舱内,暴露于700 kPa空气环境下60 min,每天2次(8:00~9:00, 14:0 0~1 5:00),连续3 d.于暴露后第1、3、5 天晨断头取血及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及脾淋巴细胞亚型,用3H-TdR掺入法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ELISA法测定循环血浆及脾淋巴细胞经刀豆球蛋白(ConA)刺激后分泌的IL-2水平以及比色法测定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经高压空气反复暴露后,外周血及脾CD3+、CD4+CD3+细胞含量及CD4+CD3+/C D8+CD3+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P<0.01),CD8+CD3+细胞含量无明显变化;脾淋巴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P<0.01);血浆及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后分泌的IL-2均显著下降(P<0.05).淋巴细胞亚型变化在反复暴露后第3天即完全恢复正常( P<0.05,P<0.01),暴露后第5天仍维持于正常对照水平;脾淋巴细胞增殖率、血浆及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后分泌的IL-2水平在暴露后第3天均上升(P<0.05),至第5天恢复至对照水平.结论:60 m模拟空气反复潜水对大鼠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3~5 d后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损伤后补体的变化特点,探讨补体活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发病免疫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onstriction injury,CCI)组,CCI组大鼠参照王金保等方法处理,假手术组只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不予处理。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大鼠术前和术后1、2、3、4、5、6、7 d血清和脑脊液补体C3含量。结果两组大鼠血清补体C3含量手术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CCI组大鼠脑脊液补体C3浓度逐渐升高(P<0.01),并在建模后第6d达高峰,而假手术组大鼠脑脊液补体C3无明显变化。结论外周神经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补体异常活化现象,补体的这种变化特点可能在NP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