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168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 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为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占18.45%),对这31例患者临床表现、预后基因分布、免疫分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68名初治AML患者中,31例为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t(8;21)占67.74%(21/31),并发现2例变异型改变,分别为t(1;21)和t(1;21;8),5例21号染色体三体,占16.13%(5/31)),伴其他21号染色体异常3例,77例核型正常,60例为其它核型异常。3组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t(8;21)患者倾向于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P0.05),5例21号染色体三体形态学表现2例为M5,1例为M1,1例为M2,1例为M4。对FLT3/ITD、C-kit/D816V、NPM1、CEBPA、ASLXL1、DNMT3A、TET2的7个预后基因分析显示,在t(8;21)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中C-kit/D816V突变高发;而t(8;21)染色体异常组的免疫分型表现倾向为CD19+,CD34+,CD33-,CD64-的趋势,21号染色体三体则表现为CD34+和CD7+趋势。结论:21号染色体为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易受累的染色体,累及该染色体的患者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背景: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只能分析中期细胞,且受染色体数量和质量的影响.近年来发展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能在染色体制片和骨髓涂片上分析大量的中期或间期细胞,从而检测染色体的数目及其结构异常.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见染色体异常情况进行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作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于2006-08/2007-09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进行.对象:选取同期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初诊及随访并进行染色体检查的4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诊断和分型参照FAB标准.以同期住院的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实验所用双色探针及CEP8 SpectumAqua探针均购于Vysis公司.方法:患者骨髓标本均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以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片,平均每例至少分析20个核型.剩余染色体标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采用气干法滴片,按探针:水:杂交缓冲液=1:2:7配成工作液,加至玻片杂交区域内,应用荧光显微镜在滤色镜激发下观察间期细胞的红/绿色荧光杂交信号,每例分析200个细胞.主要观察指标:两种技术对骨髓细胞染色体异常阳性率的检测.结果:4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随访24个月,共38例存活.[1]细胞遗传学分析检出染色体异常18例(37.5%),其中复杂异常4例(8.3%),5号染色体缺失或5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5例(10.4%)、7号染色体缺失或7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5例(10.4%)、8号染色体增加8例(16.6%)、20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2例(4.6%)、不一致的易位3例(6.2%).[2]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除证实细胞遗传学分析发现的5号、7号染色体异常各5例,以及8号染色体异常8例外,还检出2例5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5例7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1例7号染色体缺失,12例8号染色体增加,5号、7号、8号染色体异常阳性率分别增至14.5%,22.9%和41.7%.结论:采用组合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于骨體增生异常综合征的5号、7号、8号染色体异常阳性检测率要高于细胞遗传学分析,但因其不能检出染色体易位而无法代替细胞遗传学分析.提示两种技术相结合可提高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异常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例伴有ins(3;8)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例及其3号、8号全染色体涂染、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结果。方法骨髓细胞经直接法或24 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3号、8号全染色体涂染探针进行染色体涂染;bcr/abl双色双融合探针进行FISH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及其拷贝数。结果骨髓细胞R显带核型分析提示,除t(9;22)外,所有细胞伴ins(3;8);全染色体涂染证实3号染色体上插入一段8号来源的染色体片段;双色FISH检测到bcr/abl基因重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b3a2)转录本。结论ins(3;8)是CML患者罕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全染色体涂染是明确染色体插入易位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UroVysion染色体及基因异常检测试剂盒,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染色体3、7、17号和9号染色体短臂2区1带(9p21)位点的畸变情况,探讨这4种染色体畸变的临床意义及其组合辅助诊断膀胱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UroVysion试剂盒中基因识别位点探针(LSI)9p21基因探针和着丝粒3、7、17探针(CEP3、CEP7、CEP17),以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60例膀胱癌患者和20例非肿瘤泌尿系疾病患者的新鲜尿液标本,统计分析每条染色体在膀胱癌患者中的畸变率及其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分级间的关系,计算4种探针组合检测膀胱癌的总阳性率。