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胃镜下形态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89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胃镜下观察隆起糜烂性病变的形态、数目、程度、是否合并其他病变,病理观察胃黏膜炎症、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改变.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结果 疣状胃炎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以上腹部不规律隐痛为主(83.5%),胃镜下特点为:病变为圆形或类圆形隆起,直径为5~10mm,高度不超过2mm,隆起顶部凹陷,主要发生部位在胃窦部(85.1%),男性多于女性.病理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有的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Hp阳性感染率为60.2%.结论 胃镜检查是诊断该病的最佳手段,发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因此Hp阳性者应予抗Hp治疗.  相似文献   

2.
疣状胃炎5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内镜下形态、组织学改变。方法:观察疣状胃炎临床症状、内镜下形态、数目、炎症程度。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病变多位于胃窦部。病理为慢性胃炎及慢性活动性胃炎或伴肠上皮化生。Hp阳性90.21%。结论:其病变可能和胃黏膜固有层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有关。发病可能与Hp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疣状胃炎的胃镜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94例经胃镜检查符合疣状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在最大疣状隆起处及距该隆起病变边缘5 cm的平坦胃黏膜处各取胃黏膜组织2块,并根据其胃镜表现进行分型和其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疣状隆起部位黏膜萎缩及不典型增生共有59例(62.77%),而疣状病灶旁5cm平坦部位黏膜萎缩及不典型增生仅有20例(21.28%),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94例疣状胃炎患者中未成熟型46例,成熟型48例,成熟型组患者病变部位黏膜萎缩及不典型增生较非成熟型组有增加趋势,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94例疣状胃炎患者中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35例,阳性率为37.23%.结论 疣状隆起病灶部位更易于向萎缩性胃炎转化,提示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胃镜及病理、Hp感染率.方法 对938例疣状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胃镜下特点,病理及Hp感染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上消化道症状.胃镜下特点主要发生在胃窦幽门区,胃黏膜上形成带脐窝的隆起性病变,部分以幽门为中心呈串珠样排列.年龄以28~55岁为多,男性多于女性.病理报告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部分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镜是诊断该病的最佳方法,Hp感染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的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GIF-Q24O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151例胃炎伴隆起糜烂的患者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及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6型,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A、B2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4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轻、中度异型增生的胃黏膜,其特征性改变与慢性炎症程度具有明显正相关,亦代表着胃黏膜病变的不同阶段,而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83.51%、79.41%及87.50%。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其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病变的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6.
疣状胃炎1 89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189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Hp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疣状胃炎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胃镜下特点为:胃黏膜上形成带脐窝的隆起性病变,主要发生部位在胃窦部1681例(88.6%),其次是胃体胃窦部118例(6.2%)。年龄以30-59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病理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有的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HP阳性感染率为61.2%。结论胃镜检查是诊断该病的最佳手段。Hp感染与该病的发生有关。因此,Hp阳性者应予抗Hp治疗。  相似文献   

7.
