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癌高表达基因erk的PCR扩增,克隆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光  阎小君 《医学争鸣》1997,18(6):563-566
对在胃癌高表达的EPH家族基因erk胞外的配体结合区基因扩增及克隆.方法:从胃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提取RNA,反转录为cDNA,以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并合成引物进行RT-PCR,并将扩增片段克隆入pUC19质粒,用酶切及PCR方法筛选鉴定阳性克隆.结果:RT-PCR扩增片段与设计相符,且特异性好,无非特异产物出现,表明所设计引物符合要求.酶切及巢式PCR、PCR-RFLP方法证明克隆片段正确插入pUC19的HindIII和BamHI位点,并将重组克隆命名为pGE42.结论;克隆的完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胃癌的发生中的作用,寻找其胞外配体及进行表达产物的细胞定位等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硫氧还蛋白融合表达系统表达胃癌相关基因GCRG213。方法:采用PCR技术从pGEM-T质粒上扩增出含完整ORF的GCRG213 cDNA序列,将其克隆至硫氧还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T102/D-TOPO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融合蛋白,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结果:高效表达出相对分子量约29.4ku的重组融合蛋白。薄层凝胶扫描显示,其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质的28.7%。结论: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Thioredoxin-GCRG213融合蛋白,为后续功能研究、蛋白制备及其抗体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食道癌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表达变化的基因。方法使用基于抑制性PCR技术的消减杂交方法,对食道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cDNA进行消减杂交,并对食道癌组织表达发生变化的基因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对等量的食道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cDNA进行消减杂交后,获得4个与食道癌发生与转移有关的序列标签,经测序和同源性检索证实为食道癌相关基因2、胱抑素B、膜联蛋白A1、钙粒蛋白A,它们的表达变化可能与食道癌的去分化、恶性增殖转化有关。结论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可高通量地分析食道癌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5.
胃癌下调全长基因GDDR的克隆及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u JJ  Dou KF  Peng SY  Wang WZ  Wang ZH  Xiao HS  Guan WX  Liu YB  Gao ZQ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3):1166-1168
目的 从成功建立的用于筛选胃癌下调新基因的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中克隆全长新基因 ;检测其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 ,分析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挑选阳性克隆测序筛选基因片段 ,cDNA末端快速扩增得到其全长。在 2 5例胃癌与正常胃黏膜RNA进行半定量RT PCR。生物信息分析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 ,并行其推导蛋白性质与功能的研究。结果 筛选到一 331bp的基因片段 ,经cDNA末端快速扩增 ,得到了长度 75 0bp的全长新基因。命名为GDDR ,被国际GenBank收录 ,收录号 :AF4 94 5 0 9。RT PCR表明它在胃癌中明显下调 (GDDR/ β 肌动蛋白 13 5± 5 1与 1 0 4± 0 2 0 ,P <0 0 1)。染色体定位 2 p13,由 5个外显子组成。与CA11在染色体上的距离仅差 2 2kbp ,即均位于 2 p13。其编码蛋白前有一跨膜肽区 ,与胃癌候选抑癌基因CA11编码蛋白为同源蛋白 ,均为新的BRICHO家族成员。结论 得到一胃癌下调全长新基因GDDR ,它可能为BRICHO家族中又一胃癌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MBT1基因表达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DMBT1基因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DMBT1基因的表达率分别为22.9%(11/48)和89.6%(43/48);伴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的DMBT1表达率9.7%(3/31)均低于不伴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的表达率76.5%(13/17)(P<0.01),该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型、浸润方式及肿瘤大小等无关(P均>0.05).结论 DMBT1基因表达率降低与胃癌转移有关,提示该基因在抑制肿瘤发生及肿瘤转移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震亚  徐荣臻 《浙江医学》1998,20(12):737-738
为研究胃癌中P16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应用蛋白A金探针免疫组化技术对30例胃癌和20例正常胃粘膜标本P16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正常对照组均有P16表达,其阳性细胞百分数为72.55%±17.22%,而胃癌组为54.90%±28.9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t=2.100,P<0.05)。胃痛组中23.3%(7/30)P16表达减低,10%(3/30)未表达。提示胃癌中有P16的异常表达,免疫组化技术可较准确地反映P16的表达,更适合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Rb基因产物表达与胃癌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与分析Rb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3例胃癌Rb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胃癌Rb基因产物表达阳性率60.4%,(32/53),Rb基因产物表达阳性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生存期短,结论:检测Rb基因产物表达有助于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极其对应癌旁组织中Syk基因表达情况极其与HER2基因的相互关系,及探讨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与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 在 PubMed上检索有关文献并综述。 结果 Syk启动子甲基化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ER2与胃癌的肿瘤的大小、浆膜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Syk和HER2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密切相关并为胃癌的诊疗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案。  相似文献   

11.
