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22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河南省儿童医院病理科诊断的3例ALK-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8岁、52岁、60岁;1例发热,咳嗽,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发热、乏力,右半结肠占位,腹腔淋巴结肿大;1例右下肢皮肤肿块,颈部、纵隔、腹腔淋巴结肿大。镜下见瘤细胞片状、弥漫性生长,局部浸润被膜下淋巴窦,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可见单核、多核瘤巨细胞,胞质丰富、淡染、嗜酸,胞核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肾形、胚胎样,染色质弥散、凝聚,核仁大小不等,嗜酸或嗜碱,间质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免疫组化显示3例CD30、CD3、上皮细胞膜抗原、CD43均阳性,ALK、CD20、Pax-5、CD15、CD79a、CD8、细胞毒相关标记物-1、颗粒酶B均阴性,2例CD4、CD5阳性,Ki-67增殖指数30%~60%。结论 ALK-ALCL临床罕见,病理形态多样,容易误诊,诊断需依据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
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虽然具有和ALK+ ALCL相似的形态学特征,CD30亦呈强阳性,但缺乏相对特异的ALK蛋白表达.近来研究表明,两种ALCL不仅在分子和遗传学水平上存在实质性区别,而且在治疗反应,预后和长期生存等方面,ALK-ALCL远远差于ALK+ ALCL,如ALK-ALCL的受累人群一般为老年人,大部分患者合并B组症状,诊断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较高,常规治疗疗效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49%等.鉴于此,本文对ALK-ALCL的基础细胞形态和组织病理、免疫麦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靶以及诊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例T细胞前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转变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ALK-),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采用MIC标准诊断。形态学检查包括骨髓涂片(瑞特染色法)、胸水涂片,细胞块、淋巴结活检、免疫化学染色;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多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结果该患者以T-PLL起病,骨髓中异常细胞表型:CD2+、CD3+、cCD3+、CD4+、CD7+、CD8-、CD10-、HLA-DR+、cTDT-、TCRα/β+,CD38、CD5部分阳性。染色体核型:46,XX。6个月后确诊为ALCL,染色体核型:94,XXX,-X,1q-x2,+3mar。结论 T-PLL可转变为ALCL,ALK-。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以及在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non-GCB)中的表达差异,探讨Ki-67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DLBCL标本设为观察组,将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标本设为对照组。比较Ki-67在GCB型和non-GCB型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Ki-67与DLBCL分型、国际预后指数(IPI)、近期疗效、预后的关系。结果 Ki-67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69.17±14.73)%和(40.50±1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9,P<0.0001)。Ki-67在GCB型和non-GCB中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59.29±14.92)%和(71.96±13.39)%,有显著差异(t=3.019,P=0.0038)。Ki-67在IPI<2组和IPI≥2组中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65.29±15.17)%和(74.23±12.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422,P=0.0186)。结论 Ki-67的异常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IPI指数、分型、近期疗效及预后等相关,对判断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观察Ki-67和Bcl-2在儿童和成人ALL中的表达,探讨其与ALL免疫学分型和临床疗效的关系,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S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18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43例成人声ALL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进行Ki-67抗原和Bcl-2蛋白的检测。结果表明:Ki-67抗原在儿童ALL中的表达略低于成人ALL,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Bcl-2蛋白在儿童ALL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成人ALL(P〈0.05);在儿童和成人ALL上各免疫表型中,T细胞、伴有髓系抗原标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y^+ALL)的Ki-67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成人(P〈0.05);儿童和成人ALL的完全缓解率(CR)在Ki-67和Bcl-2两项同时低表达组中最高,仅一项低表达组中次之,两项均高表达组中最低。结论:对儿童和成人ALL患者进行增殖相关抗原Ki-67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检测,能反映患者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抑制情况,硒-67和Bcl-2的表达与白血病ALL类型和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有明显浆细胞形态特征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3例有明显浆细胞形态特征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总结其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 临床资料结合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研究,对3例有明显浆细胞形态特征的ALCL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3例有明显浆细胞形态特征的ALCL均为青少年,无明显临床症状,查体分别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及下肢皮下包块。镜检病变位于淋巴结与皮肤真皮层内,呈弥漫性侵袭性生长,局部区域瘤细胞排列紧密,组织结构破坏;瘤组织由有明显浆细胞形态特征的细胞组成,有明显恶性指征和间变形态。CD30、CD45、CD45RO弥漫( );CD20、免疫球蛋白轻链κ链和λ链(-)。结论 有明显浆细胞形态特征的ALCL组织形态学较特殊,但根据其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以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7.
