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的发病与抗心磷脂抗体(ACA)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对138例健康人、126例脑梗死患者、44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49例脑供血不足患者和68例脑出血患者的AC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组的ACA阳性率远较短暂脑缺血组、脑出血组、脑供血不足组、正常对照组为高(P〈0.01)。随时间变化,脑梗死组ACA阳性率逐渐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组ACA阳性者2年内再发脑梗死较ACA阴性者再发率为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126例脑梗死患者中年龄在36岁以下的13例患者ACA均阳性。结论ACA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再发脑梗死的关系密切,可作为病情转归的指标,另外,ACA可能参与了年龄偏轻脑梗死患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D-二聚体(D-Dimer)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清晨空腹血清中ACA、D-Dimer的含量进行检测,并与135例正常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ACA阳性率远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1);ACA阳性组D-Dimer含量显著高于ACA阴性组;脑梗死患者病情越重,血清IgG-ACA阳性率越高,D-Dimer含量也越高;随时间变化,ACA阳性率逐渐减少,第1周与第2、第3、第4周ACA相比较(P<0.01);ACA阳性与50岁(含50岁)以下脑梗死患者关系密切。结论:血清中ACA、D-Dimer动态变化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 (ACA)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在急性脑血管病 (ACVD)发病中的意义及其两者在ACVD致病作用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ELISA法和放射免疫液相竞争法同时检测 87例ACVD患者 (脑梗死 6 4例、脑出血 2 3例 )的血清ACA、TNF水平 ,并设 33例正常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ACA为 (19 82± 19 5 3)U/ml、TNF为(1 16± 1 0 6 )n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脑出血组ACA为 (14 88± 13 5 9)U/ml、TNF为(1 5 0± 0 79)ng/ml,TN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ACA、TNF的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的ACA与TNF水平变化均呈正相关关系 ,r值分别为 0 32 81与 0 5 2 17(P均 <0 0 1) ,其中脑出血组这种变化更为明显。结论 :ACA、TNF水平的升高均可单独作为ACVD发病的危险因素 ,同时由于ACA的作用导致ACVD的发生所产生的炎性反应可强化TNF的病理效应 ,因而降低ACA、TNF的水平对防治ACVD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 ;而有效地降低ACA水平 ,对阻断TNF在ACVD中的病理效应具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 (ACA)与流产的关系。方法 :对 80例正常初孕妇 (对照组 )和 93例流产孕妇(流产组 ,其中先兆流产 6 2例 ,难免流产 2 1例 ,过期流产 10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抗心磷脂抗体IgM。结果 :①流产组AC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②有流产史者较无流产史ACA阳性率明显增高 (P <0 .0 5 ) ,习惯性流产史与非习惯性流产史间AC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CA阳性可能与自然流产有关 ,但ACA阳性与是否习惯性流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Binswanger病人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 (ACA)与Binswanger病 (BD)的关系。 ②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39例BD病人及 3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CA表达及血脂含量。③结果 BD组ACA阳性率为 4 1 .0 3% ,对照组ACA阳性率为 1 3.89%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1 5 .1 1 ,P <0 .0 1 )。进展期BD病人ACA阳性率高于稳定期 (P =0 .0 0 9)。血清ACA水平与三酰甘油呈正相关 (r =0 .994 ,P <0 .0 1 ) ,与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A Ⅰ呈负相关(r =- 0 .874、- 0 .987,P <0 .0 1 )。④结论 ACA可能是BD的一个危险因素 ,ACA可能通过影响脂质代谢 ,参与了B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45青年人脑梗死与抗心磷脂抗体(ACA)的关系。方法: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测定≤45岁青年人脑梗死组66例、>45岁脑梗死组138例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69例患者血中ACA的阳性率。结果:≤45岁脑梗死组患者的ACA阳性率36.4%,高于>45岁脑梗死20.3%(P<0.05),而两组的ACA阳性纺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5.8%(P<0.01),多灶性脑梗死ACA阳性率40.8%明显高于单灶脑梗死17.3%(P<0.005),复发性脑梗死ACA阳性率56.5%明显高于首发脑梗死组16.5%(P<0.005)。结论:ACA与脑梗死的发病有一定关系,与青年人脑梗死关系更为密切,ACA阳性者临床表现多发,再发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翻:维蛋白原(Fg)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预防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80例ACI患者清晨空腹血清中ACA、Fg的含量进行检测,并与正常组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 ACI组的ACA阳性率远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ACA阳性组Fg含量显著高于ACA阴性组;脑梗死患者病情越重,Fg含量越高,血清IgG-ACA阳性率也越高.ACI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血清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呈正相关.随时间变化,ACA阳性率逐渐减少,第1周与第2,3,4周ACA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ACA阳性与≤50岁脑梗死患者关系密切.ACA的存在与Fg含量升高显著相关(r=0.714,P<0.01)结论血清中ACA、Fg动态变化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ACA可能参与了年龄较轻脑梗死患者的发病过程;ACA、Fg含量的升高都会加重或加快微血管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反复流产和不孕症与支原体和免疫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赵晓岚  楚雍烈  叶国玲  蔡晓宁  刘琪 《医学争鸣》2003,24(20):1884-1886
目的 :探讨反复自发性流产 (RSA)与支原体感染和抗心磷脂抗体 (ACA)之间的关系及不孕症与支原体感染和抗精子抗体 (ASA)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培养法分别对 338例RSA患者 (观察组 )和 2 4 8例不孕症患者 (观察组 )进行解脲支原体 (UU)和人型支原体 (MH)检测 ;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ACA IgM和ACA IgG(RSA观察组 )以及ASA IgM和ASA IgG(不孕症观察组 ) .同时分别选择 1 0 5例正常妇女作为对照组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阳性检出率 .结果 :RSA患者和不孕症患者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 5 ) ;RSA患者血清ACA IgM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不孕症观察组ASA IgM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RSA患者中 ,支原体感染阳性组ACA IgM ,ACA IgG以及ACA IgM +ACA Ig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支原体感染阴性组 (P <0 .0 5 ) ;不孕症患者中 ,支原体感染阳性组ASA IgM和ASA IgG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支原体感染阴性组 (P <0 .0 5 ) .