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已成为世界范围关注的健康问题。大量证据表明心肌梗塞家族史与CVD危险相关。除了传统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及糖尿病等,疾病易感基因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影响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由于不同人群的研究结果未得到重复,基因检查用于临床和人群防治尚未成熟。虽然如此,近年来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为CVD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提供了广阔前景。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性CVD的遗传学研究现状,以及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基因-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新趋势,以期促进遗传学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血尿酸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血尿酸水平不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有直接作用。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中,高血糖、脂代谢异常、内皮功能异常以及高凝状态等是非常普遍的,而血尿酸异常又与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共同促进了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本文通过测定血尿酸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血尿酸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可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当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既往多基于危险因素及是否已经发生冠心病、卒中糖尿病等疾病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然而,约半数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于表面健康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明显升高者¨。,如何在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外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危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前期病变(preclinical atherosclerosis,PCA)的研究。PCA通常指已有客观的动脉硬化证据,而尚无重要动脉血管(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以及外周动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而导致明确相应临床症状的情况,也有人称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一种高发病率、起病隐匿的疾病。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对于血管管腔的狭窄程度较敏感,却不能反映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冠状动脉钙化(Coronaly arterycalcium,CAC)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仔在着密切关系。病理研究证实钙化现象仅发生于血管粥样硬化的病变处,并且贯穿于整个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通过检验并量化冠状动脉的钙化病变,能够早期诊断并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代谢综合征的各个组分,如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均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代谢综合征患者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之一。ASO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卒中的风险较肢体相关事件(如下肢溃疡、坏疽或截肢)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与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关于二级预防的共识声明自2001年更新以来,许多临床试验提供了重要证据.进一步支持和拓展了对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包括外周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疾病和颈动脉疾病)进行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治疗的重要性。证据不断涌现,证实对这些患者进行积极而全面的危险因素干预治疗能够改善生存率,减少事件复发以及对介入治疗的需要.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结构受损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是动脉粥样硬化(AS)等血管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一些危险因素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损伤启动的内皮细胞(EC)凋亡可能是AS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损伤诱发的VSMC增生是AS新内膜斑块形成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是指颈动脉血管内膜和中膜之间的垂直距离。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也与多种血管危险因素有关,被认为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良好指标。临床上可借助超声检测颈动脉IMT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或消退,并提供临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依据和疗效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血管老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所有已知的危险因素中,对年龄的作用了解地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表明老年伴随血管老化,与年龄相关的动脉老化通常出现在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事件之前,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分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可发现衰老形态的细胞;给不同年龄段的动物喂以相同的致粥样硬化饮食,虽然会出现程度相同的高脂血症,但老年组动物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明显比年轻组严重。提示血管老化是年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形成的关键环节。本综述结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探讨了血管老化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许多群体研究和其他研究都证实颈动脉疾病的症状(如 TIA,颈动脉杂音及卒中)和体征与冠脉疾病(CAD)之间存在某些关联,本文通过对在343例 CAD 及167例非 CAD患病例之中的 CAD 危险因素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范围(B 型超声积分)的定量分析,评价了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与 CAD 关联的一致性、关联强度及净效应。  相似文献   

11.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ed aortic valve disease,CAVD)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主动脉瓣钙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是中老年患者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的最常见原因。一般认为CAVD可能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相似。通过大样本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研究,目前认为最具关联性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脂蛋白a 等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本文就CAVD代谢相关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动脉粥样硬化(AS)、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且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终末肾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2004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仍在大幅度升高,  相似文献   

13.
多年以来,胆固醇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自从10年前法医病理学家Sparks提出血浆胆固醇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存在相关性起,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并研究胆固醇同AD之间的内在联系。芬兰Kuopio大学Kivipelto等进行的一项长达21年的纵向研究发现,高胆固醇血症与AD危险的相关性大于载脂蛋白E(apoE)ε4基因型与AD危险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正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PUFAs)可阻止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疾病包括外周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疾病、动脉瘤和脑卒中。以血管舒张因子和抗炎因子减少及血管收缩因子和促炎因子增加为特征的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展的早期病理事件。内皮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危险因素:胆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和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以及高分辨率B超扫描术,纳入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92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无心脑血管疾病而且颈动脉B超检查颈动脉狭窄率〈40%)的患者120例,分别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早期以及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异同(P〈0.1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二元Logistic模型里,传统的危险因素,年龄(OR值:1.101,95%CI:1.046~1.159,P〈0.001)、高TC(OR值:2.236,95%CI:0.821~6.089,P=0.115)、高血压(OR值:2.623,95%CI:0.989~6.957,P=0.053)、吸烟,(OR值:7.975,95%CI:2.274~27.9651,P=0.001)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二元Logistic模型,男性(OR值:2.064,95%CI:1.137~3.748,P=0.017)、高脂蛋白(a)(OR值:2.818.95%CI:1.499~5.298,P=0.001)、低HDL-C(OR值:2.451,95%CI:1.234~4.868,P=0.010)、糖尿病(DR值:2.414,95%CI:1.232~4.731,P=0.010)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结论 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糖尿病、脂蛋白(a)在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背  景  动脉粥样硬化 (中风和冠状动脉疾病 )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疾患。在中国 ,其流行速度仍然迅速增加。目前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肥胖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仅有 5 0 %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上述危险因素[1,2 ] 。因此科研人员仍在探寻新的危险因素。在过去的 10年中 ,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3] 。流行病横断面研究显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2 μmol/L)往往伴有早期外周血管、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疾病[4 ] 。据人群健康普查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疾病的病因,导致全身性病变,发病率、病死率居高不下,而脂肪因子已被证实作为危险的独立影响因子。脂肪组织通过产生脂联素、瘦素、内脂素、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趋化素等脂肪因子影响着多项生理过程。动脉硬化病变与脂肪因子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认识脂肪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现对脂肪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大量实验研究证实.脂联素(APN)作为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肪因子,其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巨噬细胞的功能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发挥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脂联素低浓度是冠状动脉狭窄及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浓度也是冠心病患者未来主要心血管事件的一个预测因素。脂联素可能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性别、吸烟等危险因素起作用来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在药物治疗方面,噻唑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ARB)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提升脂联素浓度.在冠心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类多因素性疾病,目前已经明确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异常、吸烟和肥胖等。在所有这些危险因素中,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致病因素和保护因素相互消长的结果,致病因素的增强和(或)保护因素的减弱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都是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上常相伴出现。血管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管损伤、慢性肾病和衰老等普遍存在的病理表现,易导致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大和心力衰竭,引发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许多研究提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危险因素、信号转导途径、分子调控机制,而使其互为因果。本文就它们之间的临床联系及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临床工作提供进一步的综合防治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