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评价足背静脉穿刺顺行灌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58.5岁。其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天)5例(55.56%),慢性(〉10天)4例(44.44%),有2例曾有DVT病史。结果 总有效率100%(9/9)。平均住院日为10天。结论 足背静脉穿刺顺行灌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而且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取栓、溶栓、抗凝、祛聚、穿减压袜等综合治疗。结果治愈43例(69.35%),好转15例(24.19%),无效4例(6.45%),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93.5%。结论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好,可缩短病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81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颢  田建伟  李素琴  吕洪昌 《重庆医学》2006,35(23):2170-2171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彤成的治疗经验。方法对5年来收治的8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以溶栓为主的抗凝、抗聚综合性治疗,治愈21例(25.93%),明显好转26例(30.1%),好转26例(30.1%).总有效率90.1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往往存在高危因素,彩超检查是诊断的首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溶栓、抗凝、抗聚等综合性治疗。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近端,行远端浅静脉给药的方法具有明显优点。除有明显静脉性坏死(青股肿)征象需手术治疗外,保守治疗效果明显。急性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并发症,目前国内对下腔静脉滤器的置放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4.
黎瑞  汤成刚 《中原医刊》2007,34(24):37-38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3至2007年收治的施行非手术治疗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14例(21,5%),有效50例(77.9%),无效1例(1.5%),总有效率为98.4%,显效时间为3~5d,平均住院时间15d。结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除股青肿需手术外,早期采用药物治疗,效果满意,而且安全、可靠、经济、创伤小、显效、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月49例(年龄33—72岁,平均53岁)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19.54±9.65.下肢无创伤组27例,手术取栓7例。死亡1例,溶栓治疗20例;随访16例(1~5年),症状复发率分别为12.5%、30%、37.5%、33.3%、40%。下肢有创伤组22例。2例因股静脉损伤行手术治疗,溶栓治疗20例;随访15例(1~5年),症状复发率分别为6.7%、14.3%、15.4%、18.2%、25%。结论: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严重创伤患者,应接有无下肢合并伤分为二种类型。合并下肢损伤者溶栓治疗效果良好;及早诊断是挽救肢体、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巴曲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1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静脉滴注巴曲酶进行治疗。结果:显效118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6.3%;5例无效,无效率为3.7%。3例出现皮肤紫斑,无皮肤过敏、牙龈出血,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巴曲酶可以作为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形成原因,观察治疗效果。方法7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均给予溶栓、抗凝、祛聚及活血化瘀治疗。药物溶栓组41例;手术治疗15例,同时行左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7例,腔内支架植入术4例;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21。结果住院治疗7~24d患肢均基本消肿,完全再通1114.3%);部分再通42例(54.5%);未通但有广泛侧支循环建立者24例(31.2%)。随访1-24mo遗留PTS共25例(32.5%)。治疗期间发生咳血痰及呼吸不畅等非致死性PE共3例,均经胸片及CT证实。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下肢急性DVT形成原因主要有老年(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后长期制动、长期卧床,同时存在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本组病例行手术或药物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Coekeet综合征应解除病因,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8.
邹庆华 《包头医学》2009,33(2):82-8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原因。方法:1992~2007年对我院外科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32例分析讨论.年龄26~64(平均48)岁,其中左下肢23例,右下肢9例,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30例:结果:治愈26例,基本治愈6例,无效0例:结论:发病时间≤48h者手术取栓效果满意,尿激酶是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清  邢向阳 《当代医学》2011,17(30):19-20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资料,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40例中有发病诱因者136例(56.7%),未发现明确发病诱因者104例(45.3%)。结论恶性肿瘤及各种手术尤其妇产科手术后、创伤与骨折、住院卧床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发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腹部超声特征及其与腹部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运用腹部超声扫查并确诊并发DVT(深静脉血栓),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腹部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90例患者当中,通过腹部扫查确认有腹部疾病的有40例(44.4%),其中,28例(31.1%)是直接病因,12例(13.3%)是间接病因。在40例有腹部疾病的患者当中,18例为恶性肿瘤(20%),7例为良性肿瘤(7.77%),6例(6.66%)为先天性骼静脉受压,9例(10%)为卵巢囊腺瘤漏液。通过手术等方式把腹部疾病病因祛除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祛除的50例患者相对比,有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腹部超声扫查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及时发现引发DVT的腹部疾病,早诊断早治疗,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有效诊治方法。 方法:对在我院收治的 116例 (12 6个肢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中的 4 8例采用深静脉切开 Fogarty导管取栓 抗凝法 ,6 8例采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溶栓治疗。结果:随访 1~ 13年 ,4 8例手术 (5 4个肢体 )病人中 ,痊愈 2 1例 (44 % ) ,改善 19例 (40 % ) ,减轻 8例(17% ) ;6 8例溶栓 (72个肢体 )治疗病人中 ,痊愈 2 7例 (40 % ) ,改善 31例 (46 % ) ,减轻 8例 (12 % ) ,恶化 2例 (3% )。结论:取栓术是恢复深静脉回流通畅、防止静脉栓子机化对瓣膜造成损害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尿激酶溶栓疗法可有效溶解血栓并防止血栓的蔓延及复发 ,并逐渐建立血管腔再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经股静脉切开治疗对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40例治疗成功,37例髂静脉狭窄,10例放置支架;随访40例,3~32个月。33例患肢肿胀消失,6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1例球囊扩张复发。随访时血管造影20例,18例血管形态良好,2例呈血栓后综合征表现。