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们在临床中治疗脾胃病多例,在治疗方法上有所见解,现将对脾胃病中医疗法的认识和经验介绍如下。1寒热杂投,温清双用脾胃疾患虽多,但用八纲辨之,不外表里虚实寒热,临证则又以辨别寒热虚实为要。脾胃疾患由于外邪侵袭,或湿热内盛,饮食所伤,或阴虚不足等多种原因,往往出现寒热错  相似文献   

3.
脾胃病证是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泄泻、胃痛、呃逆、呕吐、便秘等。临床常因证众多,治法不一及用药繁杂,导致失治、误治。笔者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从以下六方面论治此类病证,每获良效,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燥湿冲和平调阴阳刘某,男,56岁,1988年9月11日初诊。自述患胃病10年余。平素经常胃痛、腹泻,服蒮香正气丸、香砂养胃丸可缓解。1月前因食不洁食物,出现吐泻,胃脘灼痛等症,西医按急性胃肠炎治疗,病情一度好转后,腹泻复作,日便七八次,完谷不化,胸脘痞闷,脘胀作痛,泛酸嘈杂,口苦咽干,齿龈肿痛,舌红胖,苔黄腻,脉滑细。证属湿犯脾阳,燥伤胃阴,燥湿反作,阴阳失调,治以益气化湿以升阳,清热养阴以润降。  相似文献   

5.
小儿脏腑娇嫩 ,脾胃薄弱 ,一旦有病 ,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此 ,治疗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为主 ,不易轻用攻伐。临床常用补益之法 ,但也不可骤补 ,必须补中寓泻 ;满证宜消 ,但不可俱消 ,必须消中兼补 ;湿证宜燥 ,但不可太燥 ,必须燥中寓濡 ;阴虚宜滋 ,但不可过滋 ,必须滋中潜化。方可谓治疗小儿脾胃病之法。1 善调脾胃之偏 宜补中寓消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中医治疗小儿脾胃气虚证 ,主张先扶助脾胃之气 ,并逐步增加补药以调之。如早补、过补 ,往往有碍脾气的升发 ,反致虚而不耐补。故善调脾胃者 ,必须补中兼消 ,刚中…  相似文献   

6.
李杲言“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说明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因此 ,探讨老年病诸多疾病中脾胃病的特点对于各种老年病的治疗及延年益寿均有特殊意义。1 临床表现同中存异 ,各有特性脾胃病在老年机体上临床表现多种多  相似文献   

7.
8.
9.
韩先知 《新中医》1991,(9):24-24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辨治脾胃病,力求从整体出发,全盘考虑,顾及脏腑间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和疾病的传变,随症变而拟抑补之方,现选两则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0.
11.
脾胃病临床治验举隅北京通县新华医院(101100)张连合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治脾胃是中医治法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之一,兹举四法验案于下,以飨读者。一、调理气机法病例一赵××男35岁司机于1988年5月4日初诊。自述1978年开始胃疼...  相似文献   

12.
林慧光  俞宜年 《中医杂志》2003,44(2):148-149
福建中医学院俞长荣教授,从医50余载,尊崇长沙,博采各家之长,精于诊治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掇其要,分述如下。 1 建中补虚《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此阴阳两虚之证,补阴则碍阳,补阳则耗阴,仲景以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以温养中气,平补阴阳,是为建中补虚法。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4,(8):1080-1081
北宋是中医理论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等著作代表了该时期辉煌的医学成就。北宋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勇于创新,对脾胃病证治法方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对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老年脾胃病治疗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继东 《陕西中医》2001,22(7):434-434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可得其滋养而体健。老年人的消化器官,由于其结构和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了退行性变化以及免疫能力低下,这不仅影响到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而产生一系列的消化系病症,并影响到其它脏腑的功能;而其它脏腑之病患亦极易影响到脾胃而产生消化道病症。人体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和病理变化的发生,常以脾胃功能的健全与否作为转折点。故积极调治好脾胃病,使生化之源能得到尽可能的充足,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由于老年人生理病理的变化,其脾…  相似文献   

16.
17.
张义明副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用药温清并举,辛开苦降,临床疗效显著。现撷取其经验点滴,介绍于下。1胃缓补中理气,升阳通降胃缓是以脾胃气机失常为基本病机。中气下陷,中州斡旋无权,寒热失调,升降失常则出现形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口苦便秘,苔白,脉弦细。...  相似文献   

18.
我师康相彬教授、主任医师,业医34载。精通《内》、《难》理论,推崇东垣学说,擅用《伤寒》经方。长期致力于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吾师善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并根据其临床经验,对半夏泻心汤进行灵活加减,自拟“加减半夏泻心汤”,投之临床,治疗脾胃病诸证,每获良效。兹述如次。1 组方、组方思路及方义1.1 组方:半夏15g、黄芩10g、黄连10g、吴萸3~10g、党参10g、甘草6~15g。1.2 组方思路:加减半夏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去干姜、大枣,加吴萸。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  相似文献   

19.
肖森茂 《中医杂志》1994,35(11):659-660
1 经期厌食陈××,女,18岁。因从月经初潮起经期厌食3年余来诊。患者于15岁初潮,月经周期或前或后不规则,每于经前2~3天开始食欲下降,至月经来时则厌食,每餐食量不足两许,甚则粒米不进,仅喝些糖盐开水。昼则默默少言,入夜则烦躁。胃脘稍胀,时感恶心。经期多为3~4天。月经干净后食欲渐增,2~3天后纳食可恢复正常。经期虽进食甚少,但除仅感稍疲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