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脉压在高血压患者中各年龄组间分布及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用我院住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男性患者263例,将患者分为≤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组;并根据1999年WHO/ISH及我国高血压指南最新诊断分层标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和极高危组;监测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分析脉压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及与血压昼夜节律和高血压各分层组间的关系。结果:(1)≤39岁组与40-49岁、50-59岁、60-69岁组比较脉压无显著性差异;≥70岁组脉压高于其他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大,脉压逐渐增大。(2)同样间日间与夜间脉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杓型与非杓型血压组脉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4)非杓型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所占血压形态比例逐渐增加。(5)高危与极高危高血压者脉压均高于低危和中危组高血压者脐压。结论:脉压增大是反映动脉顺应性减低及动脉硬化的一个标志,其与血压昼夜节律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脐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监测对评估高血压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晓薇 《重庆医学》2006,35(7):643-645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计算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勺型)较之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勺型)24h平均收缩压和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非勺型血压组较之勺型血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高血压波动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患24小时动态脉压及其他动态血压参数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分3组,高血压病组(EH);高血压病并2型糖尿病组(EH+DM);正常对照组。分别对3组患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IMT≥1.3mm判断为颈动脉硬化。结果:EH组及EH+DM组收缩压及脉压均显高于对照组;EH+DM组24小时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和IMT均明显高于EH组(P<0.05);男性IMT大于女性(P=0.02);脉压、收缩压与IMT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夜间脉压和年龄与IMT有显相关性。结论: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患,收缩压、脉压和年龄与IMT密切相关,但仅夜间脉压和年龄与IM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TOD)的关系。方法ABPM6100监测仪,设定程序为昼20min、夜30min充气测量1次血压,记录并储存结果。结果单纯性高血压组异常节律发生率明显低于合并心、脑、肾TOD组。异常节律中TOD以非杓型改变为主(占41.0%).反杓型及超杓型分别为20.8%、6.5%。在脑血管损害病变中反杓型及超杓型的发生率分别为23.8%、7.5%。各组昼夜血压正常节律发生率与异常节律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并发TOD的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OD、年龄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时,应注意纠正昼夜血压节律的紊乱。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病变与血压的关系。方法:选择可疑冠心病患者121例,采用Judkin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病变组高血压病程6.3±8.7年、收缩压138±32mmHg、舒张压84±14mmHg及脉压46±16mmHg均明显高于非病变组(P〈0.05)。三支血管病变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和脉压均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和双支血管病变组(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高血压病程(P〈0.05)、年龄(P〈0.05)等因素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程增加、年龄和脉压增大者患冠心病的机会增加.并且收缩压和脉压的升高对冠状动脉的危害性较大。减肥、控制血压、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降低脉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血压变化及对脑梗塞的影响。【方法】对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监测诊断的70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行头颅MRI检查。【结果】颈内动脉狭窄组与非颈内动脉狭窄组比较24h平均SBP(t=2.039,P〈0.05)、夜平均SBP(t=2.766,P〈0.01)、24h平均PP(t=3.147,P〈0.01)、白天平均PP(t=2.361,P〈0.05)、夜平均PP(t=3.622,P〈0.01)均明显增高。颈动脉狭窄患者呈非杓型血压者明显增加(P〈0.05),且非勺型组发生脑梗塞明显增多(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收缩压及平均脉压明显增高,昼夜节律消失,发生脑梗塞的危险性增加,抗高血压治疗控制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也要尽可能缩小脉压。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控制夜间血压,纠正昼夜血压节律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睡眠呼吸暂停与睡前、醒后血压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在高血压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03年9月-2007年9月在呼吸睡眠监测中心就诊、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9分的成年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PSG)和血压检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所有对象分为4组,比较各组患者睡前与醒后的血压变化,了解血压变化与PSG的各项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共1528例患者入选。非OSAHS组患者(AHI〈5次/h,n=172)的睡前、醒后血压无显著差异(P〉0.05);轻度OSAHS组患者(AHI≤20次/h,n=435)的舒张压升高1.73mmHg;中度OSAHS组患者(AHI≤40次/h,n=307)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3.52mmHg和3.71mmHg;重度OSAHS组患者(AHI〉40次/h,n=614)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3.72mmHg和4.22mmHg。轻度OSAHS组患者夜间收缩压的变化与微觉醒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25,P〈0.05)。中度OSAHS组患者夜间收缩压的变化与体重指数(BMI)呈显著正相关(r=0.25,P〈0.05)。重度OSAHS组患者夜间收缩压的变化与BM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和0.25,P均〈0.05);夜间舒张压的变化与AHI、平均呼吸暂停时间(M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和0.17,P均〈0.05);夜间平均血压的变化与AHI和M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和0.20,P〈0.05)。结论OSAHS可引起夜间血压升高,但幅度不大;影响血压的因素因OSAHS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各异。  相似文献   

8.
