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入类T细胞表面具有红细胞(erythr-ocyte,绵羊红细胞和某些动物以及自身红细胞)的受体(recepter)即E受体(ER)。人类E玫瑰花的形成,是人类T细胞表面的E受体与上述的红细胞表面配体(Ligand)的结合。T细胞E受体对红细胞配体的亲和力有高(high)、有低(low),因此有人将人的T细胞分为高亲和力E受体T细胞(T_(ERH))和低亲和力E受体T细胞(T_(ERL))。T_(ERL)是指在“最佳条件”下形成玫瑰花的T细胞;T_(ERH)是指在“次佳条件”下形成玫瑰花的T细胞。“最佳条件”和“次佳条件”的差别,一是玫瑰花形成过程中玫瑰花形成细胞(T细胞)和玫瑰花指示细胞(红细胞)的比例,“最佳  相似文献   

2.
七十年代初期人们偶然发现人淋巴细胞能自发地与绵羊红细胞(SRBC)形成玫瑰花结,又确认此现象乃由T淋巴细胞膜上的受体(E受体)特异性地吸附了SRBC所致.此后,E受体便公认为鉴定和分离T细胞的重要依据.以检查T细胞膜上E受体为主要目标的各种E玫瑰花试验亦广泛地应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试图借此  相似文献   

3.
早在1970年Coombs发现人的部分淋巴细胞在适当条件下能与绵羊红细胞(SRBC)形成玫瑰花结,即E玫瑰花,而且其形成并不依赖于淋巴细胞上的Ig受体。1971年Lay等人鉴定出T淋巴细胞上存在着一种SRBC的受体,即E受体。羊红细胞正是通过E受体吸附到淋巴细胞膜上。由于E受体只存在于T细胞上,故Lay等提出E受体是T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志。从此,E玫瑰花  相似文献   

4.
人类T淋巴细胞能与绵羊红细胞(SRBC)形成自然玫瑰花,因此提出在T淋巴细胞表面存在SRBC的受体(即E受体)。Mendes等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于45℃保温1小时,经保温后的淋巴细胞形成E玫瑰花的能力大大降低;若将其再置于上清液中温育,其形成E玫瑰花的能力又可得到部分恢复。因此推测,淋巴细胞在45℃孵育后的上清液中可能存在E受体。近年来,运用杂交瘤技术产生抗E;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已经获得成功。OKT_(11)、9.6等抗E受体的单克隆抗体都与T淋巴细胞上50KD的抗原反应。我们利用免疫沉淀技术,将人外周血T淋巴细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人外用血T淋巴细胞在体外用腺苷(adenosino)处理后,可分离成两个不同的亚群,一是失去形成E玫瑰花能力的E_s细胞(对腺苷敏感细胞),另一是形成E玫瑰花的E_R细胞(对腺苷抵抗细胞)。 25名正常人外周血的E_S和E_R细胞分别为12.10±1.12%和69.28±1.28%。实验结果表明E_S细胞群体中有80.67±3.67%的细胞带有IgG  相似文献   

6.
Galili等(1975)报告,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周围血淋巴细胞(PBL)33%以上同绵羊红细胞形成E玫瑰花结,并且在37℃的环境下是稳定的,而正常人的周围血淋巴细胞只有3%以下具有这种性质。这种花结的形成能被抗T淋巴细胞血清所抑制,说明形成稳定E玫瑰花结的淋巴细胞(SRL)是T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PHA的刺激可  相似文献   

7.
体外测定人体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敏感方法近年来,发现了人 T 淋巴细胞独特的表面标志。并用此在体外鉴定与计数 T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与羊红细胞(SRBC)相结合形成玫瑰花的能力,是 T 淋巴细胞特异性标志之一。T 淋巴形胞与 SRBC 经过离心和经过不同的时间孵育后所形成的玫瑰花,代表 T 淋巴细胞群。  相似文献   

8.
玫瑰花形成法通常被使用于分离T和B淋巴细胞。因为所形成的玫瑰花不稳定,我们用AET处理SRBC以增强SRBC和T淋巴细胞的结合能力,然后用密度梯度离心将T和B细胞分离。 由SRBC-AET所形成的玫瑰花和没有用AET处理的SRBC所形成的玫瑰花相比较具有形成率高,更加稳定和更好的重复性。 所回收细胞悬液中活细胞量用染料排除试验超过90%。T和B细胞纯度用免疫荧光试验来估价分别为80%和70%。因此,所得到的B细胞可以被用于HLA-DR分型。本文对国产AET和进口AET的效应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供一种纯化B淋巴细胞的较好的方法。作者用E玫瑰花形成试验除掉T细胞。予先将脾细胞悬液用磁力吸引的方法,吸除吞噬或粘着履盖着聚L-赖氨酸的铁分  相似文献   

10.
任金荣  林元珠 《现代免疫学》1990,10(3):180-181,165
<正> T淋巴细胞有与绵羊红细胞(SRBC)相粘附形成玫瑰花的特性。玫瑰花形成细胞(RFC)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辨认。近年来,有用流式细胞仪(FCM)对玫瑰花细胞悬液进行分析。本文研究了以显微镜观察与FCM测定活性(Ea)和总玫瑰花(Et)形成细  相似文献   

