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MRI)评估和预测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病理分级。方法:所有纳入本实验的55例患者,其中10例病灶周围肝脏组织无肝硬化的作为对照组,10例肝癌病灶周围肝脏组织为肝纤维化的作为肝纤维化组,另外35例肝癌周围组织为肝硬化的作为肝硬化组。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Gd-EOB-DTPA增强MRI扫描。定量分析肝癌病灶周围肝脏的平扫期和肝胆特异期信号绝对增强强度(AEV)和对比增强率(CER)。分析信号AEV和CER与不同病变肝脏病理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变肝脏的病理分级和信号AEV有相关性(r=-0.526,P<0.001);不同病变肝脏的病理分级和CER有相关性(r=-0.741,P<0.001)。通过对2种信号强度的分析发现不同病变肝脏的病理分级与CER有更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的分析发现CER在正常肝脏组织组和肝纤维化组之间最佳截断值为0.76,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之间的最佳截断值为0.46。结论:CER与不同病变肝脏的病理分级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并能通过CER的分析评估和预测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磁共振(MR)动态增强、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恶性病变诊断效能。方法对我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59例肝脏肿瘤疾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接受MR动态增强以及DWI检查,分析MR动态增强、DWI对于肝脏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结果 59例患者穿刺活检发现83个病灶,恶性肿瘤28例37个病灶,良性肿瘤31例46个病灶;肝脏良恶性病变可由MR动态增强以及DWI影像表现辨别;肝脏恶性病变患者MSI、MSD、PEI以及PV等动态增强扫描参数显著低于肝脏良性病变患者(P0.05);肝脏恶性病变患者ADC值低于肝脏良性病变患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R动态增强指标MSI、PEI以及DWI指标ADC值对于肝脏恶性病变诊断价值较高(ADC=0.815、0.723、0.827)。结论 MR动态增强、DWI可以对肝脏恶性病变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其检测指标对于肝脏恶性病变诊断效能优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静脉注射造影剂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Gd-EOB-DTPA, 普美显)前后肝脏及肝脏病灶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的信号变化,观察Gd-EOB-DTPA对肝脏及病灶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的影响,评估增强后进行DWI的可行性。方法:肝脏普美显增强检查病例86例,均以0.025 mmol/kg Gd-EOB-DTPA注射,分别于增强前及增强后5 min行同一序列同层面DWI扫描。对肝脏及所有肝脏病变的信号噪声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 CNR)及ADC值进行测量。结果:增强前、后肝脏及所有肝脏病变的DWI的SNR、CNR差异均不显著。注射造影剂后ADC值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Gd-EOB-DTPA不影响组织分子的扩散,亦不影响DWI的信号,因此增强后再行DWI序列检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病毒性脑炎的MRI表现及其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征。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临床确诊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颅脑MRI和DWI图像,观察患者DWI、ADC图及T2WI的表现,并分析病灶的影像特征。结果 38例成人病毒性脑炎表现为多发病灶30例(79%),单发8例(21%),常呈对称性;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两大类型:(1)主要侵犯颞叶、边缘系统以及额叶20例。(2)主要累及顶叶皮层及皮层下、侧脑室周围白质以及基底节-丘脑18例。脑部病变区主要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且多数病灶(23例)在DWI较T2WI信号高,而且病变范围更清楚,其中3例DWI显示为高信号而T2WI未能显示病灶。结论成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病灶DWI常呈高信号,多数病灶DWI信号较T2WI高,DWI对成人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永乾  郭佑民  孙兴旺  张月浪 《医学争鸣》2006,27(18):1711-1713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其中包括35例原发性肝癌、36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进行磁共振DWI,在ADC图上利用Philips公司数据测量软件包直接测量不同b值时肝脏占位性病变的ADC值.结果:原发性肝癌在DWI上大多数表现为混杂信号,实质部分为高信号,坏死囊变部分为低信号,边界非常清楚,随着b值的增加病灶信号稍有下降;肝囊肿在DWI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随着b值的增加病灶的信号明显下降甚至消失;肝血管瘤在DWI上信号大多数表现为均匀的稍高或等信号,随着b值的增加信号强度降低介于肝癌与肝囊肿之间.ADC图上信号强度表现与DWI图正好相反.b值为300,1000和1500 s/mm2时,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单位×10-3 mm2/s)1.163±0.206,2.207±0.463,3.522±0.340;0.898±0.155,1.723±0.303,2.885±0.289和0.802±0.140,1.321±0.149,2.332±0.237.