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 520例全麻术后入麻醉苏醒室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导致躁动的各种不良刺激,以给予护理对策.结果:530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5.06%,各种不良刺激所致的苏醒期躁动,以疼痛和尿管刺激多见,分别占46.23%、33.77%.结论:护理人员应熟悉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539例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新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886-888
目的分析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2400例术后入麻醉恢复室的全麻患者的观察,分析各种不良刺激导致躁动的发生率、不同手术类型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以及催醒药的使用与苏醒期躁动的关系。结果539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22.46%;各种不良刺激所致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以疼痛和尿管刺激多见,分别占49.35%及33.77%,不同手术类型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不同,胸外科手术后发生率为55.67%,显著高于其他科术后躁动发生率;用药物催醒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29.40%,高于不用催醒药的18.72%。结论护理人员应熟悉苏醒期患者躁动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全麻下开胸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230例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全麻开胸手术患者的观察,分析导致苏醒期躁动的各种不良刺激及影响因素。结果 230例全麻开胸患者中31例发生不同程度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3.5%,其中主要以疼痛及尿管刺激为主。结论通过术前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苏醒期间专人看护,严密观察病情,充分吸氧,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等,明显减少甚至避免了术后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方法:统计2008年8月—2009年8月间65例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麻醉因素、手术因素和患者本身以及各种不良刺激是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结论: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护理,可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腹腔镜手术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安全率.方法 随机统计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680例腹腔镜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对躁动的原因施行相应的护理.结果 62例躁动患者中气管插管刺激占12例(19%),尿管刺激16例(26%),各种疼痛10例(16%),体位改变8例(13%),心理因素7例(11%),高碳酸血症5例(8%),其他因素5例(8%).结论 密切观察腹腔镜全麻患者复苏期躁动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可以确保患者安全渡过全麻苏醒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腹腔镜手术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安全率.方法 随机统计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680例腹腔镜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对躁动的原因施行相应的护理.结果 62例躁动患者中气管插管刺激占12例(19%),尿管刺激16例(26%),各种疼痛10例(16%),体位改变8例(13%),心理因素7例(11%),高碳酸血症5例(8%),其他因素5例(8%).结论 密切观察腹腔镜全麻患者复苏期躁动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可以确保患者安全渡过全麻苏醒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开颅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方法:统计我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2009年5月98例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98例躁动患者中颅内因素32例,占32.65%,有害刺激25例,占25.51%,麻醉作用19例,占19.39%,颅内压增高16例,占16.33%,其他6例,占6.12%。结论:引起颅内肿瘤术后患者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护理,可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12月收治的3326例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379例发生苏醒期躁动,2947例患者未发生苏醒期躁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患者置管情况、麻醉情况、用药情况及出血量、疼痛、低体温等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引起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麻醉前留置导尿、麻醉维持用药、疼痛、术中低体温为引发腹腔镜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结论腹腔镜患者全麻患者麻醉前留置导尿、麻醉维持用药、疼痛、术中低体温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麻醉苏醒室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超前镇痛、安全防护、术后复温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护理要点。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苏醒期出现躁动,50例苏醒期未出现躁动,分别设为躁动组和非躁动组。对可能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术中麻醉方式、术后是否镇痛、导尿管留置时间、血氧饱和度与全麻苏醒期躁动有关(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类型、术中麻醉方式、术后是否镇痛、导尿管留置时间、血氧饱和度是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临床应针对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高危因素,由此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全麻术后患者194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与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高危因素。结果 194例全麻术后患者中发生苏醒期躁动35例(18. 04%)。男性、术后未镇痛、留置导尿管、药物催眠、不同手术类型是影响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导致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高危因素较多,护理人要高度重视,加强预防,杜绝或降低苏醒期躁动潜在风险或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提出合适的处理方法,提高苏醒期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6378例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及可能发生的原因。结果:在6378例患者中有668例发生躁动,其中导尿管刺激、术中镇痛不够、患者对气管导管不耐受、肌张力未完全恢复而意识恢复等是导致躁动的常见原因。