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液粘滞综合征与中医血瘀证的关系。方法 :12 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血瘀证组 89例 (轻 11例、中 35例、重 4 3例 )和非血瘀证组 32例 ,另设 ,健康对照组 4 0例 ,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和血液粘滞综合征的分类分级。结果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变 (P <0 .0 5~ 0 .0 1) ,表现为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凝指标 (纤维蛋白原、体外血栓长度、体外血栓干重 )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血瘀证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凝指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 (P <0 .0 5~ 0 .0 1)。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粘滞综合征可表现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血液高 -低粘滞综合征、血液低 -高粘滞综合征。血瘀证患者血液粘滞综合征主要表现血液高粘滞综合征和血液高 -低粘滞综合征 ,血瘀证患者的血液粘滞综合征的积分值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 (P <0 .0 1)。慢性肾衰竭血瘀证的分度与血液粘滞综合征的分级呈正相关 (r =0 .92 ,P <0 .0 1)。结论 :慢性肾衰竭血瘀证患者处于高凝、高聚、血栓前状态。慢性肾衰竭血瘀证患者血液粘滞综合征主要表现为BHS、BHLS。慢性肾衰竭血瘀证及其分型与慢性肾衰竭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患者硬膜外麻醉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硬膜外麻醉前后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采用国产SA-B型多功能电脑血液流变学监测仪,对4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硬膜外麻醉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监测。结果:麻醉后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均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增大。结论:硬膜外麻醉有助于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跌打生骨颗粒剂对脊柱骨折内同定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脊柱骨折患者,骨折后3天内行内固定术.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除术后常规的抗炎、止血及功能锻炼外,实验组另给予跌打生骨颗粒剂1包口服.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天和第7天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 对照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术后第1天和第7天无明显变化;而跌打生骨颗粒剂服用7天后,患者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聚集性显著下降,红细胞变形性显著上升(P<0.01).结论 跌打生骨颗粒剂具有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胃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血液流变学技术,测定69例胃癌患者与20例健康成人的血液粘度,结合病理对胃癌浸润转移过程中血液粘滞诸因素的变化进行探讨,结论如下:(1)胃癌患者多呈现血液的高粘滞状态,表现为校正血液粘度nb′、血浆粘度np、红细胞聚集指数nrel、红细胞刚性Tk的增高,随着浸润深度的加深,各指标的异常更加明显。(2)血行转移组的nrel、np,淋巴转移组的Tk分别较非转移组增高,提示血行转移与淋巴转移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存在着差异,nrel np、Tk可做为胃癌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的临床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忠棋  周君富  周游  陈健 《中国骨伤》2000,13(10):588-589
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对52例AS患者和50例健康成人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包括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时间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患者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4S^-1 ̄200S^-1)均明显增加,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及血小板电泳时间均增加。结论 AS患者疼痛发作期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变,血液呈微凝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在常规治疗上加用血液灌流治疗的24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22例采用常规治疗的病例作对照。结果血液灌流治疗组患者昏迷至清醒时间、胆碱酯酶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效果肯定,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在病情演进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ANP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生及胰腺病理学检查。结果 ANP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显著升高,红细胞徨增加;纤维蛋白原降低。结论 ANP时,出现显著血液流变学改变,后者可能是脂腺进行性坏死,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1例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19例为治疗组;血液灌流18例为对照Ⅰ组;常规治疗24例为对照Ⅱ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昏迷至清醒时间、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患者昏迷至清醒时间、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6月,将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脑梗死患者100例纳入检测对象,设立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分别采空腹静脉血,采用北京中科富邦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LG-R-80C型半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包括全血高切浓度、全血低切浓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结果脑梗死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浓度、全血低切浓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指标的检测在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系统的血液流变学观察,发现其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比粘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其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血沉方积k值均显著增加(P<0.01);对行耻骨上膀胱内前列腺摘除患者术后10天的血液流变学与术前进行比较,发现术后除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比粘度无明显改变外,其余5项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术后8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粘滞性显著增强,手术摘除前列腺可改善其血液的高粘滞性,为临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治提供了客观的病理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9月我院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共7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HP+CVVH序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生低氧血症、呼吸衰竭、脏器损伤及死亡率和患者血清SOD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低氧血症、呼吸衰竭、脏器损伤低于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更低,胆碱酯酶活性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轻患者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重复洗胃对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血胆碱脂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李玉环  张玉香 《护理学杂志》2000,15(12):710-711
