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椎 -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 ,导致该动脉供应区——脑及脊髓发生功能不全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长期以来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看法不一 ,因而名称各异 ,常用的如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巴 -利综合征 ( Barre- Lieon syndrome) [1]。近年来 ,随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基础研究的进展 ,学者们已从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角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运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为了阐明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谢欣  孙强  李志贤 《安徽医学》2017,38(2):185-188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择110例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的老年(65岁以上)BPPV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76例无眩晕病史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同时将观察组患者按血管检测结果分为椎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以及基底动脉异常组.采用MRA检查等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以及椎动脉优势等血管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判断患者的眩晕级别.采用Spearman分析椎动脉异常情况与眩晕级别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迂曲、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2级以及其他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基底动脉正常者占3.30%比对照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动脉异常组、基底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患者的眩晕级别、治疗缓解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异常情况(椎动脉优势,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均与眩晕级别呈正相关关系(r=0.537,r=0.608,r=0.618,P均<0.001).结论 老年BPPV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异常的概率较高,椎动脉优势、迂曲,且可能合并后循环血液供应障碍使患者眩晕级别发生变化,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3.
盐酸氟桂嗪治疗眩晕患者的TCD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病因较复杂 ,其中椎 -基底动脉缺血 (VBI)是眩晕的主要病因之一。椎一基底动脉解剖变异较大 ,有报道[1] 双侧椎动脉管径不相等者占 74% ,因此在评价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循环状态时 ,应以基底动脉为主要观测指标 ,而不能仅依据椎动脉流速下降或增快即作出VBI的诊断。我们采用TCD检测眩晕患者椎一基底动脉血流 ,结合转颈试验 ,并以治疗前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 ,评价盐酸氟桂嗪的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眩晕患者 2 6例 ,平均年龄 5 4岁 (32~ 81岁 ) ,女性 15例 ,男性 11例。1.2 盐酸氟桂嗪…  相似文献   

4.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VA-CS)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约占各型颈椎病的20%~30%[1]。VA-CS是由于颈部的原发病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导致该动脉供应区发生功能不全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2]。可表现为眩晕、头痛、视觉障碍及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该病多采用单纯牵引、手法推拿、理疗、针灸、扩血管、营养神经药物等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I)检测中青年椎基底动脉型眩晕60例颅底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现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最大峰值流速(Vs).舒张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值均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值和阴性对照组.提示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不足以及脑血管的弹性及硬化程度的改变是产生中青年椎一基底动脉型眩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系统为脑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61%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较粗,33%的右侧椎动脉较粗,6%两侧椎动脉管径完全相同。当椎动脉管径差异明显时便形成一侧椎动脉优势,发生率大于50%。许多研究表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可能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后循环的相关部位梗死。目前国内外关于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研究椎动脉优势和非优势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和部位,从而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为后循环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定星状神经节阻滞加丁咯地尔静脉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丁咯地尔静脉注射,B组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加丁咯地尔静脉注射治疗前后,通过眩晕、头痛及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变,评定疗效差异.结果 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眩晕、头痛程度较治疗前均有减轻,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改变,且B组优于A组.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丁咯地尔静脉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且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动脉型颈椎病(GAS)是由于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压迫刺激椎动脉或支配颈椎动脉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循环障碍和颅内供血不足为主要病理改变,产生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猝倒为主症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国内文献报道,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为17.3%,约占颈椎病的10%~15%,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9.