彭江  罗昭林  孙祥国 《重庆医学》2001,30(5):413-4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模式与左心室肥厚及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夜间血压是否下降明显将6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昼夜节律正常组(杓型30例)和异常组(非构型34例),观察和比较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左心室生理指数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间24h平均舒张压和舒张压负荷,白昼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及舒张压负荷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构型组24h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和舒张压负荷较榴型组显著增高(P<0.05-0.01),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P<0.01),心肌缺血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高血压病昼夜节律减弱和消失患者较节律正常患者左心室肥厚更重,心肌缺血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EH)动态血压(ABPM)监测尿微量白蛋白(ALB)的意义。方法用放免法测定242例EH患者的尿ALB,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ALB组和非ALB组。所有患者行24hABPM监测,并分析其特点。结果ALB组昼夜节律消失,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脉压(24hP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平均脉压(nPP)明显高于非AL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B组患者正常的杓型ABPM节律消失较明显,收缩压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对反映早期肾损伤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模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WHO标准选40例高血压病人,用美国罗京公司产2420-2020型动态血压仪连续观察血压24h,结束后使用该机器配置的计算机回放进行分析,观察24h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标准差,观察血压负荷及血压模式。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构型组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均值昼>夜(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构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夜间明显高于日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压昼夜变化受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双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膀胱压、上腔静脉压、下腔静脉压与腹腔内压的关系.方法: 对8只健康雄性杂种犬,分别行上腔静脉、下腔静脉置管,接压力换能器监测静脉压力,放置尿管接换能器监测膀胱压.腹腔穿刺置管监测腹腔内压并注入生理盐水,分别监测腹腔内压在基础状态及15、20、30、40mmHg(1 mmHg=0.133 kPa)时膀胱压、上腔静脉压和下腔静脉压的变化.记录不同腹腔内压条件下犬的心率(HR)、右股动脉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犬的基础腹腔内压为(10±1)mmHg,随着腹腔内压增高,犬右股动脉MAP较基础值也明显增高(P<0.05).当腹腔内压逐步增加至15、20、30、40mmHg时,膀胱压、上腔静脉压力、下腔静脉压力随之增加(P<0.05).不同腹腔内压条件下,膀胱压、上腔静脉压、下腔静脉压与腹腔内压明显相关(分别为r=0.95,P<0.05;r=0.92,P<0.05;r=0.94,P<0.05).结论: 在犬模型中,通过监测膀胱压、上腔静脉压、下腔静脉压可以较好地反映腹腔内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变化对健康志愿者脑循环临界关闭压(pCC)和有效脑灌注压(pCP)的影响.方法:用经颅超声多普勒仪、无创血压监测仪持续记录16位健康志愿者正常呼吸、低碳酸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时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和桡动脉血压,用潮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仪持续监测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分压.低碳酸血症由过度换气实现,高碳酸血症通过吸入混合气体(体积分数5%CO2、21%O2和74%N2)实现.用傅立叶变换法分别计算3个阶段的pCC和有效pCP.结果:与正常呼吸时比较,低碳酸血症时,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和平均动脉压下降,pCC升高,有效pCP降低;高碳酸血症时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和平均动脉压增加,pCC降低,而有效pCP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 CO2分压可以反映pCC和有效pCP的生理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视神经疾病患者腰椎穿刺前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与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3年1-5月解放军总医院眼科诊断视神经疾病12例(24眼)患者的相关资料。对诊断视神经疾病的12例入院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住院期间通过腰椎穿刺留取定量脑脊液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并测定ICP,同时采用回弹式眼压计测量腰椎穿刺前后双眼眼压变化,并计算其平均值。所有患者腰椎穿刺术后每2 h测量1次眼压,共12次,并绘制24 h眼压曲线。结果 共有12例(24眼)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7例,女5例,诊断为视神经炎6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5例,未明确诊断1例。患者年龄16~55(38.125±12.438)岁。所有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全身疾病。腰椎穿刺前后ICP与双眼平均IOP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r=0.126,P=0.697)。腰椎穿刺前后双眼IOP的差异(t=8.002,P〈0.001)、ICP的差异(t=7.936,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OP与ICP虽然有一定相关性,但是两者变化之间没有规律,以眼压推测颅压或者反之目前还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67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出血性脑卒中组,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检查人员500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人员的脉压、脉压指数.