11.
有证据表明称为NK细胞的淋巴细胞亚群在宿主防御赘生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脑啡肽最初描述为吗啡受体的内生配体.作者证明脑啡肽具有抗抑制、抗焦虑和抗惊厥活性.已发现脑啡肽能增加植物凝集素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和T玫瑰花结形成细胞,抑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分离玫瑰花结与非玫瑰花结淋巴细胞的改良技术。普遍认为,因人T淋巴细胞有羊红细胞受体,所以能与新鲜的SRBC形成E花结。形成花结的基本过程包括用聚蔗糖—泛影葡胺混合液分离全血得到单个核细胞;使之与神经氨酸酶处理过的SRBC在37℃一同孵育5分钟。随后离心,再于4℃孵育1小时。为了分离E花结与非E花结细胞,将细胞小团重混悬。重混悬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用脐带血T淋巴细胞和成人末梢血T淋巴细胞分别与绵羊红细胞做E花环形成试验.试验结果发现脐带血E花环阴性的T淋巴细胞(TE-)高于末梢血E花环阴性的T淋巴细胞,前者阳性率为30%,后者为13%.脐带血TE-细胞99%OKT_3阳性.用溴化二氨基乙基异硫脲(AET)处理绵羊红细胞,再与脐带血TE-细胞做AET花环试验,95%TE-细胞可形成AET花环(AET~+).由此可见脐带血T细胞有TE-/AET~+的特性.一般常依据5-核苷酸酶水平高低作为细胞成熟与否的标志,因此作者检测了脐带血中TE-/AET~+细胞内的5-核苷酸酶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探讨癌症病人体内是否存在特异的杀伤性T淋巴细胞,作者采用E玫瑰花形成法,从四名Ⅲ-Ⅳ期卵巢癌病人腹水中分离出T淋巴细胞,并在有限稀释的条件下,于富含IL-2的微培养体系里建立了细胞克隆.对获得的T细胞克隆做了多种功能分析,发现这些克隆的生物活性表现多态性.36%-70%的克隆具有依赖PHA的溶细胞活性(靶细胞为P815),这里面有半数克隆也  相似文献   

15.
AET与E玫瑰花     
许多实验资料证明,使用经过AET处理的绵羊红细胞(简称SRBC-A)做E玫瑰花实验有多方面的优点。某些学者认为,用未经AET处理的绵羊红细胞(简称SRBC)做E玫瑰花实验,只能检出部分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而用SRBC-A则可检出全部T细胞,因此推荐使用SRBC-A做E玫瑰花实验。本文对SRBC-A玫瑰花实验的优点及AET对SRBC的作用做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25例烧伤面积在6~72%的患者,进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观察,并与正常组对照。1.细胞免疫:用Grogan法测杀菌指数;用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测量T细胞数;用Ninneman法做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其转化标准是:细胞增大,细胞浆相对增多及出现两个以上的核仁;用豚鼠巨噬细胞测MIF指数。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道了一种命名为抗-D66的单克隆抗体,认为它是对位于淋巴细胞表面参与E玫瑰花形成的一抗原决定簇(D66抗原)。抗-D66单克隆抗体是由人胸腺细胞免疫小鼠后,取其脾细胞与Mopc21NS1/1瘤细胞融合,经过筛选产生的,为IgG2b亚类。预先将抗-D66同T淋巴细胞温育,会抑制在4℃和37℃时E花环形成。有趣的是,用细胞有丝分裂素刺激T细胞后,其表面D66抗原密度的增加同时伴随着37℃稳定玫瑰花形  相似文献   

18.
在E玫瑰花试验中,常采用小牛血清来增强与稳定T细胞和绵羊红细胞的结合,但其成份复杂,作用机理不明。不同来源的小牛血清有时可影响E玫瑰花的形成率,故寻求一种单纯的化合物作为稳定剂,实属必要。本文报导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蔗糖两种高分子化合物对E玫瑰花形成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PVP和聚蔗糖均有增强绵羊红细胞与T结合的作用,E玫瑰花形成率的高低与PVP或聚蔗糖的浓度有关。在20%浓度范围,E玫瑰花的形成率有随着高分子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升高的倾向,其中5%PVP和10%聚蔗糖的E玫瑰花  相似文献   

19.
参与人T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的大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系统内,细胞粘附分子能够增强依赖受体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功能以及淋巴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再循环也有重要作用。人T细胞与人红细胞形成自身玫瑰花结已证明是粘附分子CD2和其自然配体-LFA-3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所致。它们与细胞粘附、胸腺细胞的成熟和T细胞非特异性激活有关。玫瑰花结的形成仍不失为鉴定和分析与T细胞功能有关的重要蛋白质分定和分析与T细胞功能有关的重要蛋白质分子的良好模型之一。最近几年的实验研究证明,除CD2和LF-3外,还有其它分子参与了玫瑰花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以包被补体的酵母和E玫瑰花环形成技术结合建立的E、YC联合花环试验稳定简便,一次试验可同时观察E~+细胞,YC~+细胞,D细胞,以及能吞噬YC~+的大单核和巨噬细胞。检测94例正常人外周血,获得各类淋巴细胞的正常值如下;E~+细胞61.9±10.9%,YC~+细胞8.2±3.4%,D细胞1.09±1.27%,非E~+非YC~+淋巴细胞28.5±12.1%。此法易于识别大单核细胞,无需采用其它方法加以排除。应用于1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免疫学分型,结果如下:B细胞型白血病一例,T细胞型白血病一例,非T非B淋巴细胞型白病病4例,T细胞-非T非B淋巴细胞混合型白血病一例。另五例检测结果也提示不一定是单一表型的淋巴白血病,需进一步做其他标志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