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归经现代实验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立丰  杨得坡 《新中医》1999,31(11):55-57
近年来 ,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的发展 ,一些学者从微量元素、功效成分和药理药效等方面对中药归经学说进行研究 ,得出了不少有益的结论。鉴于此 ,笔者就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免疫学和现代药理学角度 ,分析归经现代实验研究的原理、方法及局限性 ,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归经研究的成果与归经实质。1 归经现代研究的方法、原理及成果 1 1 体内分布法 该类方法着眼于药物直接作用脏腑经络 ,发挥药理作用 ,常用的技术包括同位素示踪、放射自显影、微量元素分析等。1 1 1 归经与作用部位 雷氏做了 2 0 5味常用中药归经和解剖…  相似文献   

2.
血证总的病机是血不归经.陈士铎在《石室秘录·血治法》中提出顺气归经法,认为血证本于火,气随火逆,血随气妄行.一味地止血,反易冲突,应顺其性而归其经.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逆、气虚、气郁皆可引起血不归经,故治血当先理气,气顺血自和.顺气归经法新颖独特,临床很少提及,现结合《辨证录·血症门》及《辨证录·妇人科》中相关条文对...  相似文献   

3.
试述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药物对机体某些部位具有的选择性即为归经,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目前,对归经理论的研究逐步深入,临床运用也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和应用为中药的这一重要理论增加了新的内涵,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综合阐述中药归经现代实验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对其内涵的理解、分析,进而对中药归经研究的原理提出以下认识:一是以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为基础;二是以药理药效作用的靶器官为依据.研究方法有:有效成分分布法、微量元素观测法、环核苷酸检测法、受体学说研究法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现代实验研究的方法均是在生理状态下动物身上进行,而不是病理学模型的试验,这样不能准确地反映药物在病理状态下动物体内的过程,有悖归经是根据药物对疾病产生的治疗效应中总结出来的事实;②现代实验研究归经以现代医学解剖学为基础,而忽视了中医学脏腑与解剖学脏器在概念和内容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药物归经是药物特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归经不同决定了药物治疗作用及适用范围的不同。本文意在探讨药物归经理论及其在临床用药上的具体应用。笔者通过收集古今相关著作、文献,对有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与总结,结果发现:药物归经理论在遣药组方及服药方法上均有广泛应用;归经理论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中药归经研究方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树楠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2):523-526
中药归经是中药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是用来表示药物作用定位的药性理论。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 ;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即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 ,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 ,甚至没有作用。把药物的这种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 ,作进一步地归纳 ,使之系统化 ,便形成了归经理论。由于它揭示了药物治疗疾病的适应范围这一客观规律 ,因而对临证选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评介各种归经方法如下。1 归经的传统认识方法归经的认识方法主要是以药物所治病证的病位 ,…  相似文献   

7.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中药现代化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归经理论作为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其实质亦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归经即搞清中药通过何种途径对脏腑发挥作用。因此,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是中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中医经方量化归经计算机分析系统,用数学方法、计算机方法,以方剂归经权重与强度模型为基础,展现研制经方分析系统的切入点与目标、原理与内涵、结构与流程及其数据输出与功能。通过对《伤寒论》常用方归经序列数据的计算实现对其归经的量化分析,逐步实现经方归经量化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32种中药归经情况及其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关系。首次提出无论是药物动力学的总体情况,还是吸收、分布、排泄各个环节,均与该药的归经密切相关,经相关系数(r)统计法处理,相关性十分显著(P<0001)。提示药物在相应脏腑或脏腑系统的血药浓度,直接反映了药物归经的基本情况。这一现象可能会成为研究药物归经的客观指标之一,对揭示归经理论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研究结果与中医脏象学说基本吻合,说明归经是以脏象学说为重要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0.
由归经属性确定到实施归经分类,中药经历了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定位到归经分类的基本过程。考察确认,药物归经产生于两种渠道,一是根据药物自身的“形性气质”,借助五行学说予以确认,二是由六经(包括十二经)、脏腑辨证论治派生而来的。所谓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归经,本质上是一致的,可替代使用。方剂归经和归经分类古今虽未明确,但在古方剂文献中普遍存在。除以单一药物和复方为整体外,方药在归经属性确定和归经分类上毫无两致。进而为药物和方剂在归经属性确定、归经分类的统一和融合,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层面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不捷效”。归经理论早为前贤所重视,且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归,归属之义。经,指脏腑经络。归经就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药物归经的理论主要是以药物本身的性能和机体脏腑经络等理论为依据的。因为归经理论揭示了药物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这一客观规律,故对临床选方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研究中医药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仅就药物归经的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益智药物与归经入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智药物是指能促进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药物。中药中具有益智作用的药物很多 ,按药物归经的依据应是归经入脑而不再是心 ,但从古至今归经理论中无归经入脑之说 ,这里存在矛盾之处 ,值得研究。1 归经的含义及药物归经的依据历代本草都没有关于归经概念的确切记载。现代比较公认的理解是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作用于机体后 ,其药效能够调节某脏、某腑或某经络的功能。“归”,应是指药物药效的归属 ;“经”,应理解为是建立在脏腑、经络理论之上的功能单位 ,是药物药效作用的部位 ,不能单纯认为是经络。归经药性的理…  相似文献   