史凡 《临床荟萃》2007,22(14):1012-1013
疣状胃炎是一种内镜下具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在慢性胃炎悉尼分类中被称为隆起糜烂性胃炎[1],而充血渗出性胃炎在内镜下呈斑点状充血。选择本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对疣状胃炎与充血渗出性胃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病理关系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我院2004年5月至2006年9月胃镜下诊断疣状胃炎232例,男163例,女69例,男女之比2.36∶1,年龄21~75岁,平均(52.16±13.12)岁。疣状胃炎、充血渗出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疣状胃炎是一种特征性胃炎,可单独发生或并发于其他胃病,其形态学特点为胃黏膜上有脐状隆起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疣状胃炎(VG)的胃镜和病理表现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1日至2009年7月1日在本院消化内镜室做检查的465例VG患者的胃镜及病理结果。胃镜下观察VG的好发部位、个数、类型,取胃组织做病理检查,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结果】VG检出率为3.99%。392例(84.30%)疣状隆起≤10个,73例(15.70%)疣状隆起〉10个;成熟型146例(31.40%),未成熟型319例(68.60%);单发于胃窦部的最多,为374例(80.60%),其次为同时发生于胃窦和胃角部,为81例(17.46%);伴随的诊断最多的依次是十二指肠炎65例(13.98%)、消化性溃疡54例(11.61%)、反流性食道炎51例(10.97%)、胃息肉26例(5.59%)。HP阳性者262例(56.34%),HP阴性者203例(43.66%)。232例患者做病理检查,其中肠上皮化生者93例(40.09Yo),异型增生者30例(12.93%),合并萎缩者18例(7.76%)。经统计学分析,成熟型和不成熟型疣状胃炎在肠化、萎缩和异型增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1925)。【结论】VG多见于胃窦部,不成熟型多见,有相当的Hp感染率及相当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萎缩比率。但成熟型与不成熟型疣状胃炎在肠化、萎缩和异型增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9.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组织病理学分析--附1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分析1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的组织学特征。方法:用电子胃镜对确诊的1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CSG患者的炎症活动性、慢性炎症、血管病变、上皮损伤、腺体萎缩、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等组织形态学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SG病人的黏膜具有急性炎症、慢性炎症、血管病变、上皮损伤,分别高达97.5%(117/ 120)、98.3%(118/120)、95.8%(115/120)、70%(84/120),腺体萎缩、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的发生率约为35%-39.2%,组织学改变均以1级占多数。结论: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病变及上皮损伤是幽门螺杆菌阳性CSG的组织学基础,其慢性黏膜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均以1级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残胃炎的各种双对比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统一标准对所获材料进行筛选和回顾性分析;各X线征象诊断标准:胃黏膜皱襞宽度≥5mm或较其他部位胃黏膜皱襞显著增厚(限局性)即诊断为胃黏膜皱襞增厚。吻合口直径≤9mm即诊断为吻合口狭窄。溃疡和胃黏膜糜烂照常规诊断。统计检验各X线征象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结果共筛选出52例病例,其中25例幽门螺杆菌阳性,27例阴性。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中有胃黏膜皱襞增厚23例(92.00%)、吻合口狭窄6例(24.00%)、溃疡1例(4.00%),胃黏膜糜烂3例(12.00%);幽门螺杆菌阴性病例中则分别有19例(70.37%)(P〈0.05)、1例(3.70%)(P〈0.001)、2例(7.41%)(P〉0.05)、4例(14.81%)(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主要引起残胃黏膜增生性病变,相应的则在双对比影像上出现胃黏膜皱襞增厚和吻合口狭窄,而残胃溃疡和胃黏膜糜烂则不能表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高改琴  刘晓琳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5):533-534,53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伴非典型增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方法经胃镜对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及胆汁反流性胃炎(GKG)进行Hp检测。结果 总病例数340例,Hp阳性率266例,阳性率78.24%。慢性胃病组肠上皮化生加非典型增生的Hp感染率78.00%。胆汁反流性胃炎感染率48.48%。结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伴非典型增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胃窦炎各自的X线双对比影像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统一标准对所获材料进行筛选和回顾性分析。各X线征象诊断标准:胃黏膜皱襞宽度≥5mm即诊断为胃黏膜皱襞增厚(胃窦炎),按常规诊断胃溃疡、胃黏膜糜烂和胃黏膜脱垂。统计分析各X线征象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共筛选出173例患者,其中89例幽门螺杆菌阳性,84例阴性。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中有胃黏膜皱襞增厚80例(89.89%),胃黏膜脱垂15例(16.85%),胃溃疡5例(5.62%)和胃黏膜糜烂9例(10.11%),幽门螺杆菌阴性病例中则分别有47例(55.95%)(P〈0.001)、2例(2.38%)(P〈0.001)、8例(9.52%)(P〉0.05)和11例(13.10%)(P〉0.05)。结论上消化道气钡双对比检查时发现胃黏膜增厚或胃黏膜脱垂,一般表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存在;而发现胃黏膜糜烂或胃溃疡时,一般表示不一定有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但从其临床意义上讲,却可能较前者更严重,其中小部分可能发展成为胃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HGTDB)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确诊为HGTDB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报告及病理报告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HGT-DB的发病率为0.2%,占同期十二指肠球部隆起病变的5.94%;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主要为多发小结节样隆起,部位多见于后壁及大弯侧,常靠近幽门管生长;极少发生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光镜下可见分化良好的胃黏膜组织,腺体呈灶状分布,与球部黏膜分界清晰,含有胃腺、主细胞和壁细胞。结论HGTDB是一种少见病,易漏诊,胃镜及病理检查可确诊,具有酸分泌功能,极少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相似文献   

14.