结果:①用FISH法检测发现,60例膀胱癌患者的尿脱落细胞核中3、7、17号染色体及9号染色体p16基因均有较高的畸变率,分别为61.7%(37/60)、56.7%(34/60)、55.0%(33/60)及66.7%(40/60)。3、7、17号染色体畸变中,除3例患者表现为17号染色体单倍体,其余均表现为多倍体,各染色体畸变率在不同病理分级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p21位点纯合性缺失者7例(11.7%),单体者22例(36.7%),多体者11例(18.3%),9p21的畸变率在不同病理分期、分级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60例膀胱癌患者4种探针组合检测的总阳性率为56.7%。20例非肿瘤泌尿系疾病患者中有2例FISH检测结果为阳性,特异度为90%。结论:我国人群中3、7、17号染色体和9p21位点畸变率很高,而其畸变与膀胱癌的早期发生、进展过程、恶性程度等密切相关。UroVysion试剂盒可在我国人群中开展应用,但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国外报道低。进一步寻找适用于国内膀胱癌的最佳探针组合,制定适当的阳性判断标准是非常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具有d ic(7;9)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bcr/ab l双色探针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其中6例ALL患者进行bcr/ab l重排检测;分别应用绿色荧光标记的7号和红色荧光标记的9号着丝粒探针,以及由生物素及地高辛分别标记的7号和9号全染色体涂抹探针,对6例ALL患者进行FISH和染色体涂抹分析。结果d ic(7;9)ALL占同期ALL的0.88%;7例患者中2例为单纯d ic(7;9),4例同时伴有t(9;22)和其他染色体异常(初诊白细胞计数>100×109/L),1例伴有其他染色体异常而无t(9;22)(初诊白细胞计数<100×109/L);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的6例患者中5例为B系ALL;双色FISH检则结果示6例患者中3例为bcr/ab l重排阳性,且6例患者衍生染色体着丝粒均为7号和9号着丝粒融合而成,染色体涂抹分析也证实7号和9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结论d ic(7;9)是ALL中一种较少见的再现性异常,并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遗传学异常,探讨其在MM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初发MM患者,利用CytoScan 750K芯片对其骨髓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另外通过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利用多个荧光探针(D13S319、RB1、p53、1q21、IgH、IgH/CCND1、IgH/FGFR3、IgH/MAF、IgH/MAFB)FISH检测骨髓细胞的染色体异常。结果:20例MM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者3例(15%);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13例(65%),而芯片检出18例(90%)患者具有染色体拷贝数异常(CNV),包括拷贝数增加(106个)、拷贝数缺失(156个)以及单亲二倍体(23个),除了5号、9号、18号、21号以及Y染色体未发现CNV外,其余染色体上均包含不同数量的拷贝数增加和/或缺失。FISH和芯片检测比较显示,13号染色体缺失(D13S319、RB1)发生率分别为35%(7/20)和40%(8/20);1q21扩增分别为40%(8/20)和50%(10/20);P53缺失均为15%(3/20);FISH检出IgH重排阳性8例,芯片检出4例11q13(CCND1基因)扩增,3例16q23(MAF基因)扩增,1例4p16(FGFR3基因)扩增,2例20q12(MAFB基因)扩增。另外,芯片还可以发现了新的如7号、8号、12号、X等染色体异常。结论:半数以上MM患者都存在染色体改变,而且大部分均为复杂异常,利用微阵列芯片可以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MM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分子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中 3号染色体三体 (C3三体 )的发生率 ,并探讨此变异与该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11例诊断为肠道MALT淋巴瘤的标本 ,根据新的WHO分类标准 ,对实验成功的 8例进行分型 ,7例为经典MALT型淋巴瘤 ,临床为惰性 ;1例在MALT型淋巴瘤基础上有大细胞转化 ,临床为侵袭性。实验中选用生物素标记的染色体特异的着丝粒探针 ,采用染色体原位杂交方法 ,以 16号染色体探针作为技术参照组 ,以肠道慢性炎症作为实验对照组 ,检测肿瘤细胞中 3号染色体的拷贝数。结果 在 7例惰性淋巴瘤患者中 5例为C3三体 ,发生率为 71.4 % ,2例为C3正常 ;1例侵袭性病例为C3三体。结论 C3三体在肠道MALT淋巴瘤中发生率较高 ,该高发生率与肿瘤的发生或演进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并对协助临床诊断可能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细胞遗传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经典细胞遗传学(CC)方法R显带技术研究98例初诊ET患者的染色体异常,进一步应用SpectrumRed标记的8号染色体着丝粒DNA探针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50例患者+8的发生率。结果CC分析98例ET患者除2例无分裂相外,仅6例(6.12%)发现染色体异常:1例13q-、2例5q-、1例7q-、1例der(14)t(1;14)和1例Rob(13;14)。FISH分析50例患者中1例+8。结论CC技术检测ET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6.25%,且缺乏特征性染色体异常。+8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生物学特性和预后的危险因素,重点研究不同染色体核型及免疫表型与MDS预后的联系。