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病证,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因小儿脾常不足,脾与肺为母子之脏,故小儿内伤咳嗽其标在肺,其本在脾,治疗时重点在调理脾胃。肺与脾胃的病变往往互为因果。特别是目前独生子女增多,由于娇养成性,姿意挑食,过食肥甘饮冷易于伤及脾胃,脾胃虚证较为多见。脾胃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导致肺气虚,卫外不固,易外感病邪产生外感咳嗽。小儿一旦感触外邪,脾胃功能常处于低下状态,加之护养失宜,如小儿病后不欲食,其父母唯恐小儿缺乏营养,强制性的矛以高蛋白饮食,致食积生痰。故小儿外感咳嗽易兼内伤食滞或传于里,伤及脾胃而  相似文献   

2.
外感纳差说     
纳差是临床常见的一个自觉症状,又称纳呆、不欲食、食欲不振、纳谷不香,甚则厌食或恶食、或为不能食。究其原因,或内为脏腑功能失调,或情志所致,或饮食所伤,或外为六淫之邪所侵。历代医书论及内因者多,述及外感者少。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导致食欲  相似文献   

3.
王联庆  张锐  王路平 《陕西中医》2007,28(6):767-768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脾胃本脏因于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饮食劳倦,皆可致本脏自病,无论虚实,结果都影响纳化功能,升降不调.治疗脾胃病有很多方法,现归纳为10种常用的治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李东垣阴火理论是临床常用的理论之一,产生于金元之河北易水。金元战乱,民众生活极不安定,因贫困而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伤及脾胃之病极多,加之借用外感方法治疗内伤杂病而误治者屡见不鲜,这都促使李东垣详辨外感和内伤,提出不可以外感法治疗内伤不足之证,从而形成了阴火理论。1阴火概念在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4本著作中,使用"阴火"一词共43处,  相似文献   

5.
黄伟  薛莎 《吉林中医药》2012,32(9):947-947
临床上咳嗽往往是痰声并见,但是仍有不少病人以干咳无痰、迁延不愈为主诉到门诊就医.诚如古人所云"有声无痰谓之咳",或见于外感病后期,表邪已去,或见于内伤杂病,五脏六腑均可累及于肺.病因有别,然病机则一,其病位在肺,与脾、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脾肺气虚,肾不纳气是导致干咳无痰的根本病机.李恩宽教授临证50余载,尤善内科疑难杂病,现将其治疗干咳无痰的经验简介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黄聪丽  牛元起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04-1406
湿热病是以外感湿热邪气为外因,内伤脾土为内因,又与饮食、劳倦等诱因有密切关系的一类疾病.湿热病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外感湿热,内困中焦,还是脾湿素蕴,复感外邪,总属内外合邪而致病.如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则皆不易发病.故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7.
胡艳峰  孙玉信 《中医杂志》2021,(13):1175-1178
总结从脏腑辨治嗅觉障碍(鼻不闻香臭)的临证经验.认为本病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侵袭或损伤肺脏,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导致肺失宣降,气血津液不荣于鼻,或鼻窍壅塞,从而形成嗅觉障碍.应首辨外感内伤及病邪之性质,详察脏腑之病位,精研脏腑虚、实、寒、热之邪正关系;临证分为外邪犯肺型、脾肺两虚型、肝火犯肺型、...  相似文献   

8.
正气虚感冒是临床上常见的外感类型,其发病与脾胃密切相关,病机实质是脾胃不足,中气下陷,正气内伤,导致机体御邪无力,外邪乘虚而入而得外感病。李东垣曰:"饮食伤胃,劳倦伤脾。"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增加,人们的作息习惯发生变化,加上饮食不规律等,导致脾胃损伤的情况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人呈现虚火体质。虚火内盛,复感外寒,而医者不辨虚实寒热,动辄使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之药,使"冰伏邪气",导致脾胃更加损伤,感冒迁延难  相似文献   

9.
<正>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甘草(炙)、黄芩、黄连,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分温再服。小儿脾胃虚弱,腹泻为儿科常见病症,夏秋季节尤为常见,多因脾胃素虚,喂养不当,内伤乳食,或感受时邪、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而成泄泻,以表  相似文献   

