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陆渊雷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其著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广为流传,但其所著《伤寒论概要》一书因时代原因未曾出版,今仅存抄本一册。本文简述该书成书背景,并以此书《急性热病药法之原理》一篇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陆先生在急性热病方面的发病原理和治疗原则,体现他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独到见解。虽然在今天看来仍有不足之处,但其灵活运用中医理论、立足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及思维方式,有利用丰富中医学,对今人的中医研究思路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2.
符箴 《中医药文化》2008,3(3):31-32
通过考证分析,将<伤寒论·序>中"动数发息"的语义释作"脉跳的快慢及脉动的起止、来去(情状)".它既有训诂方面的依据,又完全符合<伤寒论>一书在中医脉学方面提出的新的医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中的急性热病学说、从<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温病条辨>.经过了两千余年的实战--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过程.直到现在,它依然继续接受广大中医工作者的临床检验,在不断总结之下,使其向更成熟的阶段发展.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使人们清楚看到,继承与发扬总是同步地进行着,后人对于前人的学术,又总是既有吸收,也有扬弃,既"推陈"又"出新",若以哲学家的语言予以概括,急性热病学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相似文献   

4.
吴深涛 《中医研究》2005,18(11):11-12
<伤寒论>是一部主要论述由风寒邪气引起的外感热病及传变规律的专著,更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包括外感内伤杂病证治规律的中医典籍,由于其为中医学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典范,且对中医学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其考辨和阐释的研究从古至今从未中止,从而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湿热条辨>,又名<湿热病篇>,相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生白所撰,是我国中医典籍中比较系统和完整论述外感湿热病辨证治疗的一部名著,其中以湿温、暑湿等夏秋季节常见的湿热病证为主要内容,并包括痢疾和暑月寒湿等湿热类病证,而不限于一种单独的疾病.从临床实践来看,其内容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上的乙脑、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中暑、痢疾和急性胃肠炎等多种急性热病.这类疾病,从中医病因学上来说,均系感受湿热病邪所致,并且具有湿热蕴蒸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所以均称为湿热病,属于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对于这类疾病的病因证治,虽然早在<内经>和<难经>中已有初步论述,从张仲景、王叔和、朱丹溪、李东垣以至吴又可、喻嘉言等历代医家的著述中,也有一定的论述,但是还不够完整和系统,也不能形成湿热证的专门论著.直到<湿热条辨>的问世,才改变了这种状况,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对我国中医学关于湿热类外感热病的理论认识和临证治疗起到了奠基作用,成为湿热病辨证治疗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其学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田玉美,1928年生,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田师幼年跟父熟读儒书,10岁跟随祖父学医,主要学习<药性赋>、<幼幼集成>、<医学心悟>、<医宗说约>、<本草从新>、<温热经纬>、<温病条辨>,以及张隐庵、马元台合注的<内经>;后又自学<女科要旨>、<外科金鉴>、<唐容川医书五种>、<幼科三种>以及其父非常推崇的<医宗金鉴>、<伤寒杂病论>等.1944年,祖父病逝,田师又拜当地名医王国瑭(长于中医内外科)、童万金(以中医内科为主)为师.跟师期间,精读<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通俗伤寒论>、<医宗金鉴>、<医方集解>以及陆渊雷的<金匮今释>等书,并开始独立行医.  相似文献   

7.
1 作者和医书简介 杨士瀛为南宋著名医家,约生活于公元13世纪.字登父,号仁斋.三山(今福建福州)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他早年矢志学医,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莫不悉心钻研.杨士瀛撰有医学著作多部,主要有<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直指方论>、<医学真经>、<察脉总括>和<仁斋直指小儿方论>等.惜其书多散佚,今存仅有<仁斋直指方论>和<仁斋直指小儿方论>等书.  相似文献   

8.
张友堂  杨晖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1007-1008
张锡纯为近代著名中西医汇通学派医家,他毕生从事于中医临床.<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研究祖国医学的毕生心血结晶,书中对中医理论、中医实践多有阐发,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张氏从医一生,堪为"医界一代伟人",尤擅长外感热病的治疗,本文试对其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作一探析,以求证于同道.  相似文献   

