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对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诱导分化4 d的神经元样PC12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谷氨酸组(Glu组)加入20 mmol/L谷氨酸;氯胺酮组(K组)、咪达唑仑组(M组)、氯胺酮+咪达唑仑组(K+M组)均加入20 mmol/L谷氨酸后,分别加入50 μmol/L氯胺酮、1μmol/L咪达唑仑、50 μmol/L氯胺酮+1 μmol/L咪达唑仑.各组细胞继续培养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33258核染色法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与C组比较,Glu组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与Glu组比较,K组和M组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与K组和M组比较,K+M组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K组和M组细胞活力及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可更有效地抑制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和咪达唑仑分别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对其效果进行比较,并寻找Dex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负荷剂量. 方法 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ex组(D1组、D2组、D3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每组20例.4组分别于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前10 min静脉输注Dex(0.3、0.5 μg/kg和0.8μg/kg)和咪达唑仑(0.05 mg/kg),输注后Dex组和M组分别给予0.5 μg·kg-l·h-1Dex和0.05 mg·kg-1·h4咪达唑仑维持镇静.记录用药前(To)、用药5 min(T1)、臂丛阻滞前即刻(T2)、臂丛阻滞后即刻(T3)、切皮时(T4)及用药30 min (T5)、40 min(T6)、60 min(T7)时的MAP、HR、Sp02、警觉/镇静(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MS)评分,并记录发生的副作用. 结果 各组间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在T5时SpOz低于其他3组(P<0.05);D1组OAA/S评分在TrT7时高于M组(P<0.05),D2组各时点OAA/S评分与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3组OAA/S评分在T3~T5时明显低于M组P<0.05).Dex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与负荷剂量呈正相关. 结论 Dex较咪达唑仑更适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静脉泵注Dex 0.5 μg/kg后以0.5 μg·kg-1·h-1速率维持可产生良好的镇静效果,且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唑仑在ICU短时间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6月我科100例全麻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8 h患者资料。按镇静方案不同分为4组: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唑仑组(Dex+Mid组) 30例,右美托咪定组(Dex组) 25例,咪达唑仑组(Mid组) 26例,丙泊酚组(Pro组) 19例。4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比较4组浅镇静水平比例、镇静期间及镇静停止后24 h内谵妄、低血压、心动过缓(60次/min)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4组间镇静后4~6 h的镇静深度、机械通气时间和低血压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 0. 05),谵妄和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 05)。Dex+Mid组达浅镇静水平患者比例[76. 7%(23/30)]明显高于Mid组[38. 5%(10/26)](P=0. 004); Mid组机械通气时间[(20. 9±5. 6) h]明显长于Dex+Mid组[(17. 3±4. 6) h]、Dex组[(15. 1±5. 5) h]、Pro组[(16. 1±4. 6) h](P=0. 010、0. 000、0. 003); Dex组低血压发生率最高[48. 0%(12/2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唑仑在ICU短时间机械通气患者中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e,Dex)与咪达唑仑慢诱导用于Shikani喉镜引导清醒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探讨Dex在颈椎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颈椎手术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Dex慢诱导气管插管组(D组)和咪达唑仑慢诱导气管插管组(M组).D组10 min内静脉泵入Dex负荷量1μg/kg,继以1μg· kgl·h-1维持;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8 mg/kg,分次追加0.02 mg/kg;所有患者用2%利多卡因行咽喉腔及气管内表麻后,在适宜镇静深度下采用Shikani喉镜经口引导清醒气管插管.