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与脑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经头部MRI检查确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根据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确定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及相关性.结果 前交通支开放组43例,其中深穿支梗死28例,皮层梗死15例;后交通支开放组23例,深穿支梗死10例,皮层梗死13例.结论 脑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与完整的Willis环及有效侧支循环的数量有关,多支侧支循环建立,更倾向于深穿支梗死.  相似文献   

2.
Wang HJ  Fan CQ  Guo XH  DU Q  Wu 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7):3365-3367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闭塞时侧支循环建立的数量与梗死灶数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梗死灶数量和侧支循环建立的数量.利用SPSS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比较侧支循环建立的数量与病变部位数量的关系.结果 (1)25例患者,单条血管闭塞10例,多条血管闭塞15例,共有46条血管闭塞;(2)在46条闭塞血管中,23条血管有单侧支循环代偿,其中8条存在单部位病灶,15条存在多部位病灶;23条血管有多侧支循环代偿,其中18条存在单部位病灶,5条存在多部位病灶.(3)单侧支代偿血管组,多部位病灶的发生率为65.2%,多侧支代偿血管组多部位病灶发生率为21.7%,单侧支代偿血管组多部位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多侧支代偿血管组,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的侧支循环建立,除了Willis环的完整性之外,还和侧支循环建立的数量有关,本研究表明,多侧支循环建立,可显著减少梗死灶数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时各侧支循环途径出现的概率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证实的大脑中动脉闭塞者30例,观察侧支循环的途径、组成、分析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Willis环代偿是主要的侧支循环途径,以前交通动脉代偿为主,其中Willis环不完整者容易患脑梗死。结论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否出现缺血性症状与Willis环的代偿能力密切相关,Willis环的代偿潜能与Willis环是否完整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病变部位及其建立的数量与脑动脉闭塞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经头部MRI检查、DSA检查发现至少有1支以上脑动脉闭塞.利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从而探讨侧支循环建立的数量与痛变部位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我们发现单侧支循环代偿25例,其中责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造影(DSA)的特点。方法经CT、MR I确诊为脑梗死并行DSA检查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结果70例患者中,17例患者造影阴性,53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53例造影阳性患者中,44例存在责任血管,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2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24例,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8例;轻-中度狭窄11例,重度狭窄-闭塞33例,两者之间侧支循环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所有脑动脉狭窄和责任血管中,颅内病变明显多于颅外病变,最常累及的病变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起始部和椎动脉(VA)开口,最常见的侧支循环是W illis环和软膜血管,严重的脑动脉狭窄更易引起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SA)对烟雾病侧支循环途径的评价作用。方法 :回顾 1 5例烟雾病患者的脑血管 DSA片和有关临床资料 ,分析常见侧支循环途径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DSA均很好的显示了病变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及其侧支循环途径。其中 1 3例通过 Willis环建立侧支循环 ;眼动脉增粗者 8例 ;基底节区异常血管网 ( MMD血管 )和软脑膜吻合支在所有患者均可见 ,但程度不同。结论 :DSA对烟雾病侧支循环途径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Willis环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是主要侧支途径 ,而眼动脉、软脑膜吻合支等属于次级侧支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青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3例青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5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基底节区梗死14例,脑于梗死4例,脑叶梗死4例,侧脑室旁梗死1例。血管造影显示:80%的患者为多支颅内血管病变,前循环合并后循环。1例还同时合并:占冠状动脉第一屈曲部完全闭塞。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主干受累最常见,1例患者右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青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重要致病原因,颅内大、中、小血管可以同时受累,侧支循环代偿是患者预后良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ICA)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解剖特点,并探讨Ⅰ级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症状性ICA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20例(重度狭窄组)及闭塞患者22例(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Ⅰ级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脑梗死发生情况,分析Ⅰ级侧支循环代偿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结果 重度狭窄组PCoA开放患者明显多于闭塞组,ACoA+PCoA开放患者明显少于闭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脑梗死类型均以多发性梗死为主,组间单发性脑梗死与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仅多发性梗死类型中重度狭窄组BZI+PI梗死患者显著多于闭塞组(P<0.01);仅ACoA开放患者EBZ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AcoA未开放患者(P<0.05),其余梗死类型均与侧支开放情况无关(P >0.05).结论 多发性不连续梗死是ICA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主要梗死类型;前交通动脉的开放可减少外分水岭梗死的发生,但与其它梗死类型无关;其它侧支开放形式亦与梗死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严重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及与中风的关系.方法 对67例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TCD技术检测颅内动脉的流速及Willis环和眼动脉侧支开放情况,并分析其与中风的相关性.