10.
<正> 第四节太阴病证太阴病是脾胃机能衰弱的病证,以腹满时痛,呕吐,腹泻,不欲饮食,脉缓或沉迟为基本特征。在内伤杂病中比较多见,在外感热病中偶见。在八纲辨证中属于里寒、里虚之证。太阴病可由三阳病传变而来,但主要是寒邪直中所致。太阴属脾,病至太阴,侵犯于脾,使脾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发病之过程,往往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外感诸邪、内伤七情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脾胃升降失常。其病位在胃,多涉及肝、脾二脏,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谢旭善认为此病以脾虚为本,气滞、食积、痰湿等邪实为标,治疗除应补气健脾外,还应注意行气导滞、消食化积、化痰祛湿。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古代中医文献对功能消化不良相关病证的认识,认为外感或误治内传、饮食劳倦、七情内伤等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各种病因犯及脾胃,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变化,气机升降失调,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在辨证治疗方面,《内经》肇其端,多体现出二大规律,即因外感误治内传者,法宗仲景;属杂病导致者,据证辨治。各种认识于明清已趋完善,其中叶天士的“肝胃不和”、“肝胃同治”及“泄肝和胃”之思想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成痰饮。从发病的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正如张景岳所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  相似文献   

14.
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姜良铎 《中医杂志》1994,35(4):201-203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外感病与内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深刻地认识外感病的内伤基础,认识内伤病证与外感病证的相互影响,不仅对外感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意义,对内伤病证的辨治也有一定的价值。1 无内伤基础时外感病的特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正气存内”者不易感邪,并不是说“正气存内”者就不会发病。即使是“正气存内”者也可能由于正气一时  相似文献   

15.
边至慰 《河南中医》2012,32(1):18-19
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方剂,临证用于调和阴阳、气血、营卫、脾胃,其类方不仅可用于外感表虚证,还可以用于多种内伤杂病,临床运用中只要辨证准确,对属外感风寒表虚、管卫失调或阴阳失调、肝脾不和、脾胃不和者,均可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获效.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古代中医文献对功能消化不良相关病证的认识,认为外感或误治内传、饮食劳倦、七情内伤等是表病的主要病因;各种病因犯及脾胃,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变化,气机升降失调,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在辨证治疗方面,<内经>肇其端,多体现出二大规律,即因外感误治内传者,法宗仲景;属杂病导致者,据证辨治.各种认识于明清已趋完善,其中叶天士的"肝胃不和"、"肝胃同治"及"泄肝和胃"之思想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书中升降散一方,通治瘟疫、温病,以及多种内伤杂病.凡外感温热之邪或内伤肝郁化火或脾胃升降失调、中焦郁热等证,放胆用之,多能中病.  相似文献   

18.
肺脾气虚证是老年肺部感染的常见证型之一,其基本病因病机为外感或内伤等因素侵袭机体,导致肺宣发、肃降及脾运化、升清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喘、痰、乏力、纳差、便溏等肺脾气虚的表现;病位主要在肺,兼及脾胃;病性属本虚标实,肺脾气虚为本,饮食、外感等为标.临床治疗以益气健脾、补肺升阳为法,选用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并配合...  相似文献   

19.
刘波  王洁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377+391
张天文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学验俱丰,为第4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中医脑病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治头痛,常选用对药,巧妙配合,临证取效甚佳.现将张师治疗头痛的经验作一简介.1 病因病机的认识头痛分外感与内伤,临床以内伤头痛常见.外感头痛多因风邪侵袭,常夹寒、热、湿邪,上犯清空致病.内伤头痛多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若火盛灼阴,则阳亢生风,风阳上扰致疼痛;肝气横逆犯脾,或过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内生,阻遏清阳而疼痛;肝气郁结,气滞痰郁,气血不畅,络脉瘀阻或头痛日久不愈,久病人络,脉络不通而致病.肝风(火)、痰浊、瘀血是内伤头痛的主要病机,三者相互影响,协同致病是头痛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临床常以疏风散邪(清热、散寒、祛湿)治外感,以平肝息风、清肝泻火、化痰除湿、活血通络治内伤,内伤亦注意补阴血肝肾之不足.  相似文献   

20.
介绍韩明向教授从风痰阳虚论治慢性咳嗽的经验。韩教授认为,慢性咳嗽为外感和(或)内伤导致肺系受病,肺气上逆而发;风滞于肺,余邪未清是发病的外因,肺、脾、肾阳虚是发病的内因,为病之本,继发痰饮为病之标;治疗上外感者祛风散邪,内伤者分别予以温肺化饮、温脾消饮、温肾蠲饮,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