评估气管插管条件和患者对气管插管的耐受性及配合程度;记录气管插管次数、时间以及包括心血管反应、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发生情况;术后24 h随访了解患者有无咽喉疼痛不适及对气管插管过程的记忆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的插管次数及插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D组的肢体运动减少(9/3/2/1 vs 14/1/0/0)、插管舒适度提高(1/2/6/6 vs 0/0/4/11)、插管配合更佳(7/6/2 vs 13/2/0),并且显著改善插管心血管反应(4/15 vs 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有3例(20%)呼吸抑制.M组2例和D组1例对插管有模糊记忆. 结论 Dex慢诱导较咪达唑仑更能为Shikani喉镜气管插管提供良好的插管条件、舒适性更强、副作用更少,为颈椎手术患者提供一种较理想的静脉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异丙酚、依托咪酯以及咪达唑仑对大鼠肾组织缝隙连接(GJ)功能的影响.方法 离体实验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以1.0×105/ml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2 ml/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异丙酚组(P组)、依托咪酯组(E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C组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P组、E组和M组分别于培养液中加入异丙酚、依托咪酯和咪达唑仑,终浓度分别为15、8、4 μmol/L,孵育1h,采用细胞接种荧光示踪法测定GJ功能.在体实验健康SPF级雄性大鼠24只,2月龄,体重220 ~ 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6):异丙酚组(P组)、依托咪酯组(E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分别腹腔注射异丙酚、依托咪酯和咪达唑仑100、6和5 mg/kg,对照组(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3d.最后1次给药后30 min时取肾皮质,采用在体荧光示踪法测定GJ功能.结果 离体与在体实验:与C组比较,P组和E组GJ功能降低(P<0.05),M组GJ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和依托咪酯可明显抑制NRK52E细胞及大鼠肾组织GJ功能,而咪达唑仑对其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咪达唑仑和右美托咪啶对炎性反应相关指标和胃黏膜pH值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n =20,M组)和右美托咪定组(n=20,D组),用ELASE法检测TNF-α,IL-1β和IL-6水平,使用标准的pH值和血气分析仪同时分析和计算胃黏膜pH值.结果 D组与M组间血流动力学、生化指标和胃黏膜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4 h后D组较M组心率[(86±3.37)和(110 ±3.29) bpm],TNF-α[(19.3±5.6)和(14.5 ±4.1)pg/mL],IL-1β[(6.29±2)和(5±0.32) pg/mL],IL-6[(457.4±337.2)和(215.6±194.3) pg/mL]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脓毒症患者的镇静可有效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方法 拟在镇静下行机械通气治疗24 h的重症监护室(ICU)患者60例,年龄20 ~ 64岁,体重指数21 ~ 25 kg/m2,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10 ~ 25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咪达唑仑组(M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负荷量后,以0.03~0.20mg· 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D组: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 μg/kg负荷量后,以0.2~0.7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维持2组Ramsay镇静评分2~4分.记录镇静期间ICU医生对镇静效果的满意度、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开始镇静至停止镇静后2h谵妄的发生情况、苏醒时间和苏醒后2h内再入睡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M组比较,D组ICU医生对镇静效果的满意度升高,苏醒时间缩短,苏醒后2h内再入睡率和谵妄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优于咪达唑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12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孔):正常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LPS组(L 组)、LPS+右美托咪定组(L+D组),培养24 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率,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thiobarbituric acid,TBA)测定各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多聚腺苷酸二磷酸-1(Poly-ADP Ribosy polymerase-1,PARP-1)蛋白裂解片段的表达.