方法:收集本院近5年60例MDS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建立详细资料档案,并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60例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免疫表型(CD10,CD13,CD15,CD7,CD34,CD117);应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合WHO2008分型及IPSS-R积分对MDS进行分组。结果:60例MDS患者中极低危12例,极高危7例;染色体异常35例(58.33%),其中5号、7号、8号、20号、Y染色体异常及复杂核型染色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2.89%、20.0%、17.14%、11.43%、5.71%及14.29%;转化为白血病的正常核型占8.0%,转化为白血病的异常核型分别为复合核型占80%、8号占66.67%、7号占71.43%、5号占75.0%;极高危组MDS患者的髓系细胞表面的非成熟抗原标记CD13、CD33及CD117表达明显比极低危组MDS患者的高(P0.05),而髓系细胞表面的成熟抗原标记CD15表达率则明显比极低危组MDS患者的低(P0.05),极高危组淋巴系细胞表面抗原标记CD7、CD10表达率明显低于极低危组(P0.05)。结论:染色体核型及免疫表型对MDS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骨髓活检在诊断无明显病态造血的早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无病态造血改变的早期MDS的染色体核型和骨髓活检组织切片特征.结果 9例MDS患者中,8例为轻度的异常核型,1例为复杂核型.4例有+8异常,2例有13、20号染色体异常,9、10、11、12、14号染色体受累各1例.骨髓切片CD61免疫组化示2例有微小巨核阳性,检出1例典型髓系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3例患者骨髓切片CD34+ 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数的比例较缺铁性贫血骨髓切片(8例对照)的CD34+细胞有增高趋势,但该3例患者骨髓涂片CD34+ 细胞并未显示增多.结论 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骨髓活检有助于对没有明显病态造血改变的早期MDS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染色体改变及预后。方法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和FISH法分析37例MDS患者8、5、7号染色体的异常变化。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患者的遗传学异常与疾病转归、预后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检出染色体异常21例(56.8%),其中复杂异常6例(16.2%),8号染色体异常9例(24.3%),-5/5q-异常2例(5.4%),-7/7q-异常2例(5.4%)。平均随访12个月,1例失访,22例存活,14例死亡,12例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复杂核型与MDS的急性白血病转化及死亡密切相关;8号染色体三体和-7/7q-与死亡相关。结论FISH能敏感地检测出小克隆的异常,应用多种探针并结合染色体检测能较准确判断MDS患者的预后,异常核型比例高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0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异常中的价值,应用绿色荧光素SpectrumGreen直接标记的酵母人工染色体(YAC)克隆912C3(跨越20号染色体长臂q12断裂点)作为探针,对52例MDS患和5名正常对照的骨髓细胞进行单色间期FISH检测,每例分析200—300个细胞,以1个绿色荧光杂交信号>7.16%作为阳性标准,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52例MDS患中FISH检测7例(13.5%)为阳性,CC检测其中4例为阳性,3例为阴性。结论:YAlC912C3为探针的间期FISH技术是检测MDS患20q-染色体异常的有效方法,是CC检测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杨建和  岑岭  章艳  肖溶  陈涛  周民 《临床荟萃》2010,25(16):1393-1396
目的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5、7、8号染色体,分析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结合常规的细胞遗传学检查和FISH技术检测5、7、8号染色体.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患者的遗传学异常及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常规遗传学检测与FISH检测结果如下:5号染色体异常为(6.7%)vs(16.7%);7号染色体异常为(6.7%)vs(16.7%);8号染色体异常为(16.7%)vs(30.0%).30例患者中存活13例,死亡15例,失访2例;其中9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复杂核型及正常核型的缺失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FISH技术能敏感地检测出小克隆异常,运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结合多种探针进行分析,能对MDS患者的诊断、转归及预后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3、7、17号染色体和9p21位点畸变,并探讨其对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M-FISH)试剂盒(UroVysion)检测37例尿路上皮癌术后无病生存的随访患者和10例健康人尿液脱落细胞中3、7、17号染色体和9p21位点畸变情况,并分析其预测癌变复发的价值。结果膀胱癌复发组3、7、17号染色体和9p21位点的总畸变率分别为31.66%、40.14%、19.20%和21.24%,复发与未复发患者染色体畸变率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的表型包括3、7、17号染色体多倍体以及7、17号染色体纯合缺失。37例患者术后复发8例,M-FISH检出6例阳性,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79.3%,阳性检出时间比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提早1~12个月。结论 M-FISH技术有助于预测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3、7、17号染色体畸变对术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8号和20号染色体异常的应用。方法 40例MDS患者,采用间期FISH技术,选取+8和20q-探针的组合,检测MDS患者中的+8和20q-异常情况。结果利用FISH技术,+8和20q-检出率分别为12.5%,15.0%。采用FISH技术的组合探针可以检测出8号和20号染色体异常。结论 FISH技术能够检测出MDS染色体异常,采用组合探针的FISH更为敏感和特异。  相似文献   

16.