结论 :支原体感染是RSA和不孕症的原因之一 ;自身免疫性抗体与RSA和不孕症有一定关系 ;ACA和ASA均与支原体感染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ntieardiolipin antibodies,ACA)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早期预防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9例ACI患者ACA的阳性率,并与对照组42例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CI组患者ACA阳性率24.64%,对照组ACA阳性率4.7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组患者年龄≤50岁的ACA阳性率36.11%,年龄〉50岁的ACA阳性率12.12%,ACI组患者ACA阳性率与年龄≤50岁脑梗死患者关系密切(P〈0.05);而ACI组患者ACA的阳性率在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患者多灶性脑梗死ACA阳性率42.86%,单灶性脑梗死ACA阳性率16.67%,ACA阳性率与脑梗死病灶数量呈正相关,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A是ACI,尤其是中、青年ACI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临床上应重视对ACA阳性患者的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0.
血栓患者抗心磷脂抗体与纤维蛋白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血栓患者抗心磷脂抗体 (ACA)与纤维蛋白原 (Fg)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 10 2例血栓患者和 6 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ACA水平 ,并同时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Fg含量。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肾病综合征ACA阳性率分别为 38.2 %、33.3%、31.3% ,6 0份正常人血清全呈阴性 (Fg<4 .0g/L)。 35例ACA阳性患者中Fg同时升高的有 12例。结论 :3组血栓患者ACA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各种血栓患者 3种Ig类别ACA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实验组存在一定程度的Fg含量的升高 ,其中尤以ACA阳性者为甚 (P <0 .0 1)。ACA与Fg含量的升高都会加重或加快微血管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和D-二聚体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120例ACI患者为ACI组;ACI组根据ACA阳性与否分为ACA阳性组和ACA阴性组;ACI组再根据脑梗死是否复发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测定各组血清中ACA、D-二聚体含量.结果:ACI组ACA阳性率为46.7%,高于对照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组D-二聚体水平(0.92±0.38) mg/L,高于对照组(0.38±0.21)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组中ACA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1.35±0.31) mg/L,高于ACA阴性组(0.56±0.2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复发组ACA阳性率为45.7%,高于初发组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ACA可能是脑梗死发生及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TIA患者外周血IL—1,IL—6及TNF水平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与脑缺缺血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38例脑梗死患者、1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40例正常人周围血的IL-1、IL-6,TNF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与脑出血关系,为脑出血早期病情变化机制和脑出血免疫治疗提供新的观点。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101例健康人,271例脑出血病人发病1~3 h、24 h、14 d检测ACA(IgG、IgA、IgM)水平。结果脑出血组ACA阳性率(43.91%)高于健康组(1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组随着病情加重ACA阳性率逐渐增高,随发病时间的延长ACA阳性率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IgA、IgM相比IgG更为敏感(P<0.01)。结论 ACA与脑出血病情程度呈正相关,ACA可作为评价脑出血病情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中IgG ACA最为敏感,免疫机制可能在脑出血早期病理变化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6 0例首次发作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于起病后 4 8小时内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NSE含量 ,选取 5 0名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 ,分析NSE与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头颅CT阳性责任病灶的关系 ,动态观察 1 2个月 ,比较血清NSE增高组与血清NSE正常组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6 0例TIA患者中有 2 4例血清NSE增高 ,TIA患者血清NSE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血清NSE增高与年龄、性别之间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 (P >0 0 5 ) ,与症状持续时间及头颅CT阳性责任病灶之间的关系密切 (P <0 0 1 )。血清NSE增高组在 1 2个月内的脑梗死发生率较血清NSE正常组明显增高 (P <0 0 1 )。结论 :血清NSE的检测可作为临床上诊断TIA的筛选指标之一 ,血清NSE增高是TIA患者近期内发展成为脑梗死的参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TIA患者139例,根据影像学检查判断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并比较不同情况的患者7 d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139例TIA患者中近7 d内发生脑梗死的28例,占比为20.14%。TIA患者ABCD2评分等级越高,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占比越高,ABCD2评分等级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占比越高,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发生脑梗死比率和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颅内血管狭窄程度越严重,ABCD2评分越高,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越大,要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脑梗死发生者和未发生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700例TIA患者在随访期有186例发生脑梗死,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多为同侧发生;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93例,发生脑梗死65例;重度颈动脉狭窄82例,发生脑梗死64例;溃疡斑73例,发生脑梗死58例,其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溃疡斑与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TIA组和N-TIA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odified Edinburgh-Scandinavia Stroke Scale,MESS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发作与后继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的影响。结果先发TIA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均显著低于N-TIA组(P<0.05)。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均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与脑梗死特定的间隔时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