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3岁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开放式单音节测试结果,为提高康复教学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岁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各30例,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 of auditory response to speech ,EARS)中的开放式单音节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试,比较其结果。结果两组儿童各测试项得分高低排序均为声调得分>韵母得分>声母得分>字得分,且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岁听障儿童的声母、韵母和字得分均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儿童( P<0.001)。错误分析表明两组儿童中舌尖后音、边音的正确率均最低;健听儿童的双唇音、唇齿音、鼻音、塞音正确率最高,而听障儿童的舌根音正确率最高。听障儿童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的声母、鼻韵母的正确率均显著低于健听儿童(P<0.05)。结论3岁听障儿童在开放式单音节测试中的声母、韵母和字得分差于同龄健听儿童,且以舌尖后音、边音最为突出,这可能与听障儿童听力状况带来的输入性语言信息不足和听觉干预起始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学龄前聋儿声母的发音情况,获得其声母发音的难度层次。方法选取平均年龄为4.5岁的语前聋儿64名,以黄昭鸣-韩知娟词表为测试材料,分析其不同发音部位、不同发音方式声母的发音正确率。结果①学龄前聋儿不同发音部位声母发音难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发音部位声母的发音从易到难依次为:双唇音→舌尖中音→舌根音→唇齿音和舌面音→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②学龄前聋儿不同发音方式声母的发音难度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发音方式声母的发音从易到难依次为:不送气塞音→鼻音→送气塞音→擦音和边音→送气塞擦音和不送气塞擦音。结论学龄前聋儿声母发展远远滞后于健听儿童,表现出明显的难度层次关系,主要与发音的可视性、发音动作发育的早晚以及发音方法的复杂程度有关;在声母构音矫治时,应遵循学龄前聋儿声母发音部位或发音方式的难度顺序以提高其康复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言语清晰度的差异,为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昭鸣一韩知娟词表为测试材料,分别测试3~5岁听障儿童114名和健听儿童36名的言语清晰度得分,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儿童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障儿童在3~5岁3个年龄段的言语清晰度均显著低于健听儿童;③两组儿童声母清晰度和韵母清晰度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声调清晰度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5岁听障儿童的言语清晰度明显落后于同龄健听儿童,且以声母和韵母的差异最为突出,应重视对听障儿童的言语清晰度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听障儿童双字调发音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20名3-5岁听障儿童的双字调发音进行评估,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康复年龄、助听效果、康复时间和性别对双字调发音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年龄、助听方式、佩戴时间对听障儿童的双字调发音能力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年龄和康复时间的两两比较分析表明,3岁以前接受康复以及康复时间在一年半以上的听障儿童的双字调发音能力更好。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康复年龄、康复时间和助听效果对双字调发音能力有显著性预测作用。结论保证最优的助听效果、3岁以前接受康复训练并持续一年半以上,对听障儿童双字调发音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鼻漏气的差异,探讨其原因,为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36名健听儿童和111名听障儿童,使用鼻息镜测试元音/a/,/i/,/u/的鼻漏气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性别与鼻漏气无显著性相关,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a/的鼻漏气有极显著差异(P<0.01),/i/和/u/的鼻漏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听障儿童/a/,/i/,/u/的鼻漏气现象显著多于健听儿童,其主要原因是听力障碍导致发音错误习得而造成的腭咽闭合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4~5岁健听儿童和听障儿童在延迟满足情境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状况,为听障儿童家长、康复机构教师在培养听障儿童自控能力及自控策略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听障儿童康复水平及生活质量。方法在延迟满足情境中对4~5岁健听儿童和听障儿童进行实验室观察。结果①健听儿童和听障儿童自我控制时间有显著差异,健听儿童的自控时间明显长于听障儿童;②听障儿童自我控制时间没有性别差异;健听儿童的自我控制时间性别差异显著,男孩长于女孩;③健听儿童和听障儿童都能使用一定的自控策略,包括分心、寻求自我安慰、消极等待、问题解决、回避等,其中健听儿童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分心策略,听障儿童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消极等待策略;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在问题解决策略、分心策略、寻求自我安慰策略和消极等待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回避策略的使用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延迟满足时间和延迟策略两方面听障儿童都落后于健听儿童,因此,有效地培养听障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是当今康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听力障碍患儿佩戴助听器后塞音的发音特点。方法以佩戴助听器的语前聋患儿30例(助听器组)和健听儿童30例(健听组)为研究对象,年龄3~6岁(分为3~、4~、5~6岁组,每组2类儿童各10例),日常均使用汉语普通话交流,具备一定的发音能力。