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致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方法 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A组(n=8)胃食管反流组,采用结扎幽门+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B组(n=8)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组,采用结扎近段空肠+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C组(n=8)假手术对照组.术后2 4h分别测定食管下段pH值及观察食管炎程度,并进行肉眼及镜下食管炎评分.结果 A、B组食管下段pH值分别为2.43±0.17和4.06±0.20,明显低于C 组(5.89±0.19,P<0.01);A组与B组比较,食管下段pH值差异有显著性(P<0 .01);A、B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分别为2.13±0.35,2.37±0.52及2.13±0.35 ,2.25±0.46,明显高于C组(0.25±0.46,0.25±0.46,P<0.01),而A组与B 组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均可致程度相当的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术后患者食管内酸及胆汁反流情况.方法胃术后患者5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A组为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共15例,B组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 Ⅰ型吻合患者,共9例 ,C组为无端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 Ⅱ型吻合患者,共24例,D组为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患者共9例;正常对照组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1~68岁,平均( 43.1±12.4)岁,均无胃食管反流症状,内镜证实无食管下段炎症,并排除消化道及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食管内pH及胆汁监测前分别对A、B、C、D 4组患者根据烧心、反酸、胸痛、呕吐胆汁每一症状不同程度进行症状评定及记分,计算出总积分.用Digitrapper MKⅢ型便携式pH监测仪及Bilitec 2000便携式胆汁监测仪(瑞典Medtronic Synectics公司)行食管内24h pH及胆汁监测.结果胃不同类型手术组患者D组症状积分高于A、B、C 3组(P值分别<0 .05,0.05,0.01),而其食管内酸及胆汁反流指标并不高于A、B、C 3组,提示全胃切除术后的不适症状与食管内的酸及胆汁反流无关.食管内pH监测发现A、B、D 3组反流时间%并不高于对照组(P>值0.05),C组酸反流时间%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及A、B、D 3组(P 值<0.01,0.05,0.01,0.01),而后3组之间无差异.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发现A、C 两组胆汁反流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值均<0.01),B、D两组较对照组无差异,各手术组之间比较,食管内胆汁反流次数A组>B、D两组,C组>D组,反流大于5min次数A、C两组>B、D两组,最长反流时间、反流时间百分比A组>B、C、D 3组,B、C、D 3组间差别不显著,总体分析,食管内胆汁反流A、C两组>B、D两组.结论同步动态监测食管pH值及胆汁变化对不同类型胃手术患者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食管运动功能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损伤的影响. 方法12例正常人,100例有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按洛杉矶内镜下食管炎的分级标准分三组:NERD组27例,LA-A、B组30例,LA-C、D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食管测压检查.测定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以湿咽成功率、食管远端收缩波幅和食管蠕动的传导速度作为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了X线钡餐与内镜检查在反流性食管炎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两者在临床应用的优选问题.方法对50例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伴食管裂孔疝患者,在1周内行X线钡餐与内镜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X线钡餐检查中,合并胃食管反流的患者占100%,反流方式以抽吸式为主(80%),间断式次之(15%).内镜检查均可见食管粘膜炎症表现,出现明显反流患者较少(3 0%),食管裂孔疝疝囊内黏膜改变以充血水肿为主(60%),而食管下段黏膜则以糜烂、溃疡为主(40%).对短食管性食管裂孔疝诊断意义较大.X线钡餐与内镜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0%.结论两种检查方法均适用于食管裂孔疝诊断,X线钡餐简便、痛苦少,可动态监测食管运动功能,常为首选.但对于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或其他并发症时以内镜检查为宜 .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管状胃宽度与食管癌术后抗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为临床食管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0月在我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术联合管状胃重建胃食管治疗的60例患者,根据术中管状胃的吻合途径(颈部吻合、胸腔吻合)及管状胃不同宽度(≥3 cm、3 cm)进行分组,分别为:颈部吻合+≥3 cm组(14例)、颈部吻合+3 cm组(15例)、胸腔吻合+≥3 cm组(15例)与胸腔吻合+3 cm组(16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1天开始行24 h食管p H监测,连续监测3 d,指标包括:反流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收集患者术后出现临床症状(烧心、胸痛、咽部异物感、咳嗽、哮喘等)的次数及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4天行内镜检查,观察患者食管黏膜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胃黏膜炎症分级。