结论:加强心理护理,留置导尿管和加强病情观察及预见性护理干预是减少躁动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易发生低体温(体温低于35℃),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力降低、循环紊乱、苏醒延迟及术后心肺并发症等不良反应.2010年1~4月,我们对90例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进行低体温原因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丁佐梅 《当代护士》2018,(1):126-128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6~12月在本院行全麻择期手术患者380例,根据患者麻醉苏醒期间是否发生躁动分为躁动组及非躁动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筛选出患者麻醉苏醒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80例患者中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7.89%,躁动组与非躁动组在全身麻醉方式、手术类型、导尿管留置、麻醉诱导后导尿管留置、糖尿病发生率、术中补液量、术后镇痛、术后贫血、手术时间及在麻醉恢复室内停留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ASA分级、静脉复合麻醉、术中输液、导尿管留置、术后疼痛是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躁动的因素较多,临床工作者应对高危人群加强护理干预,以降低麻醉苏醒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全麻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是全麻术后护理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不按指令行动,发生程度不同的不自主运动,严重时可造成患者自身的意外伤害等不良后果,若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本次研究收集了实施全麻手术出现苏醒期躁动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方法选取行全麻下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针对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给予预防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心率、血压指标及躁动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苏醒期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给予预防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明显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和程度,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并减少术后意外事件。  相似文献   

16.
ICU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芳  杨兵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4):3404-3405
目的:分析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以做好相应的护理。方法:通过统计2007年269例ICU患者躁动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69例中不能耐受气管导管106例,伤口疼痛68例,不能耐受尿管66例,脑出血及脑外伤术后患者29例。结论:分析引起患者躁动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护理,减少躁动对患者所造成的伤害,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脏术后患者全麻苏醒期间躁动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2例肝脏术后患者转入麻醉恢复室后躁动的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寻找影响肝脏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202例肝脏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发生躁动53例,发生率为26.23%。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脏术后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发生的高危因素为术中应用罗库溴铵和七氟烷、肝门阻断时间长及术前合并肝硬化。结论应加强全麻苏醒室医护人员与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交接班,掌握患者术中罗库溴铵和七氟烷等麻醉用药情况、肝门阻断时间及患者术前肝硬化程度。术后根据患者的高危因素评分,及早采取预见性治疗和护理措施,以降低肝脏术后全麻苏醒期间患者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全麻下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将全麻苏醒期躁动的诱发因素作为根据,采用针对性和预防性的护理方法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针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躁动程度、血压指标以及苏醒期心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苏醒期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3个指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的有6例,发生率14.29%,对照组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的有10例,发生率2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对性和预防性的护理方式针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进行护理,能够使麻醉苏醒期患者出现躁动的程度和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对患者病情的康复十分有利,同时还可以使术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我院麻醉恢复室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对162例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其中发生躁动的36例,未发动躁动的126例。对引起躁动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苏醒期躁动的36例患者中,发生1级躁动12例(33. 33%),2级躁动17例(47. 22%),3级躁动7例(19. 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阳性腹痛史、家庭支持、性格、心理状况、麻醉前留置导管、出血量、肌松药物及术后镇痛均为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相关影响因素(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状况、肌松药物及术后镇痛均为引发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引发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影响因素较多,加强对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及危害的认知,减少诱发因素并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  相似文献   

20.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例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的全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不良刺激下躁动的发生率,手术类型及麻醉相关因素与苏醒期躁动的关系。结果347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7.4%;各种不良刺激所致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以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和尿管刺激多见,分别占43.5%、25.1%和17.9%。不同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催醒药及术后镇痛方式下躁动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耳鼻喉手术、胸外科手术术后躁动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6.5%和37.1%;应用药物催醒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8.5%,高于不用催醒药的14.0%;术后使用止痛药患者躁动发生率为7.5%,低于不使用止痛药患者的19.7%。结论重视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因素的全面评估,加强护理,防止意外发生,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复苏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