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同种抗原诱导动物宿主产生的免疫反应防治同一种蜱已有研究,媒介硬蜱间的交叉免疫抵抗报道不多,研究内容仅限于对吸血量的影响,为了探讨异种媒介硬蜱间的交叉免疫现象,作者等进行了草原革蜱(D.Nuttalli)中肠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对长角血蜱(H.longicornis)的交叉免疫抵抗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内蒙古奇乾地区媒介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i,B.b)的感染情况。方法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利用PCR和基因测序法对媒介蜱标本中B.b的感染进行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采集媒介蜱共320只,其中全沟硬蜱293只(91.56%),森林革蜱22只(6.88%),嗜群血蜱5只(1.56%)。媒介蜱B.b阳性携带率为26.88%,可携带B.garinii、B.afzelii和B.miyamotoi 3种基因型。其中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B.b阳性携带率分别为29.01%(85/293)、4.55%(1/22)、0(0/5)。结论内蒙古奇乾地区全沟硬蜱为优势蜱种,携带B.b基因型存在多样性,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华硬蜱叮咬免疫接种宿主后的吸血、生殖能力变化。方法 选用中华硬蜱 10 5kD柱层析纯化抗原对新西兰兔进行常规免疫接种 (3次 )后 ,用中华硬蜱成虫感染 (叮咬 )新西兰兔 ,分别观察空白对照组、佐剂对照组、10 5kD纯化抗原组中华硬蜱雌性成虫的吸血、生殖情况。结果 中华硬蜱 10 5kD纯化抗原可诱导新西兰兔产生显著的抗蜱免疫力 ,使其吸血、生殖能力显著降低 ,其中吸血量较空白叮咬对照组分别下降 6 7 9%、6 5 9% ,产卵量分别下降 74 6 %、73 7% ,并且中华硬蜱吸血时间延长 ,产卵量指数降低。而中华硬蜱叮咬佐剂免疫接种组兔后 ,其吸血、生殖能力较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中华硬蜱 10 5kD纯化抗原可诱导宿主产生非常有效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LSAB免疫酶组化染色技术 ,对中华硬蜱特异性抗原定位进行分析 ;用中华硬蜱反复叮咬后的动物血清 ,经LSAB法抗原片染色 ;结果显示 :中华硬蜱唾液腺和中肠上皮呈阳性反应 ,而在蜱的肌肉组织、卵巢组织、血腔等器官组织均显阴性反应 ,提示中华硬蜱唾液腺和中肠上皮为特异性抗原所在部位 ,为中华硬蜱进一步抗原纯化、疫苗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蜱抗原免疫接种诱导宿主抵抗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选用中华硬蜱雌性成虫中肠抗原、卵抗原对家免进行人工免疫接种,在按常规方法免疫接种三次后,用中华硬蟀成虫进行感染(叮咬),分别观察中肠抗原接种组、卵抗原接种组、佐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中华硬蜱的吸血量、生殖情况。结果显示.中华硬蜱叮咬中肠抗原免疫接种兔后其吸血量、产卵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蜱的吸血量较佐剂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下降48.56%和54.65%,产卵量下降52.8%和57.9%,而中华硬蜱叮咬卵抗原免疫接种组兔后其吸血、生殖能力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表明中华硬碑中肠抗原可有效诱导宿主产生特异性抵抗力,并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七种媒介硬蜱基因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7种硬蜱的基因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以及种间的遗传距离。 方法 用5条不同的多聚核苷酸单链引物对草原革蜱、森林革蜱、青海血蜱、台湾血蜱、刻点血蜱、龟形花蜱、卵形硬蜱7种硬蜱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分析DNA图谱并计算 7种硬蜱间的遗传距离。 结果  7种硬蜱基因组随机扩增产物均有各自独特的DNA条带,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71。 结论 RAPD技术可以区分这7种硬蜱。  相似文献   

7.
蜱类传播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能给人类和动物传播 2 0 0余种疾病 ,危害严重。另外 ,肉用动物感染蜱后 ,体重下降 ,经济损失较大。控制蜱类仍是防治蜱媒传染病和降低畜牧业损失的有效手段。目前 ,控制措施主要是使用化学杀虫剂 ,但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不仅使蜱类产生抗性 ,而且还造成环境污染。因此 ,探索蜱类新的防治方法是当务之急。本研究用草原革蜱中肠抗原对家兔进行人工免疫 ,观察其诱导的免疫抵抗效果 ,为研究抗蜱疫苗提供基础资料。材料和方法1 草原革蜱从甘肃省平凉市羊体采得 ,在实验室内进行繁殖。恒温箱…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整理了世界硬蜱科中硬蜱亚科的蜱类名录。至2015年底,硬蜱亚科(Ixodinae)计1属(硬蜱属Ixodes)247种。中国的硬蜱区系迄今记录24种。本文介绍了最近文献中确定的全部硬蜱亚科的有效种名,并参照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的《昆虫名称》,按中名名称"简短化、系统化"的要求,拟定了硬蜱亚科有效种名的中名名称,以利于国内外学术文献和会议交流。此外,本文对于硬蜱亚科的命名属与亚属的学名缩写,提出了规范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卵形硬蜱的形态特征,为今后开展卵形硬蜱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一群山羊(约20只),对其逐个检查,并采集虫体。结果于山羊体表发现一只硬蜱,经鉴定为卵形硬蜱。结论安徽淮南发现卵形硬蜱,证实了安徽淮南是该硬蜱新的孳生地,有助于开展蜱媒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叮咬不同免疫力兔后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的病理变化。 方法 选用中华硬蜱相对分子质量 (Mr)为 10 5 0 0 0纯化抗原 ,按常规方法分别于后足掌、腹股沟以及颈背部多点皮内注射免疫新西兰兔。免疫后每只兔用 3 0只雌性中华硬蜱成虫叮咬 ,于 2 4h、48h、72h、5d及 8d ,每组各取 3只吸血中华硬蜱观察其中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中华硬蜱初次叮咬兔后 ,消化细胞随叮咬时间延长而增多增大 ,微绒毛较密集 ,排列整齐 ,胞质内细胞器丰富 ,各单位膜结构清晰 ,并出现顶端小管、小泡、大量脂滴和高铁血红蛋白颗粒 ;近基膜的细胞膜内褶形成发达的基底迷路系统。叮咬经Mr 10 5 0 0 0纯化抗原免疫接种兔后 ,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严重损伤和破坏 ,消化细胞数量与体积较初次叮咬组及佐剂对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叮咬后 2 4~ 48h消化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 ,变短、排列不整 ,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 ,线粒体嵴减少 ,高铁血红蛋白颗粒及脂滴等均较初次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明显减少 ,基底迷路系统空泡化 ,基膜变性、松散和断裂等。叮咬后 72h~ 8d ,细胞器变性、坏死 ,细胞核固缩、碎裂以及细胞溶解、碎裂等。 结论 中华硬蜱叮咬Mr 10 5 0 0 0的纯化抗原免疫接种新西兰兔 ,能使其产生获得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