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可造成心、肝等多个器官损伤,并可危及生命。北京协和医院收治了1名青年女性,因未规律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出现重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严重的肝功能损伤。收住院后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原发病,并积极纠正心力衰竭、控制心房颤动。病程中患者出现胆红素重度升高,给予激素及保肝治疗后症状改善。定期随访,临床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心房颤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房颤动转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T3、T4水平及H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房颤动转复时间为(127.69±25.34)d,观察组心房颤动转复时间为(36.77±8.5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复律药物可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缩短心房颤动的转复时间,患者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周期性瘫痪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2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周期性麻痹病例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了解甲状腺功能亢性周期性瘫痪的临床特点.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周期性瘫痪者的甲亢症状有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漏诊、误诊,但确诊后及时治疗预后较好.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周期性瘫痪并非少见,但临床表现多样,故对原因不明的四肢麻痹者,应仔细询问病史,必要时行甲功能检查,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4.
梁国钦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890-1891
目的:研究与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对其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4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律失常,占80.9%;心电图检查以心房颤动最为常见,共29例,占61.7%:临床误诊18例,占38.3%;经治疗后,43例患者的甲亢病情明显缓解,死亡4例。29例心房颤动中恢复窦性心律者20例。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诊治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对症治疗及对甲亢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76例131I治疗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血浆的FT3、FT4、sTSH水平及治愈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亢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经131I治疗后3,6,12个月时血浆的FT3、FT4、sTSH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3、FT4,P〈0.01;sTSH,P〈0.05);而治疗后3,6,12个月时血浆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经131I治疗后的176例甲亢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痊愈142例(80.7%),有效率94.4%。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经131I治疗以后,随着甲亢的治愈,绝大多数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可以治愈或明显改善。结论 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疗效好,治愈率高,方法简单,可作为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危象合并急性脑梗死发病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甲状腺危象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以及两者的关系。结果 4例青壮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均在住院过程中发生甲状腺危象。影像学特点:大面积脑梗死3例,多发脑梗死患者1例,经DSA确诊为烟雾病。主要发病特点:(1)甲状腺激素显著升高;(2)均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3)无明显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经治疗恢复良好3例,死亡1例。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急性脑梗死时,可发生在较年轻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高度疑似甲状腺危象及有甲状腺危象前兆者应及时按甲状腺危象处理。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目的 讨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 配合诊断进行治疗.结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分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房颤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69例患者用碘联合甲状腺片和普萘洛尔治疗,分析69例患者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电图的变化.结论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在优质护理下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减少了房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Graves及Plummer甲亢所致甲亢性心脏病(甲亢心)经131I治疗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心功能状况。方法对本院核医学科2009至2010年确诊的Graves及Plummer甲亢所致的40例甲亢心患者行131I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行甲状腺功能生化及相关抗体、12导连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或甲状腺显像检查,评价患者治疗情况。结果131I治疗1年后,31例Graves甲亢患者甲状腺功能生化恢复正常15例、甲状腺功能减退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9例,治疗前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Plummer甲亢患者恢复正常5例、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心房颤动是甲亢心中最主要的不良事件(25例,62.5%),经131I治疗后缓解率76.0%。结论控制甲亢是缓解甲亢心的关键,131I治疗甲亢有独特优势;考虑到长期甲亢状态会加重心脏损害,可加大131I剂量,强调一次性有效确切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巯咪唑治疗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38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产妇,使用甲巯咪唑治疗,并与未使用药物控制的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产妇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甲巯咪唑治疗产妇甲亢后,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变化以及发生先天性畸形情况。结果在新生儿断脐前抽取脐静脉血检测的甲状腺激素发现,观察组的TT3、TT4、FT3、FT4以及TS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巯咪唑治疗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虽有部分新生儿畸形的发生,但总体上能减少新生儿畸形发生率,维持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可在定期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的前提下使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7例老年人心房纤颤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老年人房颤的主要病因是冠心病,多为阵发性,发作时心室率大多<100次/分,转复后往往有窦性心动过缓,且为间歇性。肺心病、风心病和心肌病引起的房颤多为慢性,发作时心室率多>100次/分,易合并心力衰竭。房颤发作时心室率过快或合并心力衰竭,宜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而心室率不快、症状不多者,无血流动力学改变者不必转复治疗。老年人房颤乙胺碘呋酮转复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病房治疗的7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据患者的疾病史、入院心电图检查、住院期间心电监测确定有无房颤及类型。随访出院结局和3个月预后。将合并阵发性房颤组分别与无房颤组及合并持续性房颤组对比临床特征及预后。 结果 ①合并阵发性房颤与无房颤的患者相比,入院时神经功能受损更严重(P<0.001),患者严重神经功能受损比例更高(P=0.002)。合并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功能异常的比例更高(均P<0.05)。