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我院及本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产β-内酰胺酶及其耐药性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我院分离出的202株肠杆菌科细菌,采用MicroScan autoSCAN-4型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作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同时用复合纸片法鉴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 β-内酰胺酶(AmpC—BLA)。结果:20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高产ESBLs的细菌74株占36.6%,高产AmpC-BLA的细菌39株占19.3%;产β-内酰胺酶菌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结论:2种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性非常严重且各具特点,各临床实验室应重视β-内酰胺酶的检测,这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食酸丛毛单胞菌耐药性和产β-内酰胺酶(BLA)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方法将临床分离的6株食酸丛毛单胞菌检测BLA及ESBLIs,ATB PSE5药敏试验条测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6株食酸丛毛单胞菌中4株为产BLA菌株,两株产ESBLs对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全部耐药,对碳青霉烯类、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定比较敏感。结论食酸丛毛单胞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部分原因是其产β-内酰胺酶,由其导致的感染在治疗上优先考虑碳青霉烯类、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定。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抗感染效果很好的一类抗菌药物,但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细菌耐药机制之一是细菌通过产酶来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去活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主要有:(1)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2)抗生素的渗透障碍,由于细菌细胞壁的障碍或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的改变,使药物不能进入菌体内。(3)作用靶位的改变或新靶位的产生,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构象变化,使其与抗菌药的结合力降低。(4)作用靶位的过度表达。(5)主动外排系统,细菌产生主动外排机制,增加抗生素从细菌体内向…  相似文献   

4.
β-内酰胺抗生素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通的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但近年来,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发生率越来越高[1],而细菌耐药性最常见的机制是β-内酰胺酶的产生[2],这些酶的种类非常多,并且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选择压力下经常发生变异,导致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类的发展[3]。其TEM及SHV基因发生变异的例子,主要发生在E.coli和K.peneumoniae中,特别是在医院偶发或爆发感染的产ESBLs菌株,结果造成了治疗费用的增加及住院时间的延长。为弄清细菌耐药机制,并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给医院的治疗提供更好指导,本文就近年来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5.
136株革兰阴性杆菌ESBLs和AmpC酶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已发现越来越多的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1-型β-内酰胺酶(AmpC酶)是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也是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固。细菌的耐药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类,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甙修饰酶等;改变药物作用靶位;细胞膜通透性屏障和抗生素主动外排泵。一旦细菌产生耐药性就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导致治疗的失败。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就变得十分重要。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使用抗生素;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抗生素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生素特点制订。我们要严格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不该预防使用时绝不使用,不需要联合使用时尽量不联合。细菌室要定期总结本院、本地区的细菌药敏结果,广泛向医护人员宣传,并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要求他们按细菌学结果正确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来应对细菌的耐药性.方法 分析细菌的耐药机制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结果 细菌是通过产生钝化酶、改变靶位蛋白及细胞膜渗透性等耐药.结论 循环使用或联合使用抗生素可减轻细菌的耐药性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减少新的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患者标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种类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用双纸片扩散试验从1997年我院患者标本中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测定它们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以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从正常为无菌部位的标本中分离的菌株产酶者占47%。体外药敏试验提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对亚胺硫霉素全部敏感,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对氧哌嗪青霉素,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及喹诺酮类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院内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API系统进行细菌鉴定,K-B法进行药敏实验,Nitrocefin法测定β-内酰胺酶(BLA),Etest法则定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双纸片法检测诱导型β-内酰胺酶(IBL)。结果 共检出致病菌478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59株,占总株数的75.1%。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在21个属,39个种。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占29.8%、13.9%、12.3%、10.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61.0%,产ESBL细菌占2.4%。产IBL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分别占56.0%和40.9%。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为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胞他啶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细菌产生的BLA是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产ESBL菌株和嗜麦芽榨食单胞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其耐药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K-B扩散法测定亚胺培南等7种抗菌药物对4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冻融法粗提铜绿假单胞菌酶液,用改良三维试验分析β-内酰胺酶类型。结果:46株铜绿假单胞菌均对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表现为多重耐药。三维试验阳性率52.2%(24/46),其中单一产AmpC酶菌株15株,单一产ESBLs菌株6株,同时产AmpC酶及ESBLs菌株2株,1株产其它β-内酰胺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中β-内酰胺酶以产AmpC酶为主,是造成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第3、4代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包括产β-内酰胺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酶的修饰钝化作用、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泵出作用等,而且它对不同抗生素有着不同的耐药机制,其中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耐药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临床各种疾病广泛涉及骨骼肌肉系统感染 ,如何正确选择有效抗生素已成为广大医务人员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作用于细菌核糖体、影响细菌DNA合成及抑制细菌合成生长等作用机制 ,及各类抗生素的作用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提出在骨骼肌肉系统感染中抗生素的使用原则、用量及应注意的相关事项。  相似文献   