经统计学处理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b值下同一种病变的ADC值存在明显差异.b值为1000 s/mm2时,良恶性病变的分界值为1.274×10-3 mm2/s,敏感度96.99%,特异度97.10%;随着b值的增大,病变的ADC值下降,不同病变其ADC值下降的程度不同.结论:依据磁共振弥散成像的DWI图像、ADC值及其变化规律,能比较准确的判断肝脏占位病变的性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颅骨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资料。结果由于病灶内容物成分不同,信号表现不同,MRI多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多位于板障内,呈境界清楚的类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无硬化边缘或者见轻度硬化边缘;DWI上呈高信号。结论颅骨表皮样囊肿MRI表现有特征性,DWI对囊肿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脏非典型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脾脏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脾脏不典型表现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分析脾脏病变的鉴别诊断。结果 MRI表现为T1WI低等混杂信号,以等信号为主,T2WI压脂像呈不均匀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动脉期病灶无强化,自静脉期至延迟期病灶普遍性强化,与脾脏血管瘤典型表现不同,DSA示病灶呈乏血供,无"血管湖"的典型表现。结论脾脏血管瘤根据病变内成分不同可有不同的MRI表现形式,要注意与其他脾脏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8.
肖扬锐  周新木  孙洪鸣  王祖飞  赵雪妙  李炳荣 《浙江医学》2021,43(19):2137-2140,215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0年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LELC患者首诊MR资料,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总结及分析原发性肝脏LELC的MR表现,影像特征包括:病灶一般情况、平扫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增强扫描强化表现及增强期间强化模式、周围组织结构伴随征象。结果肝脏LELC病灶均呈现T1WI稍低信号、T2WI轻中度高信号、DWI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整瘤显著强化2例、轻中度环形强化2例;延迟期呈高信号1例、等信号2例、低信号1例;强化模式表现为填充强化1例,快进快出强化1例,持续强化2例。本组所有病灶均未见脂肪变性、出血或结中结征,未见动脉期瘤周异常灌注、胆管扩张及肝包膜凹陷征等征象,所有患者均为无瘤生存。结论肝脏LELC的MR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但无对比剂廓清、假包膜、出血、脂肪变性、结中结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高场MRI平扫和多组b值DWI技术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50例前列腺癌患者和50例良性前列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经病理证实,均行高场MRI平扫及DWI扫描,DWI扫描采用横轴位平面回波成像(ERPI)序列,弥散敏感系数(b)值选取较高值1000、2000、3000s/mm2。分析高场MRI平扫、不同b值DWI对鉴别诊断前列腺癌、良性病变的效能。结果高场MRI平扫显示前列腺癌病灶可位于外周带、中央腺体,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多数突破包膜,可见侵犯周围组织及发生骨转移,其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76.00%、特异度为71.70%、准确度为72.00%。b=1000s/mm~2时,病灶在DWI图上表现为稍高信号,随着b值升高(2000、3000s/mm~2),病灶区的信号与正常组织对比更加明显,转移淋巴结、骨转移病灶在DWI图上表现为弥散受限高信号,而良性病变即使在较高的b值上信号仍不高,且显示不清;b=1000,2000,3000s/mm~2时,DWI对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80.67%、89.80%、94.00%,特异度为64.52%、73.77%、94.00%,准确度为79.00%、88.00%、94.00%,即b值越高,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越高。结论与高场MRI平扫相比,应用多组b值DWI技术具有前列腺癌更高的诊断效能,更有助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脾脏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以期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脾脏淋巴瘤6例,其中4例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2例患者行MRI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照,分析此6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 6例患者脾脏不同程度增大,CT平扫时多为低密度灶,MRI为T1WI双回波序列低信号,T2WI压脂序列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动脉期病灶轻度均匀/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稍减退,各期的强化均低于同层面的脾脏实质的强化程度,不均匀强化者病灶内见片状无强化区。其中脾脏淋巴瘤累及肝脏3例,累及胃2例,累及淋巴结5例。脾脏小B细胞淋巴瘤多形成弥漫浸润型或栗粒结节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形成单发巨块型。