13.
从中草药化学成分看归经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归经”系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特殊选择作用,它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一起对药物性能进行高度的概括,并借以阐明药物作用原理和疗效所在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由于中草药成分化学、中药药理及临床试验等研究工作的进展,已逐步的揭示了中草药化学成分与药物性能、疗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就试图从这一方面对中药归经理论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从中草药化学成分的药理特性看归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高尿酸血症方剂药物性味、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78篇高尿酸血症的中医治疗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高尿酸血症用药主要是平性,其次是温性药物,此两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69.9%;用药以甘味为最,其次是苦、辛味药,此3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76.0%,其它药味则使用较少;"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其次是归肾、胃经的药物,此3类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52.1%。结论:从性味归经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紧扣其病位在肝,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肝经浊毒为其关键致病因素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5.
归经理论现代研究的几个先决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开展现代归经研究前,归经的定义和内涵有待明确,具体药物的归经认识尚须取得共识;中医脏腑、经络的现代解剖、生理学诠释、生理、药理学概念的中医药学解读尚待完成。重点讨论了把某一药物的特定成分在组织、器官分布、分布密度、富集作为归经向、位指标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剂药物性味、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参考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35篇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及中西医治疗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所涉及的"味"进行描述统计发现桥本甲状腺炎用药以苦味为最,其次是甘味药,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1.4%;药性主要是寒性,其次是温性药物,此两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74.1%;"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其次是归脾经的药物,此两类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39.8%。结论:从性味归经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紧扣其病位在肝,以肝脾功能失调为本,湿热内蕴为标,后期出现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益肾散结"学术观点防治肾小球硬化的理论内涵。方法: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6.0软件描述性统计分析,梳理肾小球硬化的证候分布规律及中药性味归经等特点。结果:基于文献研究结果得出,肾小球硬化中医病位类证候要素由高至低依次为肾(24,50.0%)、脾(17,35.4%)、肝(3,6.3%)、肺(2,4.2%)、心(2,4.2%)、络(2,4.2%);病性类证候要素由高至低依次为气虚(28,32.9%)、血瘀(25,29.4%)、湿浊(16,18.8%)、阴虚(13,15.3%)、湿热(9,10.6%)、浊毒(8,9.4%)、痰(3,3.5%)、风(3,3.5%)、水(1,1.2%)。从归经角度分析,181味药物中归肾经的药物有60味,归肝经的药物有96味,归脾经的药物有63味,归肺经的药物有62味,归心经的药物有40味,从性味角度分析,归酸味的药物有18味,归苦味的药物有81味,归甘味的药物有91味,归辛味的药物有53味,归咸味的药物有17味。结论:从肾小球硬化的中医理论、临床应用文献角度分析,肾虚日久致瘀血阻肾络的功能失调是肾小球硬化的主要中医病因病机,进一步诠释益肾散结法防治肾小球硬化具有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由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及其作用部位揭示归经理论的内涵;二是阐明药理效应指标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借以诠释归经的本质。经考察发现,前者混淆了西医解剖学脏器组织与中医脏腑的关系;后者以生物学指标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为依据,使归经研究建立在有待证实的认识之上,故归经理论的现代诠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本文认为深入进行文献理论研究,正本清源,明确归经理论的多元建构模式及相互关系,是中药归经现代研究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勿日汗  年莉 《天津中医药》2014,31(12):760-762
海洋中药是中药群体中特殊的一类药物,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药性和功效的特殊性。整理古代海洋中药共128味,并按功效、入药部位、自然属性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发现海洋中药中补益药和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居多,缺少解表药、化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海洋中药多数为动物肉类药物。同时对药物的性味、归经、毒性与功能主治进行了作图分析,发现海洋中药中寒性药物和平性药物居多;甘味药物和咸味药物居多;归肝、肾、肺、胃经的药物居多;海洋中药多数无毒。  相似文献   

20.
中药归经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归经的概念归经是中药学理论的一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统称十二经)。由于每一脏腑都有它的经络,故药物标明归某经,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主要在某一脏腑或其经络。药物作用部位较广者,可归几经,甚至归十二经。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所谓药物的选择作用,现代药理学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