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形成过程中脂质过氧化对前胶原Ⅰ、Ⅲ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制备大鼠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并在第20、22周分批处死,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肝组织前胶原Ⅰ、Ⅲ mRNA的表达,测定血清和肝组织丙二酰二醛(MDA)含量,并行肝组织学改变的观察.结果模型组肝组织出现明显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并伴有程度不同的纤维化,在第22周肝组织前胶原Ⅰ、Ⅲ mRNA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和肝脏MDA含量,模型组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第22周血清和肝脏中MDA含量与肝组织前胶原ⅠmRNA表达呈正相关(r=0.68,P<0.01;r=0.66,P<0.01),与前胶原Ⅲ mRNA无相关性.结论NASH肝纤维化程度与前胶原Ⅰ、Ⅲ mRNA表达增强相一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对前胶原Ⅰ表达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川芎嗪和764-3均有抑制纤维化的作用。本工作观察了川芎嗪和764-3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川芎嗪(终浓度30μg/ml)24h对I、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加入764-3(终浓度为15μg/ml)24h对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无明显作用,对I型前胶原mR-NA表达非但不抑制反而有明显促进作用。作者对764-3这种作用的可能原因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旨在从基因转录水平确定培养的人太体上皮细胞是否具有表达Ⅰ、Ⅲ型胶原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人眼晶状体囊膜进行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的原代培养;细胞融合后,抽提RNA,应用Northernblot分析技术进行探测人昌状体上皮细胞的基因转录产物。结果 人晶 状体上皮细胞的基因转录存在有Ⅰ、Ⅲ型胶胶原mRNA的表达,表达的二型前胶原mRNA均存在有长度为5.8、5.4、4.8kb的片段,Ⅰ型前胶原mRN  相似文献   

4.
王侃  严文华  吕海涛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5):345-347,350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肌肥厚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分3组,(异丙肾上腺素)Iso组予以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0.5 mg/(kg.d),连续10天;牛磺酸组(Iso+Tau组)予以牛磺酸灌胃300 mg/(kg.d)及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同Iso组);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实验第10、30天处死大鼠取材,测定心重系数、左心室质量指数,RT-PCR对Ⅰ、Ⅲ型胶原mRNA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小剂量异丙肾上腺素可致左心室重量增加,使得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升高,而牛磺酸可以减少其表达,并降低心重系数和左心室指数。结论牛磺酸可以缓解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肌肥厚和纤维化。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指标,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符合B超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并以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不嗜酒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脂肪肝患者Ⅲ型前胶原(PC Ⅲ)、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 Ⅳ)、层粘蛋白(LN)均高于健康者(P<0.05—0.01),低于肝硬化患者(P<0.01);重度脂肪肝与轻度脂肪肝之间PC Ⅲ、C Ⅳ、LN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且阳性率较高。结论:重度脂肪肝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趋向,肝纤维化指标的多项联检对脂肪肝肝纤维化的判断与防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CCl4组(n=20)和大黄素+CCl4组(n=20),共3组。采用40%CCl4橄榄油混悬液2 ml/k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12周)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大黄素灌胃干预,12周后处死大鼠。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肝脏组织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Cl4组大鼠肝脏组织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显著增加;与CCl4组比较,大黄素可显著减少肝脏组织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结论大黄素具有下调纤维化肝脏组织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又称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NAFLD已成为常见肝病之一,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表现不一,主要包括抵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善,脂肪性肝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据报道其发病率可高达10%,而且发病年龄日趋提前。近年国外几个对脂肪性肝炎的前瞻性研究显示,部分脂肪性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患者的增多 ,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上升趋势。目前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以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1 ] ,而血清标志物 型前胶原肽 (P P)和透明质酸 (HA)是目前判断慢性肝病有无纤维化的敏感指标 [2 ]。本研究检测 6 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P P和HA含量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倾向。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6 2例为 1999年 1月至 1999年 6月在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患者 ,男 5 0例 ,女 12例 ,年龄 2 6~ 73岁 ,平均 (43.8± 10 .6 )岁。所有患者均经 B超和 (或 ) CT确诊脂肪肝 ,并排除酒精性、…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峰  杨扬 《海军医学杂志》2008,29(3):281-285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是一种以无过量饮酒史以及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根据其病理改变不同,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老龄化人口的增加,NAFL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NAFL的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对大鼠纤维化时星状细胞增殖,I,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和肝脏胶原沉积的影响。方法 以CCl4制造肝纤维化模型,培养肝星状细胞,抽提RNA,用地高辛标记I,Ⅲ型前胶原和胶原酶cDnA探针,Northern杂交分析I,Ⅲ型前胶原和胶原酶mRNA表达,Dotblot测定大鼠肝I,Ⅲ型胶原沉积,分别用^3H-TdR和^3H-脯氨酸掺入观察干扰素α对星状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 干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梅丸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将105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小柴胡汤组、秋水仙碱组和乌梅丸大剂量、中剂量、小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用猪血清诱导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化后,分别灌胃给药,采用原位杂交法测定肝组织α1(Ⅰ)型前胶原mRNA。结果:空白对照组mRNA表达低于其他各组(P<0.05),乌梅丸各组α1(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低于模型组和秋水仙碱组、小柴胡汤组(P<0.05)。结论:乌梅丸通过减少Ⅰ型胶原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抗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ID)是目前较为多见的一种肝病,是指无过量饮酒史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不同的诊断方法导致不同人群的发生率差异较大,临床诊断与治疗尚未有统一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家兔的肝脏病理学变化及肝组织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复制成功的NAFLD模型家兔34只随机分为姜黄素组和模型组,各17只,均予基础饲料喂养,治疗组每天给予姜黄素200mg灌胃1次,模型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次,治疗1个月。