将所有出现反流症状患者的管状胃宽度和食管黏膜炎症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组患者出现反流症状的次数、反流临床症状发生率、p H4的累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吻合+3 cm组患者出现反流症状的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患者反流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不同组间内镜下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炎症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吻合+3 cm组患者食管黏膜炎症分级最轻。出现反流症状患者的管状胃宽度和食管黏膜炎症分级呈线性相关,管状胃宽度增加,食管黏膜炎症分级越严重,反流症状的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越高。结论食管癌术后采用管状胃重建胃食管,胃食管的宽度对患者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术中因为患者个体原因无法将管状胃宽度控制到合适范围时,应加强患者反流相关指标监测,便于及早采取措施防治胃食管反流,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是儿科常见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小儿慢性胃炎按其病理改变分为: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嗜酸性胃炎.按病因可分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相关性胃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近年研究[1]认为幽门螺杆菌的胃内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最重要的因素,其产生的机制与粘膜的破坏和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有关.若清除H.Pylori感染,则儿童的慢性胃炎症状可获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慢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胃内胆汁反流情况.方法共51例患者入选,其中慢性胃炎患者45例,胃部分切除术后患者6例, 慢性胃炎患者中浅表性胃炎17例,糜烂性胃炎21例,萎缩性胃炎7例;用Bilitec 2000便携式胆汁监测仪(瑞典Medtronic Synectics公司)分别对51例受试者行胃内24h胆汁持续监测. 获得胆汁反流指标,以胆红素吸收值>0.14作为异常指标.分析指标包括吸收值>0.14 的总时间百分比;胆汁反流次数;胆汁反流持续超过5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结果不同类型慢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术后组之间各项胆汁监测指标相差显著.组与组间两两比较,慢性糜烂性胃炎组与胃部分切除术后组各项监测指标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相比较,除最长反流时间二者相差不显著外,其余3项胆汁反流(以胆红素吸收值,即abs>0.14为标准)指标后者均高于前者(P<0.01或0.05);胃部分切除术后组与各慢性胃炎组比较,前者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后者(P<0.01);慢性糜烂性胃炎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之间比较,各项胆汁反流指标无明显差异.根据各组患者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均数绘制的线图,可以观察到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及胃部分节除术后,胃内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成逐渐上升趋势.结论不同类型胃炎的胃内胆汁反流程度不同,胃粘膜损伤程度与胆汁反流程度成正相关,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粘膜损伤最严重,胆汁反流亦最重.  相似文献   

8.
2.7 不同年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的GERD患者超重情况,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及食管内胆汁和酸反流情况.方法对68位有反酸、烧心、心前区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行上消化管内镜检查和24h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其中47人同时进行24h食管内的pH值监测,并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饮食结构和临床表现.根据年龄将观察对象分成老年组(年龄>=60岁)和轻壮年组(年龄<60岁).老年组共34人,平均年龄67.9岁,男∶女=26∶8.轻壮年组34人,平均年龄4.1岁,男∶女=21∶13.分别比较两组的超重情况,病程,并对内镜下食管炎程度 ,食管裂孔疝的情况,胆汁反流及酸反流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本组统计结果显示,超重是GERD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老年组中8 8%、轻壮年组76%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体重超标.