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丛枝菌根真菌对半夏产量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对半夏叶形指数、繁殖系数、产量及化学成分等的影响.方法:半夏生长期间常规测量叶长、叶宽、株高及叶柄直径(茎粗)直至倒苗,计算叶形指数;收获块茎后,测量并计算块茎产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收获块茎和赫章县栽培半夏块茎中鸟苷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法测量收获块茎和赫章县栽培半夏块茎中生物碱含量.结果与结论:接种AM真菌可显著提高半夏块茎产量,提高繁殖系数;接种AM真菌提高半夏叶形指数,使叶片趋向竹叶型,推迟半夏倒苗时间;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第1批处理(gm+gi 1)对提高半夏块茎鲜重、干重及繁殖系数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多菌协同、接种时间越长对提高半夏块茎产量和繁殖系数效果越为明显.接种AM真菌可显著提高半夏块茎鸟苷、生物碱含量,且接种菌剂的处理生物碱及鸟苷含量大多高于赫章县栽培半夏;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第2批处理(gm+gi 2)对增加块茎鸟苷、生物碱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多菌协同,且在半夏生长中期进行接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不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与滇重楼共生培养条件下,AM真菌对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养分,AM真菌侵染率及根茎总皂苷的影响。方法:通过室温盆栽接种试验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滇重楼实生苗接种外源性AM真菌后处理组与不接种对照(CK)组根系侵染率、根际土壤养分和根茎总皂苷含量的变化,以及根际土壤因子与其侵染率和总皂苷含量的关系。结果:与CK组相比,接种AM真菌处理组根系侵染率显著增强(P0.05),处理组滇重楼根际土壤中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总球囊霉素含量、全氮含量较CK组显著提高,速效钾含量和pH较CK组显著降低;接种AM真菌后滇重楼根际土壤全磷、速效磷、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与CK组相比变化较大,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提高了滇重楼根茎总皂苷含量。结论:接种AM真菌能够改善滇重楼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有助于根际土壤养分转化,促进滇重楼生长,提高药材的入药品质。  相似文献   

3.
4种AM 真菌对苍术根茎生长及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4 种AM 真菌对苍术根茎生长及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接种AM 菌剂,测定苍术地下部分生长状况和根茎挥发油成分的含量。结果:不同AM 真菌对苍术根茎的侵染率不同,接种AM 真菌能显著降低苍术根茎的折干率,而对根茎挥发油中5 种主要成分含量均无明显影响。结论:AM 真菌与植物之间具有选择性。不同AM 真菌对苍术地下部分的营养生长存在差异,但对苍术挥发油的品质无显著性影响(P>0.05)。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7,(7)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滇重楼根茎品质及其根茎甾体皂苷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实验,接种AM真菌,观察滇重楼根茎的品质和根茎中甾体皂苷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CK)相比,水分胁迫下接种AM真菌对滇重楼根系的菌根侵染率无影响,但能增强菌根侵染强度和改善滇重楼根茎的品质,根茎中甾体皂苷组分的相对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水分胁迫下接种AM真菌,有利于提高滇重楼根系侵染强度、改善滇重楼根茎的品质,并影响滇重楼根茎甾体皂苷数量和主要组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接种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菌根侵染率和入药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浓  丁博  冯源  戚文华  张华  郭冬琴  向军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6):3158-3167
通过室温盆栽接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灭菌土壤条件下接种28种丛枝菌根(AM)真菌对药用植物滇重楼根系AM真菌侵染能力和入药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CK)相比,接种外源AM真菌对滇重楼根系AM真菌的孢子密度、侵染率、侵染强度具有调控(增减)作用,增强根内菌丝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从而提高滇重楼菌根生活力。AM真菌诱导子处理后,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根茎中不同甾体皂苷的影响有所差异,AM真菌的施用能够提高滇重楼的药用品质,但在实验期间未造成滇重楼甾体皂苷质量的变异。实验结果表明,滇重楼与AM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互选择性,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和瑚状盾巨囊霉Racocetra coralloidea是最适宜滇重楼大田栽培时推广应用的优良接种菌剂。  相似文献   

6.