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其发病率很低.临床上对其认识仍有不足,易漏诊误诊此病.现就其在形态学、免疫和遗传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磷酸化AKT(p-AKT)、mTOR(p-mTOR)、4E-BPI(p-4E-BPI)和p70S6K(p-p70S6K)的表达特点、临床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ALK蛋白及p-AKT、p-mTOR、p-4E-BP1、p-p70S6K蛋白的表达.结果 81例ALCL患者中有51例(63.0%)表达ALK蛋白,30例(37.0%)不表达,ALK阳性患者预后优于阴性患者(P<0.05).71例患者中54例(76.1%)表达p-AKT,p-AKT的表达与ALK表达相关(P<0.05);57例(80.3%)表达p-mTOR,p-mTOR的表达与ALK、p-AKT表达相关(P<0.05);64例(90.1%)表达p-4E-BP1,66例(93.0%)表达p-p70S6K,p-4E-BP1及p-p70S6K的表达与p-mTOR表达相关(P<0.05),与ALK、磷酸化p-AKT表达无关(P>0.05).p-AKT、P-mTOR、p-4E-BP1及p-p70S6K的表达与预后无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ALK的表达、体质性症状对患者生存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LK的表达对生存的影响最大.结论 p-AKT、P-mTOR、p-4E-BP1和p-p70S6K在ALCL患者中均有表达,但在ALK阳性患者中表达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AKT、P-mTOR表达与ALK表达相关,提示在ALK阳性ALCL患者中存在AKT/mTOR通路的激活,但无明显的预后意义. 无关(P>0.05).p-AKT、P-mTOR、p-4E-BP1及p-p70S6K的表达与预后无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 表明ALK的表达、体质性症状对患者生存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LK的表达对生存的影响最大.结论 p-AKT、P-mTOR、p-4E-BP1和p-p70S6K在ALCL患者中均有表达,但在ALK阳性患者中表达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AKT、P-mTOR表达与ALK表达相关,提示在ALK阳性ALCL患者中存在AKT/mTOR通路的激活,但无明显的预后意义. 无关(P>0.05).  相似文献   

9.
caspase-3、bcl-2基因及Ki-67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aspase 3、bcl 2基因及Ki 6 7在胃癌前病变不同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6 0例胃癌患者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标本 [胃粘膜中度以上肠上皮化生和 (或 )异型增生 ]及其正常胃粘膜组织标本的Ki 6 7、caspase 3、bcl 2的表达。 结果 ①Ki 6 7、caspase 3、bcl 2标记指数在癌前病变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②caspase 3、bcl 2和Ki 6 7表达在胃癌组织均显著高于癌变前组织 (P <0 0 1)。结论 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 ,caspase 3、bcl 2蛋白表达起重要作用 ,且发生癌变前细胞增殖活性已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15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独特亚型。我院自 1995年 9月至 2 0 0 0年 2月间收治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并按文献 [1]标准确诊的ALCL共 15例 ,就其临床与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分析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全组 15例ALCL患者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 ,占同期住院的NHL患者的 2 .0 4% (736例中 15例 )。其中男 12例 ,女 3例 ,男女例数比为 4∶1。年龄 11~ 6 9岁 ,中位年龄 34岁。根据AnnArbor分期 :Ⅰ期 4例 ,Ⅱ期 1例 ,Ⅲ期 5例 ,Ⅳ期 5例 ,Ⅲ~Ⅳ期患者占 6 6 .7%。Karnofsk…  相似文献   

11.