疣状胃炎(vermcosa gastritis、VG)是一种特殊型的慢性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天花疹样(痘疹样胃炎)或章鱼吸盘样胃炎,是一类临床上无特异性,但在内镜、组织形态学上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内镜下属隆起糜烂型胃炎。现将经胃镜检查发现152例疣状胃炎的临床资料、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射频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05例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共计1029枚,内镜下射频灼除所有疣状病灶,使病变粘膜平坦。术后给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d,疗程4周;铝碳酸镁片1.0g,4次/d,连服1周。1个月后随访和胃镜复查。结果103例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缓解,101例胃镜复查发现原病灶处覆有新生的粘膜上皮,无明显瘢痕形成。4例仍见少许疣状灶和糜烂残留,再行射频治疗后消失。未发生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射频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是一种易于操作、疗效确切和安全性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AG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以提高CAG的诊断率。方法对104例胃镜诊断CAG倾向和/或病理诊断CAG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胃镜下诊断CAG倾向32例,其中24例与病理结果相符合,符合率为75%,且病理结果中-重度萎缩者占75%,伴肠化生16例,伴不典型增生12例;病理诊断CAG96例,其中胃镜诊断为CAG倾向者24例,仅占25%,其余糜烂性胃炎32例,伴肠化生18例,伴不典型增生16例;胃溃疡24例,伴肠化生13例,伴不典型增生18例;复合性溃疡8例,伴肠化生3例,伴不典型增生2例;幽门管溃疡8例,伴肠化生0例,伴不典型增生8例。CAG的HP感染率为98%。结论胃镜与病理诊断CAG的一致性较差,大部分CAG在胃镜下的特征性表现被糜烂、溃疡等病变所掩盖,对糜烂、溃疡等病变的边缘及周边黏膜(尤其对伴Hp感染者)仔细观察并活检,有助于提高胃镜CAG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正>疣状胃炎(VG)又称痘疹性胃炎,是一种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胃炎。由Moutler和Corner于1947年首先报道,是内镜下形态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胃镜观察可见多个丘疹样或条索状隆起,表面见有脐孔样凹陷,中央有糜烂,多见于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电子胃镜检查及℃呼气试验(,3C—UBT)检测,以了解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相应的胃镜表现,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病变提供确切的临床诊断依据。方法对200例有腹痛症状的患儿进行℃呼气试验(℃—UBT)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有临床症状者132例为有症状组,无临床症状者68例为无症状组.并行电子胃镜检查,观察胃镜下胃肠黏胪病变情况,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黏膜病变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总阳性率为72.8%;有症状组阳性率高于无症状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肠黏膜病变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占比最高,其次为结节性胃炎。结论胃镜检查应用可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黏膜病变诊断提供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性胃炎患者症状及胃动力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疣状胃炎患者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及胃动力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HP阳性及32例HP阴性患者的胃黏膜炎症程度、临床症状进行评分,依靠病情0-3分,症状频率0-3,将临床症状分为5种,并进行胃动力检查。结果:两组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及胃动力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而总的临床症状评分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HP阳性组的腹痛症状评分比HP阴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HP感染对疣状炎患者临床表现(疼痛)、胃黏膜炎症程度及胃动力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B型超声诊断疣状胃炎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B型超声诊断疣状胃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受检者禁食禁水8~12小时后,用Aloka650型超声诊断仪,在空腹和饮用胃快速显像液状态下观察胃部声像图。结果:本组47例疣状胃炎中,B型超声与胃镜诊断一致者36例(占92.3%)。结论:B型超声诊断疣状胃炎对提高本病的正确诊断率,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对胃隆起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