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PD)改善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的方法和结果。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术中行微电极记录技术靶点监测,对28例70岁以上老龄PD患行丘脑腹外侧核(VL),苍白球腹后内侧部(Gpi)射频毁损,其中2例A型(震颤型)患行单侧VL毁损术,1例A型患行双侧VL毁损术;26例行Gpi毁损术,其中1例行同期单侧Gpi及VL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2月应用motor UPDRS量表进行评价。结果:2例VL毁损术后12月,肢体静止性震颤安全或基本消除,其中1例下颌静止震颤有明显缓解;26例行Gpi毁损术,术后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较大改善。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老龄PD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82例接受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随访和神经功能评估,手术治疗前、手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不同服药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评分,采用Wilcoxcon检验比较手术后不同时间点UPDRS运动评分,以及与手术前的评分的差异。结果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后6个月、12个月、24的随访显示:毁损术不仅能改善术前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评分,UPDRS评分逐渐减低,而且减轻了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患者术后口服抗帕金森病类药物用量较术前明显减少。核团毁损术永久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1.2%(1/82),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3.4%(11/82)。结论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是中晚期帕金森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评分,减轻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但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对375例PD病人的苍白球和(或)丘脑腹外侧核进行射频毁损术治疗。结果手术效果优良,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91%。结论 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是目前治疗PD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PD)改善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的方法和结果。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术中行微电极记录技术靶点监测,对28例70岁以上老龄PD患者行丘脑腹外侧核(VL)、苍白球腹后内侧部(Gpi)射频毁损,其中2例A型(震颤型)患者行单侧VL毁损术,1例A型患者行双侧VL毁损术;26例行Gpi毁损术,其中1例行同期单侧Gpi及VL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2月应用motorUPDRS量表进行评价。结果2例VL毁损术后12月,肢体静止性震颤完全或基本消除,其中1例下颌静止震颤有明显缓解;26例行Gpi毁损术,术后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较大改善。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老龄PD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黑质及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所致的椎体外系疾病,以肌肉震颤、肌肉强直、运动活动困难、姿势反射丧失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我国发病率为81/10万。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神经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PD疗效明显提高,立体定向毁损术成为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我科自2006年共收治PD患者30例,均行立体定向丘脑核毁损术,术后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定位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术后护理措施.方法:我们对70例患者行CT定位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并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积极给予临床护理和康复指导.结果:本组70例患者经全方位护理后均安全度过术后恢复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术后积极护理及正确康复锻炼指导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扫描 (MRI)结合微电极导向技术定位在帕金森病 (PD)立体定向毁损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MRI扫描解剖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电生理验证 ,行立体定向苍白球PVP核 /丘脑Vim毁损术 78例 ,分析术中靶点移位情况 ,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D患者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 ,术前术后UPDRS评分均显著改善 (P <0 0 5 ) ,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 ,脑内出血发生率低。结论 :MRI结合微电极记录导向技术显著提高PD手术治疗靶点定位精度及疗效。  相似文献   