老年人的病程普遍比轻壮年长(98.84±17. 3,35.97±6.3)个月.老年组中重度食管炎的发生率高达41%,Barretl的发生率为24%, 这可能与食管裂孔疝的合并率较高(68%)有关(轻壮年组17%);轻壮年的反流症状较明显,但非糜烂性食管炎的人数约占32%;在老年GERD患者中,无论是总胆红素吸收值>0.14的百分时间,还是卧位和立位的胆汁反流时间,均较轻壮年组(P<0.05),但两组餐后胆汁反流时间、酸反流时间无明显差异.老年人混合反流的发生率高于轻壮年组(70%22%,P <0.05).结论肥胖是GERD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病程长,食管裂孔疝并发率高,中重度食管炎和BE的比例大以及胆汁反流时间长、伴有混合反流的人数多是老年GERD的特点. 可以认为食管裂孔疝是食管炎的重要背景因素.同时,长时间的胆汁反流,尤其混合反流的存在对粘膜的损害作用也不容忽视.轻壮年患者的特点之一是反流症状突出,但症状与粘膜损伤的程度缺乏一致性.认为症状与粘膜的敏感性有关,而粘膜损伤的程度与反流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近年研究发现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亦起到重要作用.铝碳酸镁不但能中和胃酸,还能可逆性结合胆酸,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面已取得良好疗效.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国内6所医院对铝碳酸镁治疗45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45例胃镜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为50.52±13.10(28~78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为47.45±14.11(28~70岁).根据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严重程度及发生频度进行症状记分.根据症状的不同程度记录为0、1、2、3分,胃镜检查,对食管炎进行分级.食管24h pH及胆红素联合监测,了解反流情况及类型.然后,治疗组予以铝碳酸镁(商品名达喜, 德国拜耳公司)1.0g,每日4次口服;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商吕名洛赛克,美国阿斯利康公司)20mg,每日2次,治疗2周,后改为20mg,每日1次,再治疗4周.治疗6周后,由同一医生复查胃镜,食管炎消失者为治愈,改善≥1个级别为有效,改善不明显为无效.治疗组17 例患者、对照组13例患者复查食管24h pH及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铝碳酸镁及奥美拉唑治疗后1、2、4、6周均可显著降低患者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积分(P均<0.01).治疗后1、2、4、6周时对两组患者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积分下降值无显著差异,揭示铝碳酸镁与奥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疗效相似.治疗组14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行胃镜检查.治疗前反流性食管炎A 级8例,B级6例,铝碳酸镁治疗6周后,镜下治愈9例,好转2例,无效3例.其治愈率为64.2 8%,有效率为78.5%.对照组15例患者治疗前反流性食管炎A级3例、B级8例、C级2例、D级2 例,治疗6周后,镜下治愈10例,好转4例,无效1例.其治愈率为66.67%,有效率为93.33 %.经统计分析两组在治愈率及有效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17例患者及对照组13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食管24h pH及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铝碳酸镁及奥美拉唑均可明显减少食管24h酸及胆汁反流次数,降低食管24h酸及胆汁反流百分比. 综合分析食管24h pH及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铝碳酸镁治疗组17例患者,治疗前16例患者存在混合反流(94.12%),1例存在单纯酸反流(5.88%);治疗后5例恢复正常(29.41%)、3例变为单纯酸反流(17.65%)、3例变为单纯碱反流(17.65%)、6例(35.29%)仍为混合反流. 奥美拉唑治疗组13例患者,治疗前12例(92.31%)存在混合反流,1例(7.69%)存在单纯酸反流;治疗后10例(76.92%)恢复正常,1例(7.69%)变为单纯酸反流,1例(7.69%)变为单纯胆汁反流,1例(7.69%)仍为混合反流.铝碳酸镁组治疗后食管24h pH及胆红素监测恢复正常者,明显低于奥美拉唑组(P<0.05=).结论铝碳酸镁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药物,其既可中和胃酸,又可结合胆汁酸,提示其在治疗混合反流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酸和胆汁反流的发生情况.方法 RE患者85例及健康志愿者20例,应用Digitrapper MKⅢ便携式pH监测仪及Bilitec 2000便携式胆汁监测仪同步监测食管24h pH变化及胆汁反流.结果 RE组有酸和胆汁共同反流者为53例(62.4%),单纯酸反流者26例(30. 6%),单纯胆汁反流者3例(3.5%),无任何反流者3例(3.5%).RE组中酸及胆汁反流次数、持续反流大于5min次数、最长持续反流时间及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男女之间比较,各种反流无差别.结论胆汁反流与酸反流同样常见于RE患者,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同步动态监测食管pH值及胆汁变化对R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部分GERD经临床常规抑酸治疗失败的原因,为临床处理难治性GER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6例经常规PPI抑酸治疗12周,临床症状或食管炎症未能控制的GERD患者(R组)及16例初诊为GERD的患者(P组),停用影响胃肠分泌及动力药1周,记录烧心、反酸等症状积分,内镜检查食管情况,14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率,以便携式pH及胆反流监测仪24h同步监测食管下端pH及胆反流情况.