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TNF-α表达,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姜黄素组TNF-α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肝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好转。姜黄素组TNF-α表达水平与肝炎症活动度、纤维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姜黄素可有效改善肝脏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从而防治NAFLD。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七脂肝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n。)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NAFL患者9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三七脂肝丸和易善复胶囊治疗3个月,并观察其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Ⅲ型胶原(PCm)、透明质酸(HA)、IV型胶原(CⅣ)、层粘蛋白(LN),对照组HA、CⅣ和2组谷丙转氨酶(AI|T)、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2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CⅢ、HA、CIV、LN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三七脂肝丸具有调节血脂,恢复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发生与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脂代谢异常等有关。肝脏脂联素活性降低、脂联素受体-Ⅱ表达减少以及瘦素抵抗导致NAFLD。肝脏IR、反应氧族(ROS)产生增多以及抗氧化防御机制受损是NASH发生的中心环节。TNF-α、IL-6水平升高诱导IR和肝纤维化发生。减轻体重是预防肥胖者发生NAFLD的基本措施,细胞保护剂、抗氧化剂和降脂药物对NASH有一定治疗作用,噻唑脘二酮类(如罗格列酮)的临床治疗研究已取得可喜的疗效。今后有待进一步研制肝毒性小的能减轻肝脏脂肪蓄积和纤维化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病理性瘢痕中是否存在异常的胶原表达 ,及在瘢痕疙瘩 (K)与增生性瘢痕 (HS)中的区别 ,以期进一步了解两者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手术切取瘢痕标本 ,以普通瘢痕 (S)为对照 ,运用RT PCR方法和免疫组化测定病理性瘢痕中Ⅰ、Ⅲ前胶原mRNA及胶原蛋白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 病理性瘢痕中Ⅰ型前胶原mRNA及胶原蛋白表达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Ⅲ型前胶原mRNA及胶原蛋白在K组中的表达较增生性瘢痕和对照显著增强 (P <0 .0 5 )。结论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胶原合成及分布的变化在病理性瘢痕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对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进行肝功能指标(ALT,AST,GGT,AKP)和肝纤维化指标(PCⅢ,HA,CIV,LN)检测,并与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重度和中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肝功能指标(ALT,AST,GGT,AKP)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但轻度组升高不明显;轻、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PCⅢ、HA、CIV高于对照组,重度组LN高于对照组;不同程度脂肪肝病人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升高阳性率改变:重度脂肪肝病人阳性率最高,与轻中度差异显著,其次为中度脂肪肝,轻度脂肪肝最低。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血清肝功能指标异常,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尚存在不同程度肝纤维化趋势。肝功能指标检测可作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筛查主要依据,而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可进一步作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监测和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水蛭桃仁汤对实验性肝纤维化鼠血清Ⅰ、Ⅲ型前胶原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免法(RIA)测定水蛭桃仁汤对日本血吸虫性早期肝纤维化小白鼠体内细胞因子的作用。结果水蛭桃仁汤具有明显的降解PC-Ⅲ型纤维的作用,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血清PC-Ⅲ含量显著下降(P<0.001)。血清PC-I型前胶原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中药能有效的预防实验动物血清PC-I型前胶原含量增加(P<0.05)。但不能阻止血清PC-Ⅲ型增加(P>0.05)。用药后动物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低于实验对照组。结论提示桃仁水蛭煎剂能有效地促进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吸收与分解,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对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肝脂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法制备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20只、模型组20只(B组)、膈下逐瘀汤组(C组)10只。模型组、膈下逐瘀汤组给予高脂饲料(普通饲料基础上加10%猪油,2%胆固醇)喂养持续12周,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喂养,8周末开始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膈下逐瘀汤组给予膈下逐瘀汤灌胃。分别于造模第6周末、12周末测定正常组及模型组体重、肝湿重、肝指数、肝脂,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高脂饲料喂养6周,造模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肝质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P〈0.01),造模组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单纯性脂肪肝病理改变;12周末模型组、膈下逐瘀汤组与正常组比以上指标改变更加明显,第12周末膈下逐瘀汤组大鼠肝湿重、肝指数、肝质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脂饲料喂养大鼠6周能成功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膈下逐瘀汤可改善模型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20.
F Liu  Y Zhao  M Li  G Li  H Wang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2):267-270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ecreased bite force on type I collagen mRNA in periodontal ligament (PDL) and probe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change in type I collagen mRNA. METHODS: Animal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by extracting left maxillary molars of rats. In situ hybridization was applie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decreased bite force,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ype I collagen mRNA decreased at the sixth hour (49.7 +/- 11.1) (P < 0.05), reached the nadir on the second day (23.7 +/- 8.6), began to get over on the third day (43.1 +/- 10.3), and reached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at the second week(56.3 +/- 9.8), but it was still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bite force group (91.4 +/- 16.0)(P < 0.05); the expression of type I collagen mRNA near the cementum was higher than that near the alveolar bone.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ype I collagen mR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bite fo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