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嫚  刘洁云  秦雷 《中原医刊》2014,(24):71-73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发作类型和病因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收集开封市中心医院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93例进行24 h 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并发心律失常120例,未并发心律失常73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心律失常类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19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有120例并发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52例,房室早搏26例,房性心动过速11例,心房颤动10例,室性早搏 6例,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房扑动5例;心律失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发生率均高于未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比例较高,以窦性心律过速和房室早搏较多,其常见诱因为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给予相应治疗可有效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率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7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入院后,全部给予24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时地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并发心律失常98例,发生率62.4%,其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为最多,占42.86%,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结论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力衰竭、年龄、缺氧、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慢性肺心病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结论:心律失常是慢性肺心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了解其心电图特点对慢性肺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桂华  夏辉 《河北医学》2012,18(10):1397-1399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将我院治疗的慢性肺心病患者158例,其中心律失常组97例,非心律失常组61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比较两组并发症状发生情况.结果: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42.27%)及房性早搏(32.99%);心律失常组并发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缺氧、电解质紊乱分别为100%、44.33%、60.82%、73.20%,与非心律失常组85.25%、18.03%、36.07%、52.4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感染、缺氧、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等因素有关,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43例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9例肺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给予24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43例,发生率为48.3%。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为最多,占32.6%,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等也常出现,而且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低氧血症、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心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结论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治疗上对其病因及诱因的治疗比抗心律失常更重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不是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6.
吴佳宏 《当代医学》2011,17(34):67-68
目的 探讨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原则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对患者心电图的检查,分析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结果 本组患者中合并心律失常者29例(72.5%),心律失常类型主要集中在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及房性期前收缩.结论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伴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治疗心律失常应采取综合治疗,对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护.  相似文献   

7.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海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147-148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18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41%(76/118);其中并发冲动形成异常占75.47%(80/106),传导异常占24.53%(26/106);心律失常组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缺氧、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肺心病较易并发心律失常,以激动起源异常多于传导异常,其发生与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缺氧、电解质紊乱等诱因密切相关。心律失常治疗以原发病和诱因为主,抗心律失常并非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20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与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急性期更易发生,有的是严重的.本文对我院2005年~2006年20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在我国比较多见,易并发各种心律失常。我院自2000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肺心病208例,其中86例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占36.5%。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薛雨松 《中国医疗前沿》2012,(17):21+15-21,15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诊治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14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情的不同严重程度分别给予相关检查。结果本组发现有9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合并有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43%。主要心律失常类型为窦性心动过速,占38.47%,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也易出现。而房室传导阻滞、多源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等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也时常出现,且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如年龄、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关键是及时针对病因和诱因综合治疗,而纠正失常的心率为次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心痛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本组病例总共136例,全部于入院后48h内通过24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时地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率迭67.64%(92例),其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占42.08%,其次为窭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室早、房宣传导阻滞、房扑等也常出现。心律失常的出现及严重程度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性明显,如心衰程度、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密切相关。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心律失常治疗应通过积极的病因及合并症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肺心病血小板功能变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8例慢性阻塞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血小板功能进行了观察,其中缓解期42例,急性期36例,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缓解期病人血小板粘附,血小板聚集较对照组增强(P<0.01);而急性期病人血小板聚集较对照组降低、且血小板数较少,平均出血时间较延长(P<0.01),急性期病人经治疗后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数有所改善,提示慢性阻塞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小板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3.
观察了32例重症肺心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简称PA)和血液流变学,并和所测正常人、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塞进行对比,结果:PA测定值以肺心组最高,与正常人和其他组相比均有显性差异(P<0.01);肺心组全血粘度和血球压积升高亦显高于正常人和冠心组(P<0.01)。提示PA升高可促进高凝状态,DIC、微血栓形成和肺动脉高压,使用川芎嗪、丹参、肝素、心痛定等抗PA和抗凝药物,降低了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30例肺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稳心颗粒,1包/次,3次/d,温开水冲服,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室性期前收缩次数明显下降,心悸、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均较对照组好转,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的疗效分别为92.3%(60/65)、93.8%(61/65),对照组分别为76.9%(50/65)、75.4%(49/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服药期间未发现与稳心颗粒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稳心颗粒治疗肺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见效快、无不良反应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苦碟子注射液40lnl,静脉滴注,1次/d,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40%,对照组为22%,两组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及右心衰症状改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及血气分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可缩短心衰及呼衰改善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老年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肺心病并发冠心病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诊断,尽量减少漏误诊。方法:选择1999年4月以来我院资料较完整的单纯肺心病66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30例,分别从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血脂5项和红细胞比积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学处理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两组在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听诊A2>P2,心电图显示ST-T改变方面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讨论;目前尚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及早做冠脉造影可能是最佳诊断手段,必要时可行试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二种对比的方法,即常规心电图检出法及连续心电图监护法,检出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5%及80%。并分析了肺心病心律失常的规律及原因。1.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均有,以各种房性心律失常为多(占75.8%)。2.心律失常呈一过性,间歇性,昼夜变化性。3.心律失常发生原因主要与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有关,其次与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肺心病并发症伴发症、心功能不全、支扩剂应用及严重感染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肺细小动脉内血栓形成情况。方法以49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尸检病例作为研究对象,103例同期非肺心病、非DIC尸检病例作为对照组。对肺组织及其他脏器切片进行病理学观察,重点观察肺细小动脉中血栓情况。结果肺心病组中44例存在多发性肺细小动脉血栓,发生率为89.8%;其中合并较大肺动脉内血栓者9例,发生率为18.4%;细动脉内血栓占全部血栓的80%。对照组中仅3例可见肺细小动脉内血栓,发生率为2.9%。所有检出血栓均与血管内膜紧密粘连,提示为原位血栓形成。存在肺细小动脉血栓病例的其他脏器均未见血栓。统计分析显示肺心病组肺细小动脉血栓发生率及血栓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发性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是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极为突出和常见的病理学改变,为临床上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原因、分类及临床特点、合并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确诊的320例老年肺心病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234例发生心律失常(占73.1%),其中两种或以上的心律失常72例(占30.8%),激动起源异常145例(占62.0%),传导异常89例(占38.0%),其中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多见(占73.2%);无心律失常组86例(占26.8%)。并发心律失常组存活198例(占85.0%),死亡36例(占15.0%);无心律失常组存活84例(占97.6%),死亡2例(占2.4%),两者存活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期组133例(合并心律失常56例),失代偿期组t87例(合并心律失常178例),两者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存活率低,预后差。失代偿期肺功能差者容易并发心律失常。及时、反复、多次行心电图检查,查清心律失常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