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在发病6 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3 h组(A组52例)和3 h~6 h组(B组46例),对比2组的再通率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较B组患者的再通率高,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应尽量缩短溶栓距发病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李雷  董永吉 《当代医学》2014,(33):45-46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使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爱心医院2008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对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案分为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n=16),观察2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观察溶栓治疗的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8.6%,死亡率为37.5;常规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5.0%,死亡率为0%,溶栓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溶栓成功率为87.5%,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常规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基层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早期溶栓与延期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54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运玲 《广西医学》2009,31(2):244-24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至开始溶栓时间分为早期溶栓组(6h内)30例及延期溶栓组(6~12h)24例,均用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结果早期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93.3%,明显高于延期溶栓组的66.7%(P〈0.05);早期溶栓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室壁瘤、乳头肌功能失调)10.0%,反复心绞痛发生率3.3%,而延期溶栓组分别为37.5%和2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病死率早期溶栓组为3.3%,延期组为20.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溶栓血管再通效果最好,可降低住院并发症、反复心绞痛发生率及5周病死率,但发病时间超过6h的患者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肖日央 《吉林医学》2008,29(11):898-899
目的:探讨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绞痛的影响。方法:将52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与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未溶栓者心绞痛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心绞痛在溶栓组发生率为36.5%,非溶栓组发生率为44.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发病3h内),分别进行静脉滴注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和急诊行PCI术,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首次发生ST段抬高的AMI患者共229例,其中13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98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急诊组)。两组均于发病3h内进行治疗;对比分析患者TIMI血流情况、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因素。结果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院内死亡率、院内无事件生存率、2周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发病3h内)静脉滴注国产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与急诊行PCI术作用相近。  相似文献   

6.
夏勇  李晓龙 《中原医刊》2011,(21):105-10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入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观察组),与同期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不行静脉溶栓(对照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比较两组再通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48.3%)。观察组再通47例,再通率为78.3%;对照组再通11例,再通率18.3%。观察组病死率(8.3%)明显低于对照组(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行静脉溶栓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不行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本组4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总的再通率63.4%,死亡病例1例。其中〈3h溶栓组再通率为77.8%,而3-6 h溶栓组为64.7%,6-12 h溶栓组为42.9%。〈3h溶栓组与3-6 h溶栓组再通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3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与6-12 h溶栓组再通率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溶栓后2h内出现心律失常8例(19.5%),溶栓24h有出血者2例(4.87%),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例,显微镜下血尿1例,低血压1例,1例因心源性休克死亡。结论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地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拯救濒死的心肌,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尿激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静脉溶栓后行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药物保守治疗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有34例静脉溶栓后行PCI治疗,26仅行静脉溶栓治疗未行PCI治疗,比较治疗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DD)、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PCI治疗者成功率均为100%,临床随访6个月两组EDD和INE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转上级医院行PCI治疗是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即优化介入治疗)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8例发病时间≤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PCI组(45例)和直接PCI组(33例),对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LVEF)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溶栓治疗+PCI组IRA通畅率(53.3%)显著高于直接PCI组(24.3%)(P〈0.05),前者介入治疗成功率98.0%;2组开通率分别为91.1%和87.9%;住院期间2组均无严重出血及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治疗+PCI组为64.8%,明显高于直接PCI组57.5%(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联合PCI治疗AMI合并2型DM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崔国旺 《大家健康》2016,(11):63-64