结论效果满意,多数患者能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与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我院行手术内同定术的下肢骨骨折患者15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对照组,于术前、术后24h和躺抽抽取静脉血2ml,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rr)。结果:DVT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术后24、48h时较对照组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T、APTr仅在术后48h高于对照组(P〈0.05),24h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二聚体、同型半髋氨酸血浆浓度值与DVT存在相关性(r=3.11,P〈0.05;r=4.53,P〈0.05),说明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DVT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性。结论:无论凝血指标是否异常,D-二聚体和(或)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则血液都存在高凝状态或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子,监测其变化可提高诊断血栓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部位骨折的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深静脉栓塞发生率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及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8月因骨折至我院骨科入院治疗的患者479例,根据不同骨折部位将其分为以下6组:胫腓骨骨折、股骨骨折、足骨骨折、上肢骨骨折、脊柱骨折和多发骨折.患者于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静脉血测定血清D-二聚体浓度.以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有无DVT的发生.结果:不同部位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F=12.90,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股骨、胫腓骨、脊柱、足骨和上肢骨.479例患者中发生DVT 45例,发生率为9.4%.其中胫腓骨骨折组9例(7.8%,9/115);股骨骨折组28例(17.0%,28/165);足骨骨折组1例(1.4%,1/71);多发骨折组4例(9.3%,4/43);上肢骨骨折组1例(2.4%,1/42);脊柱骨折组2例(4.7%,2/43),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D-二聚体水平与DVT发生率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886,P=0.019).结论:骨折部位及损伤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且D-二聚体浓度和DVT的发生率有很强的相关性.对于DVT发生率较高部位骨折的患者,在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应高度警惕DvT的出现,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防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56例介入综合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下肢DVT患者56例,予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溶栓(多途径给药)、抗凝、祛聚和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56例患者均于治疗后2~5 d,下肢肿胀明显消退,出院复查溶栓患者大部分血管再通;出院后随访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和下肢坏死,部分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朱建梅  黎小珍  徐远 《河北医学》2009,15(6):716-71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VT患者32例,对其进行全面的治疗与护理。结果:本组治愈17例,占53.13%;好转13例,占40.63%;无效2例,占6.25%。平均住院天数(12.40±2.25)d,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出血、肺栓塞、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护理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小组式护理管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59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实施小组式护理管理。对2组患者干预后血栓风险形成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 干预组患者血栓风险评估率为74.58%(44/59),超声早期检出率为76.27%(45/59),D-二聚体筛查异常率为93.22%(55/59),均明显高于常规组44.07%(26/59)、45.76%(27/59)、30.51%(18/59);干预组患者血栓发生率为1.69%(1/59),明显低于常规组13.56%(8/59);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31%,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88.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小组式护理干预,可提高早期检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各项指标的阳性率、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IL-8和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的关系。方法检测并比较30例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与15例对照组中CRP、IL-6、IL-8和FIB水平。结果 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IL-8及FIB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 CRP、IL-6、IL-8及FIB在DVT急性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研究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年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凝血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4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双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排除深静脉血栓,术后12 h采用床旁超声检查作为筛查病人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根据床旁超声检查结果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分析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DVT的发生与年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凝血功能的相关性。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DVT的发生与年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凝血功能的分析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DVT的发生率为3.8%(16/417)。其中80岁以上的患者8例,占50.0%(8/16),与无DVT组13.5%(54/4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66,P=0.002);术侧肢体制动时间24 h的患者8例,占50.0%(8/16),与无DVT组2.2%(9/4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二聚体增高异常的患者9例发生DVT,占56.3%(9/16),与无DVT组2.7%(11/4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和术后要检测凝血功能,尽早做好预防,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尽早进行术侧肢体被动和主动活动,是预防和减少DVT发生的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提高对血管活性药物的阴茎海绵体注射引起的阴茎异常勃起的处理水平。方法 对 5 0例阴茎持续勃起病人按顺序进行了下肢运动 ,局部冰敷、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穿刺放血和冲洗治疗。结果  5 0例就诊前勃起时间分别为 3h~ 2 5例 ,4h~ 16例 ,8h~ 4例 ,2 4h~ 4例 ,72h~ 1例。下肢运动和局部冰敷的总治愈率为 76 % (38/ 45 )。 2 4h以内治愈为 84.44 % (38/ 45 )。超过 2 4h采用下肢运动和冰敷治疗无 1例有效。结论 持续勃起的时间概念应定为 3h ,下肢运动 ,局部冰敷 ,是就诊早者的有效处理方法 ,对就诊较晚者应即刻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或穿刺放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