胰腺癌18号染色体和20号染色体的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胰腺癌细胞系基因组中18号染色体和20号染色体数目及结构的变化,探讨胰腺癌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的规律。方法 选择18号染色体和20号染色体的染色体涂染(chromosome painting)探针,用与我院实验室自建的中国人胰腺癌细胞系PC-1、PC-2、PC-4、PC-7和来源于ATCC的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ASPC-1、Miapaea、BXPC-3共8株细胞系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胰腺癌细胞基因组中18号染色体和20号染色体发生非整倍体的特点。结果 在8株胰腺癌细胞系中7株细胞系18号染色体为二倍体,1株为四倍体,2株有18号染色体长臂部分丢失,另有2株18号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发生重组:有3株细胞系20号染色体出现三倍体,其中2株同时有20号染色体重组发生,有3株细胞系20号染色体出现四倍体,其中1株伴有重组。结论 中国人胰腺癌细胞18号染色体长臂部分丢失,并有18号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的重组发生;20号染色体扩增和重组是高频发生事件,这些染色体的非整倍体与胰腺癌发生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与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35例患者,及10例非肿瘤病人,10例正常人群的新鲜尿液标本,应用FISH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的3、7、17、9号染色体异常,并进行尿细胞学检测(Urinary cytological examination,UCE)。统计学分析FISH和UCE诊断膀胱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并分析FISH检测染色体突变与膀胱肿瘤分期及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多探针联合FISH技术与UCE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2.86%和37.14%(P〈0.05),特异度分别为95.0%和100%(P〉0.05)。3、7及17号染色体着丝粒特异性探针及9号染色体长臂2区1带(9p21)的p16位点特异性探针联合应用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为82.86%,而单一探针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最高仅为65.71%。膀胱癌患者中发生3、7、17号染色体畸变及9号染色体p16基因畸变均与不同病理分级(G1-G3)有关(P〈0.05);3、7号染色体畸变与临床分期(T0-T4)有相关性(P〈0.05),而17号染色体及9号染色体p16基因畸变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多荧光探针FISH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无创,且与肿瘤分期和分级有一定相关性,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1例以CD7+和双重t(8;21)易位为特征的近四倍体克隆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方法本例AML患者骨髓细胞分别用R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和细胞倍体分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t(8;21)/80-81,xxx,-x,-1,-2,-3,t(3;5)(q29;q31),-4,-5,-7,t(8;21)×2,-9,-16,-17,-18,-19;免疫分型CD7、CD13、CD33、HLA-DR、CD34阳性;细胞倍体显示双峰状(DI=2.05);RT-PCR分析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化疗后未获缓解,生存期4个月.结论四倍体克隆与M2/t(8;21)白血病有密切的联系且为其继发性改变,免疫表型表现为异质性,通常预后差,其可能为M2/t(8;21)的一个特殊亚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建立骨髓涂片荧光免疫表型结合间期原位杂交技术(FICTION),为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提供新方法。以骨髓涂片为载体,通过标记FITC的抗CD138抗体筛选浆细胞(PC),比较筛选的PC比例与形态学检测的PC比例之间的差异。同时采用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C的8号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表明:骨髓涂片上荧光抗体筛选的PC比例与骨髓形态学检测的PC比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9例患者中4例(44%)有8号染色体异常,其中8号染色体单体(-8)3例(33%),8号染色体三倍体(+8)1例(11%)。结论:骨髓涂片FICTION技术具有简便、特异、准确的特点,可用于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CCA)及荧光原住杂交(FISH)两种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8号和20号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40例MDS患者,CCA法采用骨髓短期培养法,核型分析采用R带技术.FISH法采用间期FISH,选取探针组合检测+8和20q-.结果 采用CCA法,+8和20q-检出率分别为7.5%(3/40)和7.5% (3/40),而利用FISH技术,+8和20q-检出率分别为12.5%(5/40),20.0% (8/40).采用FISH可以提高8号和20号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但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A结合FISH能提高MDS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与CCA比较,采用组合探针的FISH更为敏感和特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