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芍药是《伤寒杂病论》中使用频次比较高的1味药,性味偏酸寒,在治疗疼痛方面有确切的缓急止痛之效。芍药在真武汤中的主要作用一直备受争议,《方剂学》等教材的解释也没有突出芍药的主要药物功效。本文通过辨析芍药在真武汤中的3个作用,即护阴、制附子之燥,利小便,治疗腹痛,认为真武汤中用芍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治疗腹痛,并以此为例来说明张仲景用芍药治疗寒性疼痛的用法,即在寒证中用附子、乌头之类热药配伍芍药制约其寒凉之性,保留其缓急之用达到去性存用之妙。  相似文献   

2.
真武汤证为水饮内停兼有表邪未解的外邪里饮证,其病性为阴证,为少阴、太阴合病。真武汤方中生姜一方面解少阴表证,一方面温化水饮;炮附子既可以助白术、茯苓化饮,也可助生姜解表,故真武汤不用桂枝而用生姜。真武汤证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机均为外邪里饮,可以认为真武汤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炙甘草、大枣、加炮附子而成。芍药主治邪气腹痛,利小便,真武汤方证的一个主症即是腹痛,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利小便,使水饮祛而不伤津,故真武汤不用桂枝反用芍药。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芍药作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其“气味苦、平 ,无毒 ,主邪气腹痛 ,除血痹 ,破坚积 ,寒热疝瘕 ,止痛 ,利小便 ,益气”。秦汉时期芍药尚无赤、白之分 ,直至梁代《本草经集注》中才有赤、白芍的记载。仲景在《伤寒论》中将其精心配伍 ,灵活运用 ,除体现了《本经》所述作用外 ,又有新的发挥。本文就此略举有关汤证浅议如下。1 益阴和营芍药具益阴和营之功 ,仲景方中多有体现。如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代表方剂 ,其功效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太阳中风证是风邪外袭以致“卫强营弱”,“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所致。桂枝汤之所以能治此证 ,在…  相似文献   

4.
试探芍药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芍药《本经》载“味苦,平,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李时珍谓“仲景治伤寒.多用芍药,以其主寒热,利小便故电”。在《伤寒论》113方中,其中31方用到芍药,经过不同的配伍广泛应用于六经病证,现将其主要配伍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芍药味酸、苦性微寒,入肝、脾诸经。色带淡褐者为赤芍,色白者为白芍。其临床功用不同,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为凉血散瘀之要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为肝家之要药。《本经》谓:“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草求真》曰:“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相似文献   

6.
芍药是一味古老的中医常用药.自梁代陶弘景始分赤芍、白芍,《中药学》教材谓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抑阳,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然《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1]”《名医别录》谓其“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2].  相似文献   

7.
李群  张连运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1):860-861
芍药是常用中药之一,苦、酸、微寒,入肝脾经,临床应用范围甚广。《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也”。笔者通过多年临床体会,归纳其功用主要有四点:养肝补血,敛肝止血,治痢,止痛。1养肝补血芍药单用即可养肝柔肝。因其酸故而能入肝,因其苦故则能治肝之热。芍药配当归能养肝补血,因肝藏血,二药合用则养肝以补血;与黄芪、当归同用其补血有别。芍药、当归、柴胡三药合用则养肝疏肝、养肝之体而助肝之用。临床上若欲以补血为主,可用芍药、当归配伍地黄,使阴律充而血易旺。2敛…  相似文献   

8.
芍药味苦、酸,性微寒,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载方一百一十二首,《金匮要略》载方二百零五首,而运用芍药配伍组成的方剂,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七分之一。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芍药的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1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主治外感风寒的表虚证,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缓等证。方如桂枝汤。桂枝汤是针对卫强营弱而设,卫强是卫表有风寒之邪,营弱是汗出营液外泄。桂枝发汗解表,疏风散寒,芍药敛收营液,固护卫阳,祛…  相似文献   

9.
《神农本草经》论述芍药时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应用芍药的方剂60余首,分布于97条原文之多。可见仲景运用芍药之广,并且有独到之精义,也说明芍药在仲景立方遣药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就仲景运用芍药之规律及其组方特点,作一初步归纳,以探其要。  相似文献   

10.
《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芍药味苦入血分"。汉代以前无赤、白之分,通称芍药。至梁代陶弘景始将芍药分为赤芍、白芍。一般而言,白芍长于养血柔肝,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应用方面,白芍主  相似文献   