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结合该院2014年4~11月间入院治疗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基本研究案例,根据患者发病情况对患者选择急诊溶栓与院内溶栓两种方式,其中35例患者发病突然采用急诊溶栓治疗设为观察组,37例患者入院后基本并且能够得到控制,采取院内溶栓治疗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溶栓治疗,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有所缓解,其中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91.43%(32/35),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78.38%(29/37),可见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需要在第一时间采用急诊溶栓,能够避免病情恶化,同时,急诊溶栓能够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对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早期组、中期组和保守治疗组,早期组及中期组给予静脉溶栓、保守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AMI后2~3周各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同时获取HRV指标:24h时平均R。R间距的标准差(SDNN),每5分钟时间段R—R间距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结果早期组TO明显低于,TS、SDNN、SDANN明显高于中期组及保守治疗组(P均〈0.01)。结论早期静脉溶栓可有效地改善AMI心肌缺血,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的发生。溶栓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简单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效果。方法应用一体化救治模式238例AMI患者为研究组,非一体化救治模式265例AMI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溶栓169例,再通135例(79.188%),1h内溶栓63例,死亡22例(9.24%)。对照组:溶栓148例,再通97例(65.54%),1h内溶栓14例,死亡35例(13.58%)。结论一体化救治模式缩短溶栓延迟时间0.5~3.0h,明显提高了AIM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凡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记录在下列时间点:溶栓前,溶栓后2、6、24、48、72 h的静脉血进行凝血标志检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中超早期溶栓疗效显著,而早期溶栓和晚期溶栓同样有效。结论:急性脑梗死(进展型脑卒中)晚期溶栓治疗与早期是同样有效可行的,而超早期溶栓疗效更显著,提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6 h以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相关因素,通过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究相关的危险性因素,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使用尿激酶溶栓的 AMI 患者86例,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是否开通分为开通组47例和未开通组39例,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以血管是否开通为因变量,对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 BMI、溶栓时间、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吸烟以及前壁相关性心肌梗死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相应的危险因素。结果:86例 AMI 溶栓患者中,47例血管成功开通。开通组和未开通组比较,前者的 BMI 较大、溶栓时间较短、糖尿病患病率较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较低、吸烟比例较高以及前壁相关性心肌梗死的比例较高。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溶栓时间〉5h、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非前壁相关性心肌梗死等4个因素均为血管开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基层医院接诊的 AMI 患者若合并糖尿病、既往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溶栓时间〉5 h 或心肌梗死部位为非前壁相关性心梗时,建议尽早转运至上级医院介入中心处理。  相似文献   

15.
孙成珍  朱鹏  吴宝东  王龙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34-1134,1152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43例,于溶栓后观察血管开通情况,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RA)等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溶栓后血管开通率69.76%。并发症:出血表现共5例(11.62%),其中牙龈出血3例,少量柏油样便2例;再灌注心律失常(RA):共6例(13.95%);死亡4例(9.30%),死亡原因为2例心律失常,1例心源性休克,1例老年患者死于急性左心衰竭。其中5例AMI老年患者4例均开通。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为一种积极、安全、有效的措施,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老年患者溶栓治疗也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两种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组链激酶(r-SK)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患者随机分为r-SK组(40例)和UK组(40例),分别用r-SK1.5×10^6U和UK1.5×10^6U静脉输注,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不良反应及5周病死率。结果:r-SK组溶栓后120min血管再通率(85.0%)明显高于UK组(62.5%)(P〈0.05);溶栓后各时间段r-SK组再通率均高于UK组(P<0.05);r-SK组于溶栓治疗4周内其出血、心血管并发症、再闭塞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UK组(P〈0.05);心原性休克并发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K组死亡率(2.5%)明显低于UK组(7.5%)(P〈0.05)。结论:与UK相比,r-SK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36例急诊AMI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36例AMI患者中获得冠脉再通23例,再通率为63.9%;其中发病≤6h溶栓再通率21/27(77.8%),发病〉6h溶栓再通率2/9(22.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有效方法,使更多的AMI病人及早赢得时间,得到有效治疗,挽救更多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8.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英  汤洪顺  王绪亮 《吉林医学》2010,31(13):1774-177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EMI)的疗效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根据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分为两组:发病6 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为A组,6~12 h为B组。比较6 h溶栓时间窗内与6~12 h溶栓再通率的差别。结果:两组临床再通率分别为80.4%和30.9%,择期(1~2周后)冠状动脉造影(CAG)进一步证实溶栓的效果。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NSEMI患者,若医院不能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左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降低AMI的近、远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吴玲俐  温斌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78-79,83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56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指征的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开始溶栓时间、溶栓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实验组从入院到开始溶栓所用平均时间、溶栓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分别为(21.10±12.39) min 、93.33%和96.67%;对照组分别为(36.12±13.82) min、69.23%和73.08%;两组间各组数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能使患者更快地接受溶栓治疗,提高溶栓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AMI患者均进行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根据是否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9例).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病死率、冠状动脉再通情况、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7 d,治疗组43例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7.4%(29/43),病死率为7.0%(3/43),未发生溶栓治疗相关的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对照组9例冠状动脉再通率为33.3%(3/9),病死率为22.2%(2/9).结论:在不能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无溶栓禁忌症情况下,溶栓治疗是AMI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