贺学礼  马丽  王平  赵丽莉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6):2170-2175
目的:研究不同施P条件下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黄芩Scuteliaria baiealensis生长、养分吸收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黄芩根系侵染率,增加黄芩干重、全磷(P)、黄芩苷、地下部全氮(N)含量,促进黄芩根系对钾(K)、钙(Ca)、镁(Mg)、铁(Fe)、锌(Zn)元素的吸收;降低了地上全N含量及氮磷比(N/P),抑制了黄芩根系对锰(Mn)、铜(Cu)元素的吸收和分配.AM真菌接种效应因施P量不同而变化,施P量为0.12~0.18 g·kg-1时接种效果最好.结论:接种AM真菌和施P之间有显著交互作用,适宜施磷水平下接种AM真菌能够显著提高黄芩产量和质量,提高P肥利用率,减少P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接种不同丛枝菌根(AM)真菌组合对滇重楼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入药品质的影响,为培育优质滇重楼药材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室温盆栽接种试验方法,在灭菌栽培土壤中分别接种9组不同AM真菌组合,以不接种为空白组,观察不同AM真菌组合对滇重楼幼苗的根系侵染率、光合参数、生理指标及化学成分等的影响。结果:接种外源AM真菌组合显著增加滇重楼根际土壤中的孢子密度、根系AM真菌的侵染率和侵染强度,以及根内琥珀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空白组相比,不同AM真菌处理组对滇重楼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接种混合AM真菌可以诱导滇重楼次生代谢过程的变化,总皂苷含量在T1至T2时期呈上升趋势,T2至T4时期急速减少,到T5时期有所提高。结论:不同混合AM真菌能与滇重楼根系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提高菌根生活力,增强滇重楼对外界不利环境的抗逆性,促进滇重楼的生长发育以及提高根茎品质。从综合接种效应来看S5,S8,S9组AM真菌组合效果最佳,为滇重楼菌根生物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施用不同的配比肥料,观察其对半夏块茎生物碱含量的影响,进而为半夏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方法进行田间试验设计。结果:氮、磷、钾的施肥量与生物碱含量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施氮、磷、钾的增加,半夏的生物碱含量均降低,影响大小顺序为氮>钾>磷,低钾水平有利于生物碱的形成,在低钾水平下,氮能促进半夏生物碱的形成,磷肥施用量的高低对半夏生物碱的形成影响不大。结论:高水平施肥对半夏生物碱的形成有不利影响,确定半夏施肥方案时,不能仅考虑产量水平,应在保证半夏块茎中生物碱含量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指标的前提下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AM)真菌对太白贝母侵染率、生物量、叶片光合指标和生理指标,以及质量标志物含量等的影响。方法采用室温盆栽方法培养太白贝母,分为接种地表球囊霉(GV)、聚丛球囊霉(GA)、摩西球囊霉(GM)、缩球囊霉(GC1)和不接种5个处理。采用Phillips和Hayman方法测定AM真菌的侵染率;生长期测定叶片的光合指标和生理指标,收获期测定太白贝母鳞茎的产量;采用HPLC测定太白贝母质量标志物的含量。结果接种AM真菌较对照组侵染率显著提高。接种AM真菌能显著提高太白贝母的鲜重和干重;提高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可溶性糖类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_2浓度;明显提高太白贝母总生物碱、贝母辛、西贝母碱苷、贝母碱甲、贝母碱乙含量。结论接种AM真菌后,不同AM真菌与太白贝母之间具有选择性,但均可不同程度改善太白贝母的生长,对太白贝母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有较大作用。本研究可为菌剂在药用植物栽培中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该文旨在初步探索接种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真菌不同时期丹参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实验设定对照组和菌根组,测定接种GV菌剂30,60,75,90,105,130 d丹参根系侵染率,同时采用ELISA方法测定内源激素ABA,ZR,GA,IAA,Me J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菌根90 d丹参根部侵染率为90%,基本达到平衡;地上部分鲜重和叶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约为对照组的2.7,1.96倍;除ABA外,丹参接种菌剂75 d地上部分其他内源激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约为对照组含量的63%~75%;接种菌剂90 d后地下部分内源激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约为对照组含量的45%~81%;接种GV菌剂105 d后地下部分内源激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高1.4~1.7倍;接种菌剂60,75,105 d地下部分ABA含量显著增加。