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方法 测定60例老年CHF患者(CHF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HF组心功能Ⅰ、Ⅱ、Ⅲ、Ⅳ级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HF组心功能Ⅲ、Ⅳ级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CHF 组心功能Ⅰ级患者[D-二聚体:(578±198)、(724±307)μg/L比(286±87)μg/L;纤维蛋白原:(4.1±1.4)、(4.8±1.7)g/L 比(3.2±0.7)g/L](P<0.01).CHF组心功能Ⅳ级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CHF组心功能Ⅱ级患者[(724±307)μg/L比(353±106)μg/L,(4.8±1.7)g/L比(3.6±1.0)g/L](P<0.01).结论 老年CHF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在CHF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评估老年CHF患者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4项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和P-LCR)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血小板4项参数采用SYSME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分别采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MPV、PDW和P-L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微创清除术后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患者作为治疗组,均行CT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另选择同期开颅手术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后第1、15天和6个月测定两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CK-MB、cTnI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D-二聚体、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15天和6个月,治疗组D-二聚体[分别为(4.36±1.23)、(2.48±O.13)、(0.41±0.11)μg/L]、CK-MB[分别为(250.36±29.24)、(214.48±35.65)、(187.96±34.02)kU/L]、cTnI[分别为(O.95±0.11)、(0.62±O.14)、(0.24±O.10)μg/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26±1.15)、(4.06±0.15)、(1.74±0.15)μg/L;(395.85±57.68)、(352.38±52.55)、(265.85±56.90) kU/L;(1.22±0.13)、(O.98±0.15)、(0.52±0.1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超早期和早期行微创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可以明显减轻急性脑损伤、保护心肌,从而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不同病情进展及出院结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连续纳入浙江衢化医院住院治疗的AIS患者335例,比较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和出院结局不良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差异,并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SPSS 17.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04例患者纳入PIS组,PIS的发生率为31.04%。发病初始(24h内),PI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4.42±1.06)g/L和D-二聚体水平(1 376.9±416.6)μg/L高于非PI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4.05±0.95)g/L和D-二聚体水平(820.0±324.5)μg/L(P0.05),并在住院7d内呈进行性升高,然后逐渐降低;同一住院时间点比较,PIS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非PIS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例患者纳入到结局不良组,结局不良发生率为22.69%。结局不良组患者入院时(24h)及住院过程中(3~14d)血浆纤维蛋白原(24h、3d、7d、10d、14d)和D-二聚体水平(24h、3d、7d、10d、14d)均高于结局良好组(P0.05)。PIS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史的发病率高于非PIS组(χ~2=6.276、5.674,P0.05),结局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的发病率高于结局良好组(χ~2=6.769、5.132、4.800,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入院时和住院期间维持较高水平可能预示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和出院不良结局,但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同期66例体检正常的健康者(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Hcy,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叶酸和维生素B12,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Hcy为(20.08±8.72)μmol/L,对照组为(12.50±2.20)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血浆叶酸为(4.98±5.01)μg/L,对照组为(7.68±2.02)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维生素B12为(227.39±127.89)pmol/L,对照组为(311.64±152.15)p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是升高的,而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12呈下降趋势,Hcy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猝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本院2005年1月—2015年6月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猝死的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肾病综合征无并发脑梗死猝死的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D-二聚体、甘油三酯等,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猝死患者高脂血症(69.23%)、纤维蛋白原增高(76.92%)、血小板增高(46.15%)及脑水肿(61.54%)发生情况明显大于对照组(23.08%、19.23%、11.54%、28.85%),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猝死患者的白蛋白为(21.63±4.69)g/L,低于对照组的(33.59±5.9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D-二聚体、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78±1.58)g/L、(268.51±62.85)×109、(10.89±2.77)g/L、(3.52±1.09)、(7.63±1.25)mmol/L、(2.10±1.69)g/L、(215.66±57.26)×109、(1.29±0.25)g/L、(2.48±1.20)、(6.95±1.29)mmol/L],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甘油三酯增高、总胆固醇增高、血小板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D-二聚体增高与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猝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是其危险因素。结论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猝死的发生与蛋白代谢紊乱、高凝状态、脂类代谢有密切的相关性,低蛋白血症、甘油三酯增高、总胆固醇增高、血小板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D-二聚体增高是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猝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B型尿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6月在吉林市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受检者D-二聚体和荧光免疫法检测BNP,Hotgen上转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为(926±253)ng/ml高于对照组的(156±20.3)ng/ml;观察组BNP(681.64±245.47)pg/ml高于对照组的(40.85±26.27)pg/ml;观察组hs-CRP为(20.3±4.96)mg/L高于对照组的(2.7±1.6)m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3.47%,高于单个指标检测的阳性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BNP、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对于鉴别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D-二聚体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 h、4 h2、4 h4、8 h血标本NO、ET和D-二聚体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33例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ET和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溶栓后有效组24 h后NO明显升高,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效组无显著变化。