结论 CT及MRI影像学方法,在病理诊断之前,对鉴别脾脏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及高度提示脾脏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脏局灶性病变(FLL)种类繁多,征象各异,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相对困难。尽早对FLL进行准确检出、分类和定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扩散加权成像(DWI)可提供肝脏细胞密度、微观结构和微循环灌注方面的信息,肝胆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肝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提供病变的血流灌注信息和正常肝细胞摄取功能的特异性信息,二者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肝局灶性病变检出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本文对现阶段国内外有关DWI和Gd-EOB-DTPA在FLL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有研究大多数只是比较和探讨了Gd-EOB-DTPA增强前后不同b值的DWI图像质量及其拟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所得结果多种多样、并不统一,Gd-EOB-DTPA是否会对DWI图像产生影响仍然存在一定争议。未来的研究应对注射Gd-EOB-DTPA后的增强效应,以及增强前后不同b值对应的自身ADC值的变化进行定量对比、讨论和验证,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客观和统一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肝细胞癌诊断(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HCC进行DWI成像,测量肿瘤及瘤周正常肝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eoefficient,ADC)值,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HCC病灶在DWI图像上呈高信号或中高信号;HCC组织ADC值为(1.15±0.51)×10-3 mm2/s,正常肝组织ADC值为(1.61±0.73)×10-3 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HCC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ADC值有显著差异;DWI在肝内病灶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在MR DWI和LAVA动态增强上的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资料,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肝血管瘤18例,肝细胞癌17例,共35例病例的MRI图像,随机选取37个病灶,其中肝血管瘤20个病灶、肝细胞癌17个病灶,同时选取20例无肝脏病变者的正常肝组织。扫描序列为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2WI、正反相位)、LAVA动态增强序列及DWI检查(b值分别为0和500s/mm2),对病灶DWI的信号及LAVA增强扫描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病灶及正常肝组织的ADC值进行测量,比较是否有差异。结果:多数(15/20)肝血管瘤病灶在D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多数(14/17)肝细胞癌病灶表现为高信号,两者信号特点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肝组织的平均表观扩散现象(ADC)值为(1.16±0.12)×10-3mm2/s,肝血管瘤平均ADC值为(2.03±0.15)×10-3mm2/s,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的平均值(1.42±0.16)×10-3mm2/s(P〈0.05)。20个肝血管瘤病灶LAVA动态增强表现出两种方式,15个(15/20,75.0%)病灶呈动脉期病灶边缘结节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向心性充填;5个(5/20,25.0%)病灶呈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稍高于或等于肝实质。而17个肝细胞癌病灶LAVA动态增强表现出两种方式,14个(14/17,82.4%)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消退,强化表现为"快进快出";3个(3/17,17.6%)病灶于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轻度强化。11个(11/17,64.7%)肝细胞癌病灶显示完整的假包膜,且于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结论:DWI结合LAVA技术对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周福良  张蓉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71-72,161
目的探讨DWI与动态增强扫描相结合在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6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的DWI与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DW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疾病的敏感性均较高,特异性略低。结论DWI信号特征、ADC值测量与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并优化最佳b值。