为了探讨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保留胃管重复洗胃对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将180例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观察组96例,保留胃管重复洗胃;对照组84例,按常规法洗胃。观察两组每24h血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结果:轻度中毒时,两组血胆碱酶活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重度中毒时,观察组血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幅度小、回升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提示保留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除1例因服毒剂量大,且就诊时间>30 min,中毒程度深而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抢救成功率98%.结论 严密的病情观察,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时阿托品反应低下的对策.方法 分析重症有机磷中毒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血液灌流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洗胃,静脉注射阿托品、胆碱酯酶复能剂,吸氧,纠正酸中毒、控制脑水肿、纠正循环障碍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血液灌流治疗组应用血液灌流.结果 对照组出现阿托品化的时间与血液灌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出现严重阿托品中毒5例,阿托品中毒死亡1例;血液灌流组无严重阿托品中毒病例出现,无死亡病例.结论 血液灌流对于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中出现的阿托品反应低下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尤莉 《中国科学美容》2014,(7):168-169,202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的氧化应激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4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34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1d、3d、5d和对照组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1d、3d、5d的血清MDA均高于对照组,血清TAC、SOD及GSH-Px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3d及5d血清MDA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d,TAC、SOD及GSH-Px则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d,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的氧化应激变化较大,治疗后3d后改善开始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分子量和取代级的6%羟乙基淀粉(HES)130/0·4(万汶)和6%HES200/0·5(贺斯)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手术患儿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等的影响。方法40例1~12岁的手术患儿随机分为6%HES130/0·4组(V组)和6%HES200/0·5组(H组),术前1h分别输入6%HES130/0·4或6%HES200/0·510ml/kg,测定输液前后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输液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参数和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下降(P<0·01)。V组患儿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和高切参数在输液后显著降低(P<0·05)。V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在输液后显著降低(P<0·01)且与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电泳指数在输液后显著增加(P<0·05)。两组患儿1min血小板聚集率(PAG1)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AGM)在输液前后无显著改变,但是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儿输液后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延长(P<0·01),但均在正常范围。结论两种不同分子量和取代级的羟乙基淀粉用于1~12岁患儿进行术前AHH,均改善血液流变性,6%HES130/0·4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比6%HES200/0·5更小,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4%琥珀酰明胶溶液(4% succinylated gelatin,GEL)术前扩容对胃癌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40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分为2组(n=20),另选20例同期在本院行健康查体者作为正常对照.麻醉诱导时于30min内给2组患者分别输注15ml/kg GEL溶液(GEL组)或乳酸钠林格氏(ringer's lactated,RL)溶液(RL 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0)、扩容结束后即刻(T_1)、扩容结束后1h(T_2)和手术结束后1 h(T_3)抽取静脉血,采用全功能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纤维蛋白原和血细胞压积(Hct).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癌组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EAI、纤维蛋白原增加(P<0.05 .与T_0比较,GEL组T_1、T_2和T_3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EAI、纤维蛋白原、Hct降低(P<0.05).与T_0比较,RL组T_1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EAI、纤维蛋白原、Hct降低,(P<0.05),T_3时伞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增加(P<0.05).与RL组比较,GEL组T_2和T_3时全血黏度、EAI、纤维蛋白原、Hct降低(P<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液处于高黏状态,术前采用GEL溶液扩容能明显改善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性、减轻高黏状态.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与血液黏度及流速有关。目的:探讨术前及术后血流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THA术后管理的指导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THA治疗的6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监测患者术前、术后1 h及术后1 d的血流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术后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24例和非DVT组37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和围手术期血流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参数差异。结果:DVT组与非DVT组的性别、年龄、ASA分级、体重指数(BMI)、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术前、术后1 h、术后1 d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与非DV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及非DVT组术后1 h、术后1 d的MAP、HR、CVP、FIB、HCT、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的MAP、HR、CVP、FIB、HCT、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的△1、△2、△3(△1=术后1 h-术前,△2=术后1 d-术前,△3=术后1 d-术后1 h)与非DV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术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缓滞的现象,需要密切关注THA术后血液黏稠度、血流速度较术前改变幅度较大者或改变幅度仍在进一步扩大者,必要时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地塞米松的调理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Wister大鼠60只,等分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Ⅰ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kg,实验组(Ⅱ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5mg/kg。术后7天观察皮瓣成活面积;电镜观察皮瓣超微结构,计数中性粒细胞的坏死数量;以血液流变检测仪检测红细胞流变学,以微循环检测仪及扫描电镜检测中性粒细胞的流变学。结果 皮瓣成活面积Ⅱ组显著大于Ⅰ组;术后1、2天时,中性粒细胞的坏死数量Ⅱ组显著少于Ⅰ组(P<0.05);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Casson屈服应力及中性粒细胞的黏附性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中性粒细胞的变形性Ⅰ组则比Ⅱ组低。结论 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增强,中性粒细胞黏附性增加、变形性能力下降和坏死数量增多;地塞米松可有效调理上述指标,减少中性粒细胞的坏死数量,改善皮瓣血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