有效组4 h后ET明显下降,以后降幅较小,但明显低于无效组。结论血浆NO、ET和D-二聚体含量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指标,溶栓治疗后NO、ET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hs-CRP、BNP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变化与疾病诊断、治疗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合格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Hcy、hs-CRP、BNP和D-D水平及观察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变量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前Hcy、hs-CRP、BNP和血浆D-D水平分别为(22.1±8.4)μmol/L、(3.3±1.2)mg/L、(31.4±16.2)pg/ml、(2.53±0.34)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0)μmol/L、(1.0±0.49)mg/L、(9.2±5.1)pg/ml、(0.24±0.1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Hcy、hs-CRP、BNP和血浆D-D水平分别为(8.3±3.2)μmol/L、(1.1±0.5)mg/L、(9.6±5.9)pg/ml、(0.26±0.11)mg/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Hcy水平与hs-CRP、BNP和血浆D-D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6157、0.5283、0.5832,均P0.05)。结论 Hcy、hs-CRP、BNP、D-D是反映病情发展的良好的实验室指标,检测其水平变化对指导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泡血动脉氧分压差(PA-aO_2)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肺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肺栓塞患者41例(肺栓塞组),临床表现与肺栓塞相似但排除肺栓塞者40例(非肺栓塞组)。患者入院7 d检测PA-aO_2与D-二聚体水平。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肺栓塞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2 589.6±265.6)μg/L,PA-aO_2(34.3±5.6)mm Hg。非肺栓塞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为(435.8±12.8)μg/L,PA-aO_2(18.6±5.1)mm Hg。肺栓塞组PA-aO_2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肺栓塞组(均P0.05)。PA-aO_250 mm Hg者发生肺栓塞34例,PA-aO_250 mm Hg者发生肺栓塞6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500μg/L者发生肺栓塞35例,D-二聚体500μg/L者发生肺栓塞5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aO_2联合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能更好地提高诊断率,尤其对于PA-aO_2高于50 mm Hg同时D-二聚体超过500μg/L的患者,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凝血指标及其相关指标来评价临床意义。方法:选用RA50例为观察组,其中D-二聚体升高RA组40例,D-二聚体正常RA组10例;正常人40例为对照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其他RA相关实验指标CRP,RF,抗CCP抗体,血沉。结果:RA组D-二聚体,FDP,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RA组与对照组其他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升高RA组RF,ESR,CRP明显高于D-二聚体正常RA组(均P<0.01),而抗CC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能及时反映RA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情况,对于RA病程发展和控制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静脉血栓是骨折后常见并发症,易引起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肺静脉堵塞等,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而机体创伤应激所致血液滞缓和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重要原因,本研究探讨凝血四项、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和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在骨折中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04-01—2019-05-31本院收治的135例骨折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FDP和DD水平,对比两组及有无静脉血栓骨折患者上述指标水平。结果病例组Fg为(3.99±0.35)g/L,高于对照组的(2.76±0.39)g/L,t=23.861,P<0.001;病例组FDP为(1 934.86±457.45)μg/L,高于对照组的(397.65±130.72)μg/L,t=29.330,P<0.001;DD为(430.92±57.51)μg/L,高于对照组的(209.70±47.39)μg/L,t=29.047,P<0.001。病例组静脉血栓患者Fg为(4.61±0.30)g/L,高于无静脉血栓患者的(3.58±0.40)g/L,t=16.131,P<0.001;FDP为(2 290.81±437.86)μg/L,高于无静脉血栓患者的(1 697.56±478.54)μg/L,t=7.297,P<0.001;DD为(546.05±59.87)μg/L水平,高于无静脉血栓患者的(354.16±56.38)μg/L,t=18.899,P<0.001。结论骨折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时Fg、FDP、DD水平会显著升高,临床可根据其水平变化早期评估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以针对性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缺血性结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缺血性结肠炎住院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比较两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部分患者、健康者的纤维蛋白原定量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缺血性肠炎组D-二聚体[(0.49±0.59)mg/L]高于对照组[(0.06±0.05)mg/L](P0.01)。采用ROC曲线分析,它对缺血性肠炎检测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90.0%。缺血性肠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3.39±0.92)g/L]高于对照组[(2.72±0.39)g/L](P0.05),但敏感性仅为55.6%,特异性为90.9%。缺血性肠炎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35±5.07)秒]与对照组[(33.24±3.02)秒]比较无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可为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提供帮助;血浆纤维蛋白原因敏感性低使其临床应用受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缺血性结肠炎诊断无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类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的差异,探讨其在ACI快速诊断与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24例ACI患者(ACI组),以同时期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178例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男性260例,女性142例;年龄42~ 75岁,平均(58.1±17.2)岁。ACI患者通过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血管病变,确定其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亚型(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型(SAO)、心源性栓塞型(CE)、其他明确病因型(SOD)及不明原因型(SUE)]。