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个性化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预防心功能异常.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胸比例基本正常,其中实验组32例,个性化永久起搏多部位筛选;对照组33例,单纯以右室流出道作为永久起搏点,比较两组患者起搏QRS波时限和形态、术前与术后6 ~ 36月的胸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和NYHA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起搏QRS时限和形态、术后3年LVEF和心胸比例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预防心功能异常方面,对于心功能、LVEF和心胸比例基本正常而需永久心室起搏的患者,个性化多部位筛选永久起搏可能优于单纯右室流出道起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31例永久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右室流出道起搏技术为31例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院内24例,院外7例),重点分析院内24例永久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起搏部位的选择及该方法的具体特点,结果:右室流出道起搏电极安置成功率达100%,起搏阈值稳定,无脱位发生;右室流出道起搏在双侧心室电活动一致性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右束支阻滞时可在右后间隔和右室流出道之间选择出使QRS时限最小的起搏部位,病窦患者自身QRS≤100ms时,右室流出道起搏效果较好,当自身QRS≥140ms时右室流出道起搏效果可能欠佳,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在双侧心室电活动一致性方面优于右室心尖起搏,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各自特点,使患者从中取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进一步明确最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入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4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心尖部组,B组(23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流出道,其后两组患者均植入永久起搏电极至右室高位间隔部。比较不同部位起搏下的每搏量(SV)、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以及QRS波时限的差异。[结果]右室流出道与心尖部起搏比较,LVEF和SV值略有改善P=0.071,P=0.043,LVD和LAD,以及QRS波时限变化不大。高位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LVEF值、SV以及QRS波时限明显改善,P值分别为0.007和0.002以及P<0.001;LVD和LAD无变化。高位间隔和右室流出道起搏比较,LVEF值和SV以及QRS波时限有所改善,P值分别为0.017和0.014,以及P<0.001;LVD和LAD无变化。[结论]高位间隔起搏明显优于流出道和心尖部起搏。而流出道起搏略优于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 ,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 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不同部位右室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右室流出道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组(18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E/Ea及左室Tei指数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起搏的QRS时限,并与Te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左室内径较术前增大,且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有增大趋势;左室射血分数则较术前下降;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下降;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12个月、18个月二尖瓣E/Ea较右室流出道起搏同期增大、Tei指数亦增大。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心电图QRS时限均有所增加,右室心尖部起搏组QRS时限为(92.48±16.55139.5±19.42,<0.01);右室流出道起搏组QRS时限为(98.29±16.76 128.94±21.36,<0.01),但前者QRS时限增宽幅度要大于后者(49.27±14.74 32.6±11.03,<0.01)。不同起搏时,QRS时限与Tei指数呈正相关(=0.584,<0.01)。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小。超声心动图是评价不同起搏位置对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的客观、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房右室双部位,双房右室双部位及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均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心衰,4例患者中,2例植入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双室(四腔)起搏,行房室顺序,心室同步起搏,起搏前后观察LVEF,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左室舒张末直径,结果:心房,心室各导线起搏参数均符合标准,随访中亦未发现导线移位等并发症,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QRS间期较术前缩窄LVEF较术前提高,左室舒张末直径较术前缩小,结论: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伴有QRS波增宽的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有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55mm,有反复心功能不全病史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双部位起搏分别植入右室流出道电极、右室心尖部电极、右房电极,术中测试各项参数,术后观察12个月心脏功能。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2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LVEDD、心胸比率改善较术前有显著差异。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心脏功能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右心室心尖部与间隔部行心脏永久起搏器起搏对心脏形态、起搏参数、QRS波时限的影响。方法:32例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11例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21例,并进行研究和随访。回顾性比较两者术中心室电极植入过程所需射线辐射时间。随访术后不同时期两者起搏部位对左室舒张末内径、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及左室射血分数情况的影响。对患者行起搏器治疗即刻起搏参数及3个月后的电压、阈值、阻抗测定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传统右室起搏内部心尖部起搏较间隔部起搏对心脏LVEF及QRS时限影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和间隔部心室电极植入过程中,介入手术所需射线辐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患者所需的平均辐射时间不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后QRS波时限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QRS波时限短,表明室间隔起搏对心功能(LVEF)改善要明显优于心尖起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先进性。方法:33例患者,男12例,女21例;右室心尖部起搏9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4例,观察电极置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QRS波时限。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阻抗、R波幅度,心功能情况。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电极组(34.34±6.54 min vs 16.78±5.38 min,20.86±4.32 min vs 8.67±4.52 min);QRS波时限(0.14±0.04 s vs 0.16±0.03 s,P〈0.01)。经过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阻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功能改善。结论:主动固定电极植入优于被动电极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