8.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源性自主神经活性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脑源性自主神经活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为模型,用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观察脑梗死大鼠的心率变异性变化;将脑梗死大鼠随机分成非小脑顶核毁损组和梗死组,观察两组大鼠的心率变异性的频域和混沌参数值;用兴奋毒性物质鹅膏氨酸预先毁损两侧小脑顶核后,观察FNS对脑梗死大鼠的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 大鼠脑梗死后,心率变异的频域和混沌参数值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电刺激非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小脑顶核时,发现心率变异的频域参数值、混沌参数值逐渐增加,与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先毁损小脑顶核后,电刺激脑梗死大鼠小脑顶核,心率变异的参数值无明显变化,与非小脑顶核毁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NS可提高大鼠脑梗死后自主神经活性。这可能是其对抗缺血性脑损伤改善自主神经活性的脑保护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的脑深部电极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适应证及术后程控.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STN电刺激术,对5例PD患者行双侧STN的DBS手术;7例PD患者行单侧STN的DBS手术,右侧2例、左侧5例(其中有3例同时给予对侧苍白球毁损术).结果 12例患者经术中确定靶点定位,DBS后患者震颤停止,肌僵直明显改善,改善率达75%~85%.结论 DBS治疗PD有可逆性、可调节性的优点,效果理想、安全可靠,手术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电极引导脑内核团毁损术中患者突发快速心律失常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术前患者心血管功能评估,术中严密观察、及时报告、遵医嘱用药、心理护理.结果 由于发现并关注电刺激与患者心率增快的关系,医疗护理措施得当,手术安全性得以提升,穿刺道出血、心脑血管意外等手术并发症明显于前期对照组.结论 微电极引导脑内核团毁损术术中电刺激可致患者出现快速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术前评估、术中严密监测、及时应用药物干预、正确的护理措施对手术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射频毁损术后的复吸情况,引起复吸的因素以及复吸者的依赖程度,为手术及术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对象为2000-07/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功能性脑疾病研究所于进行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射频毁损术的阿片类药物依赖志愿者42例,术后对阿片类药物志愿者进行随机不定期抽查,具体实施方法为采用Distinct试剂盒进行吗啡尿检及纳洛酮催瘾试验,吗啡尿检或纳洛酮催瘾试验阳性者均被认为在近期(1周)内接触过毒品或其它类似的麻醉药品,而被认为复吸.平均随访时间1年.如患者复吸,则填写“复吸原因问卷”及“毒品依赖程度问卷”,主要观察经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射频毁损术后,阿片类药物依赖志愿者复吸情况、复吸原因及复吸者毒品依赖程度的变化情况.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手术前后复吸者复吸原因分布的变化.结果:纳入观察对象42例,失随访2例,有效随访率95%.①复吸情况: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射频毁损术后随访1年,40例阿片类药物依赖志愿者中,未复吸19例,复吸21例,1年平均复吸率54.8%.②手术前后复吸原因对比分析:21例术后复吸者术前术后复吸原因分布有显著变化,由术前心理因素为主、环境因素次之、躯体因素最弱,变为术后环境因素为主,心理因素次之、躯体因素最弱的格局.③21例戒毒术后复吸者药物依赖程度与术前比较:52%术后复吸者在使用毒品的主观感觉上均较术前减弱,余患者无明显变化.80%术后复吸者在毒品用量上较术前减少,10%患者用量不变,10%患者复吸量增加.结论:志愿者实施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毁损术可明显降低阿片类物质吸毒者阿片类物质依赖程度,手术前后复吸原因发生变化,术后复吸主要以环境因素为主.  相似文献   

12.
室管膜瘤31例细胞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核沟作为细胞学诊断室管膜瘤的意义。方法:观察31例经组织学证实为室管膜瘤的术中冷冻切片的组织细胞印片,统计每例室管膜瘤菊形团、血管周假菊形团、核沟的出现频率。结果:有室管膜瘤菊形团者占77.4%(24/31),血管周假菊形团为35.5%(11/31),核沟为74.2%(23/31)。结论:核沟可能是除室管膜瘤菊形团、周假菊形团外又一诊断室管膜瘤的细胞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脑和基底节神经核团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帕金森病(PD)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27例PD患者(PD组)及23例正常人群(对照组)的临床及MR资料。对两组进行常规MR平扫及DTI检查,测量各受试者双侧黑质、红核、尾状核头、丘脑、苍白球、壳核的DTI参数,包括各项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比较各核团FA和MD值在PD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分析存在组间差异的参数单独及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以及和病程、Hoehn-Yahr分级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部分(UPDRS Ⅲ)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D组黑质、尾状核头、丘脑、苍白球及壳核的FA值均低于对照组,尾状核头MD高于对照组(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示联合应用黑质、尾状核头、丘脑、苍白球及壳核的FA值和尾状核头的MD值诊断P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1,均明显大于各参数单独应用于诊断PD的AUC(P < 0.05)。尾状核头MD值与PD患者UPDRS Ⅲ评分呈正相关(r=0.402, P=0.038),丘脑FA值与PD患者Hoehn-Yahr分级(r=-0.490, P=0.009)、UPDRS Ⅲ评分(r=-0.547, P=0.003)呈负相关。结论中脑、基底节神经核团DTI参数有助于PD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联合应用多个核团DTI参数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及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对特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锥体外系部分脑灰质核团进行对比及相关分析,探讨PD患者基底节与中脑水平上组织内铁沉积与微结构变化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受试者包括35例经临床确诊的PD患者(PD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67.00±8.76)岁;与23名年龄[54~72岁,平均(66.48±5.2)岁]、性别(男12例,女11例)与PD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HC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临床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所有受试者均在3.0 T磁共振成像机上进行常规MRI序列、SWI序列以及DKI序列的扫描。在重建后的SWI和DKI参数图上,分别测量双侧红核、黑质、丘脑、壳核、苍白球、尾状核头共6个脑深部核团的Phase值、平均弥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值、横向峰度(axial kurtosis,Ka)值、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Kr)值、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值、横向弥散率(axial diffusivity,Da)值、径向弥散率(radial diffusivity,Dr)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两组间各核团Phase值的差异性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法。