以塞音词表进行测试,分析两组儿童塞音(/b/、/d/、/g/、/p/、/t/、/k/)的发音正确率和错误类型,分析不同生理年龄、助听时间与发音正确率的关系。结果助听器组儿童塞音发音的正确率从高到低为/b/>/d/>/g/>/k/>/t/>/p/,健听组儿童塞音发音的正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g/>/k/>/p/>/d/>/t/;健听组儿童塞音/b/、/g/、/k/、/t/、/p/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助听器组儿童(P<0.05)。助听组儿童发音错误规律包括:①发音方法相同的音互相替代,如不送气塞音的互相替代和送气塞音的互相替代;②发音部位相同的音互相替代;③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不同的替代,如:塞音擦音化,塞音塞擦音化,不送气化。4~、5~6岁组听障儿童塞音/g/、/p/、/k/发音的正确率明显高于3~岁组(P<0.05),助听器佩戴时间大于2年的听障儿童塞音/p/、/t/发音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小于2年的儿童(P<0.05)。结论听障儿童塞音发音清晰度落后于健听组儿童,生理年龄、听觉干预的时间对听障儿童部分塞音发音的正确率有影响,需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查学龄前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目标辨识能力发展的差异。方法选取180例3、4、5岁学龄前儿童,其中,健听组(3、4、5岁各30例)与听障组(3、4、5岁分别为27、32、31例)各90例,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学龄前儿童目标辨识测验系统(多媒体软件版)进行目标辨识能力测试,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3、4、5岁健听组和听障组的目标辨识能力得分分别为3.211±0.187、4.867±0.101、6.864±0.166和1.926±0.257、3.280±0.212、4.417±0.238。听力情况主效应极显著,3、4、5岁健听儿童的目标辨识能力均显著高于听障儿童(P<0.01);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无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其目标辨识能力没有性别差异;年龄主效应极显著(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类儿童的目标辨识能力不断提高。不同的考核题目的正确率不同,两类儿童对肯定句的理解均好于否定句,对偏正短语的理解均好于主谓短语。结论学龄前儿童的目标辨识能力无性别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健听儿童的目标辨识能力优于听障儿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4岁经康复训练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通过听觉记忆句子能力的差异。方法选取24例3~4岁经康复训练的听障儿童及14例同龄健听儿童,听障儿童再按助听时间1~2年(10例)和2~3年(14例)分为两组,以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 of auditory response to speech,EARS)中封闭式句子测试的两组图片分别对各组儿童进行测试,比较听障及健听儿童通过听觉完整记忆句子的正确率及平均次数。结果在记忆两组测试句的正确率方面,助听时间2~3年听障儿童第一组测试句的正确率是57.14%,与健听儿童的正确率(58.93%)接近,助听时间1~2年听障儿童的语句的正确率仅为32.5%,低于其他两组儿童;助听时间2~3年听障儿童第二组测试句的正确率是44.64%,高于助听时间1~2年听障儿童的正确率(22.5%),健听儿童的语句的正确率为55.36%,高于听障儿童组。健听、助听2~3年和助听1~2年听障儿童正确记忆第一组测试句的平均次数分别为2.36±1.08、2.29±1.68、1.30±1.25次,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第二组测试句测试中,助听1~2年的听障儿童正确记忆句子的次数(0.90±0.57次)明显低于健听儿童(2.21±0.89次)(P<0.01)和助听2~3年听障儿童组(1.79±1.89次)(P<0.05),而助听2~3年的听障儿童组与健听儿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3~4岁听障儿童通过听觉正确记忆句子的能力随着助听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并逐渐接近同龄健听儿童,这一能力也受到测试内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4~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构音情况的研究,分析其言语清晰度及易出现的错误,为开展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训练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平均年龄为5岁、配戴助听器的极重度听障儿童71名,选用孙喜斌等主编的听觉评估及学习中的材料进行声母构音测试。结果①各声母清晰度变化较大,从几乎不能识别到完全识别。清晰度较高的声母为/b/、/m/、/l/、/d/,清晰度较低的声母为/s/、/c/、/z/、/sh/、/x/;②4~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不同发音部位声母的发音从易到难依次为:双唇音-舌尖中音-唇齿音-舌尖后音和舌面音-舌根音和舌尖前音;③4~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不同发音方式声母的发音从易到难依次为:边音-鼻音-不送气塞音和送气塞音-不送气塞擦音-擦音-送气塞擦音;④4~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声母构音错误中替代错误最多,其次是省略错误。结论声母构音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同有其内在规律性,对构音障碍的听障儿童实施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康复效率,使听障儿童获得更好的言语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以音位对为载体,从听说两方面探讨听障儿童的听觉识别和构音语音特征,从而为听障儿童声母构音语音异常矫治提供指导.方法 对60名听障儿童声母音位对的听觉识别能力与构音语音能力进行分析,分别从听、说和听说对比3个维度对汉语普通话中的9项23对声母音位对的听觉识别和构音语音得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1]9项声母音位对在听和说两方面难度分布相似,塞音与鼻音音位对、送气塞音与不送气塞音音位对的难度都较低,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音位对的难度较高;[2]23对声母音位对的听觉识别难度低于构音语音难度,被试的听觉识别平均分高于构音语音平均分;[3]听障儿童的听觉识别平均分和构音语音平均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听觉识别能力越高,构音语音能力也相对较高.结论 听障儿童的构音语音能力落后于听觉识别能力.对听障儿童进行构音语音异常矫治时,要充分利用其听觉辨识能力,进行听说对比训练,用听带动说,以增强其构音语音康复训练的效果,提高言语听觉能力.  相似文献   

12.