9.
胡军 《河北中医》2008,30(5):537-538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 它继承<内经>理论,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其虽论外感病,但辨证论治思想,对中医学各科临床实践均有指导意义,总结其辨证规律,临证灵活应用,将大有裨益.笔者现就<伤寒论>脾、肾辨证规律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金培祥 《河北中医》2002,24(3):217-218
温病学说是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专论,这种学说是在<内经>、<难经>及<伤寒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内容丰富,且临床应用确有实效,成为祖国医学最宝贵的部分,然而其发病与四时气候异常变化有绝对的关系,故笔者从温病的发生与六淫的关系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记载三个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其组成药物类似,治疗病证相似,组方结构亦相似,在20世纪30年代敦煌出土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一书中,载有救误治方泻心汤一首,主治"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而且其组成与此亦十分类似,同时书中提到<伤寒论>方的创制与此有密切关系,本文以此为基础,就<伤寒论>三个泻心汤的组方原理作一溯源.  相似文献   

12.
王昆文 《国医论坛》2006,21(2):51-51
黄竹斋(1886~1960),陕西长安(今西安)人.他一生推崇仲景,尽力宣传其学说并加以阐发,曾搜辑诸书撰"张仲景传",并著有<伤寒杂病论集注>十八卷、<伤寒杂病论新释>十六卷、<针灸经穴图考>八卷等.自谓"赋性愚拙,不自度量,欲以发扬中国医学为己任".从<医事丛刊>一书的内容就可看出,他为中医学的传承、教育和振兴,大声疾呼,奋起力争,不辞辛劳.  相似文献   

13.
焦锟  石涛 《天津中医药》2009,26(1):43-44
<伤寒论>为中医经典著作之-,被誉为"方书之祖",但其问诊造诣多被忽视.研究发现,<伤寒论在问诊方面有较高成就,主要表现在彰显问诊地位,初步建立问诊体系,揭示问诊对辨病辨证的重要意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药物剂量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通过对<伤寒论>药物剂量的考证,明确仲景经方的实际药量,为提高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疗效提供思路和借鉴,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剂量应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药物实测、炮制方法、方药配伍、煎服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用药特点等方面考证<伤寒论>药物剂量.结果 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伤寒论>1两折合今秤15.625g;药物实测证实<伤寒论>药量远较现代教科书所标明的剂量为大.并通过中药炮制、配伍及特殊煎服等手段能确保用药安全.<伤寒论>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中病即止,多为治疗急危重症而设,然慢性病的治疗、调理尤其是长期大剂量用药应谨慎.结论 <伤寒论>经方1两约合今称15.625g(简为15.6g).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中医药大学匡调元教授自1975年在其<中西医结合途径探索>一文中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后,于1977年出版了<体质病理学>,1989年出版了<体质食疗学>,新近又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一书(以下称该书),该书系统深入地论述了体质、病理体质、辨质论治、辨质论食等新概念,从人体宏观整体层次上阐发了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与当今西方医学从人体微观基因层次上提出的个性化诊疗观点相辅相成,成为继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楷模.  相似文献   

16.
和法析要     
和法是中医主要治法之一,其治法精神源于<黄帝内经>,其治法内涵当首推<伤寒论>.但由于"和"在中医学中的含义甚多,因此导致和法的概念模糊,和法的含义纷杂.这对正确使用和法、探讨和法的作用机制等均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厥阴病与现代临床的急性热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应用<伤寒论>厥阴病理论指导急性热病的治疗,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厥"实际上是多种感染性疾病发展到极点,即感染性休克阶段所致的一种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其中高排低阻型休克,类似厥阴病的热厥;低排高阻型休克,类似厥阴病的寒厥[1];因此,应用厥阴病理论治疗急性热病,特别是在我们和基层医院,仍不失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以下,我不揣浅陋,试探讨厥阴病理论对急性热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浩  康卉  赵文明 《北京中医药》2009,28(3):223-224
基于老年患者多以肾阴不足、心火旺盛、心肾不交为中医基础病机特点,谨守"滋肾阴,泻心火"之法,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应用经典<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治疗老年诸多疾病,临床疗效明显,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后汉张仲景氏的伟大著作,它在祖国医学文献里是比较完整而切于实用的。它的前身原名伤寒卒病谕,后来的人把它分拆为伤寒谕与金匮要略二书,说前者是伤寒的准则,后者为杂病的蓝本,因而现在也有不少伤寒论的读者认为伤寒论是研究急性热病的专着,但从千百年来伤寒谕为临床服务的经验清楚的告诉我们,说明伤寒论不仅是治疗急性热病的专着,应该肯定是祖国医学中最早的一本实用内科学。  相似文献   

20.
浅析《伤寒论》中之"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浩瀚的中医文献中可看到中医学对"和"的含义和运用是多方面的,在<黄帝内经>中就可见其端倪,在<伤寒论>中得到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体现,历代医家亦有众多论述,然对"和"字的全面理解,尤其是对<伤寒论>中"和"字的含义,不尽清楚、统一.本文试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