结果 L组和L+D组细胞活力分别是0.95±0.08和1.08±0.10(P<0.05),与C组比较,分别降低36%和27%;L组和L+D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4.7±1.8)%和(8.8±1.1)%(P<0.05),分别是C组的2.6倍和1.1倍;L组和L+D组细胞SOD活性分别是(99±6) U/mg和(182±9) U/mg(P<0.05),与C组比较,分别降低53%和14%;L组和L+D组细胞MDA含量分别是(29.9±1.8) nmol/mg和(19.3±2.1) nmol/mg(P<0.05),分别是C组的1.6倍和79%;L组和L+D组细胞内PARP-1片段(相对分子质量89×103)表达分别是1.152±0.095和0.564±0.045 (P<0.05),分别是C组的4.8倍和1.8倍;D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少LPS诱导下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下调PARP-1裂解片段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对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出生2~4 d的Wistar大鼠心肌细胞,将培养融合的心肌细胞随机分为7组(n=7):正常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HR组)、外周型苯二氮革类受体(PBR)拮抗剂PK 11195组(P组)、PBR激动剂Ro 5-4864组(R组)、咪达唑仑组(M组)、PK 11195+Ro 5-4864组(PR组)和PK 11195+咪达唑仑组(PM组).HR组缺氧30 min复氧2 h建立缺氧/复氧模型.P组、R组、M组、PR组、PM组在培养皿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4mol/L的PK 11195、Ro 5-4864和咪达唑仑及相应混合药物共同孵育,30 min后行缺氧/复氧.复氧2 h时收集细胞,采用HTC-Annexin V/PI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AI);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激酶C(PKc)表达水平;Meta Flour单细胞内钙测定系统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AI升高,除R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PKC表达下调(P<0.01);与HR组比较,R组AI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PKC表达上调,M组和PM组AI降低(P<0.01);与P组比较,R组AI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PKC表达上调(P<0.01),PR组、P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比较,M组、PR组、PM组Al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均升高,PKC表达下调(P<0.01).结论 咪达唑仑10-4mol/L可减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时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非PBR依赖性的,且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PKC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0.
右美托咪啶对大鼠脓毒症转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对大鼠脓毒症转归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周龄10~14周,体重260~390 g,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症模型.取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术毕C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 ml/h;M组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6 mg·kg-1·h-1;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5 μg·kg-1·h-1,各组均持续8 h.各组取10只大鼠,观察术后24 h内的生存情况;各组取10只大鼠,于术前、术后2、4、5 h时取颈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各组取10只大鼠,于术后8 h时测定肾功能.处死进行细胞因子和肾功能测定结束后未死亡的大鼠,取脾脏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aspsse-3和泛素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M组和D组血浆TNF-α浓度降低,Na+排泄分数降低,脾脏组织caspase-3表达下调,泛素表达上调(P<0-05),血浆IL-6浓度和肌酐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D组血浆TNF-α浓度降低(P<0.05),血浆IL-6浓度、Na+排泄分数、肌酐清除率、脾脏组织caspase-3和泛素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M组和D组术后24 h内生存率分别为10%、80%和90%.M组和D组术后24 h内生存率高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提高脓毒症大鼠的生存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不同途径给药方式对0.375%罗哌卡因腰丛挫骨神经联合阻滞(combined lumber plexus and sciatic nerve block,CLPSNB)效果的影响. 方法 90例CLPSNB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罗哌卡因组(R组),0.375%罗哌卡因50 ml行CLPSNB;罗哌卡因+Dex静脉注射组(D+R组),静脉输注Dex 1 μg/kg(输注时间10 min)同时0.375%罗哌卡因50 ml行CLPSNB;罗哌卡因局部麻醉药液混合Dex组(DR组),局部麻醉药Dex 1 μg/kg+0.375%罗哌卡因至50 ml行CLPSNB.R组和DR组同时静脉输注与D+R组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术者的满意情况及副作用发生情况. 