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术后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646例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215例)和肠内营养组(215例)及对照组(216例),术后营养支持7d,采用等热卡[125.5kJ(30kcal)·kg-1·d-1]和等氮(0.25g·kg-1·d-1);对照组术后常规补液直至恢复正常饮食。观察比较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入选的3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总死亡率为1.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外营养组33.5%(72例),肠内营养组28.4%(61例),对照组44.9%(97例);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1;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0。肠内营养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0.2%,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15.3%,P=0.002;而两组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vs.23.7%,P=0.06)。住院时间:肠外营养组(11.2±5.0)d,肠内营养组(9.8±3.4)d,对照组(14.5±7.1)d;肠内营养组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P=0.002;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3;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1。结论术后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预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疗效观察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CEP组),分别于术后24 h后予营养支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免疫指标及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TPN组9%、CEP组3%);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TPN组(69.75±9.49)h、CEP组(48.54±8.46)h;平均住院时间TPN组(15.18±2.21)d、CEP组(12.89±2.23)d,CEP组明显低于TPN组(P<0.05);两组术后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和体质量(BW)在营养支持后均有所下降(P<0.05),TPN组淋巴细胞计数(LY)减少(P<0.05),CEP组L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营养及免疫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全肠外营养相似,在加快免疫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优于全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6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48 h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给予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于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生化、营养和免疫指标、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等。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腹腔镜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患者50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24小时给予肠外营养(卡文,1440 ml),实验组患者在肠外营养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瑞能,400 m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免疫指标(IgA、IgG),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C3]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生化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3、IgA、IgG均高于对照组,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炎症指标,促进胃肠道功能及免疫功能恢复,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中药和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中药和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应用的意义.方法4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治疗组22例,术后早期小肠内滴注中药,待肠鸣音恢复后同时滴注营养液;对照组19例,术后早期不用中药,待肠鸣音恢复后同样滴注营养液,两组供给热量和氮量相同.术后分别观察两组胃液胆汁胰液引流量、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营养状况改善、免疫功能提高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3d两组平均消化液引流量无显著差别(P>0.05);4~6d治疗组平均消化液引流量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7~9d两组平均消化液引流量无显著差别(P>0.05).治疗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术后第14d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较术后第1d明显改善(P<0.05~0.01);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实施中药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营养状况的改善和免疫功能的提高,并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经空肠营养管给予自制膳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2月至2010年3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0例,其中术中置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组,EN组)28例,未置空肠营养管(肠外营养组,PN组)32例,比较两组的肠功能恢复(排气时间)、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发生率)等方面指标.结果 两组均完成营养支持计划,在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术后营养状况、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术后行自制膳食营养支持治疗具有住院时间短、费用低、营养状况改善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三种不同早期营养支持方案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短期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依据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分为早期联合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和早期肠外营养组.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础临床特征、治疗后两周内的营养数据以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和GCS评分.结果 早期营养支持中,早期联合营养组患者空腹血糖、血清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全血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分别为(5.74±0.64)mmol/L、(203.80±10.45) mg/L、(61.99±1.34) g/L、(114.53 ± 2.69) g/L、(0.37±0.06) mg/dl,以上数据改善情况均优于早期肠内营养组及早期肠外营养组.早期联合营养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11.6±0.42)d明显低于早期肠内营养组(13.20±0.42)d及早期肠外营养组(14.65±0.42)d.早期联合营养组并发症发病率最低.早期联合营养组GCS评分(11.40±1.60)分改善最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早期施行肠内外联合营养治疗能显著促进患者营养指标提升,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病率,缩短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减轻昏迷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EN联合肠外营养(PN)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月我院87例PD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营养方式分为EN组(37例)及EN+PN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及术后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血生化相关性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与EN+PN组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率分别为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PN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高于EN组(均P0.05),但两组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 PD患者术后应用EN联合PN安全性及实用性均与单独应用EN相似,但可明显减少营养相关并发症,是PD术后更好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按术后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55例,术后早期行空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组(TPN)55例,术后即经中心静脉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对比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费用等,同时于术后第13、7、天测定电解质、血常规、肝肾功能。结果 EEN组与TPN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1.0±1.5)d(,13.2±1.3)d;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分别为:(64.7±10.5)h(,76.9±15.1)h;排便时间分别为(4.5±1.5)d(,6.0±0.8)d;住院费用分别为(2.2±0.3)万(,2.5±0.4)万。EEN组术后第1、37、d电解质波动值变化小,TPN组电解质随补液量变化而变化较大;淋巴细胞值、血清白蛋白值氮、血清肌酐、血清尿素在术后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缩短住院时间、促进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肝肾功能影响小、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临床经济学角度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治疗费用的差别,评价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7月至2001年6月间3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临床资料,其中早期肠内营养(EEN)组11例,术后第1天开始EEN支持;肠外营养组(TPN)21例。结果 术后平均住院日EEN组较TPN组为短(25.0天vs36.3天,P<0.01),且平均费用明显少于TPN组(28368元vs40494元,P<0.01)。并发症发生率EEN组虽少于TPN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费用效果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提示EEN较TPN优越。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EEN支持可减少并发症,并有更好的费用效果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联合营养支持疗法对轻中度营养不良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改善的效果。 