合并阵发性房颤是出院结局及出院3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为2.190(1.111,4.316)、3.399(1.701,6.791)。②合并阵发性房颤与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相比,患心脏瓣膜性疾病的比例更低(P<0.001),住院期间病情明显缓解比例更高(P=0.017)。 结论 合并阵发性房颤相比无房颤患者起病时病情重、伴发疾病更多;相比于持续性房颤患者,仅心脏瓣膜性疾病比例更低;相比于无房颤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及3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当代心血管领域亟须攻克的两大“堡垒”之一,而传统的房颤筛查存在“检测时未发病、发病时未检测”的局限,导致房颤管理存在检测率低、规范管理率低等不足。可穿戴设备为房颤早期发现和科学管理创造了技术条件,其在房颤筛查中的可行性、高灵敏度和特异度逐步得到验证。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可穿戴设备在房颤人群筛查与管理中的流行特征、应用现状、局限及前景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可穿戴设备用于房颤的筛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左房内径(LAD)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对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台州市中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AF患者,设为观察组,均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同期选取7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LAD、血清BNP、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分析AF相关因素,同时对观察组患者建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AD及血清BNP对AF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及高血压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BNP、ACE水平及LA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扩张型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冠心病、高血压、hs-CRP、BNP、 ACE水平及LAD与AF呈正相关(P?<0.05)。LAD预测AF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3,血清BNP水平预测AF复发ROC曲线下面积为0.690。结论 AF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能够通过术前血清BNP水平及LAD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心房颤动(AF)病因及年龄分布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机收集我院2007年10月~2011年10月AF住院患者共12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冠心病占38.3%,高血压占27.5%,糖尿病13.3%,肺心病占9.2%,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7.5%,心肌病、甲亢、贫血等也占一定比例;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主发年龄段和风心病不同;阵发性AF18例,占15.0%,持续性AF43例,占35.8%,永久性AF59例,占49.2%.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等是AF的主要病因,重视AF的健康教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AF)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正在不断增加,成为新世纪心血管疾病中一大新的流行疾病。迄今为止,在AF的有效治疗上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如何在高危人群中采取措施预防它的发生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可谓基本空白。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与AF的发生和维持有密切关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A)具有减少AF的作用。该文从发病机理、临床治疗等方面阐述ARA对AF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F N Brand  R D Abbott  W B Kannel  P A Wolf 《JAMA》1985,254(24):3449-3453
In 30 years of follow-up of 5,209 participants in the Framingham Study, 193 men and 183 women developed atrial fibrillation (AF). Among this group, "lone" AF occurred in 32 men and 11 women fre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v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lone AF, each case was matched to controls in the remaining Framingham sample. Comparisons indicated that levels of sever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rial fibrillation cases, however,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s of preexisting nonspecific T- or ST-wave abnormalities and intraventricular block as determined by electrocardiograms. Follow-up for new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dicated similar rat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but the rate of stroke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lone AF group. Findings suggest that subjects with lone AF, despite similar cardiovascular risk profiles to normal controls, have a distinct preponderance of preexisting electrocardiographic abnormalities. Furthermore, contrary to general belief, lone AF is not a benign condition; it has a serious prognosis, indicating a greater need for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二尖瓣病变患者左房心肌总蛋白激酶 C(PKC)活性及 PKCα、β亚类含量与心房颤动(AF)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35例患者分为四组 ,A组 :二尖瓣狭窄 (MS)伴 AF;B组 :为窦性心率 (SR)的二尖瓣狭窄 ;C组 :二尖瓣关闭不全 (MR)伴 AF;D组 :为 SR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分别检测各组总 PKC活性及 PKCα、PKCβ亚类含量。结果 各组间总 PKC活性无明显差异 (P>0 .0 5 )。伴有 AF的二尖瓣病变患者 (MS或 MR)其左房心肌 PKCα含量低于 SR的二尖瓣病变患者 (MS或 MR) ;而 PKCβ含量却高于 SR的二尖瓣病变患者 ,但上述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处理的显著性水平 (P>0 .0 5 )。结论 左房心肌总 PKC活性与二尖瓣病变患者 AF发生的关系不明显 ,但左房心肌 PKC亚类含量水平的变化与 AF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房颤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456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年龄分组,分析老年人房颤的特点。结果 456例房颤患者中,年龄60~94岁,男女比例1∶0.67;房颤病因中,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直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心功能Ⅱ~Ⅳ级所占比例较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明显减少(P<0.01)。结论房颤的发生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衰等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在AMI发病后连续3~7天心电监护中,18例新出现房颤(房颤组),20例无房颤出现(非房颤组)。根据房颤发生的时间将房颤组又分为房颤早发亚组(8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内)和房颤迟发亚组(10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后),比较两组间及两亚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房颤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高(P<0.05)。房颤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而房颤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P<0.05)。结论: AMI并发房颤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房颤出现的时间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