因此,推论丛枝菌根真菌能促进丹参生长,且不同侵染时期影响丹参内源激素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外源Ca2+在高温条件下对半夏植株的保护效应及对主要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无土栽培,不同浓度外源Ca2+处理;测定半夏叶片抗逆性指标,统计半夏倒苗率,并测定不同部位草酸、块茎中总生物碱、总有机酸及鸟苷含量.结果:在较低浓度Ca2+处理下,半夏倒苗率高于其他处理.随着Ca2+浓度升高,半夏叶片中SOD,P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叶片Pro含量则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半夏叶片及块茎中可溶态草酸含量均低于未处理可溶态草酸含量,随着Ca2+浓度的升高,半夏叶片及块茎中可溶态草酸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产量的变化趋势与可溶态草酸含量变化一致;当Ca2+质量浓度为400 mg·L-1,半夏块茎总生物碱和鸟苷含量最高,低浓度Ca2+处理下,半夏块茎总游离有机酸含量较高.结论:通过外源Ca2+处理,半夏抗热能力有显著提高,倒苗时间有所推迟,生长期延长,产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高效的半夏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半夏试管苗的叶柄为外植体,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探索了酚类物质、农杆菌菌液浓度、侵染时间、预培养时间及共培养时间等对半夏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不经过预培养阶段,用含AS 40 mg·L-1的根癌农杆菌菌液侵染15 min后共培养3d时可有效提高遗传转化效率.将转化后的叶柄接到含有100 mg·L-1 Kan和350 mg·L-1Carb的分化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培养,30 d左右在叶柄的两端分化出抗性的试管小块茎.对抗性转化植株进行Gus染色和PCR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sHSP已经整合到半夏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延胡索水提物及左旋延胡索乙素(L-THP)抗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的机制并进行效果比较.方法:吗啡剂量递增注射10d建立大鼠吗啡CPP模型(起始剂量10 mg·kg-1,每天递增10 mg·kg-1,至注射10d时100mg·kg-1),延胡索水提液2,1,0.5 g·kg-1(分别含L-THP 0.153,0.077,0.038 mg),以及L-THP 3.76,1.88,0.94 mg·kg-1灌胃治疗6d后,检测大鼠CPP效应,用比色法和免疫组化分别测定其中脑腹侧被盖区-伏核-前额叶皮质(VTA-NAc-PFC)神经环路各脑区内谷氨酸递质含量和NR2B的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治疗组比较,延胡索2,1g·kg-1及L-THP 3.76,1.88 mg·kg-1组大鼠在白箱(吗啡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或P<0.01),同时VTA,NAc和PFC内谷氨酸含量及NR2B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延胡索与L-THP均能加速吗啡CPP效应的消退,逆转VTA-NAc-PFC神经环路中升高的谷氨酸含量和下调NR2B的表达,可能是二者加速吗啡CPP效应消退的机制之一;含1倍量L-THP单体的延胡索中药不但在抑制吗啡CPP行为学方面相当于单独应用约24倍L-THP单体的效果,而且,在对VTA-NAc-PFC环路中谷氨酸递质和NR2B的药理作用机制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栽培及野生半夏丛枝菌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贵州地区栽培及野生半夏丛枝菌根及丛枝菌根真菌.方法:通过染色镜检法观察栽培及野生半夏根系,通过湿筛-蔗糖离心法分离半夏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并对照Schenck & Pérez及一些近期分类文献的描述,鉴定到种.结果:半夏具有典型从枝菌根结构,从贵州省6个野生及栽培半夏根围土壤采集地中共分离到隶属3属的21种丛枝菌根真菌孢子,鉴定到种的有隶属3属的7种,其中球囊霉属5种,巨孢囊霉属1种,盾巨孢囊霉属1种,分别是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沙漠球囊霉、黑色球囊霉、聚丛球囊霉、白色巨孢囊霉、粟色盾巨孢囊霉.其中粟色盾巨孢囊霉为我国新纪录种,且为毕节地区栽培半夏的优势种.