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临床分离45株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基因同源性,探讨产β-内酰胺酶基因型在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筛选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WHONET5.4分析耐药趋势变化;改良三维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表型;PFGE不动杆菌属同源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耐β-内酰胺酶基因型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β-内酰胺酶类型突变位点.结果 45株不动杆菌属中3株(7.32%)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型,28株产OXA-23型(68.3%)、10株产IMP型(24.4%)、13株产TEM型(31.7%)、18株产CTX-M型(43.9%)、6株产 PER型(14.6%)、7株产 AmpC型β-内酰胺酶(17.1%),未检出产SHV型β-内酰胺酶;24株(58.5%)同时产生≥2种酶型;对10号菌OXA扩增产物进行测序证实为OXA-23型,与genebank公布的OXA-23型基因100%同源.结论 不动杆菌属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是造成多药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基因同源性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流行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耐药谱特征及其同源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MDR-AB分离自2007年5月,4株系住ICU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4株系病房物体表面;按<全国检验技术操作规程>要求操作,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8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分型,明确其是否为同一菌株的克隆.结果 4株痰标本的鲍氏不动杆菌对包括碳青酶烯类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经DNA分型同为A型,另4株物体表面的鲍氏不动杆菌经DNA分型亦同为A型,8株有高度同源性,证实为同一克隆株.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为多药耐药株,同一克隆株在不同感染个体间的相互传播导致了ICU内感染的流行;1号株可能是交叉感染的源头,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未到位,尤其是手卫生问题是可能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
不动杆菌属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是一群致病力较低的条件致病菌,以往该菌引起的感染很少见,近年来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第3代头孢菌素等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诱导了大量该菌耐药株的产生,该菌的临床分离率越来越高,并形成了对单一抗生素耐药到多重耐药,由低耐药率到高耐药率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下呼吸道感染不动杆菌属的流行情况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用WHONET 5.4软件统计分析2006-2007年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培养结果为不动杆菌属的数据,率的比较用u、χ<'2>检验.结果 2006、2007年全院不动杆菌属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9.2%、7.4%,脑外科、外科ICU、急诊ICU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全院平均水平;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两年分别为85.3%、72.9%,两年间比较,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显著增高,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增高;不动杆菌属对部分三、四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左氧氟沙星及氨曲南等敏感率均<50.0%.结论 不动杆菌属耐药现象严重,耐药机制较为复杂,单一用药推荐碳青酶烯类,可根据临床及药敏结果考虑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搬迁前后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的定植、传播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于2008年4月-2009年1月对医院ICU患者和环境标本进行采样和菌株鉴定,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监测期间,该ICU从6张床位的小病房搬至20张床位的大病房。结果搬迁后ICU单人间数量增加,床间距增大,病房各项环境设施大为改善,护士和患者的人数比由2.0下降至1.2,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手卫生依从性从31.3%下降至18.2%(χ2=11.86,P<0.001);搬迁前64例患者入ICU时检出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的有19例,检出率29.7%,搬家后有30例,检出率12.1%;入ICU后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获得率从搬迁前的37.8%下降至搬迁后的22.1%(χ2=4.90,P=0.027),说明搬迁后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的传播水平可能更高。结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护士患者合理配比是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在ICU传播的影响指标,病房环境改善后,有必要继续加强执行手卫生等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在ICU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中OXA-型β-内酰胺酶基因在医院存在状况,探讨MDRAB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的MDRAB,采用纸片扩散(K-B)法再次测定MDRAB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OXA- 23群、OXA- 24群、OXA- 58群基因.结果 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外,22株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表现为耐药,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了63.6%、36.4%;PCR检测OXA- 23群基因,22株均呈阳性,但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非常严重,且OXA-23群基因携带率高达100.0%,分离株的耐药性可能与OXA- 23碳青霉烯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医院临床分离的不同耐药表型鲍氏不动杆菌中耐药基因分布及部分广泛耐药株的流行病学特征,以阻止其播散。