方法经病理或临床随访及相关辅助检查证实的72例肝脏良性肿瘤和73例恶性肿瘤(共312个病灶)在1.5TMR成像系统上行不同b值DWI(300s/mm2、800s/mm2、1000s/mm2)扫描,获得各组b值的DWI图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分别测量各b值下病变的DWI信号强度、ADC值,比较各b值组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ADC值,并绘制各b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得出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优化DWI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最佳b值。结果不同b值组间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脏良性和恶性病变组ADC值均随b值增加而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不同b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70、0.955、0.957(AUC>0.5),且b=300s/mm2时获得的ADC值的诊断效能最大,以ADC值=1.43×10-3mm2/s为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最佳阈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3%和89.3%。结论 1.5TMRDWI联合多通道相控阵线圈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b=300s/mm2时获得的ADC值诊断效能较高,易于发现更多病灶,高b值时鉴别肝脏肿瘤良恶性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DWI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DWI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时不同b值所对应ADC值并进行比较,总结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MR-DWI信号特点,计算肿瘤复发灶检出率。结果 60例原发性肝癌术前MR-DWI均示肿瘤呈高信号,术后1周,DWI示碘油沉积区及肿瘤坏死区为低信号,结合常规T2WI上肿瘤坏死区为高信号,未沉积碘油肿瘤实质部分则为高信号。术后1年,50个复发病灶共检测到48个,复发灶检出率为96.0%(48/50)。26个新发病灶表现为高信号。患者术后1周时不同b值所对应的ADC值均高于术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结束时,不同b值所对应的ADC有所降低,均低于术后1周的ADC,但依然高于术前,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操作简单、成像快、无射线损伤,可敏感显示肝癌病灶,在原发性肝癌随访中的应用具有较高复发灶检出率,利于术后随访期间复发情况的评估,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资料,重点分析DWI信号特征及其对病灶的显示能力。结果 45例共捡出47个病灶,34个病灶T,WI和T1WI均呈网状高、低混合信号,8个病灶T,WI1T,WI均呈高信号,4个病灶T1WI、T1WI均呈低信号,1个病灶T1WI呈等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46个病灶(占97.87%)T1WI灶周具有“铁环征”:DWI显示的病灶范围包括瘤体及灶周舍铁血黄素区域,敏感性较高、可提高病灶的显示率。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常规SE序列与弥散成像相结合,能更准确、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黏膜下肌瘤变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25例、子宫内膜增生6例、子宫内膜息肉4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变性1例,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子宫内膜病变的ADC值。结果 25例子宫内膜癌在DWI上均呈明显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78±0.06)×10-3mm2/s;6例子宫内膜增生在DWI呈略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41±0.12)×10-3mm2/s;4例子宫内膜息肉在DWI呈略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33±0.07)×10-3mm2/s,1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在DWI呈等信号,ADC值为(2.19±0.25)×10-3mm2/s。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息肉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与ADC值能有效区分子宫内膜病变的水分子扩散差别,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碘油(加白芨)在磁共振上的信号特点。方法制备样品:碘油样品取自肝栓塞剂的碘化油,并各取12mL泛影葡胺、3‰和10‰钆对比剂置试管内作为对照。将试管按顺序排列,于0.35T的MR仪进行多参数扫描;计算SNR值进行对比。结果碘油在体外DWI序列上呈低信号,STIR上呈较低信号。结论可以用DWI和STRI来区分碘油,判断碘油的沉积情况,同时显示肿瘤的信号。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特征,评估MRI各序列扫描肝细胞肝癌的图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MRI三期扫描与检查,且影像学资料完整,总结肝细胞肝癌临床特点及MRI在其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4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共计50个病灶,其中高分化23个,中分化13个,低分化14个;位于肝右叶30个,肝左叶20个;T1WI序列扫描可见稍低信号36个,等信号8个,稍高信号6个;T2WI序列呈稍高信号44个,其中4个病灶中央可见更高信号,6个病灶呈等信号;DWI序列呈高信号30个,略高信号15个,等信号5个。结论 MRI各序列扫描对肝细胞肝癌病灶大小、内部结构、边缘、血供显示均有其优势,对肝细胞肝癌组织分化程度的确立有其重要的价值,同时可全面显示患者病灶强化特点与微形态特征,为其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