方法运用患者总体主观评分法(PG-SGA)筛选轻、中度营养不良食管癌患者172例,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观察组术前3 d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术后第1天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术后第3天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状态(术后第7天)、胃肠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术后第7 d,观察组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4.33±3.32)g/L和(33.68±4.12)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23±3.41)g/L和(31.32±3.3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61.53±6.37)h和(66.69±9.47)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2.31±8.24)h)和(113.24±12.3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4% vs 9.30%,P>0.05);观察组术后患者满意度优秀率为89.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术前营养干预联合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后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对伴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106例合并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53例)和普通肠内营养组(53例)。于术前5d、术后1d和9d分别进行免疫学指标和急性相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前免疫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9d,免疫营养组免疫学指标C04、CD4/CD8、IgG、淋巴细胞、NK细胞及补体c3、c4和CH50水平均高于普通营养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则低于普通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营养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8%(2/53),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的15.1%(8/53)(P〈0.05):术后住院时间为(8.1±1.1)d,明显短于普通营养组的(9.2±2.1)d(P〈0.05)。结论对于合并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可减轻术后创伤和炎性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化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支持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辅助治疗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性胰腺炎规范化治疗,待肠功能恢复后均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强化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支持。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0d后的免疫状态指标及炎性状态指标进行比较,并对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免疫状态指标及炎性状态指标无明显差异(PO.05),给予不同的肠内营养液治疗10d后,观察组的免疫状态指标回升及炎性状态指标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O.05),同时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强化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能更加有效的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改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模式下围手术期序贯肠内营养在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将入选的115例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模式下的围手术期准备+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前准备+传统静脉营养支持,其中实验组55例,对照组60例。数据处理使用SPSS 19.0软件,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肠道菌群变化等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组不同时间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术后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营养指标:术前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验组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实验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指标:术后第5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的CRP水平及WBC水平均显著下降,且实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Ig A水平在术后第3、第5天时较对照组同期水平增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肠道菌群变化:术后两组患者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而致病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的计数则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临床观察结果:实验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流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提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均无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模式下围手术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调节机体的炎症免疫反应,增强肠道的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失调,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EN)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胃癌手术后需要营养支持的90例患者随机进入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术前、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结果(1)EN组体重、上臂肌围(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血红蛋白均高于PN组(P>0.05);(2)PN组血浆白蛋白、血中谷氨酰胺的下降较EN组明显,P=0.02和0.009;(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N组8.9%(4/45例),PN组26.7%(12/4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死亡4例,其中PN组3例,EN组1例。结论EN可降低胃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肠内外营养支持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3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收治的55例肝叶切除术患者,均为择期手术.根据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肠内外营养组(n=25)和肠外营养组(n=30).结果 肠内外营养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28% vs 40%),[(4.50±0.50)d vs (5.50±1.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体重指数变化[(22.10±1.80) vs (22.30±1.70)]、前白蛋白[(130.00±45.00) mg/Lvs (124.00±55.00) mg/L]和白蛋白[(35.50±2.72) g/L vs (36.50±2.70) g/L]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肠内外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患者恢复效果及对免疫指标IgG、IgM、Ig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间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组(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人数等采取率(%)表示,组间率采取χ2检验;术前、术后血清相关指标免疫指标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采取(x±s)表示,计量资料先作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使用单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使用配对秩和检验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没有差异(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明显高于术前(P0.05),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总蛋白(TP)明显低于术前(P0.05),血红蛋白(HB)变化不显著。术后第8天,肠内营养组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而肠外营养组仅有ALB、PA、TP恢复正常,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发生呕吐、腹泻、腹痛和腹胀的人数均少于肠外营养组患者,总发生率5.0%(2/40)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的30.0%(1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17,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更有效的改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和免疫力,促进快速恢复,安全高效,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合理性.方法 对2003年4月-2008年10月期间,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普外科收住的采用内镜进行ERCP诊断和治疗的11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ERCP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及并发症.结果 内镜进行ERCP诊断和治疗患者114例,其中46例患者围手术期给予脂肪乳、氨基酸等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支持组),68例仅给予常规糖电解质输液(常规输液组);63例患者术后禁食12 h,51例患者术后禁食24 h.营养支持组和常规输液组在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数均无明显性差异,但住院费用营养支持组明显高于常规输液组;术后禁食12 h组与术后禁食24 h组在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数均无明显性差异.114例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 ERCP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没必要过量使用,对于成功完成ERCP的患者,术后早期进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围手术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9-11月间福建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0例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5例)和肠外营养组(15例).两组于术前3d至术后8d期间分别给予肠内营养素(安素)和肠外营养支持.每日动态监测血糖;术前1d和术后8d检测患者的营养指标(白蛋白和前白蛋白);观察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营养支持总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情况均较为满意:3餐前手指末梢血糖为5.0~9.0 mmol/L,3餐后2h手指末梢血糖为7.0~10.0 mmol/L,晚10时和凌晨3时的血糖波动于4.0~8.0 mmol/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末梢血糖小于3.5 mmol/L).肠内营养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62.4±15.7)h,明显快于肠外营养组的(90.8±22.4) h(P<0.01).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内营养组营养支持费用为 (650.8±45.8)元,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3016.5±152.6)元(P<0.01).结论 在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中,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能在有效调控血糖的同时明显改善其营养状况.与肠外营养相比,使用安素进行肠内营养能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并降低营养支持的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