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壮医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壮医刺血疗法、药线点灸、壮医刺血疗法结合药线点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20例按要求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各30例。观察A组使用壮医刺血疗法,观察B组使用药线点灸,观察C组使用壮医刺血疗法结合药线点灸,对照组以西药英太青治疗。结果:4组在疗效、关节肿胀评分以及血尿酸水平的比较上,三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C组与观察A组、观察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与观察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刺血疗法、壮医药线点灸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疗效,两者结合疗效要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壮医针挑结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痔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壮医针挑挑刺"痔点",挑完后用壮医药线点灸"痔点"梅花穴、痔顶穴和痔疮梅花穴;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8.1%,优于对照组(85.4%),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便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肛门疼痛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肛门水肿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综合运用壮医针挑结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痔疮疗效好,该方法简单可行,痛苦少,疗程短,疗效快,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陈攀 《中国针灸》2012,32(3):224-226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药线组和药物组。药线组60例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药物组60例口服麦角胺咖啡因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0天。观察患者头痛积分变化和不良反应,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头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线组总有效率为93.3%(56/6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90.0%(54/6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线组无任何不良反应,药物组有20例出现面红、上腹部不适等症状。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偏头痛与药物疗效相当,但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药线点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即时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透皮浅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0 min及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积分(CASCS积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30 min,治疗后24 h VAS评分及CASCS积分均比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0 min CASCS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后24 h CASCS积分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后30 min,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4 h,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药线点灸治疗颈型颈椎病即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结合壮医药物竹罐治疗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5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试验组7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结合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进行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VAS评分、ODI评分、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O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结合壮医药物竹罐治疗腰痛较常规西医疗法临床疗效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蓝仕 《光明中医》2013,28(9):1857-1858
目的观察加味柴胡疏肝散合药线点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加味柴胡疏肝散合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哨唑、多潘立酮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96.66%,说明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柴胡疏肝散合药线点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线组与火针组,药线组给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火针组给予火针治疗,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第1疗程后,药线组显愈率优于火针组(P=0.029),第2、3疗程后,药线组、火针组显愈率比较无差异(P>0.05)。药线组在第1、2疗程后,β-EP水平显著提高,β-EP升高水平显著优于火针组第1、2疗程后(P<0.01);第3疗程后,两组间β-EP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PHN起效快,其机理在于通过温热和药效的刺激,激发β-EP的产生,对抗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阳虚体质胃脘痛患者采用西药联合药线点灸及壮医药膳治疗的效果。方法:应用DSA-01中医四诊仪筛选60例阳虚型体质的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口服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口服西药基础上给予药线点灸并联合壮医药膳饮食治疗,两组治疗14 d后观察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及90%,对照组分别为70%及7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的阳虚型体质积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阳虚体质胃脘痛患者采用西药联合药线点灸及壮医药膳治疗效果明显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周宇博  吴红斌 《河南中医》2019,39(12):1862-1865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痛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线点灸组、桂枝茯苓胶囊组和针刺组,每组各40例。药线点灸组给予壮医药线点灸,桂枝茯苓胶囊组口服桂枝茯苓胶囊,针刺组给予针刺疗法。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积分情况,检测三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栓素B_2(thromboxane B_2,TXB_2)水平。结果:桂枝茯苓胶囊组有效率为87.5%,针刺组有效率为92.5%,药线点灸组有效率为97.5%,药线点灸组有效率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及TXB_2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药线点灸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及TXB_2水平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线点灸组及针刺组治疗后低切水平低于桂枝茯苓胶囊组,药线点灸组中切水平低于桂枝茯苓胶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桂枝茯苓胶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线点灸组高切水平低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桂枝茯苓胶囊组及针刺组治疗后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聚集指数、RBC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药线点灸组,RBC变形指数低于药线点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RBC压积低于桂枝茯苓胶囊组,RBC变形指数高于桂枝茯苓胶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可降低患者全血黏度及TXB_2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安慰剂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宫颈治疗,对照组采用抗HPV β-葡聚糖功能敷料塞阴治疗,安慰剂组采用生理盐水擦拭宫颈治疗。比较3组患者慢性宫颈炎临床症状评分、阴道镜图像评分、高危型HPV感染情况及HPV病毒载量。结果:本研究180例患者中,感染分型占比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HPV52、16、58、53、51。治疗12周,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安慰剂组(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随访8周,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安慰剂组(P<0.05),且对照组低于安慰剂组(P<0.05)。治疗12周、随访8周,治疗组、对照组阴道镜图像评分均低于安慰剂组(P<0.05),但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转阴率均高于安慰剂组(P<0.05)。治疗12周,治疗组、对...  相似文献   

11.