结果 R组烧心等症状积分与P组差异无显著性,胃镜检查结果显示R组Barret t食管13例,其中3例合并食管溃疡,P组Barrett食管7例,其中1例合并食管溃疡,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R组Hp检出率42%,与P组的71%差异有显著性;24h pH及胆反流监测结果显示 R 组食管酸暴露时间与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总时间百分R组较P组显著升高,R组混合反流9例,与P组的5例差异有显著性,R组单纯胆反流4例,单纯酸反流2例 ,1例无病理性酸或胆反流,与P组单纯胆反流1例,单纯酸反流6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各组酸和胆反流多同时发生,R组反流事件以夜间明显.结论 1.GERD合并严重食管炎,尤其是Barrett食管及出现并发症是GERD治疗困难的原因.2.难治性GERD存在严重DGER,混合反流加重食管损伤,而单纯胆反流及夜间反流可能造成晨起时服用PPI治疗失败.3.Hp感染及酸反流可能不是GERD治疗失败的直接原因.4.少数GERD患者症状控制失败,但pH及胆反流监测结果正常,必须对疾病重新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对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菌群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幽门部分结扎及前胃完全结扎手术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对照组和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治疗组;术后1周开始灌胃,灌胃2周后处死大鼠获取食管黏膜组织2块,1块用于细菌16S rDNA基因测序,另1块用于病理检查。结果每组6只大鼠入选研究,假手术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对照组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食管黏膜的属水平菌群构成检测如下: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丰度值分别为2.5%±0.5%、1.7%±0.7%和1.9%±0.5%;螺杆菌属(Heliobacter)丰度值分别为1.5%±0.1%、1.0%±0.5%和1.2%±0.3%;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丰度值分别为1.0%±0.2%、0.5%±0.2%和1.0%±0.4%(P0.05);反流性食管炎对照组的以上3组菌属丰度值明显低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反流性食管炎对照组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病理分级(轻/中/重)分别为0/4/2和5/1/0(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菌群构成发生改变,有益菌减少;灌服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治疗后,食管黏膜损伤减轻,有益菌增加,菌群构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发生与酸及胆汁反流事件之间的关系,以确定胆汁反流是否与酸反流同样为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主要原因.方法对32例有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烧心、反食、反酸)患者和24h食管内 pH及胆汁同步监测.监测中患者均完成日记,内容包括进餐的时间和食物内容,卧位和直立位时间及症状.并通过症状标记按键进行症状标记.通过计算机分析结果以DeMesster计分1 4.72为标准将患者分成两组1组为无明显酸反流组(14例,56.25%),2组为有明显酸反流组(18例,43.75%).分析两组患者所标记的症状发生的时间(餐时,餐后,直立位,卧位 );是否与酸反流事件或胆汁反流事件或酸和胆汁混合反流事件有关.如果症状发生前后2mi n内食管内pH<4持续10s以上则表明症状与酸反流有关;症状发生前后2min内食管内胆红素吸收值>0.14持续10s以上则表明症状与胆汁反流有关.计算每一例患者的酸反流和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symptom index SI).与酸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SI=(与酸相关的症状次数)/(总的症状次数)×100%,与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SI=(与胆汁相关的症状次数)/(总的症状次数)×100%.结果 32例患者监测中共发生症状272次(包括烧心、反酸、胸痛、反食).第 1组患者人平症状发生次数低于第2组(5.1 vs 11.3).第2组仅18次(2.7%)的症状发生与酸反流有关,而第2组有102次(50.5%)的症状发生与酸反流有关.两组仅有7.7%的症状发生与胆汁反流有关.第1组与酸和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计分较低;而第2组与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计分亦较低,但与酸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计分明显高于第1组(P<0.05). 结论反流症状的发生明显与酸反流事件相关而较少与胆汁反流事件相关. 胆汁反流不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症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监测全凭静脉麻醉(TIVA)下双相气道正压(BiPAP)面罩通气时的胃食管反流情况,评估该通气方法 在伞身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年患者4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无胃食管反流危险因素,随机分为面罩通气组(Ⅰ组)和气管内插管通气组(Ⅱ组),每组20例.麻醉前经鼻置人胃食管舣探头pH电极,使远端探头位于食管下段(A点),近端探头置于食管中上段(B点).麻醉诱导后,两组分别应用BiPAP面罩通气和间歇正压机械通气(IPPV),连续实时监测同术期食管下段及中上段pH值变化直至患者清醒.以pH值小于4.0作为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标准.