13.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头孢菌素类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细菌对该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其主要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了可以水解该类抗生素的β-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更为严重的是ESBLS由质粒介导,易在同种属甚至不同种属之间传递造成爆发和流行,国外已有多起爆发流行的报道。ESBLS的产生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众多的问题,如治疗效果差、费用高、病死率高等等。为了解本地区产ESBLS菌株的发生率及耐药情况,我们对临床分离的130株常见革兰阴性杆菌一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进行ESBLS检测和药敏分析。  相似文献   

14.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细菌病原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最常用的药物。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以来,人类越来越依赖于抗生素,从而导致抗生素长期过度使用,使得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迅速增加,每年造成200万人死亡。本文拟从产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的改变等方面综述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5.
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的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ESBLs是指由细菌质粒介导的能水解氧亚氨基母一内酰胺抗生素,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所抑制的一类酶。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造成产ESBLs的细菌种类及ESBLs基因型种类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6.
刘华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6):2214-2215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种半合成广谱抗生素,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耐药机制主要是被内酰胺酶水解失活。从第一代到第四代头孢菌素的出现,在细菌感染的化疗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十分广泛,由于感染系统的不同,病种不同,感染菌种不同,临床治疗时各具特点,因此合理有效的应用十分重要。1抗菌作用机制和抗菌作用的特点1.1抗菌作用机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转酞酶抑制敏感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也能与胞浆膜上某些pb、ps结合而抑制细菌生长。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对G+及G-菌产生的β-内酰…  相似文献   

17.
腺样体被称为致病菌的储蓄池,细菌的存在与腺样体肥大等儿童上呼吸道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细菌的分布描述上,内容涉及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对比、细菌间相互作用、抗生素及疫苗使用对细菌的影响、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腺样体切除术手术适应证的把控及手术操作技巧等方面。掌握腺样体细菌分布规律,对儿童上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减少抗生素的不规则使用及精准手术操作等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常见细菌耐药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抗生素应用的日益增多,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本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几种主要病原菌,包括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菌、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菌株、铜绿假单胞菌等的耐药趋势、耐药机制、耐药性的预防与控制的研究情况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引起广大医务人员对产生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βLA)细菌的高度重视,积极开展BLA的检测,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美国Microscan微生物鉴定仪、革兰氏阳性菌鉴定药敏复合板(PC11),对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BLA的检测。结果:41株葡菌中39株产生BLA,占95.1%(39/41)。药敏结果显示,对β-内酰胺类和头孢类药物敏感性差,其中对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100%耐药;对庆大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敏感性较好。结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e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占金葡菌95.1%,高于文献报道。万古霉素是MRSA的首选药物;利福平、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是MRSA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20.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不合理应用,造成耐药的细菌越来越多,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医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最关注的是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和产β—内酰胺酶的革兰氏阴性菌等。因此药敏试验及合理正确的使用抗生素对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控制感染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将2002年3月至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