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抗感染药学》2016,(1):231-232
目的:评价生长抑素对早期急性肠梗阻患者炎性因子的表达及病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100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均给予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蠕动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总体缓解时间,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内肠蠕动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总体缓解时间分别为(7.14±2.41)d,(4.03±1.53)d,(3.98±2.00)d,(8.05±1.01)d和(13.21±7.23)d优于对照组为(11.84±3.25)d,(7.28±3.05)d,(5.51±1.76)d,(11.50±1.05)d和(21.01±10.62)d(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分别为(50.0±4.4)ng/m L和(49.8±5.4)ng/m L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6.1±2.1)ng/m L和(56.2±4.8)ng/m L(P<0.05)。结论:采用生长抑素治疗早期急性肠梗阻患者的疗效较为显著,可降低急性肠梗阻患者炎性因子的表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我院普外科2007年至2012年收治9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应用泮托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生长抑素(SST),连续治疗7~14d,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包括腹痛缓解时间、撤离呼吸机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主要症状改善时间短,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治疗SAP,能缩短患者病程,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与奥曲肽联用治疗小儿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接受腹部手术并诊断为术后炎性肠梗阻的56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奥曲肽进行治疗,观察组予以乌司他丁联用奥曲肽进行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腹部症状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腹部症状缓解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TNF-α、IL-6、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TNF-α、IL-6、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水平相比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与奥曲肽联用治疗小儿术后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促进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显著降低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进一步提升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5.
探讨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应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单独采用乌司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汀治疗,两组均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7 d的CRP、TNF-α、IL-6、IL-8水平。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56%(34/45),观察组为93.33%(42/45),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x2=8.295,P<0.05。治疗前两组CRP、TNF-α、IL-6及IL-8水平均较正常值明显升高,经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治疗后10 d观察组的CRP水平均在相同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5d观察组的TNF-α、IL-6及IL-8水平均在相同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汀应用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全身炎性反应,对于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对急性胰腺炎血清炎性因子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胰腺炎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变化,并通过检测与分析外周血乳酸(D-乳酸)、外周血二胺氧化酶(DAO)及尿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L/M)水平来评估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6、IL-8、CRP水平,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2组患者D-乳酸、DAO、L/M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降低更显著(P<0.05);2组上述指标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值,研究组变化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治疗加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可有效降低体内炎性反应,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控制病情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分析该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50例非手术治疗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25例,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研究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肠减压量、C反应蛋白、肛门排气恢复例数、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P0.05)。结论应用生长抑素治疗肠梗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与分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采用生长抑素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按照患者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治疗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治疗。比较2组术后腹胀、恢复排气等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恢复排气及腹胀等症状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更优(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用生长抑素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其临床各项症状,加速其康复,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对于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普通外科住院治疗的80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生长抑素+肠外营养、抗感染及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用药前后呕吐、腹胀、腹痛、排气、排便、电解质等临床体征变化,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5d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排气率、排便率、腹痛腹胀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263,3.907,4.512,3.895, P <0.05)。自第3天开始,治疗组胃肠减压量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216)ml,(401±220) ml, t =2.854,2.987,3.022, 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7, P <0.05)。结论生长抑素能明显提高排气、排便率,改善患者腹胀、腹痛症状并有效降低病理性消化液的分泌,对肠梗阻疗效显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生长抑素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时血清肌酸磷酸激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早期发生的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但术后早期炎性小肠梗阻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这类肠梗阻有它特殊性,处理的方法也和其它肠梗阻截然不同.因此,提高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认识,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会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某些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13.
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振千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4):38-39
目的探讨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结论术中125例患者均行一期切除吻合术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25例(20%)。术后0.5年生存率105例(84%)、术后1年生存率96例(76.8%)、术后3年生存率75例(60%)。结论手术治疗结肠癌并肠梗阻临床疗效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指南》2017,(14)
目的分析生长抑素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进行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31例患者纳入本次实验研究,依照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分组,分别为15例常规组与16例实验组,分别采用保守治疗方案与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另外,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5%与46.7%,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采取生长抑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各项临床症状消失用时较短,药物安全性高,值得推荐采纳。 相似文献
15.
16.
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急性病症,居急腹症的第三位。肠梗阻不仅能引起肠管的局部病理改变,而且还能因肠管坏死并发中毒性休克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文章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普外科确诊的60例肠梗阻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学习,将生长抑素在治疗中的作用分析进行报告。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治疗组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发病时间20小时至72小时不等,均经X线检查诊断为肠梗阻。1.2临床表现观察组恶心呕吐60例,腹胀腹痛60例,腹部包块34例(56.7%),腹部振水音60例,X线腹片(液气面)60例。其中,炎性肠梗阻12例(20.0%),动力性肠梗阻21例(35.0%),轻度粘连性肠梗阻18例(30.0%),粪石性肠梗阻9例(15.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及对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85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3例以及对照组42例,两组患儿均采用氨溴索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青霉素(20万u/kg,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头孢曲松(20 mg/kg,1次/d)治疗,7d为1个疗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前、治疗后1d、3d、5d、7d超敏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为75.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6,P=0.000.).观察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425、3.622、3.712、3.812,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3dCRP(4.28±1.07) mmol/L、IL-6(7.21±2.07) mmol/L、TNF-α(15.36±3.78) mmol/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一时间(7.63±1.28) mmol/L、(12.31±2.42) mmol/L、(22.12±7.55)mmol/L,而对照组治疗5d后CRP、IL-6、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曲松能有效缓解小儿肺炎症状,快速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11)
目的:分析生长抑素在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院行非手术治疗的肠梗阻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31例)和观察组(n=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生长抑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胃肠减压引流量、腹胀腹痛消失时间及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梗阻患者采取生长抑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d的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变化情况,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血清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含量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能快速、有效的清除患者脑内血肿,减轻颅内压力,改善脑部缺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