针刺结合药线点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线点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病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用针刺联合艾灸治疗,观察组用针刺结合药线点灸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面部活动改善时间、感觉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症状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药线点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脐内环穴针刺联合药线点灸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脐内环穴针刺联合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予外用卤米松乳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和皮肤生理功能,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瘙痒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瘙痒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皮肤生理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脐内环穴针刺联合药线点灸治疗慢性湿疹疗效优于单纯外用卤米松乳膏,可缓解瘙痒、改善皮损以及修复皮肤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蒙医灸疗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致失眠模型小鼠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及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分析蒙医灸疗对失眠症的作用。方法:将40只清洁级健康昆明小鼠按体重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灸疗组和安定组;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腹腔注射PCPA致失眠模型,造模成功后,灸疗组小鼠给予施灸因素,安定组给予舒乐安定片混悬液灌胃,模型组给予抓取固定、生理盐水灌胃,共治疗15d;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5-HT和DA的值。结果:①血清5-HT: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灸疗组、安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增高(P<0.01),灸疗组与安定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血清DA:模型组与对照组对照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灸疗组、安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增高(P<0.01),灸疗组与安定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蒙医灸疗"顶会穴"、"赫依穴"可逆转由PCPA引起的失眠,改善血清5-HT和DA的含量,为蒙医灸疗法治疗失眠症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114例胃癌患者舌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鲁媛  路广晁 《中医杂志》2011,52(22):1935-193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舌象特点。方法观察组选择未做相关治疗的胃癌患者114例,对照组分别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和胃溃疡患者75例、萎缩性胃炎患者32例、单纯型浅表性胃炎患者122例。按照中医传统的望诊方法观察舌象,并应用数码相机拍摄、制成ICC文件,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红、绛舌发生率为49.12%,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部良性疾病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青紫舌、胖大舌发生率分别为21.93%、22.80%,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淡白舌发生率为23.68%,与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舌苔以腻苔为主,主要是白腻苔和白厚腻苔,发生率分别为21.93%、26.32%,前者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舌面外周部少苔或无苔发生率40.3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易发生青紫舌、淡白舌、胖大舌,舌苔以白腻、白厚腻苔为主,舌面外周部少苔或无苔,对胃癌的诊断、治疗也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对肝癌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肝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中医综合疗法(耳穴压豆、艾灸、中药沐足、吴茱萸热罨包等)。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睡眠、胃肠功能、肝功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结果:治疗组术后腹胀消失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均较对照组短,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术后肝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疼痛评分术后第1、3天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7天,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睡眠评分术后第1天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3、7天,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住院总费用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中医综合辅助治疗可促进肝癌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推拿为主配合理疗、针灸、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推拿为主配合理疗、针灸、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功能等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膝部疼痛为主指标的积分、膝部功能障碍为主指标的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分别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推拿为主结合理疗、针灸、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明显,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升气温肾方联合新型针灸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选取SUI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单纯采取盆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升气温肾方内服联合新型针灸(腹针揿针+电子隔药灸),连续8周后观察比较两组1 h尿垫试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量表(ICIQ-SF)、盆底肌肌力、综合临床疗效,并随访。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肌力、漏尿量、ICIQ-SF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比较,联合组漏尿量和ICIQ-SF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盆底肌肌力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临床疗效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产后3个月和6个月的尿失禁发生情况,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生物反馈疗法为基础,采取中药内服、腹针揿针法联合电子隔药灸,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赵武  付宇  石鹏  林为民  杨宗善 《陕西中医》2012,33(7):878-880
目的:探讨针刺、艾灸及针灸联合疗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艾灸组、针灸联合组和对照组4组,观察不同疗法4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5d后,针灸联合组、针刺组、艾灸组3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灸联合组有效率与针刺组、艾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艾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与艾灸联合应用可发挥互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中药药浴疗法退热疗效的关键因素。方法:将64例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按药浴部位(全身浴和足浴)2个水平、药浴频率(每日1次和每日2次)2个水平、药浴时机(发热时和退热时)2个水平,采用2×2×2多因素多水平析因设计,分为8组,进行洗浴治疗,观察入组后48h内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绘制体温曲线图,比较不同药浴部位、不同药浴频率、不同药浴时机的有效率、解热时间和48h体温曲线下面积。结果:(1)各组退热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全身浴组和足浴组的解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热时药浴组和退热时药浴组的解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天1次组和每天2次组的解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入浴时机×药浴频率,入浴时机×药浴部位,药浴频率×药浴部位的P值均>0.05,三因素间不存在一级交互作用;入浴时机×药浴频率×药浴部位的P值<0.05,三因素间存在二级交互作用,发热时每日2次全身浴组(第8组)的解热时间最短。(3)全身浴和足浴的48h体温曲线下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日1次和每日2次药浴的48h体温曲线下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热时和退热时药浴的48h体温曲线下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浴部位、药浴频率、药浴时机两两之间无一级交互效应(P>0.05),药浴时机、药浴频率和药浴部位之间存在二级交互效应(P<0.05),发热时、每日2次、全身浴48h体温曲线下面积最小。结论:每日2次发热时进行全身药浴的退热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热敏点"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为治疗该病症提供一种的简便、高效、速效的新疗法。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90例COPD患者为样本,随机分配到"热敏点"灸治疗组、传统灸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各30例。"热敏点"灸治疗组采用在热敏点实施温和灸加西医常规的方法治疗,传统灸疗组采用在传统辨证取穴实施温和灸加西医常规的方法治疗,西医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处理:抗炎、平喘、化痰止咳治疗。三组均为30天一疗程,共治疗1疗程,并以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和COPD较为敏感的肺功能中FEV1、FEV1/FVC及FEV1%为观察指标,观察以上三种不同方法对COPD肺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并比较三组之间疗效的差异。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EV1/FVC、FEV1%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之间比较,热敏点灸组与西医对照组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传统灸疗组之间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传统灸疗组与西医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热敏点灸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1例(33.67%)和17例(56.67%);传统灸疗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例(15.00%)和20例(75.00%);西医对照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例(10.00%)和22例(73.33%)。三组之间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90.00%、83.33%,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热敏点灸组疗效优于传统灸疗组?P<0.05),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