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测量右心耳壁厚度及梳状肌间凹深度,为临床心房起搏电极的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将50具经福尔马林处理尸体的右心耳,按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分成内上、外上、内中、外中、内下、外下6个区域,测量各区的心肌壁厚度及梳状肌间凹。另用5具尸体于福尔马林处理前后行上述数据测定,以获得心壁厚度和梳状肌间凹深度的增减百分率,并对50具处理尸体的测值作校正。结果 50具经福尔马林处理尸体和5具未经福尔马林处理尸体的心耳壁厚度和梳状肌间凹的深度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女性右心耳较男性小(P〈0.05)。结论 经福尔马林处理尸体的测值校正后能反映新鲜尸体的情况。右心耳内上、外上区域(梳状肌间凹的深度〉6mill)适宜翼状电极定位。内上、外上及内中区域(心耳壁厚度≥2mm)用螺旋电极定位是安全的;女性患者电极定位要注意安全。 相似文献
2.
选取6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均符合双腔起搏器适应证。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右心耳(RAA)起搏36例,另一组为低位房间隔(LAS)起搏30例,随访12个月。 LAS组房颤发生率(3.3%)较 RAA(19.4%)组低;RAA 组 P 波离散度较 LAS 组明显增大(P <0.01);3个月后 RAA 组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较 LAS 组大。较之 RAA 组,LAS 组 P 波离散度降低、LAVI 减小,在阻止新发房颤方面可能更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蚓状肌-骨间肌法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作用.方法: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CTS的患者55例(84侧)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50例(50侧).采用蚓状肌-骨间肌法测定蚓状肌(2L)和骨间肌(Ⅰ)潜伏期(DML)及其差值(2LIDMLD),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此外常规记录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运动传导速度.结果:正常对照组和CTS组2LIDMLD平均值及范围分别为0.13±0.07ms、1.07±0.55ms,CT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蚓状肌-骨间肌法和常规的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检测CTS,阳性率分别为85.71%和63.09%.结论:2LIDMLD是诊断CTS的敏感的的电生理指标,蚓状肌-骨间肌法为一种快捷方便、诊断敏感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观察单点法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对锁骨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行锁骨手术患者中选取10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均为50例.其中,A组应用神经器引导高位肌间沟神经单点注射0.35%盐酸罗哌卡因,B组应用神经器引导臂丛、颈丛注射0.35%盐酸罗哌卡因,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相较于B组,穿刺操作VAS评分明显更低,穿刺操作时间明显更短,组间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观察单点法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对锁骨手术麻醉具有安全、有效性,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对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8月阵发性室上速射频消融术后,临床检查显示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6例;术后分别持续行5 min、10 min心房感知心室起搏(VAT)模式的RVA、RVS起搏,同时记录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VAT模式下,持续5 min、10 min RVA起搏的右房a波、V波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均高于RVS起搏,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VA持续10 min起搏的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较持续5min的压力有增加的趋势,而RVS起搏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对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的影响小,RVS起搏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7.
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方法:8例患者,5例植入DDDR起搏器,3例植入VVIR起搏器,先将心室电极放在RVA,然后放在RVOT,用Swan-Ganz漂浮导管分别侧定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8例患者全部在RVOT成功植入螺旋电极,RVOT起搏比RVA起搏时的CO、CI明显增加。感知、阈值、阻抗等起搏参数两者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电极行RVOT起搏与传统的RVA起搏相比较,明显改善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安装埋藏式DDD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QRS波宽度、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结果两组患者QRS波宽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LVEDD、LVEF、LA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LVEDD、LVEF和LA的影响无差别,但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者的QRS波宽度明显较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急性期及慢性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3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RVS组行RVS起搏,RVA组行RVA起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术后随访起搏器心室起搏率、心电图QRS波宽度、心脏功能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术中电压阈值、阻抗、感知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急性期心搏出量、心指数、每搏量及平均肺动脉楔入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缩短分数、左房室瓣口E峰血流速度与左房室瓣口A峰血流速度的比值、QRS波宽度及6 m 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更好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长期起搏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也较少,是一种更理想的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0.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右室起搏患者左室收缩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评价右室心尖起搏 (RVAP)VVI型对左心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GE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对 2 0例RVAP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的心尖四腔切面的室间隔和左室外侧壁速度和位移曲线进行观察 ,测量心电图Q波分别至室间隔和左室外侧壁收缩期峰速度的时间 ,并除以R R间期进行校正。结果 QTVI显示右室起搏器置入者的室间隔与左室外侧壁速度曲线的收缩期S波非同步出现。Q波至室间隔收缩期峰速度的时间短于Q波至左室外侧壁收缩期峰速度的时间 ,两者分别为 ( 0 .12± 0 .0 2 )s和 ( 0 .14± 0 .0 2 )s,P <0 .0 5。结论 右室起搏后早期的左室整体收缩功能虽未见明显下降 ,但QTVI可以发现室间隔与左室壁收缩明显的不协调 ,可作为早期分析左室收缩运动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普通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通过冠状窦(coronary sinus,CS)实施心室起搏,与传统右心室起搏比较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具有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右室起搏组和经CS心室起搏组,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QRS波时限及起搏器参数.结果 (1)经CS心室起搏组的手术即刻成功率低于传统右室起搏组(100%和68.97%,P<0.01);其中经CS心室起搏组采用左心室专用电极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心室翼状电极组(85.71%与25%,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月CS心室起搏组QRS波增宽的程度明显小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P<0.05);(3)经CS心室起搏组术中、术后1月、3月起搏阈值和电极阻抗虽高于传统右室起搏组(P<0.05),但其数值均在起搏参数允许范围内,起搏效果良好.结论 与传统右心室起搏比较,经CS心室起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采用左心室专用电极可明显提高CS心室起搏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65例,其中男29例,女36例,年龄41~85(69.6±18.8)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主动电极41例,其中,主动电极间隔组1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心室间隔部;主动电极心尖组22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组24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结果 主动电极间隔组、主动电极心尖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出院后2,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无差异,但有1例出现被动电极脱位.主动电极间隔组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组、主动电极心尖组延长(P<0.05),被动电极组与主动电极心尖组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使用主动电极进行右心室起搏(无论心尖部还是室间隔部起搏)都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14.
对17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不同频率右心室起搏,观察心排血量,心排血指数及主肺动脉压力的变化,发现80次/min起搏时血液动力学效应最佳。指出这种方法对选择适宜频率起搏是有益的。患者基础频率越低,心脏阻滞部位越重,预后亦越差(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