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呈全球性上升趋势,糖尿病的治疗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对糖尿病病因及并发症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新型降糖药物也在不断应用于临床。简要综述了临床上常见的4类降糖药物,即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促胰岛素分泌药物、降低或延缓碳水化合物代谢与吸收药物、胰岛素增敏剂的研究进展.以及近年来上市与研发的新型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2.
胰高血糖样肽-1(GLP-1)由胰高血糖素原基因表达,为肠黏膜的L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肠促胰素,以血糖依赖性降糖作用为特点。近年研究表明GLP-1通过信号转导可诱导胰岛β细胞增殖、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从而使β细胞数量增加,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β细胞功能,是目前糖尿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研制GLP-1类似药物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物热点,虽然已有很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作者就GLP-1调控胰岛细胞增殖、凋亡的信号分子机制及中西药的研究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3.
郭莉霞  刘建辉  殷菲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3):1025-1028
 目的 综述比较两种肠促胰岛素肠抑胃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对肠抑胃肽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其分泌代谢、刺激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及在很多表达有其受体的组织和器官中(胰腺、脂肪、骨骼、大脑、胃)参与的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和比较。结果 两种肠促胰岛素肠抑胃肽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虽然在胰腺、大脑组织中具有部分相似的作用,均能促进β细胞增殖、刺激胰岛素分泌、调节食欲,但是在对胰腺中的胰高血糖素、脂肪组织、骨骼及胃的调节中表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结论 利用肠促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已成为今后糖尿病药物研究中重要的发展方向,科学地应用肠抑胃肽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生理特性及积极寻找新型的、长效的类似物成为治疗或缓解2型糖尿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匙羹藤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药物,在我国分布广.近年来国外学者己对其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它具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其降糖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命名为匙羹藤酸的一系列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和牛弥菜醇A,降糖机制主要有促胰岛素分泌、保护胰岛B细胞、增加外周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本文从匙羹藤单方、活性成分及其复方在防治糖尿病方面...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一类因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低下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糖代谢紊乱,继发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的疾病.研究其发病机制,在天然药物中寻找或筛选安全有效的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几点问题进行简要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有效控制血糖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药物治疗中常常发现低血糖不良反应。这已经成为部分糖尿病患者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一个主要障碍,针对患者低血糖的症状和病因,早期预防,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减少低血糖的损害,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1 导致低血糖的原因 1.1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量过大[1]。  相似文献   

7.
分析中西医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现状,西医用调肝,降血脂,抗糖尿病,促胆汁酸分泌,促脂类代谢等药物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中医运用中医理论从肝论治、从脾论治均有较好疗效。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均显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其效果优于西药。但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在症型分类标准及远期疗效的研究上尚需探求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拜糖平联合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型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早期,通常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增加体育锻炼以及应用促泌剂(磺脲类)等使血糖得到控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并最终衰竭.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对于这些患者予以诺和灵30R加用拜糖平联合治疗,有利于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9.
择时针刺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5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不择时针刺组、胰岛素分泌高峰时针刺组、胰岛素分泌低谷时针刺组和药物D860组,进行治疗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胰岛素分泌高峰时针刺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24小时尿糖定量、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改善(P<0.01),改善程度较不择时针刺组及胰岛素分泌低谷时针刺组为优(P<0.01,)与西药D860组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现代医学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口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已由原来的磺酰脲类(Sulfonylurea)和双胍类(Biguanide)发展到目前的-葡糖苷酶抑制剂(-glucosidase inhibitor)、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s)和非磺酰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等,并相继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产品。从药物的主要功效来看,不仅治疗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降糖效果,而且也减轻了由降糖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使降糖作用较为温和。 不过,降糖的不良反应依然是当前面临的棘手问题,如低血糖反应、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等,对需要长期服药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