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婷婷  钟伟泉 《世界中医药》2013,8(11):1342-1343,1347
目的:评价温针灸背俞穴结合耳穴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门诊失眠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背部俞穴为主结合耳穴疗法,对照组只采用温针灸背部俞穴为主。观察及比较两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得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背俞穴结合耳穴疗法是治疗失眠比较满意的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温针灸背俞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另予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温针灸背俞穴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心率变异性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peptide, NT-proBNP)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出现胃肠道反应、心律失常、血钾升高、低血压...  相似文献   

3.
老锦雄教授背俞穴温针灸治疗继发性闭经,重视补中兼通,先后天并重,同时选取督脉—膀胱经区域穴位及调理脾胃相关穴位,临床取得良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背俞穴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将48例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4例,治疗组施以头针合背俞穴治疗,对照组服用文法拉辛缓释剂。结果: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合背俞穴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较文拉法辛缓蚀剂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背俞穴温针灸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40例。单一组给予麝香保心丸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背俞穴温针灸治疗,分析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评估指标显著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背俞穴温针灸联合麝香保心丸进行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情况。  相似文献   

6.
7.
董艳 《吉林中医药》2015,35(3):306-308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背俞穴为主的针刺治疗,主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针刺补法;对照组口服尼尔雌醇(2 mg,每半月1次)加盐酸氟西汀胶囊(20~40 mg,1次/d)。10 d为1个疗程,2组分别观察3个疗程。采用HAMD量表为评定工具,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各评定1次,评价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2组HAMD总分均逐渐下降,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的HAMD总分分别为:(26.97±5.13)、(23.59±6.15)、(16.13±6.93)、(11.73±5.58),对照组的HAMD总分分别为:(27.15±3.69)、(23.18±4.56)、(19.08±1.30)、(15.32±3.86),在2、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背俞穴为主从补益与调理脏腑入手,改善更年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纵观古今中风病的针灸治疗,多以通经活络为主,故多选用手足三阳经四肢部的阳经穴,而很少使用能调整脏腑功能的背俞穴。过分强调经络为邪阻滞、肌肉筋脉失养所致肢体废而不用,而忽视了邪之所来、气血不养的根本原因。近年来笔者参考古人所论,在针治中风病时以“和脏腑,通经络”为治则,即以五脏背俞为主调节脏腑功能,以四肢部阳经穴为主疏通经络,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根据中风病的主要病机,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就五处背俞穴用于中风治疗作一探讨,以求证于同道。l病机根据中风病的病机历代虽有外风、内风之争,但均强调与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对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18例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电针组8例,药物组10例。电针组选取神庭、百会、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进行电针治疗;药物组按常规服用文拉法辛。两组均治疗30天后,采用开放型单向质反应序贯试验研究方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当电针组与药物组各治疗8例时,电针组疗效评价已优于药物组。结论:头针加背俞穴对抑郁症有较好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张治强 《光明中医》2011,26(8):1624-1626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西药思诺思对照组和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组,两组患者分别治疗28天后,对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积分进行比较。结果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优于西药对照组的73.3%(P〈0.05)。针刺治疗组的睡眠质量完全改善率为73.3%,西药对照组为43.3%(P〈0.05)。针刺治疗组对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的改善均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思诺思,主要体现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背俞穴为主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体疗效和SPIEGEL量表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PIEGEL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背俞穴为主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电针背俞穴治疗中风偏瘫112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风时肢体偏瘫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发病率、致残率极高,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005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开展了电针背俞穴治疗中风偏瘫专项治疗,  相似文献   

13.
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分为背俞穴组(A组)、常规针刺对照组(B组)、非穴位针刺组(C组),每组40例。疗程4星期。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记分)、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均有改善,A组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总有效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积分降低值、Barthel指数记分提高、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能明显改善中风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于常规针刺治疗及非穴位针刺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从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关系论背俞功能带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目的:证明背俞功能带的存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方法:从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发展源流、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方面,探讨同一脊柱水平背俞穴与华佗夹脊穴的同一性.结论:同一脊柱水平上的穴点,具有相同的发展渊源、作用机理和临床功能,从而证明背俞功能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针罐背俞穴治疗高脂血症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韪 《北京中医》2000,19(6):47-48
笔者近年来运用在五脏俞和膈俞穴上针刺加拔罐的方法治疗观察高脂血症36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针刺腰部背俞穴治疗腰肌劳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刺腰部背俞穴治疗腰肌劳损疗效观察213003江苏省常州市解放军第102医院舒洪文腰肌劳损是以腰部慢性累积性损伤为特征,以腰痛为主症的常见病。多年来,我们摸索用针刺腰部背俞穴和针刺加红外线照射(下称针红组)治疗293例,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正>缺血性中风属于西医学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范畴,包括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呈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且呈年轻化趋势。笔者近年来采用背俞穴及头皮穴交替配穴治疗缺血中风,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和口服药物组,其中针刺组43例,口服药物组42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根据治疗前后的减分率,将其疗效分成痊愈、显效、有效及未愈4等,并将两组治疗前后所得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7%、73.8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其效果优于口服药物组。  相似文献   

20.
贾赫 《陕西中医》1989,10(2):80-81
<正> 脏腑背俞穴首载于《灵枢·背俞》,后经《脉经》、《甲乙经》、《千金方》等历代医籍不断补充而完备,在临床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现就背俞穴在诊断、主治、配伍方面的应用浅淡如下: 一、背俞穴诊断相应脏腑病背俞穴作为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故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就会在相应的背俞穴上表现出一些异常变化,如皮肤色泽变化,形态变化(凹陷、隆起),按之有异物感(结节、条索状、半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