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27±17.55)mmHg、(0.46±0.07)mmHg,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60±17.75)mm№、(0.45±0.07)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50.95±10.62)mmHg、(0.40±0.06)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01).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最大的分布范围在为70~79mmHg,分别占28.09%和23.53%,对照组PP最大的分布范围在为50~59mmHg,占33.6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I最大的分布范围在0.40~0.49之间,分别占51.06%和58.82%,对照组PPI最大分布区在<0.45,占52.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7.02%和62.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高血压患者的PP、PPI亦分别高于对照组.结论:PP、PPI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PPI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PP的缺陷,能更好地反映脑卒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CD)频谱参数在初期颅高压患者不同颅内压(pIC)水平的相关变化,进而预测pIC、脑灌注压(pCP).方法:对200例颅脑病变患者393次腰椎穿刺测压前均行TCD检查并记录血压,同时选择30例健康人作正常对照.结果:随着pIC升高,TCD表现出高阻力血流频谱,收缩期血流(vs)无变化,舒张期血流(vd)减慢,血管搏动指数(PI)升高(P<0.05或0.01).依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平均动脉压(pMA)所得预测颅内压(pICe)及预测脑灌注压(pCPe)的回归方程分别为:pICe=-1.496 2.807×PI 0.088×pMA;pCPe=1.496-2.807×PI 0.912×pMA.预测和实测的pIC、pCP均呈正相关(r=0.757、0.961,P均<0.01),预测差值在0.667 kPa内阳性预测率均为78.63%.结论:根据特征性TCD频谱和参数改变可较准确预测pIC、pCP,在颅高压初期对2者的预测准确性完全一致,且不受动脉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压机械通气时,患者在麻醉肌松状态下,不同PEEP时腹内压与胸内压的相关性。方法 20例手术后尚处于麻醉肌松状态下,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均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和导尿管,在PEEP分别为0 cmH_2O_5 cmH_2O,10 cmH_2O和15 cmH_2O时,进行间接腹内压和直接胸内压测定。结果所有20例患者的初始腹内压为(8.15±3.46)mmHg,初始胸内压为(9.31±5.72) mmHg,增加PEEP后,腹内压,胸内压均升高。当PEEP分别为5 cmH_2O,10 cmH_2O和15 cmH_2O时,腹内压分别增加至(8.31±3.66) mmHg,(9.92±3.75) mmHg和(12.46±5.55) mmHg,胸内压分别增加至(9.15±5.93) mmHg,(12.23±6.29) mmHg和(16.23±5.99) mmHg。不同PEEP时,腹内压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的腹内压与胸内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Pearson相关系数R~2=0.789,且P〈0.01,两者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结论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提高PEEP值,能增加患者的腹内压。故对机械通气的患者,有必要实行腹内压监测。不同PEEP时,腹内压与胸内压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人工测压与动态血压监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人工测血压的最佳时间和测压次数。方法 对48例高血压患的动态血压监测和人工定时测压进行比较,寻找人工测压最佳时间和测压次数。结果 (1)人工测压6:00-10:00和16:00-18:00为血压高峰,12:00为血压低谷。(2)动态血压监测显示6:00-8:00和16:00-18:00为血压高峰,12:00-14:00和2:00-3:00为血压低谷。结论 人工测血压每天3次,6:00-10:00,12:00及16:00-18:00最佳测压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脉压变化及其与心血管及肾脏病变的关系。方法 233例住院患者,分为高血压病(EH)组、2型糖尿病(DM)组和代谢综合征(MS)组,检测24h动态血压、颈动脉粥样宽块发生率(CAPR)、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PFV)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APFV)比值(E/A值)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MA)。结果 (1)进餐前后SBP和PP差值≥10mmHg(1mmHg=0.133kPa)的高血压痛患者,其CAPR、IMT、LVMI、MA明显高于差值〈10mmHg者(P〈0.01),E/A和CcR明显低于差值〈10mmHg者(P〈0.01)。(2)进餐前后PP差值≥10mmHg代谢综合征患者,其CAPR、IMT、LVMI和MA均明显高于差值〈10mmHg者(P〈0.01),而其E/A和CcR明显低于差值〈10mmHg者(P〈0.01);进餐前后SBP差值≥10mmHg、DBP差值≥5mmHg者,其MA显著高于差值〈10mmHg和〈5mmHg者(P〈0.05)。(3)进餐前后SBP差值≥10mmHg、DBP差值≥5mmHg的糖尿病患者,其MA明显高于差值〈10mmHg和〈5mmHg者(P〈0.01)。(4)与靶器官损害相关分析显示:早餐后1h血压变化与心脏、颈动脉及肾脏病变呈显著相关。结论 餐后血压和脉压是预测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脏、血管及肾脏损害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症患者不同病理状态下有创血压测量(IBP)与无创血压测量(NBP)间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方法将100例重症患者根据入科时NBP检测收缩压水平分为三组,即A组(SBP<90 mmHg)、B组(90mmHg≤SBP<140 mmHg)、C组(SBP≥140 mmHg),同时进行桡动脉IBP和肱动脉NBP监测,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A组,有创收缩压及舒张压均相应显著低于无创检测值(P<0.05);②B组I,BP和NBP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组,有创收缩压值显著高于无创收缩压值,而有创舒张压的值显著低于无创舒张压值(P<0.05);④两种检测方法间相关性分析显示,A组患者收缩压下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为0.595、0.492,C组患者相应为0.633、0.650,而B组患者达0.8160、.837。结论不同病理状态下IBP与NBP存在一定差异,对低血压及高血压的重症患者应积极进行IBP监测,以利于及时准确地了解血压和组织灌注,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兔阶梯型颅内压与眼内压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阶梯型颅内高压与眼内压 (IOP)变化的关系 ,为临床应用IOP无创监测颅内压 (ICP)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无创伤性压隐式眼压计 (第 1组 )及前房穿刺直接法 (第 2组 )测量IOP。结果 :2组ICP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第 1组IOP与ICP相关系数r=0 .85 5 (P <0 0 1) ,第 2组r=0 .931(P <0 0 1)。结论 :兔无创性IOP测量可无创性监测IC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