A phonological framework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describe the meaningful speech and speech errors of 13 orally trained,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ages 5:11 to 15:11 enrolled in public school programs. Using speech samples elicited from the subjects, consonant inventories and percentage scores for correct production of consonants and fo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phonological processes were deri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of data analyses indicated initial consonant inventorie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and more complete than final inventories, although both were incomplete. Production accuracy for consonants in the subjects' inventories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size of consonant inventories. Accuracy of productio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sound classes and word positions. Between 4 and 9 phonological processes were productive and co-occurring in the hearing-impaired subjects' meaningful speech. Comparisons with younger, normal hearing children and phonologically disabled children are drawn, and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129例极重度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声母、韵母、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识别能力的评估,研究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康复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测试患者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双音节词识别率,用各分项评估结果的均值代表总体听觉能力,进而研究康复时间、植入年龄、术前配戴助听器经验及性别对听觉能力的影响。结果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听觉能力各分项得分逐渐提高(P〈0.05)。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低龄组与大龄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男、女组之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助听器组与未配戴助听器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能提高语前聋患者的听觉能力。植入时间越长,听觉康复效果越好。植入时年龄越小,术后听觉能力进步越快。大龄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能力仍能获得一定的改善。术前短时间配戴助听器对于极重度语前聋患者术后听觉能力康复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并分析学前听障儿童同时性加工发展水平及其特征,为学前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选取3~6岁听障儿童45人和健听儿童44人,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五项认知能力测验系统(软件版),对两类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进行评估,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两组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及分项目的 年龄主效应极其显著(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组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及分项目呈现出相同的上升趋势,其中,健听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发展速度较快,而听障儿童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性别主效应、年龄与性别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②各年龄组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均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儿童(P<0.05);③两组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分项目均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结论 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显著落后于健听儿童;听障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通过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采取有效的认知能力训练,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甚至接近健听儿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聋儿音位识别能力、构音能力评估结果与分析,为制定聋儿康复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例在康复中心训练的5岁聋儿作为被试,采用《儿童音位识别能力评估》词表在安静房间中进行听觉识别能力评估。采用《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表进行幼儿声母、韵母、声调、构音清晰度评估。结果该幼儿声母识别率为68.9%,韵母识别率为84.48%,声调识别率为100%,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最小音位对比的训练。构音语音清晰度为33.3%,相对年龄小于2岁半,构音清晰度发展落后两年,需进行构音能力训练。结论正确的评估与矫治,是提高聋幼儿言语流畅性和清晰度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学龄前听障儿童助听后言语流畅性的特征,探讨辅听装置、年龄、性别、语训时长对其言语流畅性的影响.方法 以109例3.5~6.5岁学龄前健听及听障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健听儿童30例(健听组),双耳佩戴助听器的听障儿童28例(助听器组),右耳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26例(人工耳蜗组),同时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双耳双模式助听的听障儿童25例(双模式组),通过主题对话的形式分别采集各组儿童的语音样本,比较各组儿童在自发性言语语言任务下的语速、停顿、重复和拖延差异;分析辅听装置、年龄、性别、语训时长等因素对听障儿童言语流畅性的影响.结果 ①健听组儿童的语速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健听组停顿次数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P=0.001)和双模式组(P=0.032);健听组拖延次数显著低于助听器组(P=0.001)和双模式组(P=0.001),极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P<0.001);②不同性别听障儿童语速、停顿、重复次数和拖延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助听器组语速显著高于人工耳蜗组(P=0.045),人工耳蜗组停顿次数显著高于助听器组(P=0.028);3.5~5岁听障儿童语速显著低于5.1~6.5岁组(P=0.042);语训0~2.5年听障儿童语速显著低于语训>2.5年者(P=0.002),停顿及重复次数均高于语训>2.5年者(分别P=0.047,P=0.02).结论 听障儿童的语速低于健听儿童,停顿次数、拖延次数高于健听儿童;年龄、辅听装置、语训时长影响学龄前听障儿童的言语流畅性,性别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语前聋患儿在人工耳蜗开机后一年内听觉能力的发展状况,为康复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52例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开机和定期调机的患儿,于开机后半年和一年时分别进行声场评估,得到每位患儿的术后平均听闽,同时由康复教师对患儿进行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三音节词、短句和选择性听取等8项评估。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半年和一年时各项评估结果进行组内纵向统计学比较,并分别就两次言语识别能力评估中音节要素、词语方面各自所含测试项进行组间横向统计学比较。结果开机后半年与一年患几的平均听阈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单项识别率开机后半年与一年纵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横向比较,开机半年及一年时,韵母识别能力始终优于声母、声调识别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音节词识别能力相对弱于双音节词、三音节词识别能力,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次评估中,选择性听取能力始终落后于其他各项。结论听觉康复过程符合从声音察觉、感知再到理解的规律,对语言的理解识别也符合先简单后复杂的规律,即从音节要素到词语、再到短句。康复过程需有侧重,人工耳蜗开机后前半年需注重听觉感知能力的提高,而后半年需注重对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