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方法及管理经验,为心脏大血管手术顺利完成提供保障。方法我中心从2002年5月至2010年12月行各类心脏大血管手术101例,根据不同病变位置、程度和手术方式选择不同的体外循环插管和转流方法。结果体外循环转流平均时间(196.7±51.2)min,阻断主动脉平均时间(136.5±58.8)min,深低温停循环平均时间(45.3±16.9)min。术中或术毕使用人工肾进行超滤92例,滤出液体370~2 900 mL。死亡11例(10.9%),包括低心排出量7例,呼吸循环衰竭2例,凝血障碍1例,心跳骤停1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无神经、精神功能障碍与体外循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正确的体外循环转流方法和插管位置是心脏大血管手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胸腔镜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建立及心肌保护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心脏手术技术和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胸腔镜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由于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的心脏手术方法与常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的方法不同,其体外循环建立的方法和心肌保护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也称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是指将回心血液引流至体外,经特殊装置使血液氧合并交换出二氧化碳后再回输人体,从而实现完全或部分代替心脏和肺的循环呼吸功能的复杂的技术过程。体外循环技术的诞生开创了现代心血管外科学的新纪元,其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心脏和血管疾病外科治疗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一种离线血袋超滤装置处理体外循环(CPB)余血回输方式对患者的回收作用,为心脏术后选择合理的余血回输模式提供参考依据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用输血袋、超滤器、6 mm连接管路、6×6两通接头、废液袋组成血袋超滤装置,将体外循环结束后的余血全部打入血袋超滤装置,经循环超滤后回输给患者。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邯郸市第一医院心外科在CPB下行心脏手术患者75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9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2.73岁(标准差12.39岁);身高155~178 cm,平均身高168.40 cm(标准差7.39 cm)。观察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机血不同处理前后变化及回收效果,分为血袋超滤组、离心/洗涤组及环路超滤组,每组各25例。比较各组机器余血处理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FIB)计数变化;观察回输机血量、机械通气时间、24 h胸引量、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输余血2 h后Hb和HCT、接受异体血量。结果血袋超滤回收余血后Hb、HCT、Plt计数、总蛋白、白蛋白、FIB均有所提高,与处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体回输经血袋超滤处理的机血后Hb、HCT较停机时有所提高,与停机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没有相关并发症。血袋超滤组处理后Hb、HCT、Plt、总蛋白、白蛋白、FIB高于环路超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袋超滤组处理后Plt、总蛋白、白蛋白、FIB高于离心/洗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HCT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机血回收量及其他临床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洗涤组接受血浆量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相关并发症。结论停机后血袋超滤可以顺利完成对体外循环余血的浓缩并回输患者,患者可获得较高、更稳定浓度的Hb、HCT、血浆及最佳状态蛋白和凝血因子的血液,是一种安全的术后余血回收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与分析了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CPB)中的积极作用,及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认为乌司他丁对心脑肺等器官在体外循环中的损伤有着良好的修复作用,体外循环手术早期使用乌司他丁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6.
7.
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 290例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术中均常规建立左心引流,术毕采用综合序贯排气技术。转流中鼻咽温维持在30~32℃,红细胞压积维持在20%~30%,流量控制在2.4~3.2 L.m-1.min-2,采用α稳态血气管理方法,术中酌情行常规超滤或改良超滤。结果全组体外循环均顺利停机,转流时间22~179 min。术中室颤256例,其中181例自动复跳。全组死亡22例,其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5例,重症瓣膜病7例。全组无体外循环气栓并发症。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在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中安全可行且易于管理,能有效避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993~1996年12月施行421例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的体外循环经验.病人年龄26~66岁,体重39~88 kg.其中作二尖瓣替换术208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148例;主动脉瓣替换术59例;其余6例行双瓣伴作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90~357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170 min,心脏停跳时间54~175 min.术中灌注压8~12 kPa,中心静脉压0~0.98 kPa.自动复跳245例,占60%.全组421例中,手术死亡数16例,病死率为3.8%.为了提高重症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作者强调:①选用优质膜式肺,以保证长时间转流,②长时间转流必须采用高流量灌注,维持良好动脉压,③选用顺灌伴逆灌的心肌保护方法,④适当延长辅助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动静脉插管的选择方法及对体外循环灌注过程的影响。方法 205例心脏病手术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118例;年龄3~46岁,平均年龄16.2岁;体质量13~84kg,平均体质量38.2kg。对其采用胸腔镜建立体外循环,分析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型号与患者体质量关系及插管型号对体外循环灌注过程中灌注流量及动脉灌注管阻力的影响。结果 114患者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91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205例患者中有15例在高于2.2L/min流量灌注过程中动脉灌注管阻力高于40kPa(300mmHg),其他患者灌注流量与动脉灌注管阻力均能达到临床要求。结论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实施心脏手术选择合适的股动静脉插管可以保证体外循环灌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风心病患者围体外循环期及术后血液流变学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风心病患者围体外循环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检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手术的风心病患者术前、术中30min、以及术后1、3、5、7d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以术前检测指标为对照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在围体外手术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 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手术中及术后7d内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各项指标基本均在术后第3d变化最为显著,至第7d基本恢复。结论 体外循环手术对患者血液流变性有一定的伤害,这种伤害在术后第3d表现最为显著,至术后第7d基本上恢复。体外循环术中的血液流变学检测有利于了解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相似文献
11.
