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的临床表现及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1例HOD的MRI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均为单侧或双侧下橄榄核部位局限性T2WI稍高或高信号,体积增大或无明显变化,原发病变部位为小脑齿状核、中脑及脑桥被盖部,与原发病变同侧3例,对侧5例,发生在双侧3例。临床症状主要有眩晕、共济失调等。结论 :MRI可以清晰显示HOD及原发病变部位,结合临床可以对HOD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干出血所致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的磁共振常规和扩散张量成像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机制。方法 回顾性收集16例脑干出血后继发性的HOD患者(HOD组)和16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对照组)的磁共振成像资料,分析脑干出血的磁共振表现,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影像学表现,测量变性的下橄榄核的径线、局部的FA值、并追踪脑20条纤维束,结合文献对其相应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学机制进行分析。结果 1例表现为左侧下橄榄核变性,其余均为双侧下橄榄变性,肥大下橄榄核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均大于正常人(P<0.05),T2WI呈稍高信号,FLAIR呈稍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DWI呈等信号。HOD组脑桥的FA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HOD组下橄榄核的FA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OD组右侧丘脑辐射、皮质脊髓束、右侧扣带海马体、右侧钩束、右侧弓状束和左侧丘脑辐射、左侧下额枕束、左侧下纵束的FA值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干出血所致的HOD有其特定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机制,磁共振检查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H... 相似文献
3.
4.
脑干脑炎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7岁,主因"头痛5天伴复视"入院.查体:体温39.2℃,嗜睡,构音障碍,颈抵抗,指鼻试验欠稳准.实验室检查:外周血PP65(+);脑脊液压力284 mmH_2O,总细胞数210×10~6/L,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激活单核细胞增多.脑电图广泛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6.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也称为肥大性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跨突触的神经变性,由齿状核一红核.橄榄核环路(Guillain-Mollaret三角)受损所致,头颅MRI可见下橄榄核区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高信号、T1WI低或等信号[l-2]。该病常继发于脑干或小脑病变,如上述部位的出血、梗塞、脱髓鞘、肿瘤、外伤、脑干脑炎等[1,3-4]。 相似文献
7.
8.
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右侧丘脑出血后出现的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病例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60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清3 a,加重1周于2009-11-16入院.患者2006-07出现突发言语含糊不清,左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入院检查头CT示右侧丘脑出血.经治疗后上述症状好转,但行走时出现左右摇晃,转身困难,伴言语不清、吐字困难,此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不自主腭肌阵挛,夜间睡眠时仍存在.头颈部不自主左右摆动及双侧肢体轻微震颤.发病后患者无智能减退. 相似文献
9.
正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特点为在原发病变稳定后出现头晕、视物不清、眼震、腭肌阵挛、肢体震颤、共济失调等表现,其中上腭震颤为其典型症状,通常在格莫三角损伤后数周至数月出现,约5~24周症状达到高峰。原发脑损伤疾病已经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1],而HOD这一继发病症的出现又再次加重了躯体损伤,增加了患者精神及经济负担,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并有效干预成为临 相似文献
10.
继发于颅脑外伤的下橄榄核肥大变性的MR表现(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也称为肥大性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特殊的跨神经突触变性,绝大多数病例继发于中脑、桥脑或小脑的出血、梗死或肿瘤性病变,导致下橄榄核体积增大及MK信号异常,而继发于头颅外伤后的HOD报道病例很少。现将我院诊治的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评价非增强MRI多参数鉴别诊断富细胞型(CUL)与退变型子宫平滑肌瘤(DUL)的价值.方法 纳入17例CUL及51例DUL患者,于术前盆腔MR T1WI及脂肪抑制T2WI中勾画病灶及髂腰肌ROI,计算其信号比值(T1R、T2R);测量弥散峰度成像(DKI)中相同位置病灶ROI的平均弥散峰度(MK)、平均弥散系数(... 相似文献
13.
