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鼻内窥镜下咽喉部异物取出术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55例在鼻内窥镜下行咽喉部异物取出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异物取出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本研究组55例咽喉部异物患者均在鼻内窥镜直视下顺利取出,成功率100.00%;耗时1~8min不等,平均(2.8±0.9)min;术后,14例异物停留时间患者给予口服抗生素等辅助治疗,其余患者未出现明显粘膜损伤、出血、水肿等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结论 规范、科学地使用鼻内窥镜为临床开展咽喉部异物取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鼻内窥镜下咽喉部异物取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47例在鼻内窥镜下行咽喉部异物取出术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本研究组47例患者均在鼻内窥镜直视下顺利取出,成功率100.00%;耗时0.6~7mIn不等,平均(2.3±0.9)mIn;术后,16例异物停留时间患者给予口服抗生素等辅助治疗,其余患者未出现明显粘膜损伤、出血、水肿等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结论 规范、科学地使用鼻内窥镜为临床开展咽喉部异物取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在内镜下取出耳、鼻、咽喉异物的临床体会。方法对15例鼻腔异物、17例耳道异物及53例咽喉异物行内镜下取出术。结果 85例耳、鼻、咽喉异物患者均在耳内镜、鼻内镜、纤维喉镜下取出,成功率达100%,无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结论耳、鼻、喉内镜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异物取出术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耳、鼻、咽异物取出术中的鼻内镜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49例漏诊及不易取出之处耳道、鼻腔、咽部异物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异物均顺利取出,定位准、耗时短、损伤小.结论 对于常规方法漏诊或耳鼻咽喉科异物取出困难病例,应用鼻内镜是良好选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鼻内镜在取上颌窦异物的可行性。方法:对8例经CT证实有上颌窦异物的患者,在全麻下切除部分钩突,开放上颌窦口取出异物。结果:8例上颌窦异物患者经鼻内镜取出。结论: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异物取出术,手术操作简便,损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涂向东 《广州医药》2006,37(4):39-40
目的 探讨鼻内镜在耳、鼻、咽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不同角度鼻内镜对58例漏诊及不易取出之处耳道、鼻腔、咽部异物患者行异物取出术.结果 全部异物均顺利取出,定位准、耗时短、损伤小.结论 对于常规方法漏诊或耳鼻咽喉科异物取出困难病例,应用鼻内镜是良好选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在上颌窦异物取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上颌窦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手术取出物为铅弹及弹片、铁屑、木头、医源性异物的分别有4、3、2、3例。1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1 a,创面愈合良好,鼻内镜检查鼻腔黏膜上皮化好,无手术并发症,无异物残留。结论鼻内镜手术对上颌窦异物的取出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纤维喉镜在咽喉部异物取出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彩萍  周庆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0):1298-1299,1302
目的:探讨纤维喉镜下咽喉部异物检查及取出的方法、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咽喉部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异物的种类及好发部位,异物取出的方法及围术期处理。结果:178例咽喉部异物第1次取出率为89.33%,第2次取出率为10.67%,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纤维喉镜下查取下咽及喉部间接喉镜下难取之异物有痛苦小、操作快捷的优势。操作者的操作水平和技巧对取出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眶尖植物性异物经鼻内镜下取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鼻内镜下经原创口行右眼眶内取出眶尖植物性异物1例,术后观察视力、眼球突出及有无异物残留。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视力0.3,眼球突出消失,创口愈合。结论:鼻内镜辅助下眶内异物取出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咽喉部异物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咽喉部异物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1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3例异物第1次就诊即检出并取出异物者119例,第2次就诊异物才检出并取出者14例.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结合咽喉部异物属性,规范咽喉部异物诊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及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68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病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病例中,内镜下成功取出66例(97.0%),其中35例食管异物成功取出33例(94.2%),20例胃内异物成功取出(100%),13例十二指肠异物全部取出(100%)。结论: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咽喉部异物治疗方式选择及技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咽喉部异物检查及取出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咽喉部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异物的种类、好发部位和异物取出的方法及围术期处理。结果600例咽喉部异物根据异物存留部位、患者咽反射情况和身体耐受情况采取5种不同的方法取出。第1次就诊异物检出并取出者544例(占90.7%),第2次异物检出并取出者35例(5.8%),第3次异物检出并取出者21例(占3.5%)。结论对咽喉部异物的查找和取出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操作者应提高操作水平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成人及小儿消化道与咽喉部异物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本院1997-1999年间经胃镜治疗的上消化道及咽喉部异物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成功取出异物,无并发症发生。4例失败,3例因食物干扰视野未能找到异物,1例因异物嵌顿于食道中段不能松动。结论 经内镜取异物安全可靠,适用于成人与小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对78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病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病例中,内镜下成功取出72例(92.3%),其中39例食管异物成功取出34例(94.2%),26例胃内异物成功取出25例(96.1%),13例十二指肠异物全部取出(ioo%)。结论: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维喉镜结合喉镜成像系统诊治咽喉部异物的方法。方法:统计56例咽喉部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异物治疗的方法与技巧。结果:56例咽喉部异物1次取出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纤维喉镜结合喉镜成像系统治疗咽喉部异物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痛苦小,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寻咽喉部异物最佳检查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年5月以来采用70°鼻内镜进行下咽部异物检查治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查发现1300余例咽喉部异物,均在70°鼻内镜下确诊和取出。结论采用70°鼻内镜是下咽部异物最佳检查治疗方法,设备简单、价廉、实用,值得医疗机构推广。  相似文献   

1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4):408-409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探讨我院2007年8月~2013年8月消化道异物取出术91例,总结分析内镜下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成功经验。结果:91例患者经急诊内镜成功取出异物85例,放弃内镜下取出术6例。结论:急诊内镜下消化道异物取出术需要根据异物的性质、部位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处理咽喉部异物的有效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08年10月因咽喉部异物来耳鼻喉科就诊的3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7例患者一次性取出1枚异物,3例患者一次性取出2枚以上异物,1例患者经手术一次性取出异物,57例未能找到异物.结论 咽喉部异物的诊治须结合异物形状、异物滞留时间,疼痛的性质、部位综合考虑,以合理的器械取出异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疗效。方法:根据异物的性质和状态对72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酌情选用相应器械取出。结果:66例成功取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成功率92%。结论: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安全有效,是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Hopkins内镜在食管异物取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96例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Hopkins内镜可视系统配合硬质食管镜行食管异物取出术(简称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在按异物种类、年龄、病程、异物嵌顿部位分层后,手术时间上的差异。结果改良术式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异物种类、患者年龄、病程、异物嵌顿部位分层,异物为义齿、年龄≥50岁、病程≥24 h及异物嵌顿食道第一狭窄的患者中改良术式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pkins内镜可视系统引导下配合硬质食管镜行食管异物取出术与传统术式相比更具有优势,尤其对于复杂的食管异物,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