结果 TCD显示①病变侧的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健侧.②Willis环代偿组患侧MCcA流速明显高于颈内外侧支代偿组.③有Willis环代偿组梗塞的发生明显减低.④ACoA与中风的发生负相关.结论 TCD可以评价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为预测中风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单侧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方法 对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1126例,其中67例CDFI诊断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TCD技术检测其颅内动脉的流速及Willis环和眼动脉侧支开放情况.结果 CDFI显示狭窄处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增快.TCD显示:①病变侧的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健侧;②Willis环代偿组患侧MCA流速明显高于颈内外侧支代偿组;③ACoA与中风的发生负相关.结论 TCD、CDFI的联合应用可以全面观察整个颈动脉系统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60例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与DSA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在60例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的部位为右侧42例,左侧19例,其中1例两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椎动脉发育不良侧平均管径(2.02±0.15)mm,健侧平均管径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26例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DSA分析来探讨血管因素在年青人脑血管病中发生的影响.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修订的标准选出26例TIA患者(平均年龄39岁),分析其DSA影像.结果:在26例患者DSA影像中,发现问题的有20例,其中先天性血管病变有4例(20%),狭窄或闭塞的有16例(80%).后者中累及颅外血管12支(37.5%),颅内血管20支(62.5%).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也是年轻人TIA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或许将是降低青年卒中发生的一个主要方向.结论:血管病变是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基础,DSA能很好的帮助我们了解TIA中年轻人的血管情况,对预防卒中的发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对青年人脑梗死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青年脑梗死病例48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分析患者血管病变类型和部位。结果48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率为52%,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最多(17例,占35%),其次为动脉炎(10%),Moyamoya病为7%。脑叶梗死是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主要病变部位。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较为常见,脑血管造影在青年脑梗死患者病因诊断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管性痴呆(VD)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依据头颅CT结果观察40例老年人血管性痴呆患者卒中的次数,部位,性质,病灶数目。结果40例VD患者2次及2次以上卒中36例(90.0%),缺血性卒中35例(87.5%),基底节区及颞叶卒中27例(67.5%),多发病灶36例(90%);全部病例均有脑萎缩。结论VD与卒中次数,性质,部位,病灶数目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借助全脑血管造影(DSA)和ABCD。工具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表现与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探讨TIA发生卒中风险的原因。方法:128例TIA患者入院时根据ABCD。评分分组,高风险组58例,中低风险组70例,观察血管狭窄的程度和分布,血流代偿,溃疡斑块存在的情况。结果:高风险组狭窄≥70%的发生率为67.2%,高于中低风险组(51.4%)(χ2=6.242,P〈0.05);高风险组溃疡斑块的发生率为51.7%,高于中低风险组(38.6%)(χ2=6.027,P〈0.05),中低风险组血流代偿的发生率为77.1%,高于高风险组(65.5%)(χ2=5.913,P〈0.05)。结论:TIA高风险的可能原因为血管狭窄造成的低灌注和溃疡斑块微栓子脱落导致的栓塞,有血流代偿可能起了到缓解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评价DSA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2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SA资料,包括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血管狭窄部位、程度,责任动脉检出率及NIHSS评分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等。结果 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73.33%,责任动脉的检出率为77.27%;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18.18%)、大脑中动脉水平段(14.97%)、椎动脉开口处(12.30%)。狭窄组患者NIH-SS评分高于非狭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行DSA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对二级预防方案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药物治疗、支架置入术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为进一步提高ICVD介入诊治提出建议。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颈动脉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明显狭窄后,接受脑DSA检查,并对患者的脑DSA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0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脑DSA检查,共明确72例患者存在明显的不同部位血管狭窄,18例符合手术指征患者进行了支架成型术,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00%,发生轻度并发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脑DSA是对ICVD具有临床诊治意义的检查手段,严格掌握检查指征则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科收治的58例TIA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A不做影像学检查极易误诊,这些影像学检查各有优缺点,合理联合应用对及时、正确评价病灶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鉴别各型TIA及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对TIA患者,不应单纯治疗和预防TIA发作,关键在于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导致TIA发作的原因,以防止TIA的反复发作或演变为完全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