应用显微切割-cDNA PCR-SSH法克隆胃癌前病变相关基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构建胃异型增生组织cDNA消减文库,初步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手工显微切割取胃异型增生和正常组织,应用cDNAPCR方法对少量组织全转录组扩增后进行双向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消减后片段与载体连接、克隆、筛选、测序及同源性检索,并用斑点杂交方法验证检测结果。结果 正常和异型增生组织互为tester和driver成功构建了2个cDNA消减文库,分别代表在异型增生组织中表达上调和下调基因,测序的26个克隆中15个为已知基因,3个为已知EST,8个为新的EST,GenBank登录号为BQ164614-BQ164616,BQ291516-BQ291520,其中15个片段经证实在胃异型增生阶段有显著表达差异。结论 利用本室创建的显微切割-cDNA PCR-SSH法成功构建胃异型增生组织cDNA消减文库,初步筛选部分基因,为寻找胃癌发生相关基因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胃癌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测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筛选数个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检出率高的胃癌差异表达片段。方法 以筛选了的gcys-10,gcys-12,gcys-13,gcys-16这4个新基因片段为研究对象,将它们克隆入T载体中进行测序,根据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细胞株GC7901、胃粘膜细胞株GES-1以及胃癌、胃粘膜活检标本。结果 4个差异基因表达片段测序后经过同源性检索均为新基因,被基因库收录,收录呈为AF054171,AF071052,071053,某某071056。根据这些基因设计的4对引物均能从GC7901总RNA中扩增出相应产物,而gcys-10的引物未能从GES-1细胞株中扩增出相应产物。gcys-10在50例活检标本中的检出率分别为:萎缩性胃炎83.3%,肠腺化生81.8%,疣状胃炎58.3%,胃癌88.9%,胃溃疡50.0%,十二指肠溃疡0,急性胃炎0。在17例胃癌手术标本的检出率为94.1%。结论gcys-10,gcys-12,gcys-13,gcys-16均为胃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gcys-10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检出率非常高,其表达的变化可能对胃癌的早期发展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微小RNA(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单链核苷酸小分子RNA,能在转录后水平对靶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这种特异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发现miRNAs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而且miRNAs内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其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因此miRNAs的SNP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成为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与胃癌相关的miRNAs及SNP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综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识别与胃癌预后相关关键基因,探讨其能否作为胃癌预后预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从美国高通量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胃癌患者基因芯片数据集(GSE79973)并在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国,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胃癌的癌变过程是有多因素、多基因、多步骤的综合过程。有文献表明胃癌的发生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下,多种原癌基因的活化和多种抑癌基因的失活导致了胃癌的发生、发展,研究胃癌相关基因不仅对于了解胃癌的发病机制十分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基因与胃癌及癌前病变恶性转化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T在121例不同病变胃黏膜组织的表达。结果 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息肉(GP),残胃(GR),胃溃疡(GU)和胃癌(GC)中端粒酶hTR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5.oo%,0%,7.14%、13.64%和82.14%。结论 端粒酶基因hTRT的表达与胃癌前病变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其重新激活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葡萄胎发病相关新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筛选和克隆与葡萄胎发病相关的新基因。方法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方法,建立葡萄胎组织与正常早孕绒毛组织间的差示cDNA文库,从中筛选出新基因序列,并克隆其全长。结果从差示cDNA文库中共筛选出28个克隆,测序结果提示含10种基因序列,其中3个基因片段被确认为功能未明的新基因,并获得其中一条基因的全长序列(按克隆序列号命名为F10)。结论F10等新基因可能与葡萄胎的病理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重复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1999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食管胃重复癌22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一期成功完成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次全切除结肠代食管、空肠代胃重建消化道17例。近段胃大部切除,食管次全切除,结肠代食管3例,2例手术探查。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颈部吻合口瘘2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呼吸衰竭1例,肺不张1例,均行保守治疗后痊愈,20例获得随访,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55%,30%.5%(19/20,11/20,6/20,1/20)。结论食管次全切除,全胃切除或近端胃大部切除、结肠代食管、空场代胃重建消化道是治疗上消化道重复癌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