结果 3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首次使用镇痛药的时间DR组[(768±246) min和(1 080±300) min]、D+R组[(732±204) min和(1 050±288) min]显著长于R组[(420±126) min和(840±306) min] (P<0.05);感觉阻滞持续时间DR组[(1008±258) min]显著长于R组[(624±216) min]、D+R组[(672±144) min](P<0.05),而R组与D+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者满意率DR组(100%)高于R组(85%)(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结论 Dex混合于0.375%罗哌卡因行CLPSNB麻醉效果及术者满意度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抑制剂temsirolimus对膀胱癌T24、BIU-87细胞株的作用,探讨以mTOR为靶点治疗膀胱癌的应用前景。 方法 膀胱癌T24、BIU-87细胞株经不同浓度temsirolimus作用后,采用噻唑盐法检测temsirolimus对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emsirolimus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细胞迁移实验及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temsirolimus对肿瘤迁移和浸润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TOR的表达情况;制作裸鼠T24细胞株移植瘤模型,检测temsirolimus对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Ki-67表达情况。 结果 temsirolimus能够抑制膀胱癌T24、BIU-87细胞株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temsirolimus能够抑制膀胱癌细胞迁移能力,temsirolimus作用于T24、BIU-87细胞株24 h后,0 nmol/L组划痕修复率分别为(88.9±14.1)%、(83.6±16.3)%,高于5 nmol/L组的(42.7±11.6)%、(36.9±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msirolimus能够抑制膀胱癌细胞浸润能力,temsirolimus作用于T24、BIU-87细胞株24h后,0 nmol/L组浸润细胞数(26.5±5.8)、(28.2±4.6),高于5 nmol/L组的(19.0±3.8)、(21.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msirolimus导致膀胱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temsirolimus作用T24、BIU-87细胞株48 h后,5 nmol/L组G0/G1期细胞分别占(77.46±6.11)%、(73.39±4.94)%,高于0 nmol/L组的(65.99±5.01)%、(60.15±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msirolimus能够阻断mTOR的磷酸化,T24、BIU-87细胞株0 nmol/L组p-mTOR/β-actin值分别为0.92±0.09、1.01±0.08,明显高于5 nmol/L组的0.47±0.05、0.04±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msirolimus能够抑制裸鼠T24细胞株移植瘤生长,给药21 d后,给药组移植瘤体积为(147.6±74.4) mm3,对照组为(351.1±139.9)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移植瘤Ki-67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5.5±6.7)%,低于对照组的(67.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TOR抑制剂temsirolimus对膀胱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考虑将mTOR作为膀胱癌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Shen CA  Chai JK  Ma L  Hai HL  Zhang L 《中华烧伤杂志》2011,27(5):332-336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l( GLP-1)对骨骼肌成肌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及其信号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株L6,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1)对照组,培养液中除常规成分外不再添加其他物质;(2)GLP-1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10 nmol/L的GLP-1;(3)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组,培养液中加人终浓度为50 nmol/L的PI3K特异性抑制剂渥曼青霉素;(4) GLP-1 +PI3K抑制剂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10 nmol/L的GLP-1和终浓度50 nmol/L的渥曼青霉素.各组细胞接受上述处理后分别继续培养24、48、72 h,采用噻唑蓝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结果用吸光度值表示);继续培养24 h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p-)蛋白激酶B(Akt)、p-PI3K的蛋白表达水平.对实验数据行方差分析.结果 (1) GLP-1组细胞接受处理后48、72 h,增殖活性分别为0 660±0.120、0 870±0 2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530±0 060、0.700±0 100,F值分别为5.46、5 90,P <0.05或P<0.01).PI3K抑制剂组各时相点增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GLP-1+PI3K抑制剂组处理48、72 h,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 510±0.080、0 740±0.160,与GLP-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 46、5 90,P<0.05或P<0.01).(2)处理后24 h,GLP-1组S期细胞百分比为(15.7±0.4)%,显著高于对照组[(13.6±0.6)%]和GLP-1+ PI3K抑制剂组[(10 1±0 6)%];PI3K抑制剂组S期细胞百分比为(6 8±1.2)%,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各项比较F值均为15 39,P值均小于0.01.