PD组各核团Phase值与DKI参数值之间的关联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两组对比发现,相较于HC组,苍白球、尾状核头、红核及黑质的Phase值下降,右侧壳核的Phase值升高(P0.05)。PD组内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左壳核的Phase值与FA值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437,P=0.009);红核的Phase值与Da值以及黑质的Phase值与Kr值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414,P=0.009;r=0.349,P=0.030)。结论 PD患者锥体外系的多个灰质核团均存在铁的过度沉积,黑质、红核、壳核的铁过度沉积与微结构改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丘脑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丘脑(vim核)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震颤98.0%,僵直87.0%,步态71.8%,平衡69.7%,运动迟缓37.8%.术后MATOR UPDRS 评分“关“ 状态下降61.6%,“开“ 状态下降53.4%.并发症:穿刺针道出血者占1.3%,一过性呃逆6.3%,暂时的构音障碍5.0%,一过性嗜睡10.0%,精神障碍3.8%,无严重及永久性并发症.结论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僵直有显著效果,它是消除帕金森病震颤的较佳手术方式,而术中应用微电极导向使手术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05例帕金森患者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后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05例帕金森患者为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1999-06/2004-05收治,震颤型14例,僵直型10例,震颤僵直型81(震颤为主63例,僵直为主18例)。Hoehn&Yahr分级,II级6例,III级30例,IV级67例,V级2例。采用MRI影像定位结合术中电刺激的神经生理定位,进行丘脑腹中间核(Vim)或内苍白球(Gpi)核团毁损。结果:105例患者术前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diseaseratingscore,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53.0±7.0,“关”状态是62.0±6.6;术后7d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21.6±7.2,“关”状态是23.6±7.3。所得分数经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开”、“关”状态下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2,P<0.01)。结论:目前国情下,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仍不失为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区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屏  邢永红  孙峰  卫重娟  张明义  张本恕 《临床荟萃》2009,24(12):1056-1059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基底节区(壳核、黑质)的代谢变化及意义。方法PD患者58例和正常对照40例行^1HMRS检查,测定双侧壳核的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NAA/Cr)、N-乙酰天冬氨酸/胆碱复合物(NAA/Cho)和胆碱复合物/肌酸(Cho/Cr)比值。结果PD患者症状严重侧肢体的对侧壳核NAA/Cr比值与同侧及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症状严重侧肢体的对侧壳核NAA/Cr比值为1.406±0.159,同侧为1.502±0.446,对照组为1.539±0.243。而PD患者症状严重侧肢体的对侧壳核Cho/Cr比值、NAA/Cho比值与同侧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症状严重侧肢体的对侧黑质的NAA/Cr、Cho/Cr和NAA/Cho比值与同侧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RS可以检测到PD患者壳核的NAA/Cr比值降低,这有助于PD的诊断;目前的^1HMRS技术尚不能精准地反应PD患者黑质的代谢变化。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以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深部脑刺激电极埋置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继射频热凝毁损术之后,治疗PD的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是在脑深部特定的神经核团置入电极,通过释放高频电刺激,抑制神经元异常电活动,而发挥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PD症状,提高患生活质量。1999年10月至2003年5月,我科采用立体定向技术行DBS12例,效果满意,现将本组患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丘脑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帕金森病患者 ,进行微电极导向丘脑(vim核 )毁损术 ,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 :震颤98.0 % ,僵直 87.0 % ,步态 71.8% ,平衡 6 9.7% ,运动迟缓 37.8%。术后MATORUPDRS评分“关”状态下降 6 1.6 % ,“开”状态下降 5 3.4 %。并发症 :穿刺针道出血者占 1.3% ,一过性呃逆 6 .3% ,暂时的构音障碍 5 .0 % ,一过性嗜睡 10 .0 % ,精神障碍 3.8% ,无严重及永久性并发症。结论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僵直有显著效果 ,它是消除帕金森病震颤的较佳手术方式 ,而术中应用微电极导向使手术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合并糖尿病(DM)老年患者行脑深部核团细胞刀毁损术或全麻下行脑深部电刺激器(DBS)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住院行上述手术治疗的P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67例,其中男37例,女30例,平均年龄68.9(60~79)岁.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结果]所有患者运动障碍均得到改善,住院期间未出现DM高渗昏迷及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及与DM相关的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加强PD合并DM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