12.
冷凝集阳性患者的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一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 液冷凝集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于自身抗体滴度较高或冷凝集反应阈值温度较高的患者如果同时合并心脏疾病施行心脏直视手术 ,在术中及术后 ,有一定的特殊性。我院于 1999年 7月收治一例 ,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病案报告患者男性 ,2 4岁 ,劳力性心悸气促 12年。体检 :体重 5 0kg ,窦性心律 ,心尖区闻及Ⅳ级 /Ⅵ级收缩期杂音 ,主动脉瓣区闻及Ⅲ级 /Ⅵ级舒张期杂音 ,杵状指趾。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 ,二尖瓣瓣环扩大 ,前后叶在收缩期均向左房内脱垂 ,导致重度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右侧无瓣粘连 ,瓣环扩大 ,形成中度关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和分析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 125例患者分为3组:M组(冠脉病变及二尖瓣病变)75例,A组(冠脉病变及主动脉瓣病变)34例,D组(冠脉病变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16例.心肌保护采用4:1冷含血停搏液,应用单纯顺灌、顺灌逆灌结合、顺灌桥灌结合、顺逆灌和桥灌结合技术.结果 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手术死亡.结论 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手术,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和合理的体外循环灌注是保证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简称CPB)开创了心脏直视手术的新纪元,但CPB引起免疫系统紊乱、术后感染率高于一般外科手术的现象也日益受到关注。机体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要以营养物质为基础,目前国内外对营养支持能否改善CPB术后的免疫功能鲜有研究。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是一项重要的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微型动脉过滤器可使体外循环回路装置小型化,减少婴幼儿心脏手术预充量,减少库血应用,减少输血感染.本文小结实验测试结果.方法:提取6只FAF-3动脉微栓过滤器经离体模拟测试,了解不同条件下(流量1.5;2.0;2.5 L/min)测试指标的显现差异.结果:在血流量,灌注压力,血球破坏程度方面均达到设计要求,其本身预充仅30 ml,为同类产品中最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1600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方法 CPB中采用低液面预充、中度血液稀释、浅低温、HCT22~25%,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跳液灌注.对心胸比例超过85%,合并肝大、腹水、肺长期淤血的患者,CPB中采用超滤法.结果体外循环时间90~35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170min,心脏停跳时间54~175min,术中灌注压55~70mmHg,中心静脉压0~5cmH2O,尿量平均200~800ml,自动复跳1047例,占65%.结论为了提高重症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强调:(1)中度血液稀释,提高胶体渗透压;(2) CPB中用高钾含血停搏液作为心肌保护,必须做到按时、足量灌注;(3)及时补充碱性药物和电解质;(4)补充充足的镁离子可增加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18.
19.
严重气管狭窄需要紧急处理,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麻醉技术无法胜任,如果试图从上方插入气管插管,可能导致气道完全阻塞。另一方面,气管切开的位置如果不能超越狭窄部分,同样无法使用机械通气。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血气交换,在最短时间内使患者在稳定的生命征状态下实施麻醉,让手术得以完成,是处理的关键环节。本文就2例利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辅助麻醉,急诊行气管狭窄成形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临床评价体外循环(CPB)在心脏及大血管损伤急救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从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应用CPB技术救治创伤所致心脏及大血管破裂患者11例。其中3例为创伤所致心脏穿透伤,3例为创伤所致颈部大血管损伤,4例为肾癌根治术中下腔静脉破裂,1例为肺叶切除术中肺静脉破裂。结果全组死亡1例(9.1%),为颈部刀刺伤及无名动脉,术前已经出现失血性休克和心跳骤停;其余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准确的判断,及时有效的术前处理,尽早建立CPB,加强CPB管理,可有效提高创伤所致心脏及大血管破裂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