(3)处理后24 h,GLP-1组细胞PCNA增殖指数为(51.24±1 18)%,显著高于对照组[(36.72±1.56)%]和GLP-1+ P13K抑制剂组[(25.90±1.22)%];PI3K抑制剂组PCNA增殖指数为(21.70±0.09)%,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各项比较F值均为783 80,P值均小于0 05.(4)处理后24 h,GLP-1组细胞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3组,PI3K抑制剂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各项比较F值均为94.43,P值均小于0 01.GLP-1组、GLP-1+ PI3K抑制剂组p-PI3K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接近(F值均为20 94,P值均大于0.05),PI3K抑制剂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F=20.94,P <0.05).结论 GLP-1可直接作用于骨骼肌成肌细胞,通过加速细胞周期进程,增加DNA合成,促进细胞增殖.该作用与PI3 K/Akt信号途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烧伤血清所致肠上皮细胞增殖、移行能力的变化,以及联合应用肠三叶因子(ITF)和黏蛋白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株IEC-6传代培养,按照随机数字袁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组、ITF+烧伤血清组、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和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均采用DMEM培养液培养,其内分别添加体积分数10%小牛血清、体积分数10%烧伤大鼠血清、25 μg/mL ITF和体积分数10%烧伤大鼠血清、250 μg/mL黏蛋白和体积分数10%烧伤大鼠血清以及联合使用上述剂量ITF、黏蛋白和烧伤大鼠血清.处理后0~4d观察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后12、24、36、48、72 h观察细胞移行情况;Transwell法(细胞置于上室、培养液加入下室)培养4、6、8、10、12 h,观察细胞变形能力,以下室内细胞计数表示.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1)细胞增殖能力.处理后1~4d烧伤血清组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值为-16.569 ~ - 2.613.P<0.05或P<0.01).ITF+烧伤血清组和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数量与烧伤血清组接近(t值分别为0.037~0 740、0.116~0.429,P值均大于0 05);处理后2d,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烧伤血清组(t =6.484,P<0.01)、ITF+烧伤血清组(t =3.838,P<0.01).(2)细胞移行能力.烧伤血清组划痕后各时相点细胞移行距离均远远短于正常对照组(t值为-37.594~ -6.727,P值均小于0.0I).与烧伤血清组比较,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划痕后各时相点细胞移行距离无明显变化(t值为0.055 ~0.589,P值均大于0 05).ITF+烧伤血清组划痕后12、24、36 h细胞移行距离分别为(47±6)、(126±13)、(170±11) μm,明显长于烧伤血清组[(42±7)、(98±14)、(154±22) μm,t值为2.230~4.817,P<0.05或P<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划痕后各时相点细胞移行距离明显长于烧伤血清组(t值为2.982 ~7.390,P<0.05或P<0.01),划痕后12 ~48 h明显长于ITF+烧伤血清组(t值为2.707 ~2.918,P<0.05或P<0.01).(3)细胞变形能力.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血清组穿孔细胞数大幅减少(t值为- 23.965 ~ -6.436,P值均小于0.01).与烧伤血清组比较,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各时相点穿孔细胞数改变不明显(t值为0.199~ 0.797,P值均大于0 05);ITF+烧伤血清组各时相点穿孔细胞数均明显增加(t值为3.650 ~10.028,P值均小于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各时相点穿孔细胞数明显多于烧伤血清组(t值为4.313~15.100,P值均小于0.01),培养10、12 h时穿孔细胞数分别为(328±47)、(465±37)个,明显多于ITF+烧伤血清组[(277±25)、(353±34)个,t值分别为3.051、6 945,P值均小于0.01].结论 ITF对肠上皮细胞增殖影响有限,但能明显改善细胞变形能力,促进细胞移行;单独使用黏蛋白对细胞无明显作用,与ITF联合应用能增强ITF的作用.ITF维护肠黏膜屏障的主要机制为促进细胞移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手术创伤程度人群口腔黏膜细胞(OME)的凋亡和增殖,探讨手术创伤对在体口腔黏膜细胞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患者1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3例,于手术前、手术后分别用亚G1峰法和Ki-67分别检测其口腔黏膜凋亡率和增殖率;非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间及每组内手术前、手术后口腔黏膜细胞的凋亡率和增殖率的差异.