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消化道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应用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间诊治的40例消化道病变患者,对其实施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通过比较,所选患者得病变均得以切除,ESD患者20例病灶完成切除,4例分片切除;EMR患者16例病灶切除。ESD患者手术时间为48~150min,EMR为32~55min;术后病理结果:6例为早期胃癌,切缘无残留,2例中高级上皮内瘤变,癌变,局部浸润。所选胃息肉患者均为一级上皮内瘤变。直肠:6例为中高级上皮内瘤变,2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息肉:12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为癌变,侵及黏膜下层,存在淋巴管可能为癌栓。4例患者术后出血,经过内科保守治疗或者内镜治疗出血停止,4例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所选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消化道早期病变应用EMR或者ESD治疗均安全有效,能够将病灶整块切除,有助于进行病理评估,复发几率低,降低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雨静  齐玲芝  苑坤  刘泳  刘聪  孙巍 《吉林医学》2009,30(13):1219-122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无蒂大息肉和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72例92个大肠病变。采用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切除(EMR)、分次圈套切除(EPMR)和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法(Cap-EMR)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72例患者一次性成功切除病变89个,3例患者各残留1个病变,其中2例再次行EMR,1例行APC氩气凝固灼除。12个月后复查未发现复发病例。术后病理结果:腺瘤71个,其中伴有上皮内瘤变的29个,增生性息肉13个,直肠类癌3个,黏膜内癌变5个,其中2例为SM2癌,行外科手术治疗。12个月后复查未发现复发病例。术中、术后无穿孔病例,术后出血5例。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和黏膜内癌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向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7年2月间发现的35例早期胃癌患者行EMR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共计38个病灶均行了EMR。直接用圈套器切除34个病灶;另4个用透明帽切除。36个病灶取到组织进行病理检查,34个病灶(90.0%)获完全切除,其中2个病灶2次分割切除、1个病灶3次分割切除;2个病灶未完全切除;另2个病灶无病理结果,无法判断是否完全切除和进行病理分型。全组术中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EMR治疗早期胃癌简单、安全,病灶切除完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效果。方法:对42例患者的58处结直肠平坦型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随访6~24个月,评价切除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54处病灶一次性完全切除,4处病灶分片完全切除。术中3例创面少量渗血,予以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电凝止血。2例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5天发生延迟出血,均予以金属钛夹夹闭止血,未发生穿孔等并发症。42例患者术后1个月创面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实现6~24个月随访,未发现病灶残留及复发。结论:EMR治疗结直肠平坦型病变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6.
    
李祥春  李敏  汪文生  张焰平  陈刚  汪祺  陈燕 《安徽医学》2013,34(8):1179-1180
目的评价消化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隆起性病变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22例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结合超声内镜和(或)胸部CT等综合评估,采用EMR治疗,并对所有切除标本行病理检查,术后3个月短期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全部经EMR切除病灶,部分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热活检钳、APC或钛夹止血,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局部未见残留组织,愈合良好,局部未见狭窄、疤痕增生现象。结论 EMR是治疗食管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易于掌握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肠黏膜表面型病变内镜下的诊断、分型和治疗方法。方法连续3000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表面型(Ⅱ型)病变。在内镜检查中发现病灶后,对病灶喷洒靛胭脂,采用放大装置观察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Ⅱ型病变,切除标本完整迭检。结果3000例作放大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在643例患者发现大肠黏膜病变725处,其中Ⅱ型病变61个,占病变数的7.18%。Ⅱ型病变中,表面隆起型(Ⅱa)18例,表面隆起型(Ⅱa+dep)7例,表面平坦型(Ⅱb)6例,表面凹陷型(Ⅱc)2例,表面凹陷型(Ⅱc+Ⅱa)1例,表面凹陷型(Ⅱa+Ⅱc)4例,侧向发育型(LST)23例。61个Ⅱ型病变中,45处用EMR切除,7处用EPMR切除,2处用EPMR+外科手术切除,6处用外科手术切除,1例放弃治疗。结论放大内镜加黏膜染色技术能提高表面型病变的检出率。绝大多数Ⅱ型病变能用EMR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发现的39例早期胃癌病人行EMR治疗,及同期行手术治疗的46例早期胃癌病人,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手术治疗(P〈0.05)。结论 EMR治疗早期胃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规模的医院进行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上消化道局灶性隆起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术后治疗。方法对2010年1月至今我科就诊的85例上消化道局灶性隆起病变患者进行内镜粘膜切除术,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病理结果、术后治疗方案等。结果 85例上消化道局灶性隆起病变中包括炎性息肉26例,腺瘤21例,早期癌2例,平滑肌瘤36例,均经内镜粘膜切除术完整切除,术后予禁食、抑酸、止血治疗,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仅1例早期食管癌半年后原位复发,再次行内镜粘膜切除术后未再复发。结论 EMR是治疗上消化道局灶性隆起病变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近年来,日本已有多家报道采用先端带陶瓷绝缘头的IT电刀(Insulation-tipped Diathermic Knife)行早期胃癌的黏膜下整片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取得了优于传统黏膜切除术(Endos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良好效果,但IT电刀目前尚未引进中国,用针形电刀行ESD术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传统的针形电刀进行黏膜下整片切除术(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共8例,均成功切除。方法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2.7岁,行常规内镜检查加活检及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早期胃癌3例(低分化腺癌,浸润至黏膜肌层),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病变直径2.2~5.0厘米,平均3.7厘米,病变分布:胃窦6例,胃体2例。无手术禁忌,均采用针形电刀下的ESD术行病变切除,针形电刀采用Olympus公司乳头切开专用针刀(KD-10Q-1),内镜为Olympus GIF Q240Z,手术步骤如下:先于病变边缘0.5厘米处用针形刀作边缘环周标记,再行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至病变边缘明显隆起,然后用针刀沿标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隆起的患者18例,患者常规内镜检查考虑消化道类癌后均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cm的行EMR治疗,直径1~2cm的行ESD治疗。