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4例骨原发性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随访7~45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骨原发性ALCL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组织形态上,肿瘤细胞弥漫浸润骨组织,细胞高度异型,核分裂象多;免疫组化标记示CD30和EMA(+),ALK-1和粒酶B(+)较多。4例患者中,2例分别在随访7个月和11个月时死亡。结论骨原发性ALCL十分罕见,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其预后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骨髓侵犯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及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对皮下结节、淋巴结活检标本行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链霉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免疫组化进行表型分析;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以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4例ALCL中3例为系统型ALCL(sALCL),高热伴全身淋巴结肿大;1例为原发皮肤型ALCL(cALCL),局限单发皮下结节,真皮内有密集的瘤细胞浸润。皮下、结内或骨髓涂片内瘤细胞胞体大,核形不规则,核仁明显。免疫组化4例均显示CD30(++)、CD45RO(+),3例上皮细胞膜抗原(EMA)(+),2例间变淋巴瘤激酶(ALK)(+)患者均为sALCL且伴有染色体2p23异常,而cALCL患者ALK(-)。结论ALCL CD30(++),但cALCL与sALCL的异质性较大。临床病理、免疫组化、染色体核型的联合检测有助于ALCL的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Oct-2、Ki67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非生发中心型两组亚型中的表达差异以及二者相互关系,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分型的辅助方法。方法选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60例,分为2个亚型组:生发中心型组32例,非生发中心型组28例;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Oct-2蛋白、Ki67蛋白在这2组亚型淋巴瘤中的表达,比较分析Oct-2蛋白、Ki67蛋白在这两组亚型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1)Oct-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有23例阳性细胞表达率≥20%,占71.88%(23/32);非生发中心型有9例阳性细胞表达率≥20%,占32.14%(9/28),2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Ki67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有25例阳性细胞表达率≥20%,占78.13%(25/32);非生发中心型有23例阳性细胞表达率≥20%,占82.14%(23/28),2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结论 1)Oct-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阳性细胞表达率高于非生发中心型,可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2)Ki67在2组的表达无差异,不能作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的依据;3)Oct-2与Ki67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中的表达无差异,而二者在非生发中心型中的表达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癌中Ki67和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Ki67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199例甲状腺石蜡标本的Ki67和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其中甲状腺癌76例(乳头状癌35例、滤泡癌22例、髓样癌19例);甲状腺良性肿瘤72例;癌旁甲状腺组织41例;正常甲状腺组织10例.结果:Ki67蛋白表达在甲状腺癌组织、甲状腺良性肿瘤、癌旁甲状腺组织、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3%(58/76)、11.1%(8/72)、17.1%(7/41)、10.0%(1/10);甲状腺癌组织中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χ2=15.486,P=0.002),明显高于癌旁甲状腺组织(χ2=12.264,P=0.012),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χ2=19.652,P=0.000).Survivin蛋白表达在甲状腺癌组织、癌旁甲状腺组织、癌甲状腺组织、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5%(68/76)、13.9%(10/72)、28.1%(9/32)、10.0%(1/10);甲状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χ2=18.652,P=0.000),明显高于癌旁甲状腺组织(χ2=11.821,P=0.014),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χ2=21.572,P=0.000).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组织中Ki67、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4%(38/44)和88.9%(40/45);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Ki67、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62.5%(20/32)和77.4%(24/31),χ2=9.053,P=0.041;χ2=9.417,P=0.035].76例甲状腺癌组织中Ki67、survivin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3=0.301,P=0.015).结论:Ki67和survivin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过表达与淋巴转移有关,有希望预测甲状腺癌的淋巴转移及成为临床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八家三甲医院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3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ALCL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ALCL的生存率、复发率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33例接受HSCT的AL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1(12~57)岁,男23例,女10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和阴性(ALK-)分别为24例(72.7%)和9例(27.3%)。25例患者接受auto-HSCT(ALK+患者19例,ALK-患者6例),8例患者接受allo-HSCT(ALK+患者5例,ALK-患者3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18.7(4.0~150.0)个月。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完全缓解6例(均行auto-HSCT),部分缓解16例(auto-HSCT组14例,allo-HSCT组2例),复发难治11例(auto-HSCT组5例,allo-HSCT组6例)。疾病进展死亡7例,其中auto-HSCT组5例(20.0%),allo-HSCT组2例(25.0%)。移植相关死亡(TRM)5例,其中auto-HSCT组2例(8.0%),allo-HSCT组3例(37.5%)。auto-HSCT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间均为15个月,allo-HSCT后中位PFS时间为3.7(1.0~90.0)个月,中位OS时间为4.6(1.0~90.0)个月,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及PFS P值分别为0.247和0.317)。auto-HSCT和allo-HSCT组的2年OS率分别为72%和50%,5年OS率分别为36%和25%。结论ALCL化疗反应率高,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情况下化疗后序贯auto-HSCT为重要治疗措施,高危患者或可从allo-HSCT中获益。  相似文献   

17.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评估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牟12月在我院确诊DLBCL的50例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顸后的关系.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危险度分组、结外受累病灶数、是否为巨块型、有无骨髓受累、是否为生发中心来源、治疗方案以及初始治疗反应均无显著相关.Ki-67低表达组(<85%)和高表达组(≥8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个月和15个月.Ki-67低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均显著优于高表达组(P =0.001;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和Ki-67表达水平,影响PF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Ki-67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4.90;95% CI,1.456-16.511;P =0.0103).结论:增殖相关抗原Ki-67是判断DLBCL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