比较ACI组与对照组以及各TOAST亚型间外周血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差异,分析D-二聚体及NLR与急性脑梗死TOAST类型的关系。 结果ACI组患者的外周血D-二聚体[(1.321±0.690)mg/L比(0.050±0.021)mg/L]和NLR[(4.515±1.693)比(1.722±0.67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CI患者类型包括LAA型(83例)、SAO型(76例)和CE型(65例),其中CE型患者的D-二聚体[(2.858±1.639)mg/L]及NLR(8.128±2.069)水平最高,而LAA型[(1.317±0.172)mg/L,(4.323±1.776)]又均高于SAO型[(0.655±0.672)mg/L,(2.210±1.6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ACI患者的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和NLR呈正相关[r=0.604,95%CI:0.644~8.475 ,P<0.05]。 结论ACI患者不同TOAST分型间的外周血D-二聚体、NLR水平存在差异,监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临床对其进行早期分型和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与高龄产妇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收治的高龄产后出血产妇70例作为出血组,根据产后出血量分为严重产后出血组32例、产后出血组38例;选取同期在本院分娩的正常高龄产妇80例作为健康组。产前检测所有产妇FIB、D-二聚体、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分析出血量与FIB、D-二聚体、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的关系。结果出血组D-二聚体和产后出血量分别为(192.38±12.64)μg/L、(717.91±239.88) ml均高于健康组的(141.24±11.42)μg/L和(352.77±142.2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产后出血组FIB为(4.34±0.69) g/L明显低于产后出血组(5.02±1.10) g/L,D-二聚体、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和产后出血量分别为(262.31±10.84)μg/L、(124.17±16.67) g/L、(207.87±31.33)×109/L、(1148.71±241.62) ml均高于产后出血组的(178.62±11.59)μg/L、(112.84±13.29) g/L、(175.34±27.29)×109/L、(657.84±135.8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二聚体、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AUC值分别为0.820、0.880、0.492、0.487,FIB、D-二聚体对产后出血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高龄产妇产前FIB和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产后出血有一定的价值,而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的检测价值暂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SF)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对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进行血清SF及血浆Hcy检测,并与同期43例非脑梗死住院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SF和Hcy分别为(247±116)μg/L、(14.42±4.36)μmol/L,与对照组[分别为(113±38)μg/L、(7.36±2.57)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面积越大,SF和Hcy水平越高(P<0.05).结论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F和血浆Hcy水平,对判断病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喻虹 《现代保健》2010,(2):78-79
目的 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栓标志物含量的变化.方法 16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82)和对照组(n=78).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分别为(2.88±0.68) g/L,(1.36±1.02) mg/L,(8.78±1.99) 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的(3.60±0.84) g/L,(1.98±0.98) mg/L,(11.32±2.68) μg/L(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可能具有抑制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儿童大叶性肺炎严重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大叶性肺炎严重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3月该院小儿呼吸二科收治住院的120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病例,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将D-二聚体≥1 000μg/L的作为试验组,血浆D-二聚体1 000μg/L为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炎症指标和临床表现间的关系。另根据血清支原体抗体结果及外周血细菌培养结果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24例(外周血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为阴性),支原体感染组16例(外周血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为阳性),细菌并支原体感染组52例(外周血细菌培养结果和血清支原体抗体均为阳性)及其他组28例(外周血细菌培养结果和血清支原体抗体均为阴性),研究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120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中,试验组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患儿肺内并发症的比例较对照组患儿高(P0.05);试验组患儿肺外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患儿高(P0.05);试验组患儿的炎性指标,热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并支原体感染组肺内并发症发生率及D-二聚体平均值较仅细菌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和其他组高(P0.01)。结论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反映疾病严重程度,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大叶性肺炎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D-二聚体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h、4h、24h、48h血标本NO、ET和D-二聚体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33例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ET和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溶栓后有效组24h后NO明显升高,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效组无显著变化。有效组4h后ET明显下降,以后降幅较小,但明显低于无效组。结论 血浆NO、ET和D-二聚体含量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指标,溶栓治疗后NO、ET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虽然目前产妇意外死亡的概率逐年下降,但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依然是造成产妇意外死亡的重要诱因,本人通过笔者的长期实践来讨论对产妇进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与价值。方法选自2012年10月—2013年5月入院的产妇D-二聚体检测正常的产妇2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20例作为晚孕组,20例作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发组(DIC组)。对产妇进行D-二聚体检测。结果经过检测,观察组D二聚体为(0.15±0.71)μg/mL,晚孕组D二聚体为(1.43±1.12)μg/mL,DIC组D二聚体为(14.08±8.53)μg/mL。观察组纤维蛋白原为(3.25±0.4)g/L,晚孕组纤维蛋白原为(4.24±0.92)g/L,DIC组纤维蛋白原为(1.31±0.95)g/L。DIC组与晚孕组中的产妇体内D二聚体均超出正常范围,之间差距达到20倍以上,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产妇体内的纤维蛋白原在DIC组中含量大幅降低,同比观察组与晚孕组的含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妇D-二聚体检测对预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