结果 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组与乳腺癌根治术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营养状态、一般状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组患者与乳腺癌根治术组患者手术前口腔黏膜凋亡率分别为(27.51±0.61)%、(27.33±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率分别为(15.98±0.36)%、(16.04±0.55)%,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组患者与乳腺癌根治术组患者手术后口腔黏膜的凋亡率分别为(27.01±0.46)%、(27.36±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率分别为(16.25±0.25)%、(16.24±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乳房手术组患者与乳腺癌根治术组患者每组内手术前后口腔黏膜凋亡率和增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创伤对在体口腔黏膜细胞凋亡和增殖状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褪黑激素对人增生性瘢痕Fb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与机制. 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人增生性瘢痕Fb.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低、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前3组细胞分别采用含1 × 10-5、1×10-3、1 mmol/L褪黑激素的培养液培养,对照组不加褪黑激素常规培养.处理后24 h进行如下检测:对各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四氮唑复合物( XTT)-硫酸酚嗪甲酯(PMS)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对细胞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碘化丙啶(PI)双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p53和Fas mRNA表达量.对数据行方差分析和LSD检验. 结果 形态学观察显示,对照组Fb为长梭形,呈集落分布;3个浓度组Fb随着褪黑激素浓度升高,细胞逐渐分散,胞体变形缩小,胞膜皱缩,核质比例减小.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Fb增殖活性(吸光度值)依次下降,分别为1.79±0.10、1.49±0.15、1.24±0.20、0.92±0.09(F=67.61,P <0.05);S期细胞百分比依次下降,分别为(16.9±1.3)%、(10.6±1.1)%、(6.1±1.2)%、(3.2±0.8)%(F=286.10,P <0.05);G2/M期细胞百分比依次下降,分别为(16.7±1.6)%、(13.5±1.1)%、(9.8±1.0)%(6.0±0.7)%(F=162.69,P<0.05);早、晚期凋亡细胞百分比依次升高(F值分别为424.05、236.44,P值均小于0.05).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cyclin E的mRNA表达量依次下降,分别为2.90±0.30、1.58±0.21、0.90±0.20、0.24±0.12(F=266.79,P<0.05);p53和Fas mRNA表达量依次升高(F值分别为10.11、12.03,P值均小于0.05). 结论 褪黑激素可通过影响细胞cyclin E、p53和Fas基因的表达,抑制增生性瘢痕Fb增殖并诱导该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联合低浓度左布比卡因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中的应用可行性及对舒芬太尼消耗量的影响. 方法 90例足月孕单胎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孕妇,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舒芬太尼1.5 μg/kg+0.1%左布比卡因;Dex 1组(D1组),舒芬太尼1.5μg/kg+0.1%左布比卡因+Dex 0.02 μg·kg-1·h-1;Dex 2组(D2组),舒芬太尼1.5 μ.g/kg+0.1%左布比卡因+Dex 0.05 μg·kg1·h-1,各组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孕妇均采用L~L4硬膜外腔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术毕均快速泵注镇痛液2ml,背景输注速度为2ml/h,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锁定时间15 min,每次2 ml.记录术前产妇的一般资料,手术与麻醉时间,副作用(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舒适度(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评分以及术后4、8、12、24、48 h的VAS评分和Ramsay评分,统计PCA键有效按压次数和48 h舒芬太尼用量. 结果 术后4、8、12、24、48 h,C组Ramsay评分[(2.0±0.5)、(1.7±0.5)、(1.6±0.6)、(1.6±0.5)、(1.8±0.4)分]明显低于D1组[(2.3±0.5)、(2.3±0.6)、(2.1±0.5)、(2.3±0.5)、(2.2±0.5)分]和D2组[(2.3±0.5)、(2.4±0.5)、(2.3±0.5)、(2.4±0.5)、(2.3±0.5)分](P<0.05或P<0.01);D1组[(0.5±0.6)、(0.8±0.9)、(0.9±0.9)、(1.0±0.9)、(1.1±0.8)分]和D2组[(0.4±0.6)、(0.5±0.7)、(0.7±0.7)、(0.8±0.8)、(0.9±0.7)分]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1.3±1.0)、(1.5±1.1)、(1.8±1.0)、(1.9±0.7)、(1.9±0.7)分](P<0.05或P<0.01).D2组皮肤瘙痒发生率(3.33%)明显低于C组(26.67%)(P<0.05).D2组BCS评分[(3.1±0.7)分]显著高于C组[(3.1±0.7)分]与D1组[(1.9±0.7)分](P<0.05或P<0.01).C组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1.041±0.025) μg/kg]明显大于D1组[(1.020±0.021)μ.g/kg]和D2组[(1.003±0.019) μg/kg](P<0.01),且D1组比D2组消耗量大(P<0.05). 