巨大子宫肌瘤黏液变性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及MRI对巨大子宫肌瘤黏液变性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黏液变性的CT和MRI表现,并将CT和MRI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7例肿瘤直径10—30cm之间,左侧阔韧带源性1例,浆膜下来源者3例,肌壁间7例,宫颈部3例,骶前间隙3例。CT显示等密度肿瘤3例,病理证实为肌瘤伴部分区域黏液变性:混杂密度肿瘤7例,病理证实为广泛黏液性变性。MRI显示肌瘤T1WI、T2WI以等信号为主者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者1例;T1WI以稍低信号为主,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者5例。结论CT对巨大子宫肌瘤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MRI对巨大子宫肌瘤的来源及女性盆腔巨大肿块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90例(196例次)腰椎间盘退变同时合并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结果按Modic分型,I型112例(57.1%);Ⅱ型25例(12.8%):III型59 例(30.1%)。病变好发下腰段,累及椎间盘双侧面多见,伴椎间盘变性突出167 例(85.2%),骨质增生173例(88.3%),椎管狭窄170例(86.7%)。结论低场MRI能清楚的显示腰椎间盘退变及终板骨软骨炎的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特点,较具一定特征性,准确诊断有助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Gd-DTPA增强MRI对听神经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Gd-DTPA增强MRI对听神经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听神经瘤的MRI表现,其中5例为微小听神经瘤。全部病例均作了Gd-DTPA增强扫描。结果:本组26例听神经瘤中,5例肿瘤局限于内听道内。MRI表现为:①T1WI显示患侧第Ⅶ、Ⅷ神经束局部结节状增粗,呈稍低信号;②T2WI肿瘤呈稍高信号。③注射Gd-DTPA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结节状强化。另21例为大的听神经瘤。MRI表现为:①肿瘤主体在桥小脑角区,T1WI呈稍低或稍低、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稍高、高混杂信号;②肿瘤以第Ⅶ、Ⅷ神经束为中心生长,患侧第Ⅶ、Ⅷ神经束较对侧增粗,与肿瘤无明确分界,两者信号变化一致;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不均强化,囊变区无强化。结论:MRI是诊断听神经瘤的有效方法,Gd-DTPA增强扫描对微小听神经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神经纤维瘤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NF)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收集12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2例中,NFⅠ型10例,NFⅡ型2例,MRI能够很好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信号特点。结论:MRI是诊断神经纤维瘤病的最优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常规MR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良、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PNST)。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经病理证实的PNST患者 MRI资料,比较恶性PNST(MPNST,n=31)与良性PNST(BPNST,n=88)病灶直径、MRI表现及DWI所示实性部分表观弥散系数(ADC);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以病灶实性部分ADC鉴别诊断良、恶性PNST的价值。结果 MPNST病灶直径大于BPNST,T1WI、T2WI信号不均、形状不规则、瘤内出血及囊变、边缘不清、瘤周水肿及骨破坏占比均高于BPNST(P均<0.05),而脂肪分裂征、脂肪环征、靶征及骨重塑占比低于BPNST(P均<0.05)。共于12例MPNST及27例BPNST测得病灶内实性部分ADC,MPNST最小ADC及平均ADC均低于BPNST(P均<0.05)。以最小ADC 1.27×10-3 mm2/s、平均ADC 1.38×10-3 mm2/s为阈值鉴别良、恶性PNS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5、0.755。结论 良、恶性PNST常规MRI及DWI表现存在差异;病灶直径、形状、信号、实性部分ADC及瘤周改变等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MR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的MR检查影像表现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瘤3例,2例局部可见癌变。3例均为女性,年龄39~72岁,平均52岁。常规扫描横轴位GR-T1WI、抑脂T2WI,其中1例行MRCP检查,采用3D LAVA或FAM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3例均行三期及延迟期扫描。结果: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1例呈囊实性结构,可见囊壁及乳头状实性肿块;1例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多房囊状结构,囊壁及分隔光滑,囊壁局部明显增厚,有壁结节,周围见轻度的肝内胆管扩张;1例为巨大的多房囊状结构,囊壁及分隔光滑,局部均匀增厚;3例中的囊壁、分隔、壁结节及实性部分均呈T2WI稍高信号、T1WI稍低信号,囊内液性部分均呈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肿瘤瘤体大小径线范围3.4~13.5cm。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囊壁、分隔、实性肿块和壁结节动脉期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略减低,强化程度均高于同期肝实质。MRCP示1例左肝内胆管分支进入到囊实性结构的瘤体内,肝内胆管均未见明显的扩张。结论:MR能明确显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整体影像的特征性表现,若囊壁上有结节或乳头状肿块提示局部有癌变,MR常规扫描结合动态增强及MRCP成像对肝内胆管囊腺瘤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