结果 麻醉后30 min、气腹后30 min、麻醉结束后pH值监测结果 显示,Ⅰ组食管下段pH 值分别为5.43±0.51、5.24±0.47、5.36±0.53;Ⅱ组食管下段pH值分别为5.37±0.67、5.29±0.68、5.36±0.78.Ⅰ组和Ⅰ组食管下段及食管中上段各时点pH值监测无1例小于4.0,反流发生率均为0,两组比较pH值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胃食管反流病史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应用BiPAP而罩通气全身麻醉不增加胃食管反流概率,是较安全的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质子泵阴滞剂维持治疗是改善患者症状的有效药物.为观察小剂量兰索拉唑维持治疗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上海地区6所医院对60 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同时,以雷尼替丁作为对照,观察了4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方法 1.病例104例胃镜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兰索拉唑(LAN)组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23~70岁,平均53.30±13.66岁;雷尼替丁( RAN)组44例,其中男35例,女9例,年龄27~70岁,平均52.76±14.87岁.2.方法根据反酸、烧心及反食症状严重程度及发生频度进行症状记分.根据症状的不同程度记录为0、1 、2、3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并对食管炎按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两组患者入选后, 均口服兰闰唑(天津武田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达克普隆)30mg,每晚1次,6周后复查胃镜 ,并转入维持治疗.LAN组兰索拉唑(天津武田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达克普隆)15mg, 每晚1次,共1年RAN组雷尼替丁(上海延安制药厂)150mg,每晚1次,共1年.每2周随访记录症状并进行评分,治疗结束时复查胃镜.3.症状疗效判断标准为显效;有效;无效 .食管炎疗效判断标准为治愈;有效;无效.结果 1.兰索拉唑治疗6周对反流性食管炎疗效104例患者用兰索拉唑30mg ,每晚1次,治疗6周,烧心、反酸、胸痛3种症状总体疗效,显效83例(79.81%),有效7例( 6.73%),无效14例(13.36%),总有效率为86.53%.治疗前,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A级 20例、B级20例、C级19例、D级8例;治疗后,食管炎治愈71例(68.27%),好转7例(6.73%) ,无效26例(25%),总有效率为75%.2.小剂量兰索拉唑维持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症状的疗效 兰索拉唑30mg,每晚1次,治疗6周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AN组60例,RAN组4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症状评分及食管炎分级方面无明显差异.兰索拉唑15mg,每晚1次,维持治疗1年.1年后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疗效,显效43例(71.67%),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83.33%( 50/60);雷尼替丁维持治疗1年,显效11例(25%),有效5例,总有效率36.37%(16/4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雷尼替丁维持治疗无效者,症状均于1~4周复发.3.小剂量兰索拉唑维持治疗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兰索拉唑15mg,每晚1次,维持治疗1年,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治愈37例(61.67%),好转5例,总有效率为70%.雷尼替丁维持治疗组,治愈10例(22.73%),好转5例,总有效率为32.09%.两组比较后发现,小剂量兰索拉唑维持治疗组,总有效率高(P<0.01).4.小剂量兰索拉唑维持治疗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复发率10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经兰索拉唑30mg,每日1次,治疗6周后71 例内镜下食管炎治愈.其中44例用小剂量LAN维持治疗,7例内镜下食管炎复发,复发率为16 .28%;34例用雷尼替丁维持治疗,24例内镜下食管炎复发,复发率为70.59%(P<0.0 1).结论兰索拉唑可快速、有效地治愈反流性食管炎.且长期用药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说明小剂量兰索拉唑能有效地对反流性食管炎进行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寻胃腔食管化手术防治返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选择中下段食管癌、食管裂孔疝病人共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在外科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A组采用胃腔食管化术式、B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行抗返流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包括问卷调查、内窥镜检查、食管粘膜病理学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随访0.5~3 a,A组有返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1例(5%),胃镜检查证实有食管粘膜糜烂1例(5%);B组有返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7例(35%),胃镜检查有食管糜烂4例(22%),食管下段粘膜溃疡2例(11%),食管裂孔疝复发1例(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腔食管化术式用于部分外科疾病所引起的返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其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食管运动功能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12例正常人 ,10 0例有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患者 ,根据内镜检查结果 ,按洛杉矶内镜下食管炎的分级标准分三组 :NERD组 2 7例 ,LA -A、B组 30例 ,LA -C、D组 4 3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食管测压检查。