结论 小剂量Dex能明显提高左布比卡因和舒芬太尼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BK通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和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S组,n=36)、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6)、脑缺血再灌注且脑室内Iberiotoxin(IBTX)处理组(IBTX组,n=36),分别比较各组在不同再灌注时间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测定各组[Ca2+]i浓度,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法分别检测BK通道表达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结果 IBTX处理组在再灌注24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7±0.44)明显高于IR组(1.83±0.42,P<0.05);脑梗死体积(27.97±5.84)%明显大于SS组(22.83±4.74)%(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IBTX处理组24h点[Ca2+]i为(914.50 ±86.57) nmol/L较SS组(732.09 ±51.30) nmol/L明显升高(P<0.01),TUNEL细胞凋亡检测显示IBTX处理组24h神经细胞凋亡率为(15.20±6.11)%,与IR组(10.49±1.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K通道的表达增加,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缺血状态下,BK通道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很可能是通过降低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减少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功能化自组装多肽水凝胶并检测其与神经干细胞(NS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合成自组装多肽RADA16 与多肽RADA16-IKVAV,将两者混合制备功能化自组装多肽水凝胶,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其形态学特征.采用无血清培养法从新生大鼠皮层分离培养NSCs.将NSCs分别接种到RADA16自组装多肽水凝胶(对照组)与功能化自组装多肽水凝胶(实验组)表面.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细胞迁移.用CCK-8法测定吸光度(A)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应用Nestin、MAP2、GFAP和CC-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结果 AFM显示功能化自组装多肽水凝胶由纳米纤维组成,其纤维直径为20~30 nm,长度可达数百纳米.在细胞接种6 d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在水凝胶中的迁移距离分别为(27.5±3.7)μm和(53.2±5.4)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培养7 d后,实验组中细胞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13 d后对照组中MAP2阳性细胞百分率为(22.44±3.52)%,实验组为(40.35±4.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化自组装多肽水凝胶与NSCs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ase,PARP]对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LNCaP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将LNCaP细胞株分组培养并应用PARP抑制剂5-氨基异喹啉酮(5-AIQ)处理,蛋白印迹法检测LNCaP细胞内PARP表达的变化,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PARP表达抑制后对LNCaP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的关系,流式细胞仪检测5-AIQ对LNCaP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浓度为500及1000μmol/L的5-AIQ处理48 h后LNCaP细胞内PARP的表达分别降低至65.3%和22.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P表达抑制后,LNCaP细胞增殖也受到明显抑制.随着药物浓度依次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增加,处理24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从(2.85±2.03)%升至(41.23±5.42)%,处理48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从(19.80±4.34)%升至(55.67±1.47)%,处理72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从( 25.67±0.63)%升至(65.81 ±1.62)%,组间抑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当药物浓度维持不变时,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抑制率也明显升高,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5 - AIQ剂量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呈正相关关系.浓度为500及1000 μmol/L的5-AIQ处理48 h所诱导的LNCaP细胞的早期、晚期和总凋亡率分别为23.6%、4.6%、28.2%和31.8%、6.3%、38.1%,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剂量增加,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结论 抑制PARP的表达可以明显抑制LNCaP细胞增殖,并诱导LNCaP细胞的凋亡.PARP有望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