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SU Mou-xiao  李小刚 《医学综述》2008,14(16):2509-2511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通过转移一个电子给自由基以打断脂质过氧化反应链来保护神经细胞。临床研究已显示,依达拉奉对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有神经保护和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并且通过清除自由基及保护细胞功能等多途径在急性脑出血并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时发挥对脑组织及全身多脏器的保护作用,在脑出血中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了,近年来研究表明,炎性反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细施因子在机体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性反应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对32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的血肿液进行TNF-α、IL-6、IL-8含量测定,以探讨细胞因子与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相关性,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喻明  李小刚 《医学综述》2005,11(10):913-915
炎性反应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脑出血后血肿成分如补体、凝血酶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以及血肿本身机械压迫作用会引起周围组织炎性反应。最近,国外有实验研究证实,脑出血后出血部位和周围组织存在着炎性反应,是脑出血后引起继发损伤病理生理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韩咏霞 《求医问药》2010,(10):37-37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认知功能下降是其康复后极为常见的一种后遗症。临床研究发现,约有80%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其中以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最为明显。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多发生在其发病的早期,  相似文献   

5.
黄小羚 《医学综述》2011,17(7):1041-1043
腹部手术后患者因为手术应激打击、炎性因子大量释放、启动炎性反应,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进一步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炎症和免疫功能的作用,它能够改善术后早期患者的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它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潜力逐渐得到人们的认识。在此就目前国内外ω-3鱼油脂肪乳对腹部手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炎症与自由基损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继发炎性反应与自由基损伤。近几年来有些资料表明自由基损伤也参与脑出血后的继发损伤,而炎性反应与自由基损伤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通过多渠道、多环节,产生一系列级联式反应,加重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文章从血肿周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因子释放、补体激活几方面简单阐述血肿周围继发炎性反应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0 引言 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已有较多文献报道 [1 ,2 ] ,但脑出血后的相关研究则很少 .为了提高脑出血的治愈率 ,明确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我们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脑出血后不同时间出血灶周围的炎性反应 ,以及炎性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 - 1β(IL - 1β)和 6(IL- 6 )在脑出血后 2 4h出血灶周围的表达进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正常雄性 SD大鼠 8只 ,体质量 2 30~ 2 5 0 g,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图 1 脑出血后病灶周围的 TNF- α免疫阳性表达Fig1  Expression of TNF- α…  相似文献   

8.
鲍冉  胡绍胜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349-135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卒中后BHS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对52例出血性脑卒中合并BH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HS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为36.36%,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BHS明显高于脑出血(P<0.05)。BHS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类心肌梗死。88.46%的患者于出血后1周内发生BHS。结论:BHS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类型有关,其发病机制与出血性脑卒中导致植物神经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氨酸(Arg)强化免疫肠内营养制剂对消化道肿瘤术后病人免疫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消化道肿瘤患者96例双盲、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量肠内营养制剂1周。研究组使用含精氨酸强化的肠内营养剂Impact,对照组使用普通的肠内营养剂Nutrison。对比观察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8天两组血浆蛋白质水平、氮平衡、免疫功能状况、炎性反应、感染有关并发症、住院时间。结果:在进行7 d的肠内营养以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蛋白质水平、氮平衡、血脂和全身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均有急性炎性反应的发生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但研究组较对照组的术后第8天,IgGI、gAI、gM和CD3、CD4明显升高(均为P<0.05);血清IL-6、TNFα、CRP、PGE2显著下降;术后住院时间,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术后添加Arg的免疫肠内营养,能改善患者手术后免疫功能低下,缓解急性相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葛丽 《中国病案》2003,4(11):37-38
脑血管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而脑卒中作为脑血管病主要疾病之一,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塞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两类,是脑梗塞和脑出血的统称。本文对我院2002年全年住院的脑卒中病人进行分析,调查脑卒中在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与其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开祥  吴岚 《华夏医学》2000,13(3):259-260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白细胞的高低对303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升高与出血量无关(P〉0.05),与出血部位有关(P〈0.01),对病情及预后影响较大(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可作为其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很好指标,为探讨脑 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脑卒中首诊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1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1)1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均以脑卒中首诊,其中脑梗死8例、出血性脑梗死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脑出血1例。