测定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 (LESP) ,以湿咽成功率、食管远端收缩波幅和食管蠕动的传导速度作为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指标。结果 食管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与LESP低压明显相关 ,LA -C、D组的LESP明显低于正常组 (P<0 0 5 ) ,而其他两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食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内镜阳性的GERD和内镜阴性的GERD与胃食管酸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 所选 32例患者均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如烧心、胸痛、反酸及恶心呕吐等。经胃镜检查证实有下段食管炎患者 2 0例 ,其中男 11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5 4 5岁。无食管炎者 12例 ,其中男 5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4 8 2岁。以上病人在胃镜检查一周内进行了食管测压及食管 2 4小时pH检测。根据内镜下表现分为A、B、C三组 ,即内镜下正常者为A组 ,内镜下I级 (点状或条纹状发红 ,糜烂 ,无融合现象 )者为B组 ,内镜下Ⅱ级 (有条状发红 ,糜烂 ,并有融合 ,但非全周性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防治反流性食管炎的机制。方法:100只胃十二指肠混合反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西沙必利)和半夏泻心汤组(BX);观察反流性食管炎大鼠的食管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变化;采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胃液和十二指肠液的胃酸和胆汁酸的含量;放免法观察大鼠食管黏膜和血浆CGRP的含量。结果:半夏泻心汤可使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的炎症、鳞状上皮增生和固有层延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胃酸含量明显减少,食管下端pH值显著升高;与伪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食管黏膜中的CGRP含量明显降低,血浆中的CGRP含量明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组食管黏膜中的CGRP含量明显增高。结论:半夏泻心汤可能通过降低食管炎大鼠胃酸分泌,调节体内CGRP的合成和分泌来保护食管黏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方法对18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进行了食管测压和24h食管pH值监测,并分析它们与症状的关系.另以92例无呼吸系统症状的GERD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1.临床表现18例患者(100%)均有咳嗽,最常见的为夜间呛咳,其次为刺激性咳嗽;8例患者(44.4)伴有哮喘,并以夜间为主;6例患者(33.3%)伴有声音嘶哑 .平均病程2.8(1.5~6年),并都经过抗炎、止咳、解痉、平喘等长期治疗无效.所有患者无明显的反酸、嗳气、烧心、胸痛等消化系统症状.2.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和无呼吸系统症状的GERD患者食管24h pH监测结果.由表1可见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 D患者食管24h pH监测的各项指标均高于无呼吸系统症状者(P<0.01,0.05).前者以卧位型为主,为10例(55.6%),其次为混合型6例(33.3%),立位型最少仅2例(11.1%),而后者以立位型为主37例(40.2%),其次为混合型29例(31.5%),卧位型为26例(28.3%).咳嗽和哮喘的症状指数(症状指数=pH<4的症状数/总症状数×100%)分别为85.5±14.1(98. 3~55.4)和82.02±11.88(92.9~56.5).3.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和无呼吸系统症状的GERD患者食管测压结果.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食管测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本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咳嗽与哮喘的症状指数均很高平均>80%, 表明症状与酸反流密切相关.2.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食管测压各项指标与无呼吸系统症状的GERD患者无显著差异,但食管24h pH监测各项反流指数均比无呼吸系统症状者严重,且反流类型以卧位型表1 两组患者食管24h pH监测结果比较和混合型为主,而患者食管症状却不明显,这可能与这类患者以夜间反流为主,加上食管粘膜对酸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少量的酸反流不易引发食管的自发性清除,直到严重反流而引起呼吸系统症状.3.GERD患者可以呼吸系统症状为唯一临床表现,而无食管症状,因此临床上极易误诊,我们在临床治疗中要对这类患者给予高度重视.表2 两组患者食管测压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