结论:贵州省野生及栽培半夏中丛枝菌根真菌具有丰富多样性,孢子种类、优势种均差异较大,如白色球囊霉仅出现于栽培半夏根围土壤中,黑色球囊霉仅出现于野生半夏根围土壤中,而摩西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在2种土壤中均有出现,且毕节地区半夏根围土壤中有专属性较强的丛枝菌根真菌,可为栽培半夏退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半夏组培苗丛枝菌根菌侵染过程与特点.方法:将摩西球囊霉接种于半夏无菌组培苗,于不同时间取样,通过染色镜检法观察丛枝菌根形成过程.结果与结论:接种10 d时菌丝开始侵入半夏根表皮;15d时大量胞内菌丝形成,也出现少量的胞间菌丝;20 d后菌丝开始形成丛枝,并出现少量根上菌丝;接种25 d后大量菌丝分叉为丛枝,以Arum型丛枝为主;30 d时一些丛枝开始消解,有泡囊的产生;35 d后半夏根部出现大量根外孢子;接种后加40 d,串生泡囊形成,且部分泡囊开始收缩衰老.半夏切片结果表明,AM真菌菌丝逐渐生长在根部细胞间隙生长,然后在皮层细胞内进行分叉发育,最终形成丛枝充满整个细胞腔.整个实验表明半夏能迅速与丛枝菌根相互识别,形成共生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白背叶提取物芹菜素对裸鼠人胃癌SGC-7901细胞移植瘤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连续11 dig给予芹菜素600,300,150 mg·kg-或ip五氟尿嘧啶(5-FU) 20 mg·kg-1治疗,观察移植瘤瘤重及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率;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芹菜素600,300 mg·kg-1和5 -FU均能明显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抑瘤率分别为31.78% (P <0.01),25.66% (P <0.05)和49.03% (P <0.01),且芹菜素可致裸鼠移植瘤大量细胞发生凋亡,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白背叶提取物芹菜素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木香生品、麸煨品及活性单体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木香生品、麸煨品及2个活性单体对正常小鼠和脾虚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方法:正常小鼠分为空白组、莫沙比利组、健胃消食片组、木香生品和麸煨品组(5,10,20 g.kg-1),空白组ig蒸馏水,其余各组ig相应药液,连续2周;利血平脾虚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木香生品和麸煨品组(5,10,20 g.kg-1)、木香烃内酯组(1.25,2.5,5.0 mg.kg-1)和去氢木香内酯组(2.5,5.0,10.0 mg.kg-1),正常空白对照组sc 0.15 mg.kg-1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均sc 0.15 mg.kg-1利血平注射液,空白组和模型组同时ig生理盐水20 mL.kg-1,莫沙比利组,木香生品和麸煨品各剂量组ig药液20 mL.kg-1,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各剂量组ip药液5 mL.kg-1,连续2周。测定小肠炭末推进率和炭末胃内残留率。结果:木香麸煨品(5,10 g.kg-1)、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可明显促进脾虚小鼠胃排空,木香生品、木香烃内酯(5 mg.kg-1)对脾虚小鼠小肠推进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结论:木香生用理气作用强,治疗脾虚症状效果良好,其活性单体木香烃内酯发挥了较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鱼腥草素钠(houttuyfonate sodium,SH)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黏附的清除作用及对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的影响。方法:用96孔板孔建立铜绿假单胞菌黏附生物被膜,MTT法检测膜内菌的代谢变化、评价药物对黏附菌的最小清除浓度(minimum eliminateing concentration,MEC)及最小抑膜浓度(sessile minimal inhibitoryconcentration,SMIC);菌落计数法观察药物对黏附、膜内菌量影响;扫描电镜观察药物对受试菌黏附作用及生物被膜的形态结构影响。结果: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EC80为500 mg·L-1,MEC50为125 mg·L-1,对铜绿假单胞菌早期生物被膜和成熟生物被膜SMIC80均为500 mg·L-1,早期生物被膜、成熟生物被膜SMIC50分别为31.25,1.95 mg·L-1。250 mg·L-1药物浓度使载体上黏附的及初步生物被膜、成熟生物被膜内的活菌数明显减少,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扫描电镜观察黏附载体上的细菌明显减少,连续用药后,成熟生物被膜阶段载体上未见有生物被膜结构,菌量明显减少并且细菌形态发生变异,由杆状变为球杆状。结论: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有较强的清除活性,通过连续给药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