(2)8例脑梗死中腔隙性脑梗死4例、分水岭梗死1例、大面积脑梗死1例、脑叶梗死2例;1例出血性脑梗死位于右侧顶枕叶,1例脑出血位于左侧丘脑。(3)经针对原发病和脑卒中的双重治疗后,全部患者病情缓解,1例出院后4个月复发。结论:(1)并发脑卒中以缺血性多见,最常见类型是腔隙性梗死,且多累及双侧。(2)该病并发的脑卒中治疗上具有特殊性,因此早期确诊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小芳 《西部医学》2007,19(6):1103-1104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经CT或MRI证实的大面积脑梗塞72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结果72例中合并出血性脑梗塞15例(21%),死亡22例,病死率31%,致残率98%,预后差。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凶险,易出血,转化致出血性脑梗塞,早期予脑保护剂及高压氧并配合康复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对内科治疗效差的尽早行去骨瓣减压术,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彭建涛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110-111,13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I临床特征及CT特征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来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8例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分析患者出血量、出血部位及在发病就诊时的血压、意识状态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调查对象中59.6%为男性,40.4%为女性。出血比例最大的为幕上脑实质出血,占72.2%(143/198);与存活患者的出血量比较,死亡患者的出血量明显较多(P〈0.05)。与三组的死亡患者比较,存活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就诊时的意识状态均为昏迷。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出血量、血压及就诊时患者的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玉娥  吴倩  郭茜 《安徽医学》2010,31(1):54-5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1)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预后和影像特点。方法对26例经颅脑CT/MRI证实的H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I发生率为4.4%,好发于原发性高血压(76.4%)和心房纤颤(57.7%)的患者;临床上以脑栓塞多见(69.2%),大面积脑梗死占92.3%,出血转化多在脑梗死发病后1周内(65.4%);病变以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为主占92.3%,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大多数,为76.9%,血肿型少见,但其预后不良。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是HI的易发因素,HI经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大量出血者预后不良。对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者应动态CT/MRI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CT/MRI均为诊断HJ的可靠手段,MRI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6.
刘文锋 《吉林医学》2013,(33):6892-6893
目的:了解脑出血患者在出血后脑组织中是否有Nogo-A基因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患者的脑组织30例为试验组,并选择同期相对正常的脑组织作为正常组。两组进行细胞计数,各组随机取四个视野计数细胞。结果:试验组的血清Nogo-A蛋白质量浓度术后及术后1个月相比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损伤脑组织中Nogo蛋白基因表达与与出血患者预后有相关性,通过干预Nogo-A对神经轴突生长的抑制作用,达到促进损伤神经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林冬 《医学综述》2012,18(16):2560-2561
脑血管痉挛(CVS)是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患者最终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SAH后脑血管痉挛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表明,炎症及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在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而炎性反应及其炎性因子在上述各环节又发挥了基础及衔接的作用,现就此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中各因素的差异,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并且未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114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脑卒中危险因素,入院时血钙、血镁水平等,分析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之间有无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14例,其中无出血转化组88例,出血转化组2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转化组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显著多于无出血转化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钙、血镁水平显著低于无出血转化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与大面积脑梗死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呈正相关(OR=4.731, 95%CI 1.594~14.044,P=0.005),血镁水平与大面积脑梗死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呈负相关(OR=0.000, 95% CI 0.000~0.095,P=0.006)。  结论  房颤、低血镁可能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脑出血首次平均血压(LMBP)对其预后的影响进行了临床评价。方法:1.不同出血部位的年龄、LMBP的比较。2.同一出血部位死亡组与存活组的1MBP比较。3.1MBP与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分析。4.统计学处理:评价用,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变量相关性分析用直线回归法。结果;1.基底节出血的平均年龄小于皮质下出血(P<0.05);其LMBP高于皮质下出血(P<0.05)。2.基底节出血死亡组的LMBP高于存活组(P<0.05);皮质下出血死亡组的LMBP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基底节出血LMBP与脑出血的死亡率呈正相关(r=0.76,P<0.05)。结论:基底节出血随LMBP的增高其死亡率亦增加,二者具有正相关,LMBP大于18.80KPa基底节出血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谭逵 《中外医疗》2013,(28):50-51,53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与其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和循环酶法测定120例脑出血患者及8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hs-CRP和HCY水平,并且观察2个指标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出血患者hs-CRP和HCY水平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同病情程度脑出血患者血清hs-CRP和hcy水平比较,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hs-CRP和hcy水平正常组好转率高于异常组。结论血中hs-CRP和HCY水平升高与脑出血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水平有助于评估脑出血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