转颈屈颈仰头和TCD MRA与椎动脉狭窄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转颈、屈颈、头后仰试验与经颅多普勒(TCD)、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椎动脉(VA)狭窄性眩晕的关系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41例眩晕患者经转颈、屈颈、头后仰检查疑VA供血不足,分别行椎-基底部TCD和MRA检查.结果:转颈、屈颈、头后仰检查可诱发患者眩晕症状,其中左右转颈32例,屈颈和头后仰25例.TCD检查双侧VA血流不对称30例.椎动脉MRA双侧不对称39例,其余2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结论:转颈、屈颈、头后仰试验诱发患者眩晕,对临床初诊椎动脉狭窄有重要参考价值,TCD诊断椎动脉狭窄准确率相对较高,MRA确定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祛瘀化痰类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止眩通络汤(半夏、钩藤、牛膝、茯苓、天麻、白术等)治疗本病36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7%。治疗组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黏度改善有显著疗效,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活血祛瘀的功效,有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黏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椎动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象(MRA),对31例颈性眩晕病例进行了检查。结果:有5例椎动脉畸形;其中2例为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缺如,1例为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5例中有3例会并枕颈畸形。椎动脉畸形组和正常组比较,手术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病程和体征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椎动脉畸形基础上,如果出现颈椎不稳,则容易发生颈性眩晕,颈椎融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经颅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分析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原因、血液动力学、频谱特点、狭窄程度与盗血的关系等问题,评价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常规显示颈动脉、椎动脉的内径及内膜情况,对椎动脉疑有盗血频谱的患者再结合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锁骨下动脉出现血流方向逆转,基底动脉呈双向血流的特定盗血频谱图形。15例SSS患者中,动脉硬化及大动脉炎所致各为13例和2例,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或闭锁,可引起部分性及完全性盗血。椎动脉峰值流速健侧明显高于患侧。结论SSS最常见病因为动脉硬化和大动脉炎。其完全性与部分性盗血,与血管狭窄程度有关。彩色多普勒与经颅多普勒相结合能更准确地对SSS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寰椎椎动脉沟环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寰椎椎动脉沟环对脑血供的影响。方法:用4只猕猴做模型,通过超声多普勒和椎动脉数字减影造影检测椎动脉血流速和血流量,结果:有寰椎椎动脉沟环存在时颈部活动可致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明显降低,椎动脉壁受刺激也可使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降低。结论:沟环除对动脉有机械压迫作用外,还对椎动脉壁的神经末梢有刺激作用引起血管收缩而减少椎动脉血流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椎动脉沟环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方法通过收集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2008-08~2009-09 800例颈椎摄片中,选出发现有寰椎后弓椎动脉沟环的63例颈椎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患者中,椎动脉沟环合并颈椎退行性变者21例(33.3%)。Ⅰ型36例,占57.1%;Ⅱ型14例,占22.2%,其中Ⅱa型5例,Ⅱb型9例;Ⅲ型13例,占20.6%。结论寰椎后弓椎动脉沟环的存在,在头颈部的旋转或屈伸运动时,可引起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出现间歇性眩晕有密切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发病机制复杂,笔者结合文献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从颈椎病变、血液与血管病变、本体感觉及前庭神经核学说等三个方面作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综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方法:利用我院图书馆及上网查询浏览了几十篇有关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像学检查方面的文献,并重点学习近20篇有关文献。对X线平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等几种检查方法的优劣进行了比较。结果:X线平片是常用检查方法,MRI、CTA及TCD能准确显示血管形态及血流,DSA因有创已不常用,EEC及脑血流图尚在摸索阶段。结论:几种检查方法各有其优劣,需综合分析,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头转动试验(转颈,屈颈及头后仰)与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椎动脉(VA)狭窄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价值及相互关系。同时对VA狭窄性眩晕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方法:100例VA狭窄性眩晕病人,经头转动、屈颈和头后仰试验与TCD和MRA检查进行比较。同时进行排除非VA狭窄所致眩晕的其他疾病的相关检查。结果:经头转动试验可诱发病人眩晕症状者78例。其中44例屈颈及仰头试验也出现眩晕。TCD检查双侧VA血流不对称73例。MRA检查双侧椎动脉不对称95例,另有5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结论:头转动试验对VA狭窄性眩晕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TCD诊断VA狭窄准确率相对较高。MRA对确定VA狭窄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头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1680例,分析这些患者的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纤细、椎动脉痉挛、椎动脉穿孔位置异常、椎动脉走行迂曲、椎动脉起始源异常、椎动脉瘤(或伴钙化)6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1段存在6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有助于在临床上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并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南经颅多普勒检测出的椎动脉颅内段血流速度减慢的患者进一步做椎动脉颅外段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探讨其产生原因,进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进一步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由经颅多普勒检测出的椎动脉颅内段血流速度减慢的300例患者做椎动脉颅外段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结果南彩色多普勒检测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患者,其颅外段多有如下改变:狭窄、迂曲、起源点方向变异、起源位置变异。颅外段双侧均有病变为82例(占27%),单侧病变为218例(占73%)。结论TCD与彩色多普勒相互补充对椎动脉颅内段、颅外段全面检查,能够更准确地发现椎动脉的病变部位,分析病因,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