结果 18例患者EUS所见考虑肿瘤可能,未累及肌层,其中17例病灶深度判断正确。病灶部位为直肠11例,胃3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球部2例;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切除治疗,17例切除完整,1例病变与肌层有粘连,转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联合EUS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直径≤2cm且未累及肌层的消化道类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钳道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早期胃癌,用双钳道内镜进行黏膜切除术,总经分析其术后疗效,并发症.结果:36例病例中,10例(28%)分片切除,26例(72%)整片切除,30例(83%)成功行内镜黏膜完全切除术.病灶直径均<2cm.术后有12例出现上腹部不适.出血3例,1例用钛夹、2例用APC止血.狭窄1例,采用球囊扩张.没有死亡病例.随访12月,在治愈组中,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双钳道内镜EMR治疗早期胃癌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诊治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6例经胃镜检查并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起源于黏膜层的隆起性病变患者,行EMR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并定期门诊内镜随访.结果 116例患者共119处病灶,116处(97.5%)获完全切除,平均随访4.5个月无复发.术后病理为43处息肉、40处平滑肌瘤、15处炎症、9处间质瘤、2处早癌、2处类癌、2处黏膜下囊肿、其他6处,其中28例曾行术前病理活检,14例(50%)术前、术后病理吻合,14例(50%)依靠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诊断.并发出血20例,均经处理后停止出血,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 EMR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微创技术,因组织切除、取材完整,可提高病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瓯侬)对大肠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及EMR操作技术。方法对86例(106处)大肠平坦型病变行EMR,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经EMR切除的86例(106处)标本行全瘤病理检查,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全清除104处,治愈率为98.1%(104/106),其中首次完全切除102例(96.2%),2例残留患者再次行EMR后清除病灶,2例EMR术后病理检查为浸润癌(SM2癌)加行外科肠段切除,病理报告大肠管状腺瘤57处,管状绒毛状腺瘤16处,绒毛状腺瘤6处,锯齿状腺瘤3处,炎性息肉10处,增生性息肉6处,类癌3处,黏膜内癌3处,浸润癌(SM2癌)2处;全组术中出血4例(3.8%),经内镜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2例(1.9%),1例经内镜止血成功,1例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手术,术后局限性腹膜炎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全组无穿孔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4。36个月,病变复发2例,1例经再次EMR后病变清除,1例外科手术肠段切除治疗。结论大肠平坦型病变行EMR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大部分大肠平坦型病变能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0例EMR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0例患者共计156处病灶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腺瘤型息肉67例,炎症性息肉48例,其他15例.术后并发症:即时出血8例,迟发性出血2例,透壁性灼伤综合征1例,均经内镜下治疗和综合治疗后痊愈,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具有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丽  兰春慧  樊丽琳  王军  胡辂 《重庆医学》2011,40(14):1399-1400
目的探讨胃底平滑肌瘤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8例联合黏膜下切除术(EMR)、黏膜下剥离术(ESD)及结扎术综合治疗胃底平滑肌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超声胃镜等检查明确5例病灶来自胃底固有肌层,13例来源于黏膜肌层,其中13例来源于黏膜肌层的胃底肿瘤均行瘤体表面黏膜切除EMR及ESD手术;3例来自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行瘤体表面黏膜EMR、ESD、钛夹封闭创面术;另2例来自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行瘤体表面黏膜EMR、瘤体剥离术、尼龙绳结扎术。术后1例并发胃穿孔外科手术后治愈,其余17例术后1个月后复查胃镜均治愈。结论 EMR及套扎术联合治疗对于单发、瘤体直径小于2 cm的胃底平滑肌瘤治疗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切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小安  赵奎  李晓辉  赵微 《西部医学》2012,24(7):1255-1257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67例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或外科手术切除病变。结果 67例患者中,平滑肌瘤34例,息肉18例,异位胰腺7例,脂肪瘤3例,间质瘤2例,孤立性静脉瘤2例,囊肿1例;病变在胃镜下切除46例,抽取囊液1例,外科手术切除2例。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病变进行内镜下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平坦型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5例48个大肠平坦型病变分别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分片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切除病变,并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肠镜。结果 45例48个病变中1次完整切除41个,分片切除7个,1例术后1个月复查见有残留,予热活检钳钳除。术后病理结果:腺瘤29例,其中合并轻-重度不典型性增生16例,增生性息肉15例,黏膜内癌3例,直肠类癌1例。术中出血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术中、术后无穿孔病例;术后局限性腹膜炎3例。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武  蹇贻  陈曦  吴晓英 《西部医学》2010,22(5):869-870,873
目的总结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经验。方法72例患者经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明确病变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确定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后,择期选择单独直接圈套切除或EMR—L或EPMR或联合以上方法切除病变。病变标本固定、标注后送病理检查。结果EMR耗费时间为15~70分钟,平均为(30±3.1)分钟。病理结果为:息肉、粘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黄斑瘤、Peutz—Jeghers综合征、低\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异住胰腺、LST、类癌、纤维瘤。所有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的病理标本均未发现离切缘2mm内范围内存在瘤变灶。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急性和1例延迟出血,相应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无穿孔或管腔狭窄出现。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79例,为观察组;同期行近全胃切除术治疗同类疾病的患者67例为对照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以及治疗效果,通过对照组的对照研究,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术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远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差异不大.结论:EMR手术与一般切除手术相比,临床效果差异不大,但出血少、时间短、恢复快,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