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医院分离的120株鲍氏不动杆菌,MIC法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OXA-51,OXA-23,OXA-24,OXA-58,VIM,IMP,SHV,GES,TEM,AmpC,qacEΔ1-sul1,intI l,CarO,aac(6′)-Ib和aac(6′)-II基因在菌株中的分布,对其中50株广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运用PFGE法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20株鲍氏不动杆菌中有64株为多药耐药株,检出率为53.3%;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90.0%;鲍氏不动杆菌中检出OXA-51基因110株、OXA-23基因100株、VIM-1基因103株、AmpC基因90株、aac(6′)-Ib基因50株、intl1基因85株、qacEΔ1-sul1基因64株,检出率分别为91.7%、83.3%、85.8%、75.0%、41.7%、70.8%和53.3%,OXA-24在所有菌株中均未检出;PFGE结果显示,50株广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来自14个克隆,其中3个克隆最为常见,分别为A克隆24株、B克隆6株、C克隆9株,其余均为散发克隆。结论医院鲍氏不动杆菌在呼吸科最高,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在ICU最常见,呼吸道标本是最常见的菌株来源,菌株中检出率最高的耐药基因为OXA-51,OXA-23和VIM-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AmpC酶活性及基因型。方法 AmpC酶活性检测采用三维法、三联纸片法;基因检测采用PCR法。结果 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ampC(染色体型)基因阳性14株,阳性率70.0%,ampC(质粒型)基因阳性1株,阳性率5.0%,总阳性率75.0%;三联纸片法阳性率80.0%,三维法阳性率65.0%。结论三联纸片法、三维法与基因检测结果符合率接近,三联纸片法优于经典三维法,且较基因检测法更简捷方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某院重症监护室(ICU)发生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的原因。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1月25日-2月10日该院ICU发生的10例下呼吸道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0例患者痰培养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全敏感,左氧氟沙星中度敏感外,对其他16种抗菌药物基本耐药;7例患者经治疗好转后转出ICU,3例死亡。共采集环境标本(未做清洁前)104份,其中从水龙头、治疗车、床头柜、雾化器管道、呼吸机管道和呼吸机操作屏、医务人员手等16份标本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16份环境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与痰培养菌株一致。经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结论此次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与医务人员手及医疗环境污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医院不动杆菌属细菌医院感染流行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4年6月至12月发生医院感染的7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率为0.35%(71/20193),例次感染率为0.37%(75/20193);感染病例平均年龄为51.42岁,平均住院天数为54.35天;所调查的71例患者大多有严重的原发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感染、大面积烧伤等。2.感染科室分布以ICU和烧伤病房最常见,分别占感染病例数的29.58%(21/71)和11.27%(8/71);感染涉及10个部位,其中下呼吸道占的比重最大,达73.33%(55/75),其次是烧伤创面和上呼吸道,与之相对应,分离的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3.共有18例为混合感染,其中17例合并有两种病原菌,1例有3种菌混合感染;71例感染病例,好转35例,痊愈17例,未愈5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19.72%(14/71)。结论医院获得性不动杆菌属感染大多发生在住院时间长、有严重的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以ICU和烧伤科较为突出;呼吸道和烧伤部位为主要的感染部位,混合感染比较常见;患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对7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或E-test法测定2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7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和多种药物外排泵基因以及质粒、转座子与整合子等遗传标记,同时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活性。结果该MDR-ABA除对多黏菌素B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以外,其余21种抗菌药物均为耐药,共检出TEM-1、OXA-23、ADCt、etB、mdfA、tehA、qacE△1-sul1t、npUt、np513I、Saba1、gyrA突变等11种耐药基因及遗传标记,ESBLs和AmpC酶检测均为阳性。结论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多种药物外排泵基因mdfAt、ehA是该菌株对7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原因,同时该菌株携带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极易造成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  相似文献   

12.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5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31,他引:5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耐药机制。方法应用PCR检测5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结果30株MDR-ABA中TEM、ADC、armA、aac(3)-I、ant(3”)-I、dfrA12、su11阳性率分别为63.3%、70.0%、30.0%、90.0%、90.0%、53.3%、80.0%。结论MDR-ABATEM、ADC、armA、aac(3)-I、ant(3”)-I、dfrA12、su11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13.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的耐药性与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6-9月住院患者中分离的MDRABA共20株,菌株耐药性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adeB、mdf A、qacE△1。结果β-内酰胺类药物中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达100%,亚胺培南耐药率也达80%;20株MDRABA中adeB、mdf A、qacE△1均有检出,阳性率分别为85%、90%、65%;除6、9号菌株外,大多数菌株携带2~3种外排泵基因。结论该组20株MDRAB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高阳性率是这些菌株高耐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2003-2005年医院感染不动杆菌属耐药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不动杆菌属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现状.方法 对2003-2005年198例不动杆菌属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及耐药情况统计.