11.
<正> 白芍辛味苦平,素以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而著称.《本经》芍药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关于利小便的记载,除《本经》原著外,历代本草很少加以阐述,一向被人们所忽视.虽在《伤寒杂病论》有关汤症中得到验证和运用,但后世注解《伤寒》、《金匮》的医家却未将有关汤证中自芍利小便的问题加以说明,有失仲景组方的本意.现略举仲景有关汤证结  相似文献   

12.
车晓璐  刘凤斌 《新中医》2011,(12):134-135
真武汤是《伤寒论》中治疗肾阳亏虚、水气泛滥的名方,在临床上应用颇为广泛,可用于治疗水肿、眩晕、胸痛等一系列由于肾阳亏虚而导致水液代谢失调的疾病。对于方中芍药的作用,可谓众说纷纭,几乎囊括了芍药的所有功效甚至有所发挥,如利小便、疏肝健脾、柔肝养血、益阴舒筋、活血止痛、益阴以制约附子之辛热燥烈等等。  相似文献   

13.
芍药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活血通络之功,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张仲景多次选用芍药进行配伍运用,其中《伤寒论》选入34次,《金匮要略》选入35次^[1],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伤寒杂病论》芍药的主要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论述芍药时曰:“芍药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伤寒论》中共有32首方剂应用芍药,占《伤寒论》所有方剂的四分之一强。在这些方剂中,有者芍药在方中起主导作用,但多数方中同他药配伍发挥作用。张仲景对芍药的应用,不拘泥于已有的用法,依据临床辨证恰到好处地发挥该药之长,对后世用药启迪颇深。笔者仅就芍药在《伤寒论》中的运用作一肤浅分析。  相似文献   

15.
芍药入药首载《五十二病方》。其详述药用功效当属《神农本草经》,谓“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归肝脾二经。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载方53个,见药63处,可谓应用广泛。其配成药对亦甚多见,兹抒己见如下。1 白芍配甘草:白芍合甘草,始见芍药甘草汤,用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诸症。白芍以其酸收苦泄微寒之本性以柔肝敛阴而泻肝阳横木之气,甘草则以甘缓平和之能以和逆冲之气而补脾健益中土。二药合用,具有酸甘化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等诸多功能,临床不乏其…  相似文献   

16.
陈新宝 《中医药学刊》2006,24(5):914-915
芍药味苦、酸,性微寒,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载方一百一十二首,《金匮要略》载方二百零五首,而运用芍药配伍组成的方剂,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七分之一。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芍药的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芍药为临床常用药,古方中常用之,仲景《金匮要略》载方205首中就芍药一味用方40首.芍药有白芍与赤芍之别,而在古方中常赤白不分,均以芍药称之,《金匮要略》中亦未明确分之.1 赤白之分芍药之名初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将其列为中品,“芍药,一名白木,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该书首述功效和产地,却未明确其炮制方法,故而无法区分芍药之赤白.梁·陶弘景始所著《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  相似文献   

18.
芍药在经方中的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本经》载:“味苦,平,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别录》载;“酸,微寒,有小毒,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肥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李时珍谓其“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病,夏月少加黄羊,恶寒加住,此件是神方也。其用凡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世;收胃气,三世;止泻痢,四也;和山脉,五也;固胜理,六世”。并回:“仲景治伤寒,多用吃药,以其主寒热,利小便故也。”后世医家多认为本品酸苦微寒,故认为具有收敛作用。然而,酸并非一定切…  相似文献   

19.
浅谈《伤寒论》对芍药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对芍药的记载为:“芍药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从这里可以看出芍药治病之广、功能之大远在秦汉时期医学家就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在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以下简称《论》)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体现。《伤寒论》112首方中,用芍药者就有32方(次)(含加减法2处),占全书附方的四分之一。在用量上半斤1方,六两3方,四两2方,三两13方,二两7方,其它6方。在许多汤方的配伍中,芍药都起着极重要的作用。现将芍药和它药的主要配伍和应用略述于后。芍药配桂枝。…  相似文献   

20.
白芍系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栽培品种的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经。功能:柔肝止痛,养血敛阴。《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主要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腹疼痛、痛经、崩漏带下及手足拘挛疼痛等证,一般用量为5~1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