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Doppler,TCD)利用低频脉冲超声和多普勒技术检测颅内血流信号已被广泛地应用推广 ,有人称该项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脑血流动力学领域起到里程碑作用。TCD检测颅内血流的速度是众所周知的 ,但TCD速度频谱的形态同样包含丰富的临床意义。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病程中可突然加重、治疗时间长等特点。作者利用TCD技术对 3 3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检测 ,观察患者的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研究其与病程长短的关系 ,并分析脑动脉血流的动态变化 ,及时发现脑血管痉挛的程度及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不同时期脑血管痉挛的程度及尼莫地平的疗效。方法 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和非尼莫地平治疗组,两组患者分别在发病后72 h及1,2,3,4周各进行TCD血流速度检测。并设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SAH发病后72 h及1,2,3,4周血流速度的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47%,57%,20%,4%,尼莫地平治疗组第2周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低于非治疗组。结论 SAH后TCD的动态检测能及时发现血管痉挛及其严重程度,帮助临床医生调节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个用来提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诊断准确率的综合性血管痉挛预测指数(VPI)。方法选取71例确诊为aSAH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后72h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获得颅内大脑中动脉流速(MCAV)、颈内动脉血流速度、Lindegaard率、颅内血管痉挛指数(V1);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WBC计数、治疗方法(弹簧圈栓塞、外科夹闭或保守治疗),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症状性CVS发生。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管痉挛的预测模型,建立回归方程,得出VPI。结果21例(29.6%)发生CVS。MCAV〉120cm/s,CVS的诊断准确率为80.3%。Lindegaard率〉3.0时.CVS的诊断准确率为81.7%。VI〉35时,CVS的诊断准确率为84.5%。以CTFisher分级、MCAV、Vl为危险因素得出的VPI诊断CVS准确率为94.4%。结论VPI与以往单独的预测因素比较,能显著提高诊断CVS的准确率.可作为临床医师用来评估aSAH之后患者发生CVS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80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莫地平组各40例。均进行常规降颅压、止血、营养神经等治疗,尼莫地平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1 mg/h微量泵入,2周后改为尼莫地平片剂30 mg,每天3次持续使用12~24周。并于治疗后24 h和72 h、7 d和14 d应用经颅多普勒观察伤后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3个月后哥拉斯哥昏迷预后评分。结果:尼莫地平组脑血管痉挛程度及预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t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明显,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挫裂,细小血管损伤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伴有颅骨骨折。脑血管痉挛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致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2006年1月~2007年8月,我院收治2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均经CT扫描、脑脊液及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治经验.方法 1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部采用综合性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均在腰穿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后阵发性剧痛立即缓解,但仍有可忍受之持续性钝痛.部分病例在治疗后12h后需使用止痛药方能入睡.3~5天后阵发性剧痛逐渐减弱,一般需作腰穿脑脊液置换5~7次后阵发性剧痛逐渐消失,而持续性钝痛则在3~4周后方可基本完全消除.结论 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尤其是对其阵发性剧痛的缓解应以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多见动脉瘤破裂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其患病率高达70%,其中17%~40%将并发神经功能障碍[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血管痉挛和SAH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脑血管痉挛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大为降低.但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准确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明确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将SAH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可能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30例的临床表现,分析其发病机制,改善其预。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2收治的30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SAH合并CVS患者中,痊愈18例,9例致残,留有后遗症,3例死亡。结论:脑血管痉挛是SAH预后的关键。因此,在脑动脑瘤破裂后的急性期,应广泛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则时应用钙通道阻滞剂,防治CV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脑池局部给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脑池局部给药组和静脉给药组,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测两种给药方式治疗脑血管痉挛后脑血流速度的变化,评价脑池局部给药的疗效.结果 脑池局部给药组手术后7 d内脑血流速度与术前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且全身血压没有受到影响.静脉给药组术后3 d内脑血流速度比术前加快,4 d以后脑血流速度逐渐恢复正常.静脉给药组术后发生了低血压反应.结论 尼莫地平脑池内给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优于静脉给药,且没有全身低血压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脑血管痉挛的应用。方法:对6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于伤后1,3,5,7,10d进行TCD检测,对CVS组和非CVS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重度颅脑损伤后,CVS组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变化特点是伤后1周内收缩峰血流速度迅速达高峰,然后逐渐回落,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值;而非CVS组的血流速度伤后3d内维持正常范围,伤后5d略有升高,随后回落接近正常。结论:TCD检测能实时检测SAH后CVS的动态血流变化,对CVS的早期发现和治疗二次脑损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有 4 0 %~ 80 %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 (CVS)轻者导致脑供血不足 ,严重者会发生脑梗死甚至死亡等并发症 ,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和致残原因。目前 ,对其治疗的方法很多。我们复习有关文献 ,就近年来有关CVS处理方法综述如下。1 脑脊液 (CSF)引流和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 (t PA)注入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就有学者对SAH患者进行CSF持续引流防治CVS。引流目的是 :①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性CSF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②降低颅内压 (ICP) ,以减少因ICP增高而引起加剧的脑循环不足 ;③改善…  相似文献   

14.
曾春  高锦越  蒋永明 《西部医学》2012,24(6):1075-107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05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7例在出血后早期(72h内,早期组)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并在载瘤动脉周围置入罂粟碱缓释物;58例在出血后晚期(72h以后,晚期组)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均给予尼莫地乎持续泵入扩血管、3-H疗法等治疗,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早期组发生脑血管痉挛12例,晚期组发生脑血管痉挛3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明确动脉瘤为病因的前提下,采取早期手术联合瘤周置入罂粟碱缓释物可以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脑动脉瘤所致,约占80%,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此病并发症较可怕,最主要的并发症为脑血管痉挛(CVS),是SAH患者死亡及残疾的主要并发症之一,CVS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发生机制较复杂,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多种多样。治疗上可予钙拮抗剂、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血管扩张药等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是很肯定,临床转归不是很理想,因此,CVS的防治仍需进一步研究,临床医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闫永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97-1398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84例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术中动脉瘤破裂、白细胞计数、血钾、血钙等因素在CVS组与无CVS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表明,Fisher≥Ⅲ级、Hunt-Hess≥Ⅲ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和白细胞计数>15×109/L均为CVS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中对于Fisher≥Ⅲ级、Hunt-Hess≥Ⅲ级、吸烟史、高血压和白细胞增高的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36例患者经CT扫描或腰穿检查确诊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改良Fisher分级评估CT,对比经颅多普勒检查及颅内压变化。结果:出现脑血管痉挛13例,其中3例为重度血管痉挛,2例形成缺血性梗死,血管痉挛程度与出血量及部位有关。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加重病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蛛血)致脑血管痉挛会发生偏瘫、肢瘫、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引起脑梗塞和死亡,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极为重要。本文分析了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者的临床特点,并对尼莫地平的疗效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2年3月~2000年8月,本院收治蛛血患者中发生脑血管痉挛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8~61岁(平均394岁),经头颅CT扫描诊断15例,腰穿脑脊液检查诊断6例。脑血管痉挛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其中15例复查CT未见颅内血肿、脑实质出血或脑梗塞。21例中无1例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20.
唐德萍  赵玮琳 《广西医学》2001,23(4):784-78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观察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变化,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总异常率为81.3%(26/32),真正查到病因12例(37.5%),其中脑动脉瘤4例,动静脉畸形5例,脑动脉狭窄3例,脑血管痉挛8例,脑血流病理性增高6例。结论:TCD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病因诊断及脑血管痉挛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无创、简便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