结果 不动杆菌属主要来源于痰液(74.75%)和创伤分泌物(11.61%)标本;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外,其他药物3年间耐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8株不动杆菌属对13种抗菌药物总耐药率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2.53%、美罗培南2.02%、头孢哌酮/舒巴坦30.8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8.38%、阿米卡星53.54%、头孢吡肟61.11%、左氧氟沙星66.67%、头孢他啶66.16%、环丙沙星68.69%、庆大霉素67.68%、复方新诺明63.64%、哌拉西林70.72%、氨曲南85.35%.结论 不动杆菌属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仅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保持高度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中ADC型AmpC酶基因的检出.方法 收集2009年6月-2010年6月分离的39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微量稀释法检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和克隆测序分析ADC型AmpC酶基因.结果 39株鲍氏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米诺环素的耐药性分别为5.1%、0、0,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90.0%,39株鲍氏不动杆菌全部检测到ADC型AmpC酶基因.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对头孢菌属的耐药可能与其产ADC型AmpC酶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鲍氏不动杆菌(ABA)在临床各病区的分布及耐药表型的流行特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临床标本进行分离鉴定,采用K-B法对常规药物进行耐药检测,用CLSI推荐的双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酶、协同法检测金属酶,三维法检测AmpC酶.结果 103株ABA对临床常规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对一~三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达54.3%~100.0%,其次是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分别是49.5%、30.1%,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多黏菌素B、利福平耐药率最低;103株ABA中产酶菌株62株,占60.2%,产酶菌株中,单产ESBLs酶13株,占20.9%,单产AmpC酶34株,占51.6%,产SSBL酶14株,占24.2%,产MBL酶3株,占4.84%.结论 该研究ABA呈现多药耐药性,产酶菌株主要是AmpC酶、ESBLs酶为主,产酶菌株与非产酶菌株在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敏感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的碳青酶烯酶及整合酶基因。方法从70株对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中用PCR方法测定碳青酶烯酶OXA23类、OXA24类、OXA51类和OXA58类基因及Ⅰ类和Ⅱ类整合酶基因,对扩增阳性的碳青酶烯酶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结果获得OXA-23类基因阳性56株,占80.0%,OXA-58类基因阳性1株,仅1株菌OXA51类基因阴性;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61株,占87.1%,未测得OXA24类碳青酶烯酶和Ⅱ类整合酶基因;序列分析提示分离的CRAba为OXA-23型和OXA-58型,所测菌株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耐药,对多黏菌素B一致性敏感。结论新近出现的CRAba菌株主要是以Ⅰ类整合子携带的OXA-23型碳青酶烯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某医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2007年1月-2009年7月3次疑似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医院流行时间段内的MDRAB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ICU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28株MDRAB,以及从该病房环境中分离的7株ABA;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36株菌有4个克隆,其中克隆A包括临床分离株648,3个环境分离株B8、J4、C9;B型、C型全为临床分离株,分别包括1196、1201、1103、1205、1150和3325、3693、3334、3893、4006、4128、4358、3605;D型包括3次临床分离株433、438、458及一个环境分离株(B15)。结论 3次医院流行分别由克隆D、B、C引起,患者间MDRAB的交叉传播是医院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环境样品分离鉴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提示,ICU的通风系统是MDRAB流行的源头;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强调手卫生,能有效控制MDRAB的医院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医院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现状,提出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发生医院感染的12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动杆菌属医院感染率为0.34%,例次感染率为0.41%;感染病例平均年龄为60.20岁,平均住院天数为39.17 d;所调查的122例患者大多有严重的原发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重型颅脑损伤等;感染科室分布以ICU和神经外科最常见,分别占29.51%和12.30%;感染涉及6个部位,其中下呼吸道占的比重最大,达74.29%,其次是伤口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分离的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共有36例为混合感染,其中30例合并有两种病原菌,6例有3种菌混合感染;122例感染病例,痊愈35例,好转70例,未愈18例,死亡17例,病死率为13.94%.结论 医院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大多发生在住院时间长、有严重的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以ICU和神经外科较为突出;呼吸道和切口为主要的感染部位,混合感染比较常见;患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整合子的分布。方法运用PCR扩增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Ⅰ、Ⅱ、Ⅲ类整合子,然后进行整合子可变区序列测定。结果 2007年1-12月共分离到非重复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33株,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61.9%,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成功扩增出81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整合子的可变区,其中32株携带的基因盒顺序为aacA4-catB8-aadA1,44株为同时含有aacA4-catB8-aadA1和aacC1-orfP-orfQ-aadA1,3株为aacC1-orfP-orfQ-aadA1。结论Ⅰ类整合子与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密切相关,在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